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浙江台州博物馆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12 月 和谁:一个人

2019年12月1日,上午,按照我的老习惯,出差时如果顺路,我一定会抽时间去逛当地的博物馆,因为我认为了解一座城市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参观这个城市的博物馆。所以,这次到了台州,依然如此,我在百忙之中抽空参观了台州博物馆。台州博物馆位于台州经济开发区,属于地方性综合博物馆,是一个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台州博物馆主馆大楼共4层,总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展陈面积6000平方米。台州博物馆共有文物藏品2500余件,包括青铜器、陶瓷器、画像、石刻、木雕等,馆藏精品文物有灵江人化石。一层是临时展厅,二层是“山魂海魄”历史厅,三层是“大地情怀”民俗厅,四层是民间收藏专题展厅。其中“山魂海魄”和“大地情怀”为该馆的两大基本陈列。

 

“山魂海魄”历史厅分灵江之畔、章安古港、天台之州、赤城潮涌四个篇章,以十万年前的灵江人化石、台州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青铜器、陶器等藏品为主,结合场景再现以及多媒体手段,诉说着台州从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走到辛亥革命的经济、文化、农耕、政治的变迁。台州位于浙江中部,东濒东海,多中低山与丘陵,占七成左右,内部河网密布、港汊交纵,天台山括苍山和雁荡山从北、西、南三面包绕,东面是浩淼的东海,台州坐落于“山海之间”。山高谷陡的艰难与海阔浪急的凶险,孕育出台州人勤劳务实的性情与大气无畏的胆魄。正如《台州府志》所言:“台郡山海雄奇,士多磊落挺拔”。

 

“灵江之畔”讲述史前先秦时期文明,玉环三合潭遗址、路桥小人尖土墩墓以及临海上冯村青铜器窖藏遗址等文物,大体描绘了当地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演进过程。台州是从灵江出发的,沿着这条河流,滋养了台州早期的文明。走进历史厅,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的台州场景,这里有着古人类的生活,还有着灵江人化石的展出,更有着来自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青铜器、陶瓷等各种各样的展品,先进的技术通过声光影的手段再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住处、觅食等不同的影像,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台州地区发现了多处古越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仙居朱溪镇、广度乡、福应街道、上张乡、大战乡和路桥桐屿道等地。岩画创作的时间跨度很大,是古越人在山区活动时留下的遗迹。

 

战国原始瓷提梁盉口径7厘米,腹径16.8厘米,底径9.3厘米,通高19厘米。为温酒或调酒器。小直口,斜肩,圆腹至底内收成平底,底置三只蹄形高足,带盖。盖面内凹,直壁,扁环形钮。肩部置龙形提梁,前为龙首流,后为龙尾。肩、腹部各饰一周绳纹。胎色灰白,通体施青釉。

 

“章安古港”所代表的是秦汉六朝时期的台州,这段历史让台州从瓯越自治部落联盟转变成为帝国郡县。先秦时期,这边生活着瓯越人,等到秦朝一统六合的时候,这边归入了闽中郡,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迁,到了唐朝,有了台州这个名号,开始沿用至今。从先秦的瓯越人开始,在海陆变迁的严峻环境中铸就耕战的文化传统。秦汉时期,中原文化传播有限,瓯越人轻悍好勇的民风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三国至南朝,随着佛教天台宗的建立和一批著名道士的传道建观,台州成为佛宗道源之地。到唐代,远离政治中心的台州迎来了一批直臣贤士,他们带来的风华文采和儒家思想,为强悍质朴的台州式硬气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在陈列馆中,部分文物保存完善,令人惊叹。如一件晋代的青釉狮形瓷烛台,狮身线条流畅,毛发纹路清晰,再如一件东汉褐釉瓷魂瓶,瓶体上人物和动物的面部表情清晰可见,还有北宋沙埠窑青釉牡丹纹瓷执壶,壶体釉色纯净,光泽如新。其中有三件对台州有重大意义的藏品。一件是三国时期的人面纹泥质灰陶瓦当,一件是西汉时期的波浪纹原始瓷匏壶,这两件藏品可看出当时台州民间工艺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还有一件是汉代军司马铜印,这件文物表明当时的台州已成为东吴时期重要的军事基地,从蛮荒之地逐渐纳入社会主流。

 

汉青铜燃炉长21厘米,宽11厘米,通高12.5厘米。为取暖、炊食器。青铜燃炉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置放一耳杯,用于盛装食物或酒水。下部分为燃炉,可置放木炭等燃料。燃炉两侧各设一长方形立耳,四边和底部以栅栏式构造,可供通风和滤除炭灰,底部以四只蹄形足支撑。这种集合了取暖与饮食两种功能的青铜器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数千年前的青铜器无论从造型还是功能上都极具价值。

 

台州博物馆山越的相关历史,抗倭的主战场,台州自古以来的硬气,人文经济的沿革发现,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是对当地文化的细致展示,山民、泽民、海民不同谋生方式,信仰习俗禁忌,连主要饮食习惯都有涉猎。这是钱鏐金书铁券的复制品,这应该是古时所有征战沙场的男儿的向往,站在展品前聆听讲解其背后的故事,象征一个家族的荣耀,经历几百年,被守护传承至今,也让人惊心动魄,热血沸腾。

 

郑虔比杜甫年长20多岁,两人是忘年交。杜甫的诗作中,有20多首与郑虔有关。《题郑十八著作丈》就是写于郑虔被流放到台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踏春来到郑虔故居,见人去园空,有感而发:“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是杜甫对台州地理环境的遥想。

 

在“天台之州”展厅可以看到进入两宋之后,台州人才辈出,他们义利并举,把经世致用的事功哲学融入在文化创造和交流方面,化作建设与保卫家园的强大动力,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地处山海之间的特点给予了台州“山海水城”的美称,山之魂,海之魄,就是台州人精神世界的两个支点,也是台州人性格的真实写照,使得台州这座城市不仅有着硬气的城市品格,更有容纳山谷、泽国、海滨的文化地理特征。参观展览,可以找到台州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社会记忆,去探寻台州先民创造历史的心路历程。

 

南宋龙泉金蟾瓷水滴长11厘米,通高6.5厘米。金蟾瓷水滴为文房用品。呈立体的蟾蜍形,蟾蜍躯体作扁圆状,昂首,双目圆瞪,炯炯有神。后背微隆,器表满布象征赘疣的灵芝状乳钉装饰,中间施以如意形卷云纹。腹腔中空可盛水,上开置注水的圆孔。下腹部较为扁平,光素无纹。前有稍曲蹲的两足,趾间有蹼,后端弧收下敛,并有独足(肢)支撑如尾状。蟾蜍充满灵气,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逗人喜爱。通体施湖绿色薄釉,质地细腻,滋润光亮。 南宋的龙泉金襜,它在外观上栩栩如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展现了当时大户人家的豪华生活与书房用品的高超制作工艺。

 

南宋秘色瓷莲花尊口径10.6厘米,底径7.5厘米,高11.5厘米。折沿圆唇,高圈足,白银镶边。用高浮雕和阴线细刻成一朵盛开的莲花。色泽素雅,釉色青莹,意境深远,其冰清玉洁的超脱形象,与莲花超凡脱俗的品格相辅相成。

 

“赤城潮涌”主要是元明清到民国的岁月,台州先后经历了抗元、抗倭、抗清和清末民初的动乱,从中反映出台州人不屈不挠的硬气品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是个民族岐视与阶级压迫深重的世纪。在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中,黄岩人方国珍首举反元大旗。在其保境安民的策略下,台州获得了难得的安定与发展,明朝在台州的统治近三个世纪。靖难之役后方孝孺被诛杀的事件,典型地反映出台州人性格中不屈不挠的硬气品质。海迁与抗倭是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当社会趋于平静时,经济活动重新变得活跃,清朝在台州的统治稍短于明代。阶级及民族的冲突,加上殖民主义的侵掠,台州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并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王朝时代的终结。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国古代武备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璀璨夺目的史卷。然而,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已渐渐湮没、销熔于历史的尘烟中。本次古兵典藏展,意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国古代武备文化,遴选武备收藏界的各类兵备精品70件,以明清高级官造刀剑为主,如明代抗倭利器“戚家刀”、明代将军盔、铁浮雕鋄银鎏金官造刀等等,另外还有部分汉代至宋代的环首刀和剑等。这些兵器制作精湛、装饰精美,从一个侧反映中国悠久的古兵演变历史,也让后人警醒,抢救和保护古兵器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清顺治青花花鸟瓷大罐口径9厘米,腹围70厘米,底径12.5厘米,通高27厘米。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绘以牡丹花、竹和雀鸟等图案,雀鸟或立或嬉闹飞翔,绘画栩栩如生。胎体厚重坚硬,青花发色蓝中泛灰,釉面白中闪青。

 

台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从临海括苍镇张家渡村王士琦墓出土的一级文物“金丝福寿五梁冠”,重3两5钱2分,成色85%。尽管前低后高,大小如拳,细金丝编作均匀的灯笼空儿以成冠体,然后用圆条撑出冠顶的五梁、中腰和下缘的口沿。金冠迎面编一个立檐,其上系缀粗金丝掐出的“福”“寿”两个金字,寿字上半部掐作一个连枝带叶的桃子,左右两边饰云纹金丝,前后左右留出圆孔、花孔共五个,用来插簪,色泽明亮,图案清晰,精细的编织可以看出当时民间手工艺水平颇高。王士琦,台州临海人士,官至明代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宣府。

 

清顺治十八年(1661),台州知府郭曰燧因税银事责打临海庠生赵齐芳致死,府、县两庠生员以为这是“凌辱斯文”,群情激愤,联名要求退学,并署状申告郭曰燧,结果浙江总督赵国祚以“诸生近海,谋且叵测”罗织定罪,周炽、水有澜2人处以绞刑,应鸿渐、赵鼎臣、李时璐、张人纲等65名学生各杖三十被充军东北上阳堡、开元堡、仁寿堡,并令台州停试三科,牵连被逮者将近400人,致使台州顶尖人才被一网打尽,之后25年,台州无一人中进士。1775年后,临海县进士绝榜102年,宁海、温岭二县近百年绝榜。此次事件,史称“台州两庠退学案”,是台州历史上最为惊心触目的冤案,许多读书人因此断了考功名之心。

 

“大地情怀”民俗厅通过“山谷之民”、“泽国之民”和“海滨之民”三个篇章,用大量实物展示与场景还原,从生产、生活、商贸、习俗、信仰等多方面,讲述了台州人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采用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临海人)的文化地理学理论,从生态、生计、生活三大方面来解读台州山地、平原与海滨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及风习民俗,丘陵山地的山民、水网平原的农民和海湾岛屿的渔夫,由于环境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性格与风习。天台、仙居山区,温黄、杜桃平原,三门湾、台州湾和乐清湾的滨海地区,不同的民情风俗编织出台州大地的丰富多姿,描绘出一幅山谷之民、泽国之民、海滨之民多元交融的绚丽画面。

 

走进民俗厅,我们可以看到台州的地理与气候,这里物产丰富,有着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各大山川河流各是闻名于大江南北。这里的不同地理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山民与渔民的生活民俗也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众多极具旅游价值。民俗厅采用了大量的实物陈列与场景还原,有劳动人民的农具陈列、渔民的渔具陈列、艺人们的乐器陈列、武人们的兵器陈列、商人们的契约陈列等,也有仙居无骨花灯、临海词调、玉环坎门花龙等非遗项目,还能看到造船、晒盐等传统工艺,可谓是包罗万象,能让来访者多维度地了解台州。这个展馆比较贴近生活,里面有“樵采”、“稻作”和“海作”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民居,市镇的变迁,民间一些精致的艺术品,节庆礼仪,以及信仰与禁忌等等的内容。整体丰富多彩,颇富趣味。

 

黑格尔在讨论历史的地理基础时将人类活动区域分为高地、平原和海岸三类,并认为不同的环境对居民的生计与风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不曾想到,在他之前两百年,有一位中国人提出了类似的文化地理学理论,他就是明代台州人王士性。王士性指出,丘陵山地的山民、水网平原的农人和海湾岛屿的渔夫,由于环境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性格与风习。这一点,他的故乡台州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虽然台州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传统,但平原、山地和海洋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还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天台山是三教互融共生。千百年来,天台山儒道释三教和合共生、传承不绝、绵延千载,无数文人隐士、僧侣大德前来朝觐。早在汉代,天台山已开始接受儒学熏陶,东吴太常高察隐居天台山麓。南北朝时期,顾欢在此开馆授徒,带来儒家的“和合”理念,智顗大师入天台山创立天台宗。隋唐时期,天台山进入三教和合繁荣时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国清寺的建立标志着天台宗的成功确立。天台宗先后传入日本、韩国,国清寺成为中、日、韩天台宗祖庭。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创立浙东仙派,为北宋张伯端创立道教南宗奠定基础,桐柏宫成为道教南宗祖庭。南宋时期,被民间尊为“活佛”的禅僧济公降生于天台山,丰富独特的济公文化和济公信仰广传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

 

“和合二圣”源自天台山。唐寒山隐居天台山七十余年,与国清寺高僧拾得结为挚友,他们与世无争、包容友善、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事迹和诗篇,被人们广泛传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国清寺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出于“和合”满汉文明的需要,顺应民意,大力提倡“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并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至此成为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被誉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和合文化深入民间。和合二仙是老百姓顶礼膜拜的喜神、爱神、财神,各地民间有悬挂和合二仙图等习俗,建筑装饰、摆件、家具等有和合二仙的形象,祈求家庭和睦、婚姻美满、财气旺盛,和合文化遗存在台州范围特别丰富。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元1073年,寒山诗传至日本,影响着日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如《夫妻和合读本》等广泛流传。寒山诗传译至美国,掀起一股“寒山热”,后又在欧洲生根发芽。

 

我参观完了基本展陈,还抓紧时间参观了一个临时展览《釉光溢彩——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三彩特展》,展出文物共计106件。唐三彩是由唐代工匠在汉魏单色釉陶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低温多彩釉陶新品系。它以圆润饱满的器形、缤纷绚烂的釉色、极富生活气息的神韵,完美地展现了大唐王朝的盛世华彩,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唐三彩诞生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因国力强盛,厚葬之风盛行,它作为一种冥器在中原地区迅速发展与兴起。又因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称“洛阳唐三彩”之称。

 

洛阳是大唐帝国的东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八方朝贺,使节云集,丝绸之路从这里西行,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大唐的开放政策与中国人的宽容心态,形成了包容、多元的大唐文化。而多元文化的唐三彩不仅在国内风行一时,还沿着丝绸之路畅销海外,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

 

唐三彩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个产物,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需要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然后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如今我们能在博物馆里见到如此栩栩如生的唐三彩,也是得益于这种工艺,保证了它不会受到湿度和腐蚀的太大影响,也成了古装剧考究来源的依据。

 

唐代社会自信开放,女性地位较高,女子参政、着男装胡服、骑马驰骋均在唐代成为现实。洛阳唐三彩女俑面容丰腴,神态优雅,装扮及行为折射出大唐开放、尚新的社会风气。盛唐时期的女子服饰以腰线上升的齐胸裙为主,最大限度地修饰女子身材。上衣为对襟、窄袖,裙子束在胸口处,故称“齐胸”。该款式多配用“披帛”,为一幅布直接披在肩上,主要功能除美观外,还具有夜间挡风保暖的功能。

 

三彩文武官俑的塑造蕴含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多束发戴冠,身着官服。束发戴冠是中国的礼仪,士以上阶层的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而成人。造型上的瞬间定格,将每个人物的身份等级、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神完气足,栩栩如生。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的主要首服,幞头的材质通常比较软,所以人们会在幞头里垫入衬物,这种衬物被称作“巾子”。“长安的男子都会头戴幞头”,这也成为了剧中主演追击狼卫的重要线索。

高度自信的大唐盛世,特别是武则天定都洛阳时期,神都洛阳接纳世界各地的人们来中国经商、居住、传教、游玩,甚至做官,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对大唐文化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唐三彩中有很多胡人佣的造型。丝绸之路的商业运输主要依靠骆驼,古老的骆驼行走出了一条漫漫长路,擅长贸易的唐人,对这种动物也赋予了艺术的生命。这次特展,旨在通过对各种造型唐三彩的展示,彰显大唐帝国的盛世与气度,传播唐代独特的艺术魅力,见证中西文化的友好往来,为深入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再续古丝绸之路的传奇。

 

台州博物馆台州历史文化陈列贯穿了台州从史前到近代的完整历史序列,观众将在这条时间线索中,追溯台州的建制沿革、经济发展,探索历史文化名人,经历重要的历史事件,去更深入地了解台州。台州是江南水乡,水穿城过。历史上台州“河网密布、港汊交纵”,水乡风韵不亚于苏杭,有“走遍苏杭、不如温黄”之说。台州素以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天台山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台州是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缩影,是山、海、水和谐的生态福地。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台州博物馆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