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是欧洲名城之一,但与很多欧洲城市甚至西班牙的城市都明显有别,作为加泰罗尼亚大区的首府,它有着太多独特的风韵与魅力,这里有大师级的高迪、毕加索,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语言,有显著的区域性格,可谓精彩纷呈,风情万种,被赞誉为“欧洲之花”,令世界各地的游客趋之若鹜,纷至沓来。
哥特区
哥特区是巴塞罗那老城的中心,也是巴塞罗那的发祥地,从兰布拉大道延伸到莱埃塔纳大道(Via Laietana),又从地中海海滨延伸到圣佩雷圆环(Ronda de Sant Pere)。哥特区以巴塞罗那主座教堂为中心,许多建筑修建于中世纪,具有浓郁的哥特式风貌。
巴塞罗那大教堂,为天主教巴塞罗那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兴建于13-15世纪,主要工程在14世纪完成。
新哥特式的主立面设计于1408年,却最终完成于19世纪末,是教堂相对较新的部分。整座教堂外观朴素,只用垂直扶墙装饰。
教堂内部包含宏伟的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祭坛,洗礼坛,圣埃乌拉利亚陵墓,侧面的祭坛上面都有玻璃窗,使教堂里面显得更加明亮。
巴塞罗那大教堂前的广场,游人众多,这里每周有跳蚤市场,周末还是当地居民跳传统舞蹈的地方。
哥特区保留了错综复杂的街巷,这里广场多,教堂多,游客多,遍布着便宜的小旅店,热闹的酒吧,特色的小餐馆和可爱的精品店,兼具古朴、历史感的空间,与新潮、摩登的商品结合,非常适合漫步游览。
不过我们这趟哥特区初探之旅顺属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深入体察、细逛慢品,只在大教堂前稍作停留,便借道去往加泰罗尼亚广场了。
路经一家巧克力甜品店,“西班牙油条”让我们停步不前,虽然在国内也有,但这里可是正宗出产地,必须进店一尝。
加泰罗尼亚广场
加泰罗尼亚广场是巴塞罗那市中心旧城区的一个大型广场,数条重要街道交汇于此,面积5万平方米,以喷泉和雕塑著称,成群结队的鸽子也是这里的一道风景。
广场一侧聚拢了很多人,鲜艳的旗帜迎风招展,有的印有双头鹰,有的印有镰刀斧头并俄文,一些人身着二战时的苏军制服,有的还戴着钢盔。司导讲可能是俄罗斯移民(侨民)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5月9日)。
小朋友、小小朋友也身穿军装,手举照片,挥舞旗帜,人像老照片应该是他们浴血奋战的祖辈们当年的风姿。看得出,孩子们从小便深受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
一台老款伏尔加轿车,印象中这种款式的伏尔加出现在中国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
弗朗切斯克马西亚纪念碑-Monumento Francesc Masia,整座雕塑的主体是一个颠倒的、不完整的阶梯。这位弗朗西斯科·马西亚是加泰罗尼亚的所谓的“第一任总统”,1931年成立了加泰罗尼亚政党,并宣布独立。
广场也是观光大巴的停靠站。
兰布拉大道
著名的兰布拉大道,介于哥特区与EI Raval之-拉瓦尔区间,成为两个区的自然分界,是市中心一条繁华的林荫大道,连接加泰罗尼亚广场和巴塞罗那旧港,大道总长1·8公里,观念中分为各具特色的五段。
这条街被誉为是“世界上最美的大道”,每一天都可见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当地人漫步其中,街道两旁书报亭、花店、食品亭鳞次栉比,酒吧、咖啡厅云集,大街附近的各种宫殿、建筑古迹让人目不暇接,漫步兰布拉大街可以体会最真实的西班牙人生活。
这条欧洲最美的林荫大道丝毫不逊色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来巴塞罗那必逛之处。一位著名的西班牙诗人曾说:兰布拉大道是“世界上唯一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街道”;中国学者余秋雨则将兰布拉大道称之为“流浪者大街”,云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与不同种族的街头艺人在这里表演,把街头艺术的精髓演绎的淋漓尽致。
看这老哥几个,悠闲自在,晒着太阳,观着景,聊着天,十有八九是当地人。
卡纳雷特斯喷泉,传说只要喝了喷泉的水,就能重返巴塞罗那。自1930年代开始,这里也是巴萨球迷庆祝胜利的地方。
与兰布拉大道横向交叉,大道两侧还延伸出很多小街窄巷,很多小巷极有看头,游客之多不逊于大道,尤其是哥特区这一边,若想都逛一逛,怎么也得一整天。
位于兰布拉大道上的波盖利亚市场是巴塞罗那最古老的市场,今天是周日(5月5日),市场照例休息。
三进巴塞罗那分别下榻于不同的酒店,第三次住宿的酒店就位于兰布拉大道上。
欧洲之星兰布拉酒店-Eurostars Ramblas,门脸毫不起眼,但占据的位置极佳,逛街、购物、就餐都很方便,距离旧港也很近,步行几分钟即到。
大道上有不少人体雕塑,与之合影需要付费。
偶尔也能见到游动小贩、流浪汉,虽然显得反差较大,但可以理解,这才是常态、真实的生活场景。
看见这栋高楼便是兰布拉大道的尽头,再往前就是哥伦布纪念碑。
哥伦布纪念碑
哥伦布纪念碑高耸入云。
哥伦布纪念碑位于兰布拉大街尽头,是1886年为了迎接万国博览会以及纪念哥伦布环球之旅的壮举而建。纪念碑用赭红色大理石建成,高约60米,碑身雕刻有五名女神凌空飞舞,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和“向哥伦布致敬”两行西班牙文大字。
纪念碑顶端的哥伦布雕像高约7米,眺望着眼前的大海。
碑座刻有多辐立体人物雕塑和大型浮雕图,应该是讲述哥伦布和他航海经历的故事。
纪念碑座四周有8只石狮守护。
纪念碑周围是一圈环岛,路旁几座气派的建筑沉稳大气,立面装饰繁复,顶部有人物雕像,大都是政府办公机构,海关税务局、港务局等。
贝尔港
沿着兰布拉大道向南走到尽头,可来到巴塞罗那的临海区-巴塞罗那旧港,也称贝尔港,哥伦布纪念碑是旧港最主要的标志性建筑。
贝尔港面临湛蓝的地中海,有超大的海上购物中心和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巴塞罗那开始了城市翻新计划,旧港迎来契机,改造的焕然一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的水上娱乐中心,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据说日落时的旧港码头最为迷人。
旧港是两个游艇俱乐部的基地, 港湾里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富豪的游艇,白色的船大大小小,高高的桅杆密密麻麻,颇为壮观。
从哥伦布纪念塔延伸至海港中央马雷马格纳购物中心有一座造型优美的木质栈道桥,形成拉兰布拉大道的自然延伸,被称为“海上兰布拉”,木桥上设有诸多长椅,是亲近海水,休闲漫步,欣赏日落和夜景的好去处。
黄昏街景
前面说过,第三次进巴塞罗那,下榻酒店就位于兰布拉大道上,出酒店门就是大道,便利得你想不逛都不成。
游逛一天,回酒店养精蓄锐后,上街去寻觅晚餐,顺带逛一逛傍晚的兰布拉大道。正值夕阳西下时分,建筑物的顶部镀上一抹金光,兰布拉大道显得更加迷人。
半逆光的镜头中,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傍晚的大道依然热闹依旧。
路过这家1820年开业的冰激凌店,看见香甜诱人的冰激凌,又是历史悠久的老店,女士们即刻就想进去。此时天色尚亮,本人劝她们先转一转,待会儿回来时再吃也没不迟。
与兰布拉大道相交的一条窄巷,位于哥特区一侧,里面的一座中世纪建筑吸引了目光,砖墙高耸的塔楼像是个教堂,信步前行,这回可以仔细观赏哥特区的小街小巷了。
查阅得知,这是巴塞罗那松树圣母圣殿,供奉海洋圣母,是当地渔民祈求航海一帆风顺建造的。这是一座14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哥特式教堂,位于哥特区的松树广场,建于1329年至1383年,建筑风格有明显的加泰罗尼亚特色。教堂附近的很多同业公会也参与了教堂的建设,在正门的雕刻中可以找到它们的标志
教堂的正立面简约古朴,整体结构追求完美对称,线条柔美,布局和谐。 教堂中有时会举办音乐会,可以现场感受建筑结构带来的美妙音响效果。
回到二百年历史的冰激凌店,没想到人家已经关门谢客,女士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邻近的这家店还在营业,客人挺多,指指点点正在选购。
兰布拉大道上已亮起灯光,游客丝毫不见减少,餐厅里已有不少人落座。
来到兰布拉大道尽头,旧港旁边的哥伦布大道上探头一瞥,高大的棕榈树排列成行,车辆、行人少了许多。
晚餐
在下榻酒店附近找了一家西班牙Tapas餐厅,点了几道菜品尝,感觉一般,价格偏贵。
邻座有一群当地人正在喝酒,十余位壮汉,酒酣耳热,不时地大呼小叫,兴奋异常。也许这正是西班牙人的生活方式。据说天性浪漫的西班牙人,在下班后至正式晚餐的两三个小时之间,常常会串几个酒吧,点几样小食,几杯小酒,快乐的聊天。tapas在西班牙不但是一种食物的种类,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理念:方便,随意,享乐主义······,在他们看来,生活似乎应该就是这样。
海港清晨
清晨外出小转,占据地利之便,不用迟疑的选择是几步之遥的贝尔港,去海边观日出。
远远地看见贝尔港上空云层很密,高大的哥伦布纪念碑呈现出剪影效果,哥伦布昂首挺胸,手指向美洲大陆方向。
三步并作两步,一路小跑,走过哥伦布大道,东方的天际已被朝霞映红,色彩绚丽。
时间不早不晚,恰到好处,正是观赏效果最佳时段。
远处的大楼被朝霞映射得金光灿灿,还有倒影反衬在水面之上。
楼房顶部的钟表指针:6:20分,想看日出必得早起。
巴塞罗那蜡像馆-Museu de Cera de Barcelona 。
此时的兰布拉大道还在沉睡中,异常清静,几乎不见人影。
皇家广场
皇家广场位于哥特区,曾是巴塞罗那和阿拉贡君主的宫殿,至中世纪时成为阿拉贡王宫的中心广场,用于举行各种重要活动。现在这里也仍是巴塞罗那重大节日的聚会地点,圣梅尔塞节和新年庆祝活动都在此举行。
绕广场四周的建筑是在原来圣方济会的基础上改建成的,建筑结构大体一致,在其中的某些建筑上还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美洲的航海和探险的标志。
皇家广场是巴塞罗那最具活力的广场,一年四季热闹非凡。广场上遍布酒吧和餐厅,到处都是小摊位,有古老书报,小众古玩,特色手工艺等等。每个周日早上,广场上还有一个邮票和钱币市场开放。
广场中心有一个雕塑喷泉,四周种满了棕榈树。
广场中有几盏高迪设计的街灯,据说这是高迪刚刚取得建筑师资格的第一件工作,铁头盔的造型已经开始显示出他独特的风格。
夜晚的皇家广场更为热闹,这里聚集了巴塞罗那知名的几家酒吧。
绕广场一周都是高大、宽敞的柱廊,摆满了餐桌椅,极适合喜爱户外就餐的欧洲人。
奥利匹克体育场
5月24日,结束了精彩纷呈的地中海邮轮之旅,在巴塞罗那邮轮码头下船,第三次来到巴塞罗那。
下船后的行程由另一家地接社负责,一位很精干的W司导如约接上我们,当他得知我们已经到过巴塞罗那,在慢车巡游中问我们还想去哪,让人有种很贴心的感觉。
车行途中,抓拍几张街景。
这是旧港边的哥伦布大道。
奥林匹克港旁的著名雕塑-鱼,是美国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于1992年设计的,它长、宽约54x35米,由古铜色镀金不锈钢条缠绕交织,以独特的结构,构成了一条大型跳跃着的"金鱼"。
1992年奥运会的举办让巴塞罗那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新建筑,并重新整修旧社区,到处矗立起原创性雕塑,还有不少国际级大师前来锦上添花,这座中世纪的海港城市变成了时尚、悠闲、摩登的度假胜地。
旧港附近的雕塑-巴塞罗那之脸-The Face of Barcelona,高15米,由色彩鲜艳的瓷砖构成,极其吸引眼球,由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所设计。
蒙锥克山公园
蒙锥克山是坐落在巴塞罗那西南部的一座树林繁茂的小山,现在是城市的中央公园,环境清幽,空气新鲜,是休闲和健身的好去处。
这里地势较高,也是俯瞰巴塞罗那全景的好位置。
邮轮码头距此较近,我们乘坐的地中海MSC海平线号邮轮清晰可见,巴塞罗那港是环游地中海的邮轮必停之港,邮轮客们必得上岸游览,一睹欧洲名城巴塞罗迷人的风采。
将镜头拉近些,圣家堂高耸的尖塔巍然傲立,直视高迪心目中的天堂。
公园里还有供游客上下山的索道。
奥运会主赛场
奥林匹克体育场也坐落在蒙锥克山上,这里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赛场,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和田径比赛都在这里举行。
流线型的火炬塔就在体育场北侧入大门旁,当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安东尼奥·雷波洛就在体育场中举弓拉箭,点燃奥运圣火的壮观仪式,令全世界的观众叹为观止。自那以后的历届奥运会,都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设计别具一格、出人意料的点火方式。
这个尖针状的建筑是奥运村的标志 。
奥运体育场附近有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宫、魔法喷泉、米罗基金会、西班牙村等景点。
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宫
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是巴塞罗那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分为罗马艺术展区和哥特艺术展区,前者将比利牛斯山脉一带发现的壁画、木雕等作品一网打尽,是欧洲最大的罗马艺术品收藏地,后者则收藏有诸多哥特时期璀璨的宗教画卷。
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位于高处,依山而建、气势宏伟。站在博物馆前俯视,前面是著名的西班牙广场。
沿轴线由近及远看去:象征加泰罗尼亚的四根高大圆柱,1928年时,由独裁者里维拉下令拆除。2009年末重新立起;圆柱前是引人注目的魔幻喷泉;再往前两座砖红色的方形立柱,酷似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钟楼,被命名为威尼斯塔;最后是一座巨大的大理石群雕。
沿高台阶下行,雕塑、喷泉、水池布置有序,逐层下探,边上的树木修剪的方方正正,典型的欧洲园林风范。
魔幻喷泉(Magic Fountain),是1929巴塞罗那世博会工程中的一个项目,一直保存至今。当喷泉表演时,会不停的变换颜色和形状,尤其夜幕降临之后,灯光闪烁,色彩缤纷,水柱舞动,美轮美奂,故将其成为“魔幻喷泉”。
到达最底层,仰观国家艺术宫,在一道巨大的瀑布水幕映衬下,高高在上的建筑更显巍峨壮观。
两旁用蓝黄两色瓷砖装饰的高台阶也是一景,我们的车停在上面,还得一步步攀爬上去。
西班牙广场,设计于1915年,建于1929年,是为了举办世界博览会而修建的。这个地方以前曾是绞刑场,1715年建造现已拆除的城堡时,将绞刑架移走。
车从西班牙广场前驶过,这里不能停车,走马观花,抓怕几张街景。广场一侧带柱廊的的弧形建筑是巴塞罗那会展中心。
穿过威尼斯塔,广场正前方矗立着标志性的巨型雕塑,三个大理石立面,雕刻精湛,人物众多,底座为花瓣形水池。
广场旁边还有一座显赫的圆形建筑-大斗牛场旧址,精致的红砖外墙,红白相间的拱劵门带有浓厚的摩尔式风格。在巴塞罗那正式禁止斗牛以后,被改建成一个购物中心,但保留了当初的外观。登上斗牛场的顶部,是一处视角极好的观景台。
若时间充裕,西班牙广场及周围应该步行游览一番,似乎才更为圆满。但世上少有十全十美之事,更何况这种自由行式的国外旅行,事先不可能规划的面面俱到,留下点遗憾必定为大概率事件。况且三进三出巴塞罗那,该去的地方基本都已走到,明天还有一趟小众之旅-滨海小城托萨Tossa de Mar,位于布拉瓦海岸的一个加泰罗尼亚小镇,给巴塞罗那之旅最后增添精彩的一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