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摄影,人文,自由行,徒步
发表于 2024-01-22 22:41
走出浙江台州路桥机场候机大厅,迎接我的正是彩霞满天的最美时分。
这是台州给我的第一印象。
来台州前,我只知道在浙江有这样一个地方的存在,其它的就知之甚少;来之前我还差点闹了一个笑话,因为要去的地方叫“神仙居”,于是我一本正经地问身边的人,“神仙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还会有如此好听的名字?
当我在酒店安顿好自己后,才从周边的蛛丝马迹中对仙台“神仙居”有了一点点了解。
如果说真正地了解到它,应该是第二天我亲身来到了它的面前。
既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初来乍到就想一窥它的真面目也不容易。
第一次上山,因为天气不好,无法看到、拍摄到它最让人惊艳的一面,游玩了一下就下了山。
第二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整理好摄影装备,一大早就赶往了景区,在游客还没有峰拥而至之时,就登上了山顶,
从南天门乘坐索道上山,节约时间的同时,免去了登山的劳累。
坐在缆车里,随着山势的慢慢增高,景色也在发生着变化,眼里看到的一切也慢慢丰富立体起来。
不时有雾气飘浮其间,时而迷蒙,时而清晰,身处其间,让人不自觉中有种腾云驾雾般的惬意;当云雾散去,抬头望向远山,那些以前只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层林叠障和错落有致,真的如同神话电影中的画面,让人目不睱接。
猛然之间,顿感“神仙居”这个名字的妙意所在。
站在山顶看“神仙居”,它就是一幅壮阔、仙气十足的画,既有大山的巍峨豪迈,也有动人的秀丽与精致。
山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很高,同行的朋友对我说,“来到这里后,呼吸变得畅快了,特别是嗓子很舒服。”
走在移步换境的山中小道,整个人感觉特别轻松,边走边拍的同时,不时会惊艳的景色出现在眼前,除了相机发出“咔咔”声响外,更多的就是在如此大美的景色面前,油然而生的“快乐似神仙”的心情。
神仙居的景点有自己独有的美,取名也特别有意义,生动形象、寓意好。
佛影莲韵:这是从南天门上山后的第一个著名景点,来神仙居,拜观世音,成为来此游玩每一个游客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无论晨昏还是日出日落,在这里停留,都会的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运气相当好的话,那更是可以拍摄到自己钟爱的影像。
沿着平缓的山道边走边拍,一路美景,一路风光无限。
每一个景点看似分散,但行走不到20分钟便可到达,景点指示明确,不会让你陶醉于大美天地间时迷失方向而错失去观赏打卡。
观音峰:观音岩是神仙居景区标志,海拔919米,岩高200多米。这块岩石在过去,曾被当地人称作“天柱岩”,高耸入云,一柱擎天之意。
北海扬帆(扬帆起航、一帆风顺):寓意在神仙居旅行程有良好的开端和美好的祝福,也祝福每一个游客事业顺利、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如来如意(如意桥):一座钢结构双曲拱桥,恰似如意谷上一把玉如意,一桥飞架,天堑通途,与佛祖峰呼应,让人如来如意。
如意桥既可满足通行功能,又是一个特别观景台,还可享受悬空特别体验。
南天台地处南天极顶,面朝观音峰,东望仙居城;南眺公盂岩,北揽张姥山。俯瞰南天崖三四百米悬崖绝壁。既揽尽万山美景视野开阔,壮观无比,意境高远,是极品观景台,又玩的是心跳,享受空中走廊、悬空秋千、蹦极等多种极限体验,更是面对喻示着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领受心灵的洗礼。
莲花台,从空中看,如同一朵盛开的洁白莲花,与天、地、人合为一体,和观音峰遥相呼应,喻示着洁白清廉。
卧龙桥其造型像是一条盘卧的巨龙,在群山峻岭间穿行,而且极富现代艺术之美。
神仙居景区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这里地质地貌独特,以雄壮、险峻、奇崛、幽深、清秀、神秘著称,境内奇峰险崖、绝壁天坑、流泉飞瀑、云海雾涛、丛林百态、景象万千,构成气势恢宏、如梦如幻的山水画卷景区设南、北两大出入口,由南天、北海两条索道连接。
上苍赋予了神仙居这样的奇美,也是希望让更多的世人能感受到它最靓丽的一面,除了南天日月、北海风帆、神仙大会、如来如意、观音祈福、开天辟地、蝌蚪天书、仙境圆梦、画屏烟云九大景域,沿途还有丰富多彩的景点景观及其蕴含的美妙故事。
天造地设的观音峰、一帆风顺等景点栩栩如生,蝌蚪崖神秘传说意趣无穷,既体现大自然鬼斧神工,又赋予人文意蕴。
神仙居除了景点独美,而且山中的步道取名也相当别致,菩提道、般若道、因缘道、观音道、无为道、飞鹰道,每一段路与之相应的景色呼应结合,让行走在山中的游人也增添了不一样的愉悦。
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从南天门开始行走到北门,一路上都能看到打扫卫生的保洁员,是他们不辞辛苦,让我此行享受到了的神仙居整洁干净漂亮的美景。
神仙居之旅,是朝圣之旅,探秘之旅,寻梦之旅,行走其间陶醉其中,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自是修心养性,心旷神怡,自在愉悦。
台州仙居,除了神仙居被热爱大自然的人熟知外,还有着“皤滩古镇”和“桐江书院”等著名景点。
到皤滩古镇要走长长的一段石板路才可到达古街的入口。
虽然已是数九寒天,但冬的箫瑟对这里影响似乎并不大,路两旁苍翠的树木和掉光树叶的枝条让这里凭添了别样的景象。
我对古镇一直有种偏爱,但对江浙一带的古镇了解也不是太多,来到这里后,放慢了自已的脚步,尽可能用眼去看,用心去体会这里曾经的辉煌与过往。
皤滩古镇位于浙江台州仙居县城西约25公里处。早在公元998年前,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
经过了千年的风云,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皤滩仍保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
街旁唐、宋、明、清、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气势宏伟、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门堂”,朱熹送子就学过的桐江书院,和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我走过这不长,早已衰败的古街鹅卵石路时,皤滩千年文化的内涵慢慢地在浸蚀着我。
古街形似一条龙,西龙头,东龙尾,中段弯曲成龙身。龙形古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看似尽头,转弯却又是另一古街境地,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古镇现在着手重新打造,居民们早已搬到了别的地方,希望有一天再来时,可以看到她曾经的辉煌和繁荣的一面。
一走进有着江南顶级书院之称的“桐江书院”的园林,便被远处传来的丝竹声所吸引,是我熟悉的《梁祝》,悠扬的曲调中,还有着一个上了年岁的大姐随着音乐在歌唱。虽然唱得不是那般优美动听,但是特有的吴侬软语还是别有韵味。
不自觉中,我也轻声哼唱起“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加快了步伐朝里走去。
桐江书院系宋乾道方斫建,以其祖先方英先生是桐庐人因名桐江。桐江书院位于台州皤滩乡山下村与板桥村之间。据当地老人介绍,当时的桐江书院前有鼎山叠翠,后有溪水萦回,东有鉴湖烟柳,西可登临道渊山,确是环境清幽的钟灵毓秀之地。
由于方斫“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是“东南学者表正之师”,所以,桐江书院创办后,名闻遐迩,“四方之学士文人,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朱熹、王十朋等历史名人新笔题写的“鼎山堂”、“桐江书院”匾额沿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