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印象:哲蚌寺
哲蚌寺(Drepung Monastery)位于拉萨城以西的神山,根培乌孜山的山坡上,西距市中心约十公里。此山扼守拉萨河进入拉萨平原的入口,站在哲蚌寺的大殿上,可一览脚下的整座拉萨城。
哲蚌寺是拉萨三大寺之首,占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于1416年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绛央确杰修建。
“哲蚌”在藏语中的含义是“米堆”,而哲蚌寺的建筑以白色为主基调,从山下平原向山上望去,漫山遍野的白色宫殿恰似一座隆起的巨大米堆。
哲蚌寺虽然远离市区,但从市中心有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车站离山门尚有一小段上坡路,下车后步行穿过一个热闹的街巷,再经过一座威武的军营就可以到达山门。
不过哲蚌寺占地甚广,这里距离山上的寺庙仍然很远,需要花钱在广场上乘坐小巴上山。从我的实际体验来说,坐车上山步行下山会是一个理想的交通方式,在下山的过程中,可以顺道拜访山下的乃琼寺。
若想了解哲蚌寺的历史,必先熟悉一点藏传佛教的历史。佛教自公元七世纪唐朝初期正式传入西藏,起初是吐蕃国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她们随嫁带来的释加牟尼等身佛像和经卷,并在两位妻子的影响下国王皈依了佛教。于是,松赞干布派人进入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并依据梵文创立了藏文的书写方式。
随后的国王赤松德赞致力于推动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从印度迎请著名的寂护和莲花生两位大师入藏,引入、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卷,并创建了桑耶寺,创立了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宁玛派”,因僧人佩戴的法帽为红色,亦被称为“红教”。
继任国王赤祖德赞更是在仪轨上给予僧人崇高的地位,规定了寺庙的供养制度。但是,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进入西藏后也面临着当地人的抗拒,西藏人传统信奉苯教,彼此的冲突在所难免。
公元841年,赤祖德赞被信奉苯教的贵族大臣发动政变杀害,其兄朗达玛继承王位,上任后禁止佛教在吐蕃全境传播,大量经卷被焚,寺庙被毁,僧人被驱赶,发动了史称的“朗达玛灭佛”运动。
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与唐朝的“武宗灭佛”相吻合,唐朝末年在内地也同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清除佛教运动,唐武宗下令没收寺院财产,拆毁寺庙,勒令僧尼还俗等。
西藏和内地发生的大规模打击、清除佛教的运动,除了佛教在与苯教、道教的几场著名的大论战中连续击败对手,导致笨、道二教信众受挫后积聚起怨恨不满情绪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此时吐蕃、唐朝都已经穷途末路,财政面临严重困难,便将目光投向了寺院。
朗达玛最终被莲花生的弟子刺杀,吐蕃王国彻底崩溃。未几,唐朝也灰飞烟灭。
至此,佛教在西藏传播的第一阶段,史称的“前弘期”告一段落,西藏重新分裂为众多小的王国和部落,局面有些类似于罗马帝国解体后的欧洲。但佛教不同于基督教,在“前弘期”时代西藏寺院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式的组织架构,吐蕃王国与佛教几乎同时毁灭。
吐蕃王国灭亡后,佛教沉寂了近一个世纪之久,但信仰又把人们重新凝聚在一起,寺院又在人群当中悄然恢复。
僧人们开始从西康、安多地区寻找收集散落民间的经卷,并赴印度重新取回重要的经卷再次进行翻译,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派系“噶举派”,因服饰的关系亦被称为“白教”。从此,藏传佛教进入了又一个繁盛期,史称“后弘期”。
藏传佛教与印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双方来往密切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语言的纽带,藏文是借助梵文而来,藏文翻译的经卷与梵文原著最为接近,记载得也最为详尽。公元十二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实施伊斯兰统治,佛教被被禁,寺院、经卷被彻底摧毁,后来大批印度学者到西藏取经,重新恢复印度的佛教经卷。
佛教在西藏兴旺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借助了外部的力量,十三世纪蒙古人强势崛起,先后灭辽、金、西夏、大理和南宋,并派兵进入西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帝国。
1235年“萨迦派”高僧八思巴赴元帝国上都会晤元世祖忽必烈弘扬佛法,被其聘为国师,负责处理西藏军政事务,八思巴以藏文为基础创造了蒙古文,被忽必烈加封为帝师。
“萨迦派”控制了西藏全境,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喇嘛王国。在元朝的庇护下势力膨胀,其僧人开始变得目无法纪,引起广大僧侣和民众的普遍不满,随着元朝崩溃,“萨迦派”逐渐失去了对西藏的控制,佛教内部要求宗教改革的呼声渐起。
元末的1357年,宗喀巴出生在青海湟中一个佛教家庭,7岁时入当地的夏琼寺受沙弥戒学习佛法,16岁前往拉萨遍访高僧继续深造,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藏传佛教发展到元末时代,戒律松弛,宗教上层互相争夺权力,宗喀巴决心推动宗教改革。38岁时改戴黄色僧帽,表示他区别于任何教派,提倡苦行,僧人不许结婚,禁止邪淫,废除欢喜法,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等。
明初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拉萨城中心等大昭寺举行传昭大法会,经过激烈辩论,各派最终一致赞成接受宗喀巴的主张,这便是如今“大昭寺”名称的由来。
同年,宗喀巴在拉萨郊外创建甘丹寺,成为格鲁派的祖寺。1419年,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享年63岁。其最著名的八大弟子中,大弟子贾曹杰继任甘丹寺主持,去世后由另一弟子克珠杰继任,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喇嘛;绛央却杰创建哲蚌寺,绛钦却杰创建色拉寺,最小的弟子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创建扎世伦布寺,后被追封为第一世达赖喇嘛。
哲蚌寺与其说是寺庙,不如说是一座修道院或学府,所以英文的名称为Monastery而非Temple,几乎历届达赖喇嘛在坐床之后都会被送入这里学习,山下的乃琼寺更是培养出最多的佛学大师和学者,哲蚌寺在藏传佛教中的学术地位首屈一指。
西藏虽然在明末清初逐步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但佛教寺院的组织架构上并没有上下隶属关系,这一点与天主教会的集权结构完全不同,更像是如今的基督教会。
整座哲蚌寺历史上由7个扎仓构成,如今只剩下了4个,如果把哲蚌寺视作一所大学,扎仓类似于大学里的学院,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实体,下属若干康村。
康村是僧侣们的基本生活管理单位,大家集中一起住宿,外来僧侣加入寺院要在康村完成登记注册,由于外来者大都是投亲靠友,所以康村基本上以地域划分,成员大都是同乡或亲戚。
扎仓的首领“堪布”经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任期六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扎仓有自己的经堂,僧舍等,基本上就是一座小型的寺院。由于康村的成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扎仓也存在普遍的地域性。
哲蚌寺的主持由扎仓的堪布轮流担任,负责维持寺院的秩序,主持重大仪式,召集重要的会议共同商讨决定寺院的事务。
寺院设有一个各扎仓共有的大殿,一般位于寺院的中央,是全寺最大的殿堂,哲蚌寺的措钦大殿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座落在高大的石阶之上,殿前八根巨大的明柱使大殿显得颇为壮观。
殿内庄严肃穆,一排排僧侣的座塌排列整齐,数百人坐在一起集体诵经的场面一定会非常壮观。
石砌的殿前广场极为宽阔,站在大殿向东望去,可以俯瞰整个拉萨城和周边连绵不断的雪山。
哲蚌寺有许多重要的法事活动,最为知名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清晨开始在山上的晒佛台上,会展示出巨大的佛像唐卡。
拜访哲蚌寺那天,山上阴晴不定,天空时而飘起零星的雪花。
山下的拉萨城如今已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大都市,但是寺院里的生活仍然还是非常简朴的。
循着诵经声,我来到僧侣们集会的地方,只见大殿门外鞋子排列的十分整齐。
会议开始前,由一位僧人拿着花名册站起来点名,大厅里鸦雀无声,大家全神贯注,无人交头接耳。
佛教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被物质完全取代的。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藏族人对佛教的信仰都难以放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