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苏州天池花山
每次想要爬山的时候,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就想到贺九岭。江南的山都不高,台阶也大多修筑得很平整,贺九岭大段的原生态登山道,才是我们心目中的爬山。事实上,从贺九岭登山的游客,多数也是登山爱好者。外地的游客,大多是从花山或天池入口进去的。
这次我们导航的停车场跟上次不大一样,所以跟着导航走到普济道院的时候,我居然一时没找到登山入口,还以为改了道。在道观外转了一下,才恍然醒悟,走到道观入口处,人家明晃晃的一块牌子就竖着呢,我们刚才不知道怎么回事,三个人齐齐地错过了。
其实贺九岭大部分的道路还好,只是有几处特别陡峭,几乎需要用手扶着旁边的石块借一下力,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今天适逢五一,从这里登山的人还挺多,都保持着一种不急不徐的节奏。
天气晴朗,能见度当然很好,站在山坡俯视普济道院,站在这个角度的景色尤其的美丽。天池花山景区隶属于苏州的吴中区和高新区,因此站在山上,也可以同时饱览两个区的风光。今天我们的状态很好,一口气就爬到了莲花峰。
峰顶的游客还不少,大多数人在这里都会稍稍歇个脚,有的人会爬上高大的石块,我们看着人多,也就没去凑这个热闹。
环目四顾以后,我们这次选择了前往天池的方向,走的是很正常的道路,所以很快就到了山底,那株两百岁高龄的古紫薇早萌发了新叶,但还没有到花季。如果不是人家强调了树龄,我真想不到人家已经经历了两百余年的沧桑岁月,实在是看起来并不很粗壮高大。
天池泉群还是古雷泉声势最为浩大,旁边有卖菩萨面的,适逢饭点,生意看起来还不不错。菩萨面是一种素交面,据传是清朝乾隆皇帝赐的名,以清淡为本色,原来采用的是天然野味。这个季节正是新笋上市的时候,天池山的笋是那种细笋,不是我们平常竹笋,味道很鲜香。
相传乾隆帝第三次南巡的时候,就在翠岩寺禅房小憩,忽然嗅到了外面飘来的香味,当时的主持敏膺就献上了一碗素面。大概是皇帝吃惯了精美的食馔,难得吃到这样清淡的野味,忍不住欣然叫好:“菩萨面真乃天下第一美味”,于是赐名“菩萨面”,沿用至今。菩萨面有着长命百岁、家运延长的美好寓意,于是人们来吃碗菩萨面,倒未必就为了它的味道。
饭后,我们经过洗心池,又去看了天池,虽然并没有对能看到桃花水母抱有期望,当然事实上也确实没看到。
因为想着天池的后山我们一般都不会涉足,于是从池畔的南天门拾级而上。这里游客少至,很清静的山路。
南天门右侧有一座亭子建在坡上,是一座挺小的六角小亭,单檐的简单造昔,四周巨石林立,树木茂盛。
从南天门进去不远,就到了礼佛坪。相传支遁法师在这里参佛、禅坐、讲经说法。算起来,距今也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如今也就是一块小小的平台,可以看到对面的山坡,据说是一尊天然卧佛,但是我觉得还是需要一定想象力的。
继续上行,有一处天然的山洞,大石似乎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排列,洞内可以容一个瘦小的人通过。有一对夫妻带着孩子过来,夫妻俩站在岩下,孩子倒是兴致勃勃地去探查了一番才返回,并兴高采烈地跟父母描摹着山洞里的风景。其实风景并不出奇,但孩子却描述得十分兴奋,而父母也含笑听着,偶尔插两句话鼓励,看着非常和谐美满。
坡上还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倒是挺平坦,这里倒是有些人在这里休息。寻一处树荫,也不用怕晒。阳光正暖,树色青翠,天空也蓝得出奇。把自己躺成一个大字,仰头透着树叶的间隙看向天空,真漂亮,也真惬意。
原以为兜率宫是一组比较大型的建筑,没想到其实就一间石屋,又称“东石屋”,始建于元至正十八年,仿木建抱厦,单檐歇山顶,以石板覆盖。说是石屋,其实就是一座佛龛,整块山岩刻凿出了弥勒佛的雕像,相传约会勒佛就住在兜率宫,因此而得名。
旁边有一块寿星石,还别说,稍侧一点看过去,真像一位长髯及胸的寿星老爷爷。沿着寿星石往上走,居然又兜了回去。我抚了抚额,这方向性实在有点差,我原以为能走到花山去的。
从毛珵墓转回了天池,也歇了再走回头路去花山的兴致,坐在池心池的亭子里休息了一会儿,商量着就去了震湖。
朝岚登九岭,翠色覆群山。
离得尘嚣外,偷来半日闲。
——五绝
自驾游:苏州天池花山
5月初夏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去苏州会玩的人,都喜欢到更地道的相城 46419
- 古韵今风,万象更新,活力四射苏州城丨苏州园区3日小众玩法 42245
- 苏州相城,蕴秀藏雅的活力之地 13017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