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 。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布,2020年下半年,周一到周五工作日,山西国有A级以上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首道门票。
7月下旬,请了一天假自驾车到五台山观光。提前做了做功课,计划在台怀镇玩五爷庙、塔院寺、显通寺、罗睺寺、菩萨顶、黛螺顶、镇海寺、南山寺8个景点,由于时间关系,五个台顶就不去了。
从导航上查车程为170公里。早上5点起床,5时30分出发,算上临时停靠和高速不靠谱的限速,怎么着8时30分也到了。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下了高速后就开始了蜗牛般的爬行,直到下午2点才到达景区。到景区后前面停车场个个爆满,最终被引导到最里面(北)停车场。接下来按计划玩起。
1.五爷庙
先去的五爷庙。五爷庙,也称五龙王殿,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万佛阁内。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由文殊殿、五龙王殿、古戏台三座主体建筑构成。在五台山众多的寺庙中,五爷庙是间不大的庙宇,但这里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也是名声最大的寺庙之一。这里终年涌动着香客和游客,哪怕是在淡季,也是如此。在信徒的心中,这里是五台山许愿的圣地。
五爷,传说中是东海龙王第五个儿子(五龙王), 是东海龙宫的财神,总管人间的收成。为了风调雨顺、财源广进,世人供奉五爷,把五爷当成有求必应的象征。五爷庙坐北朝南,走入殿中,能够看到中间供奉着两尊五爷的坐像,一尊是木雕,一尊是铜铸,两尊五爷坐像后面供奉着龙父龙母,大龙王、二、三、四龙王。在殿前的过厅处,还摆放着半幅皇帝赐予的銮驾。
传说中五爷(五龙王)喜欢看戏,人们就在五爷庙(五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就是五爷庙戏台,也是五台山唯一一座戏台,有时能够在这里看到当地戏曲表演(游客出钱点戏,唱给五爷听)。五爷庙的香火极旺,殿前殿内非常拥挤,敬香和拜佛的时注意别烫着别人和别被别人烫伤。
2.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爷 庙 北侧,因为寺中有大白塔,故称为塔院寺。寺中的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也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红墙、琉璃瓦殿顶的陪衬下,显得尤为壮观。据考证,如今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据说大白塔中包裹有一座“慈寿塔”,慈寿塔的准确建造年代目前无法确定,塔内还藏有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塔院寺整座寺院以大白塔为中心,中轴线上有影壁、牌坊、山门、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
3.殊像寺
始建于东晋(317-420年)初年,明代多次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寺院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像而得名。
殊像寺内现存的文殊阁(大殿),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较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大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长达约50米的巨型彩色悬塑,反映了五百罗汉在崇山峻岭间,或是降龙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听讲经,或是端坐习定,或是脚踩水兽,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飞行空中的各种形像。当你静静的观赏五百罗汉彩塑时,会有一种上下千年的博大之感。
参观殊像寺时,不要忘记去寺院门口的“般若泉”看看,“般若泉”也就是梵语“智慧之泉”的意思,据说喝了这里的泉水能长智慧、去愚痴,清代皇帝来五台山朝山礼佛,也专门喝这里的泉水。
4.显通寺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座寺院,建成仅晚于洛阳白马寺。当年汉明帝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同年两人来到五台山,建造了显通寺,揭开了五台佛国的历史。显通寺在五台山寺庙群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俗称“祖寺”,也是历朝历代的皇家寺院,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显通寺的主要建筑都排列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等,寺内苍松翠柏参差其间,佛教气息非常浓郁。游览显通寺有三大看点:全木结构的大佛殿、全铜铸成的铜殿、纯砖结构的无量殿。
5.罗睺寺
始建于唐代,之后经过多次修复,历史很悠久,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罗睺寺原来是一座青庙(汉传佛教寺庙)。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巩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特别是为了“绥柔蒙古,大兴黄教”,又将五台山的一些青庙,改为了黄庙(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其中包括罗睺寺。如今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众来五台山朝拜,几乎都要到这里礼佛。
6.圆照寺
显通寺钟楼前上方,有一条别具一格的通道:沿灵鹫峰小山瘠,从底到顶石台阶叠叠升高,左拐右折。石台阶通向的第一座寺院叫圆照寺。 该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年间建,明清屡修,现今占地面积一万二千六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八十余间。寺院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开朗。站在山门前的平台上,俯视显通寺、杨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畅。
7.广宗寺
“广宗”两字,意为广弘正宗佛法。 广宗寺位于五台山灵鹫峰山腰、菩萨顶的下边,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 该寺的天王殿就在通往菩萨顶的路边。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坐北朝南,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
8.菩萨顶
菩萨顶(满语),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当地俗称真容院或大文殊寺。也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寺庙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将菩萨顶由青庙(汉传佛教寺庙)改为黄庙(藏传佛教寺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代表皇权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自此菩萨顶成为了清朝皇室的庙宇。
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
下午7点结束游玩。计划的好几个景点没时间去了,留些许遗憾,下次再来。晚上十一到家,美美睡上一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