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早春二月走苏州,观姑苏风情之五:寒山寺

天数:5 天 时间:2 月 人均:3000 元 和谁:一个人

到苏州除了游览江南园林,还有一个非去不可的地方,那就是姑苏城外寒山寺。我不知道进寒山寺拜佛求观音是不是有求必应,但它是苏州的文化名片,历史悠久。

据考这寒山寺初起于南朝梁武帝时期,佚名。唐小杜曾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座最初的寒山寺肯定是那四百八十寺之一。当年有一天台山普明禅师常经过苏州在天台山和建康城(南京)间来往,去世后葬在这里。有弟子们收其灵骨在此建普明塔纪念,其院便称妙利普明塔院,这是有记载的。隋末唐初动荡年代中,此普明塔院肯定是遭了难。到了唐贞观初年,有一个天台山僧人寒山,他也常经苏州来往于天台山和建康城之间,便在此缚茅以居,这说明此时塔院已荒废。在山里搭草房叫做结庐为舍,在山外搭草房就叫缚茅以居。

这位寒山在史上可是相当有名。有人考证后说他是隋文帝杨坚同母弟滕穆王杨瓒之子,唐初考公务员屡试不中,颓丧中遁入空门,入天台山国清寺。寒山有文化,会写诗,被称作唐代三大白话诗人之一,诗僧是也。来读一段寒山诗: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鹿生深林中,饮水而食草。伸脚树下眠,可怜无烦恼。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唐玄宗开元年间,来了一位希迁禅师,他在寒山茅屋和塔院基础上盖起一座寺,冠名寒山寺,纪念前辈诗僧寒山。这是寒山寺的由来。

寒山寺在那时就是一座普通寺院,把它炒作成世人皆知的是唐人张继。张继在唐玄宗开元之后的天宝年间得中进士,但是在去吏部铨选(念全选)官职时落选。唐代铨选不仅看文化考试成绩,还要看身高体重,乃至脸面五官这些枝节参数,所以唐代官人都是仪表堂堂。这张继恐是因枝节问题导致落选,也似那诗僧寒山般顿时意志消沉。

天宝末年,北方被安史二人弄得大乱,连皇上都换了人,年号变成唐肃宗李亨的至德年。为避乱,张继只好乘船顺运河南下。船到姑苏城外寒山寺,他就让船娘泊岸,他好去寺里凭吊一番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前辈诗僧寒山。缅怀前辈过后,还在寺外酒馆喝了三碗闷酒消愁,回到船上正是三更夜钟鸣时。张继借着酒劲儿写了四句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那个时候的吴地,寺庙中确有夜半钟声,白居易蓝溪对月诗中即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之句。宋代之后寺中夜里便逐渐静下来了,宋人常嗤笑唐寺夜钟呱噪,惊人鸳梦。张继靠此一首《枫桥夜泊》进入《唐诗三百首》,这诗也因此千古传唱,幸也。

宋代时期,寒山寺虽躲过了金兵祸害,却也是几近偃旗息鼓。其后,江湖上走来一位法迁长老,领众饥徒病僧重修寺院,还把普明塔扶正。法迁长老弄寺又见新,便在此开办水陆法会,超度天下水陆亡魂。这一时期是寒山寺最辉煌的时候,名声遍扬于天下,入选中国十大名寺。

此后,几经战乱和祸乱,寒山寺逐渐消亡,声稀火熄,被移出十大名寺之列。明清年间,寒山寺经历了若干重毁毁建建,到民国时期已是风雨飘摇,就剩最后一口气。1955年,新中国重修破寺,开放参观,但并不光鲜。直到改开初期,赵朴初来看这姑苏城外古寺,见其已全无旧影,诗人早已不肯入。赵会长发动政府、佛协、文管重修古寺,1980年重开。其后,逐步再立普明塔、重建诸堂楼,这才轮到我来游览。现在这里是上香者稀,观览者稠。

寒山寺这里应是古代运河上重要的歇息地,南来北往的旅客常在此住宿歇脚。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陆游得任夔州(念奎州,现在的奉节)通判,从绍兴入蜀上任。途中路过寒山寺作有过夜诗“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至任上后,依沿途所见写下《入蜀记》近四万字,这是中国史上第一部长篇游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不少著名的小说,他的游记也是相当精彩,非常幽默的文字,令人忍俊不禁。若读其英文就更可尝其原味。

寒山寺的布局很特殊,它不是坐北朝南,也不是坐西朝东,而是坐东朝西。它寺门外就是古运河,大概这是它门朝西的缘故,便于船客登岸即可入寺,上三柱高香,求一路平安。镇江金山寺也是门朝西开,它那是依山就势。

寒山寺大门外有一座大影壁。

影壁上的“寒山寺”是清末书法家陶浚宣所题。陶浚宣是陶渊明嫡系孙子,清末维新派,号称“绍兴张之洞”,在绍兴建有东湖公园。

转过影壁便是寒山寺大门。

门殿面阔三间,兼做天王殿。黄墙灰瓦,上面是抬梁单檐硬山顶。正脊上是灰雕莲花和祥云,四片斗方写着“国泰民安”,两端是徽式鳌鱼脊吻。垂脊端头各站着一位金刚力士。门殿两边是八字影壁,门前就围出一个小广场。一边一棵古树,好像是樟树。樟木树脂富含樟脑油,做成箱柜可以防虫,南方女子结婚嫁妆必有一对樟木箱子。门殿外两边各坐一匹石狮。看看右手的石狮。

中国石狮的形象从北向南风格不同,北方石狮威严,南方石狮活泼,越往南越活泼。最威严的是北京狮,最活泼的是潮汕狮。寒山寺门前这两座石狮介于北京狮和潮汕狮之间,也是属于南狮风格。北方石狮下面多是须弥座,南方则不一定,这里的狮子下面就是莲花座。这一对石狮看上去是清代式样,不知道是不是此处原物?

门殿既然兼做天王殿,殿内明间佛龛上当然是弥勒佛坐像,背后是韦陀立像,两边次间是四大天王。

进了寺门,正面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下面有二尺半高白石基座,殿前有白石月台,月台上有一圈白石禅杖栏杆,莲花望柱头。月台下两边各有一座石碑。

碑是唐代老碑,座是新作。地上石牌说碑是唐德宗年间物件,唐德宗李适(念李扩)死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那这块碑就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了。通常寺院中,大雄宝殿前的这个位置是树立功德碑的。寒山寺这里的碑不是记录寺院建、修功德的,而是若干层浮雕,佛祖说法图。张继过寒山寺作《枫桥夜泊》是唐至德年间,就说是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吧。那就是说,张继诗炒热寒山寺后,寺名大噪,增置了产业。这座碑就是那个时候新增的,还把功德碑的位置给占了。

月台上摆放两座白石承露台。承露台最早是汉武帝受老道蛊惑而建,说是接天降甘露拌玉石粉末食之可成仙。这个是肯定有效的,你想,就着凉水吃石头还不立即成仙?刘彻多精呀,他才不真吃呐。他让老道先吃,说是你成仙以后请几位仙人过来接我。老道吃完,躺地上不动,刘彻怎么踢他都不起来去请仙,一摸,凉了。嘉靖皇帝受老道蛊惑,自己上手炼丹,还真吃,结果真得道了,不知道成仙没有,皮囊埋进了明永陵。承露台进入佛寺演变成了出食台,大和尚把开过光的吃喝放在台子上,这是给野鬼亡魂送饭食,让他们能超度升天。这两座出食台应该是当年寺中办水陆道场时的法器,是宋代法迁长老所造吗?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明间和次间开门,稍间实体墙封闭,墙上有非常精致的砖雕伪窗。左手稍间伪窗砖雕是狮子,右手砖雕是大象,这叫“左狮右象”。传说古代某地有毒龙作祟,百姓苦难难当。时有两菩萨化作狮象大战毒龙,最后三者俱亡,却救百姓于苦难。后百姓知道是菩萨救了自己,便纷纷拜佛谢恩,皈依佛祖。这是宣扬佛法的故事。

檐下挂“大雄宝殿”额匾,当代书画家谢孝思所书。明间檐柱挂一副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这是赵朴初1978年来寒山寺时所题。

大殿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单檐歇山顶。镂空正脊,中间有蟠龙灰雕,四面斗方写着“佛日普辉”,两端是鳌鱼脊吻。垂脊和戗脊也都是镂空拼瓦,垂脊端站着金刚力士。看看正脊背面。

四面斗方写着“法轮常转”,中间的灰雕是彩云和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圆盘。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圆盘里的浮雕已经消失,只能看见一点金色痕迹。寺院里的这种有寓意的图形符号通常都是和弘扬佛法有关,“五福”并不多见。圆盘上的浮雕最常见的是“寿”字,代表“五蝠捧寿”。这里的圆盘上似乎应该是一条金龙,寓意“龙纳五福”。

大雄宝殿是黄墙灰瓦,此寺虽名声在外,却没有皇上赏赐。若有皇上力挺,则寺名前常有“敕赐”或“敕建”字样。敕赐是皇上赐名,敕建当然就是皇上拨款重建。若有皇上力挺,大雄宝殿一定是红墙黄琉璃瓦。进去看看。

进深四间,青砖墁地,彻上明造,可见上面的抬梁结构。明间减去两根中柱,明间和次间后金柱前做佛龛。佛龛上供释迦摩尼木胎贴金像,左右站着迦叶和阿难二徒。看看佛像前悬挂的这个。

这个不是宫灯,这叫“华盖”,佛的仪仗。华盖就是帝王御辇头顶的那把伞,后来演变成仪仗之一。传说黄帝和蚩尤举办涿鹿大战时,黄帝头顶有五色云气和金枝玉叶,像花葩一样。这是上天为黄帝做的背书,叫做吉人天相。黄帝因有上天做背书,所以打败了蚩尤。后人就做了一个华盖给皇帝用,表示皇帝是天子。佛入中华后,华人给佛也做了这么一个华盖。佛像前的华盖并不是说佛乃天子,而是说佛有顶级仪仗。

稍间山墙下青石须弥座上供着十八罗汉鎏金铜像。

这十八尊罗汉像据说是从五台山化缘得来的,不是铸铜,而是铸铁。

寒山寺大雄宝殿佛龛背屏后面并不是一座寻常的万佛山,山上有观音塑像。这里供的是一幅画。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作《寒山拾得图》刻石。画中左手的寒山身着破袍,右手的拾得光着膀子,两人都是披头散发。寒山右手指着拾得掉在地上的三粒饭团对拾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可不能如此暴殄天物呀”!拾得对曰:“非也,非也。首先,那是你掉的饭团。其次,你说的这首诗是二百年后李绅所作,你如何得知”?因此,两人相对大笑。我这是杜撰,诸君不可轻信。

传说唐初天台山国清寺大和尚叫丰干禅师,其某日于山林间拾得一幼童,带回寺中抚养,取名“拾得”。这个不太可信,按照历史记载推导,丰干应是唐开元年间僧人,比拾得晚了一百年。拾得在国清寺中渐与布衣寒山结为挚友,二人常作诗玩耍。读一段拾得的诗:“闲入天台洞,访人人不知。寒山为伴侣,松下啖灵芝。每谈今古事,嗟见世愚痴。个个入地狱,早晚出头时。古佛路凄凄,愚人到却迷。只缘前业重,所以不能知”。你看,也是白话诗。一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传说拾得后入苏州妙利普明塔院,改称其寒山寺。这个也是可能的,前面说唐开元年间希迁禅师建寺称寒山,那是寒山拾得之后一百多年了,估计是拾得已经在其前名此寺为寒山。寒山和拾得二人行为不羁,言语怪诞,就有人说他们是文殊、普贤菩萨化身,因此代代纪念。其实寒山和拾得都不曾正式剃度,并不是真正的和尚。

罗聘是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人称小罗,专门画那些奇奇怪怪的人物画,经典的叫做《鬼趣图》。他这幅《寒山拾得图》挂在寒山寺倒是非常贴切,二个怪僧,一个怪画家。不过,佛寺大雄宝殿佛龛后挂僧人像十分罕见,这是寺里把开山高僧当菩萨供了。南宋时期天台山国清寺出家受戒的济公也很著名,但他似乎并没有在大雄宝殿佛龛后受过世人拜。罗聘是清乾隆年间人,在他之前最早于唐后五代时期就有人画过《寒山拾得图》,已经失传。现存最早的是南宋时期的几幅寒拾图,其后各朝代都有人画寒拾图。那些画不知道是不是也曾挂在这里?

转过大雄宝殿的月亮门。

后院两侧有庑廊。

后院的正殿是藏经楼。

这座楼上下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院中庑廊一直连接到楼下,遮住了次间的一部分。屋顶是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侧山墙是徽式风火墙。看看正脊中间的一组灰雕人物。

这是云端的唐僧师徒和白龙马,看上去是刚刚打完一个大妖怪,战斗非常惨烈,八戒的九齿钉耙就剩一根棍子了。唐僧双手合十,悟空满脸不忿,八戒面无表情,沙僧面色凝重。这是说的师徒们正在望着菩萨来把妖怪收走后扬长而去。藏经楼上这一组雕塑很有寒拾谑风,隐喻楼中藏有唐僧师徒取回来的真经,其实那些经是在长安城大雁塔里。

山墙上是寒山拾得灰塑像。

楼上檐下挂“藏经楼”额匾;楼下明间挂赵朴初所书“寒拾殿”门匾。通常藏经楼的楼下应是法堂,当年的寒山和拾得可能都曾在此讲过法,现在做了寒山拾得纪念堂。屋内佛龛上供的是两位谐僧寒山和拾得的鎏金铜像,左手是寒山,右手是拾得。

佛龛背后是千手观音石刻坐镇。

图、题都没有落款,据说上面的“现千手眼”是清乾隆年间状元诗人石韫玉所书。石韫玉无画作存世,那观音像应是另有他人所作。图中是十一面千手观音站立在三层坛城上,十一面观音是汉传佛教密宗六观音之一,也称救八难观音。十一面观音通常拥有八臂,敦煌壁画中就有这样的观音像,每只手里都持有一个法器,各有寓意。藏传佛教密宗六观音中有千手十一面观音,可见于金像和唐卡,但其形象是前面有八臂,手中各持法器;背后是像扇面一样的千手,手中有眼。这里的这幅画是明代十一面千手观音形象。坛城左手站着一位僧人,右手是一位俗人。你看这俗人员外,他是明代装束,这也佐证了这幅画肯定是明代某人所画。

寒拾殿內两边墙上都是法帖刻石。

这是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作现在辽宁省博物馆。肯定是溥仪从宫里偷运出来带到长春去做坏事的,事败逃跑时在沈阳被擒获,随身带的古董后被收入辽博。张即之书法采自唐宋各家之长,又受佛家思想影响,自成一体。没机会去沈阳的苏州书法学人可以来寒山寺观摩。

寒拾殿內过去是法堂,现在布置成了这样。

这是僧人吃饭的食堂呀,叫做斋堂。伙夫僧做好了斋饭,就有打钟僧敲斋钟三十六响,然后就见肚饥僧们排着队手捧瓦钵进来坐下。堂内站着一位声宏僧带领大家念经,这段经叫做“供养偈”,提醒自己不可贪图吃喝。僧人吃斋只有一饭一菜,饭是主食,菜是各种时令蔬菜和豆腐面筋炒一大盆,有时是煮一大盆。寺庙中都是一日两餐,中国百姓最早也是一日两餐。宋代开始,出产渐丰,百姓才逐渐改为一日三餐,穷苦人家或地区还会有一日两餐。僧人吃斋时,你要是路过,就会闻见菜味,那是极香的。俗人通常觉着寺里的斋饭好香,有时就会有人从家端着碗去寺里入伙,最后也成了僧人。

过了寒拾殿,后面就是寒山寺的发源地,就是那个普明塔院。

这里应该是寒山寺的圣地,所以三间敞轩门厅里立着一座卧碑,碑上是寒山寺法主和尚性空法师金字所书“普明塔院”。前面檐下挂一块“无上清凉”九龙金匾,擅长隶书的当代书法家沈定庵所书。有人说其中的“凉”字有笔画错误,其实隶书的“凉”就是这么写的。你看屋顶的那个双层斗拱抬梁,这么大的斗拱是隋唐式样。再看它的白石台基,虽然上下层中间有束腰,但这不是现在常见的须弥座,这也是仿唐式。这是想说它是模仿最初唐贞观年间的普明塔院。敞轩连接塔院內一圈唐式回廊,类似于明清的抄手游廊。

进了门殿看塔。

塔的台基居然是斗拱抬起来的,唐代塔是这样的吗?现在确定是唐代塔的都是砖石塔,比如西安大雁塔和晋祠舍利生生塔,它们的台基都不是这样。山西应县木塔疑似最初是唐代所建,它的台基也不是这样。

台基上有一圈扶手栏杆,四面有扶手踏垛。这种扶手栏杆是唐代式样,只能在古画上见到。寻杖扶手下是唐代蜀柱而非宋代以后的净瓶,华板还是勾栏,望柱上是莲花头。弧形踏垛也是唐代式样。近处可见一座石灯,也像是唐代式样,据说是来自日本。日本建筑风格最早是基于唐式的,你在日本奈良还可看见他的古建很像唐式。特别是法隆寺,里面也有一座五层木楼阁塔,像极了这座普明宝塔,只是小了一号。日本的仿唐建筑也需要维修,但是他们已经把唐代技术传丢,结果重修后的仿唐建筑屋顶越来越高,完全脱离了唐式风格,被称作“大头屋”。

普明塔是四面塔,一层正面檐下挂赵朴初所题“普明宝塔”九龙金匾。再往上看。

外观塔有五层檐,最上面是四角攒尖顶,每层檐下都有一块横匾,四个方向都有。唐代斗拱硕大无比,就能挑起很大的屋檐,所以普明塔的五层飞檐非常大。梁思成称唐代屋顶“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唐代还没有高级的脊端起戗技术,脊端就是简单的翘角,叫做微翘。要到宋代才有水戗、嫩戗,宋代是中国建筑大发展时期。塔顶的鎏金塔刹十分夺目,覆钵莲花座上有七层相轮,之上是华盖,最上面是火焰宝珠,每层相轮和华盖上都挂着八个金钟风铎。四根刹链也是鎏金,各挂五支金钟。塔身斗拱抬梁框架结构,上面每层外有平座,平座下有一个暗层,因此这塔实际就有九层。这种有平座,带暗层的多层结构叫“阁”,这普明宝塔就是一座仿唐式样的木楼阁塔。

台基上四角还各有一只青铜狮子。

按照记载,既然最初叫做妙利普明塔院,那肯定是有塔的,就是纪念普明禅师的塔,不知道当时在地宫里是不是埋有普明禅师的灵骨,但肯定没有佛舍利。普明塔几次被毁又重建,元末战火中被毁后,再未重建,现在这座塔是1992年重建的。

进去看看。

塔中间四根通天柱,四根柱中间做佛龛,佛龛中每面供的有佛像。仔细一看这不是佛像,而是菩萨像。佛像头上是肉髻和螺卷,菩萨戴毗卢帽。四位菩萨,正面是观音菩萨,他的左手是文殊菩萨,右手是普贤菩萨,背后是地藏菩萨。

普明塔的北侧还一起重建了一座大殿。

这座大殿是坐在一个水池中,中国古代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所以这座水池应称鱼沼。中国最有名的鱼沼是山西晋祠圣母殿前的鱼沼,因为上面架有十字形石桥,叫做鱼沼飞梁。鱼沼飞梁建于北魏时期,距今一千五百年,是世上最早的十字形石桥。

这座大殿也是仿唐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面全开隔扇门,前面有檐廊。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单檐庑殿顶,目前寒山寺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唐代的庑殿顶正脊非常短,小于屋顶的三分之一;到宋代就差不多三分之一了;明清更是大于三分之一。你看正脊两端,这个鸱吻只有向内卷曲的“尾”,没有咬住正脊的“吻”,这是隋唐时期脊吻的特点,叫做鸱尾。如果说寒山寺最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当时的鸱尾大概就是这样的。唐中期玄宗李隆基时期开始有“吻”,就是咬住正脊的鸱龙大嘴,到宋代开始普及鸱吻。

你再看大殿柱子的柱础,这个叫覆盆莲花。唐代的覆盆莲花柱础就是这样扁平的,在唐代建筑遗迹还可见。到明清时,这种覆盆莲花柱础已经相当精致,北京太庙前殿明间六根金丝楠木大柱下可见。

大殿前是一座白石月台,月台上有一圈白石禅杖栏杆。月台中央摆放一座青铜鼎,基座上刻着“九龙五凤鼎”,象征九五至尊。

大殿前廊住挂满了楹联,连檐柱上都有,都是当代书法家和高僧所书。殿内明间供有一座释迦摩尼金像,两边站着迦叶和阿难。这座大殿是做为法堂和普明塔一起重建的,现在是法物流通处,就是请佛像的地方。既然大雄宝殿后的藏经楼一层是过去的法堂,这里为什么又要重建一座法堂?难道是因为要把藏经楼法堂改作斋堂之用?应该是藏经楼下专做寒山拾得纪念堂了。

塔院外角落有两座角楼,也是唐式风格,不知道是不是和普明宝塔同期重建。

现在重建的普明塔院整个院落是仿唐风格,为的是重现贞观年间寺院风貌。

寒山寺中路上是大雄宝殿、藏经楼、普明塔院,但它们不是严格一条线。大雄宝殿前左右手有配殿,左配殿是大悲殿,就是供观音菩萨的殿呗。本来应在大雄宝殿佛龛后面的万佛山观音像,现在这座大悲殿佛龛背后,木刻浮雕,相当华丽。

大悲殿对面的右配殿是罗汉堂,我没敢进去数,他们说里面真地有五百尊罗汉像,不知道梁上有没有济公像。

看看寺内楼堂。这是寒山丈室,是过去的方丈室吗?

慧和楼,僧舍吗?

两楼之间筑有石竹小景。

寒山丈室楼上是单檐歇山顶,看看垂脊脊端的人物塑像,还可以看见山花上的寒山拾得灰塑局部。

寺内有一座巨大的太湖石,上有“观音峰”赤字,本寺大和尚性空法师题写。

这块石头是黑色的,表明它其实不是太湖石,而是安徽灵璧石,属于山中大理石。灵璧石是中国四大观赏石之一,除了太湖石和灵璧石,还有马鞍山昆山石和广东英德石。寒山寺的这块灵璧石是前些年从安徽灵璧搜来,有七米高,比留园的太湖石冠云峰还高。

寒山寺最重要的是钟楼,寺院出名有一大半是因为这口钟。

常规寺院进了山门就是左钟右鼓两座楼,没有钟鼓楼的就把钟鼓摆在大雄宝殿內。寒山寺的钟楼是在藏经楼左手,最初就是在这里吗?那鼓楼在什么地方?其实寒山寺没有鼓楼,佛寺的法事钟鼓是在大雄宝殿内,左钟右鼓。寒山寺钟楼里的钟是报时钟,所以才会有夜半钟声。寺院撞钟一百零八下是有原因的,佛教说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在佛教中凡是和一百零八有关的行为就是为了消除这一百零八种烦恼。中国民间还有一些和一百零八有关的行为,也多是从佛教引申而来。梁山泊好汉一百单八将对应天罡地煞,这是中国道教概念。

寒山寺钟楼里面现在还有一口钟。

门口把门的不是武僧,而是两位保安。门上额石写着“钟楼”。门两边挂着一副联:钟声明慧眼,月色照禅心。落款是当代书法家费之雄。唐代的那口钟已在清晚期丢失,现在普遍认为是曾任日本外务大臣的大隈重信使阴谋给窃走,时间应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就是公元1870年前后,当时苏州一带正在太平天国末期。现在的钟楼和里面的钟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所造,钟楼所在地当时是一块空地。由此说明唐代古钟最初并不在这个位置。

自从唐代张继做《枫桥夜泊》诗,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便名扬世界。宋代时,会写诗的小人孙觌(念孙敌)曾说“乌啼月落桥边寺,攲枕犹闻半夜钟”。明代高启曾有“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到清代道光年间,仍有陆鼎做“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诗句。从唐开元年间希迁禅师建寺,一直到清同治年间,这一千一百年中,寒山寺钟声未曾中断。今再听此钟声,正是:苍苍寒山寺,杳杳钟声远。荷笠趁细雨,独立寒江晚。

寒山寺中走下来,没见前院必备的放生池,却在僧园中看见若干荷池。

此池甚浅,难容鱼鳖。池畔却有高楼,此处故有一枫江楼,已灭三百余载。后有姑苏人移城内一宋家宅园中花篮楼于此。此宋家乃旧时苏州望族,称葑溪宋氏,祖上宋德宜曾做清康熙朝吏部尚书,宋氏族人中也出过不少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

于寺中修行,最要紧的是要心中静净,所以寒山寺中专门挖了一个洗心池,以供僧俗剖心涤垢。

这些池边都有奇石藤蔓修竹秀亭,以便高僧矮徒们修身养性。为免地方豪绅索财掠物,池边墙下建有土地神龛护卫。虽佛法无边,然其仆人们仍需小神保佑。

寒山寺有文化内涵,历代名人为其题诗无数,寺里就要不断收集这些诗词歌赋。收集起来不能隐藏在暗处,一定要刻石贴于墙上,因此寺中诗词刻石就随处可见,更有碑廊集中展示。

看看墙上元末金粟道人顾瑛的《泊阊门》。

“枫叶芦花暗画船,银筝断绝十三弦。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搅客眠”。

皇上也来凑热闹。看看雍正的御碑。

这是雍正帝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御笔。乾隆帝则是留下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写的一篇《心经》。

碑是新作,原碑帽还在。

当然最著名的张继《枫桥夜泊》不能少,看看寒山寺大和尚性空法师所书。

据传,寒山寺中第一块《枫桥夜泊》诗碑是宋代王珪所书。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去宰相,王珪拜为宰相。王珪的这块诗碑早已不存。明永乐年间寒山寺被毁重建后,大约是在嘉靖年间,文征明曾手书一幅张继的《枫桥夜泊》,寒山寺刻碑立于寺中。这块文征明碑也已毁,仅余几个残字,近些年有文征明碑帖专家以文征明字迹补齐后重刻,也在寺中。清末光绪三十二年重修寒山寺时,不仅重建了钟楼,江苏巡抚陈夔龙(念陈奎龙)还请俞樾(念鱼跃)重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并刻碑立于寺中,如下。

这位俞樾就是前面几集中曾说过的晚清文学家,浙江德清望族出身,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进士。去做官,官艺不佳,遭人弹劾削职。下姑苏做房客,挂“春在堂”,住里面搞科研,擅长经、诗、文、曲,书法颇牛。苏州古典园林中多有他的字迹留存,我在留园和网师园都曾见。他还在苏州紫阳书院和杭州诂经精舍办课外班授课,章太炎、吴昌硕都曾听过他的课。俞樾的曾孙俞平伯继承其志,在文学研究上建树颇多,特别是红学。俞樾受邀重书上面这块碑上的《枫桥夜泊》后月余便随斯夫而逝,享八十六年人间正道。斯夫是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中说的川是黄河,那个斯就是黄河水呗,“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般认为,俞樾书《枫桥夜泊》碑在目前所存碑中为上佳版。

从寒山寺出来,你不可不看那枫桥。“路接枫桥一径通,渔郎遥荅隔河舂”。这是宋末元初尹廷高的诗句,他说去枫桥的路边有河。既有河,河上便当有桥。

此桥不是枫桥,而是叫做江村桥,我且登桥睃巡一哈子。桥下之河便是古运河,向南望去。

那里可见一座亭桥,桥上的亭子还挺漂亮。那是一座石板桥,看它桥板到水面的距离,皇家龙船肯定过不来,我估计也就是像苏东坡“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的扁舟能过。

再转头向北望。

前面有一些船,那里就是当年张继泊舟处。“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走到河湾处,就可见那座枫桥。

那座江村桥和这座枫桥之间古时就是南北旅客泊舟过夜处,伴张继愁眠的“江枫渔火”就是江枫二桥之间的点点渔火。由此可知,这两座桥是古运河上服务区的出入口,唐时即有,岸上提供服务的是枫桥镇人民。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念旱沟)时,从苏州北门开了运河通往长江连接扬州邗沟。从苏州北门到西门外这里的古运河应该是秦始皇开挖的上塘河,可通杭州。到南宋时,更可直通绍兴。估计秦皇开挖上塘河后就建了江枫二桥,最晚应不晚于隋初,早于开皇年间的赵州桥。江枫二桥都是单孔高拱桥,但拱肩上没有小孔。赵州桥虽也是单孔,但拱肩上有小孔,叫做敞肩单孔拱桥,世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张继当年所泊枫桥早已垮塌,现在的二桥都是清晚期重建。虽然张继诗中提到江枫二桥,因为题目中仅有枫桥,所以二桥中枫桥更有名。张继诗句凄美绝伦,月落乌啼、对愁眠、夜半钟声,让人立见一位人生失意的落魄文人,还是昏夜独宿寒江孤舟。其后文人们读了此诗,便就都来这里看看,那个唐小杜十三郎也曾来登上枫桥,并吟: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你听,也是悲调吧?

张继当年泊舟处,现在仍有船列。桥仍在,船已非,换了人间。现在这些船都是载游客浮水来去,至夜更有钟声相伴。虽有舟有钟声,可是哪有游客真能体会到当年张继所愁?

和赵州桥畔一样,苏州旅游当局在枫桥左近建了一座观景廊桥。多有旅行团长带着他的团员们哨聚于此观枫桥,电喇叭里播放着“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头一定要立一座张郎诗碑。

这是一幅楷书《枫桥夜泊》,落款是“云间沈度”。沈度乃明永乐年间书法家,与其弟沈粲(念沈灿)合称“云间二沈”。沈度的楷书工整规范,如同写在方格笺上一般都一样大。明成祖朱棣特推崇沈度的字,致世人皆仿之,特别是官文和科举试卷,必写这种字体。明代称沈度书体为台阁体,清代沿用,称其馆阁体。沈度乃是台阁体书法代表人物,此碑上即是沈度台阁体展示,你走到枫桥头必要看一眼。

枫桥这一头是沈度法帖碑,那一头却是一座城关。

此城关有匾“铁铃关”,这边是关内,关外城台上有“铁铃关”额石。此门应是古时枫桥镇城门,最早是夯土城台,明代在外面加砌城砖。中国古代所有城墙、城台都是夯土的,明代开始在夯土外砌砖。明代之前的城墙已不多,大城市里肯定没有了。北京还有元大都城墙遗迹,叫做土城。我曾在山西张壁古堡见过夯土城,那个可能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南方当时是东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一首《枫桥夜泊》,短短四行诗,流传千古,还造就了寒山寺和枫桥二处名做。后人不断游历此处,留下篇篇佳作。“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这是明代高启的送客诗,淡淡的悲伤,显然是人已尝尽愁滋味。再读一首清代王士祯的候客诗:“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他这个是:自暮至夜,引颈望客不到,桥上来回,只见枫叶萧条,终只能独听夜钟。你看,还是伤情调。只有古代文人才能体会到张继当初心愁,更再唱婉约断肠吟。

这一路游名寺怀古,念旧诗抒情。正是:今日古渠边,古径逍遥翩。古寺古钟古神仙,古桥古岚烟。默念古诗篇,回首古事迁。仰头不见古霜天,姑苏古霭间。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早春二月走苏州,观姑苏风情之五:寒山寺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