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红花城 · 安卡拉
告别伊斯坦布尔,我们一路向东,并在世界遗产地蕃红花城过夜,所谓蕃红花实际就是藏红花,这是一座古老的小山城,没有太多现代化的建筑物,道路由石头铺就,高高低低,不太好走。据说过去奥斯曼帝国黑海沿岸间的贸易必经过番红花城,为城镇带来了商业、金钱以及重要的贸易地位,十八至十九世纪城镇中的富人开始修建豪宅,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各种建筑,包括私人博物馆、清真寺、墓园、喷泉、土耳其浴室、钟塔等,
至今完整保留着奥斯曼时期的面貌,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蕃红花城规模最大建筑是俊吉客栈,曾经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队驿站,有3层之高,占据了老城中心相当大的范围。另一座比较特别的建筑是辛西土耳其浴室,上方有两个巨大醒目的红色圆顶,还有多个小红顶,该浴室建于17世纪中叶,据说至今仍在使用。蕃红花城虽然是个游览点,但物价似乎比较便宜,一款橄榄油护手霜价格只有别处的1/2。
蕃红花城东南200公里就是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原本只是一个小城镇,城市的规模并不大,居民也仅有数万人,1923年成为土耳其共和国首都,去年刚刚满100周年,现已成为大厦林立的都市,繁华程度与我国的省会城市不相上下。安卡拉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虽然是土耳其的首都,却并不是第一大城市,工业也不很发达,经济上的重要性远不如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阿达纳等城市,而是以行政中心和商业城市闻名,所有外国使节官邸、土耳其著名学府、政府枢纽机关等均集中于此。与伊斯坦布尔相比,这里的旅游名胜也相对少一些,大多集中于乌鲁斯区附近,只须步行便可到达,其中最重要的景点是国父陵寝纪念馆,为到访游客必到之地。
国父纪念馆位于距安卡拉中心约2公里的小山上,是将陵墓与博物馆集于一体的场所,包括公园、广场、陵墓及博物馆等,我们走进一片面积很大的方形广场,入口处有高大的警卫站岗,广场四周由回廊环绕,规模宏大,气氛庄严,站岗的士兵们一动不动,很多时候连眼睛都不眨,一开始还有人以为是雕塑,游客可以与他们合影,但不能打扰他们的执勤,士兵每两个小时会进行一次换岗和操枪表演,引得众多游人围观拍照。广场上的主体建筑是国父纪念馆,这是一座茶色石质长方形建筑,馆内天花极高,四周列柱围绕,馆内有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土耳其共和国创始人和首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就葬在这里,墙壁上刻有凯末尔劝勉民众的文字。
凯末尔1881年生于萨罗尼卡(现属希腊),小时学习成绩优异, 1895年进入军校,1905年毕业时授上尉军衔,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沦落为西方列强欺凌争夺的半殖民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凯末尔被任命为新编第19师师长,在达达尼尔海峡保卫战中两次成功阻击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的进攻,赢得了“伊斯坦布尔救星”的美誉,名扬全国和欧洲,1915年底升任军长,后又被任命为第二军团司令,并晋升为将军。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奥斯曼帝国不仅丢失十五世纪以来占领的所有领地,本国固有领土也被分割殆尽,危难时刻凯末尔立刻通电联系所有军队,在安卡拉发起召开大国民会议,成立了以他为首脑的国民政府,并组建正规军,出任国民军总司令,1922年在伊兹密尔战役中一举将希军全部赶出国境,
取得了独立战争的完全胜利,次年协约国在瑞士签订了《洛桑协定》,正式承认土耳其的独立和主权,同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被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渐成了革命斗争的中心,早年凯末尔经常在此活动,建国后考虑到首都伊斯坦布尔经常处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威胁之下,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安卡拉便被定为共和国首都。凯末尔决心将土耳其改造成一个世俗国家,在各方面采取措施,试图使土耳其走向西方、走向现代,他首先废除了封建的苏丹制和源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后人的哈里发制度,将奥斯曼王室成员全部驱逐出境,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废除一夫多妻制和休妻制等习俗,规定男女平等,妇女可以自由结婚、离婚,穆斯林妇女可以和非穆斯林男子结婚,
女子有权参与国家一切政治、社会生活等。在凯末尔的铁腕镇压之下,所有反对他的宗教、政治、军事力量都被镇压下去,自1923年至1938年凯末尔去世,凯末尔领导土耳其15年,一直连任共和国总统、党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其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1938年11月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去世,终年57岁,给土耳其留下了一个根除了专制的共和国、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还有一只精锐强大的部队,为土耳其成为如今的西亚强国奠定基础,故有“土耳其之父”的称号。国父纪念馆于1953年建成,凯末尔的遗体被迁移至此,安放于正面大厅的石棺中,回廊里的博物馆内详细介绍了凯末尔土耳其建立共和国的整个过程,在这里可以看到凯末尔的肖像画、各国政要赠送的礼物、凯末尔生前遗物等。
卡帕多奇亚
从安卡拉沿高速公路一路南下,我们前往260公里外的卡帕多奇亚,这是波斯人起的名字,意思为“美丽的骏马”,因为此地盛产剽悍健壮的马匹,但这里更迷人的是其独特地理景观,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在此锻造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神奇地貌,被誉为是“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地球十大美景之一,也是土耳其最受欢迎的旅行目的地,美国影片《星球大战》第一部拍摄时,这里成为外景首选地,而成龙主演的电影《特务迷城》中第一个镜头也在此拍摄。
卡帕多奇亚地质奇观的形成起源于几百万年前,3座火山喷发时熔岩与火山灰覆盖了附近所有地区,经长时间的堆积与风霜雪雨的冲刷侵蚀,在不同硬度的岩层上雕琢,形成如今千变万化的奇幻之地,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这些峡谷都以颜色或者符号命名,如白色峡谷、玫瑰峡谷、鸽子峡谷和爱情峡谷,最为著名的精灵烟囱就位于爱情峡谷中,主要景点有蘑菇谷、骆驼岩、打猎谷等,帕多奇亚还有自费乘坐热气球项目,但费用高达每人300美金。
首先我们来到骆驼岩,这里是卡帕多奇亚地区形状最奇特、分布最集中的火山石锥群,数百个高度从几十米到100多米不等的石锥紧密排列在一起,各种峭石如林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无一雷同,其外观有的直立如笋、形似烟囱;有的尖耸如塔、巍然屹立,从不同角度观察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形状,其中最近的就是骆驼岩,高傲地矗立在山坡上,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最令人惊艳的是林立密布的蘑菇谷,这里耸立着一座座岩峰石柱,大多是上下两色圆锥形的,更奇特的是顶部都有一个小帽子,而且很多岩峰的下部为月白色,顶部的小帽子却是黑色的,据说这是火山爆发后留下了厚厚的一层多孔的火山灰,被溶蚀形成了很深的峡谷,最后峡谷谷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悬崖峭壁都被风化,剩下了只是这些柱状或椎状崖状岩石,尖耸如塔的顶端被大自然赋予了一块更加松软的玄武岩“帽子”,
而这顶黑色的帽子实际上就是典型的火山灰岩层,下部则呈浅红色、赭色或棕色,有的则呈灰色、土黄色或乳白色,有的脖子部分细得似乎马上就要折断了。这是自然界长期风化的结果,锥顶的硬度较高,下面的硬度较低,经过长时间风化后呈现出蘑菇的形状,有些高度可达40米,因像烟囱一样的被称为“精灵烟囱”,我认为在卡帕多奇亚众多的石林山谷中,最奇、最美、最可爱的非蘑菇谷莫属。
卡帕多奇亚是自然、文化双“世遗”,不仅拥有上述岩石自然奇观,人文历史也很悠久,由于火山喷发而构成的独特地理特征,导致这里树木植被稀少、岩石众多,在数千年前由于缺乏建筑材料,几乎没有木质的房屋,当地人便就地取材,在松软的石头上开凿岩洞,将其作为自己的住房或教堂。在罗马和拜占庭时期,这里又成了早期基督徒的避难所,许多虔诚的教徒纷纷逃难到此,发现这个地方的岩石相当适合挖凿建屋,且复杂的地形更适合躲避罗马军队的追杀,现存的大多数教堂、修道院及地下城,就是在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发展兴盛起来的,迄今为止在卡帕多奇亚已经发现的地下城多达36座,其中凯马克利地下城是最大的、也是最具人气的地下城,
以迷宫一般的隧道而著称,多达8层,深达110米,规模宏大,共有1200间房子,可居住1万多人,不仅有卧室、厨房等生活区域,还有学校、酒窖、教堂等公共场所,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还有完善的通风系统,目前只有上4层对游客开放。地下城的入口一般都很隐蔽,隐藏在村子各处的房屋下面,我们经过盘旋的石梯进入地下,沿着又低又窄的地道下行,大部分只可勉强供一人通过,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很容易迷路,洞壁上会标有红色和蓝色的箭头,顺着一种颜色的箭头走即可,但有些地方只能弯着腰或蹲着前进,我不由得想起了国内的冀中地道战。
走出地下城前往乌奇萨城堡,实际上是一座60米高的石山,也是这一带的制高点,方圆几公里内都能看到,乌奇萨是“第三个堡垒”的意思,早期居民为防御外敌入侵,将山岩挖空建成相互连通的要塞,相连形成庞大社区,巨岩上有数不清的洞口,外敌入侵时,平时就在洞穴内存好水粮,外敌入侵时居民可以躲进洞内,几个月不必外出。让卡帕多奇亚久负盛名的还有格雷梅露天博物馆,博物馆并非现代新修的建筑物,而是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形成的洞窟群,包括拜占庭风格洞窟教堂、礼拜堂和修道院多达30余座,均位于陡峭的山谷之中,大多建于公元九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这些教堂最初由躲避政治迫害的基督教徒所修,为掩人耳目他们将山体凿空修建教堂,
格雷梅原意即为“让你看不见”,教堂内部刻画着色彩斑驳的壁画,大部分主题讲的是圣经中的故事,有耶稣诞生、犹大背叛等主题内容。这里随处可见被掏空开窗的山体,可以想象当时有多少基督徒生活在此,真可谓信仰让人无坚不摧,但后来这些壁画曾遭受到一次空前的浩劫,异教徒反对人像崇拜,于是有的壁画全部被毁,有的则是将人物的脸部刮去。现在为了便于人们区分,根据每座教堂壁画的内容及特点分别进行了命名,“苹果教堂”得名于壁画中某人手持苹果,“神蛇教堂”的壁画描绘的是圣乔治击退蛇的场景,“拖鞋教堂”壁画中的人物个个穿拖鞋,
“无名教堂”是因为洞中没有壁画,“黑暗教堂”是因没有窗户、光线昏暗而得名,这也成了洞中壁画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成为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岩窟教堂。虽然卡帕多奇亚有许多洞穴教堂,但格雷梅的洞穴教堂更为集中、规整,维护得更好,更具代表性,浓缩了卡帕多西亚的自然、历史和人文,基本上每处教堂门前都立有石碑简要介绍,我们走进石窟教堂,昏暗的光线中依然可见石壁上雕刻的精美壁画,色泽鲜艳,由于壁画需要保护,不能受到闪光灯照射,故里面一般不允许照相,此外,这里的自然景观也不错,奇峰异石值得一看。
棉花堡 · 希拉波里斯古城
卡帕多奇亚是我们此行最东面的景点,之后折返向西赶了一天的路,途中在塞尔柱土耳其帝国的首都孔亚停了1小时,塞尔柱土耳其帝国(公元1037年-1194年)是11世纪塞尔柱突厥人在中亚、西亚建立的伊斯兰帝国,亦称塞尔柱王朝,帝国极盛时领有伊朗、伊拉克、高加索等地。这里是土耳其传统的宗教文化中心,也是土耳其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存留了塞尔柱时期大量的古迹,梅乌拉那博物馆是孔亚最有名的建筑,以土耳其圣哲梅乌拉那而闻名于世,许多穆斯林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进入博物馆参拜圣物,庞大的建筑群高高低低,气势非凡,远远就可以看见那笛子般的尖塔,以及塔身所覆盖的蓝绿色瓷砖。
今天的车程长达8个小时,傍晚时终于到达帕穆克卡莱村,在车上已看到棉花堡的景观,据说棉花堡的落日落很美,但我们计划的是明天上午游览。棉花堡实际的名字为帕姆卡莱,意为“棉花宫殿”,棉花堡是意译的中文名字,为一高160米、长近3公里的雪白色山丘,这里地下石灰质温泉丰沛,水温常年保持在36-38度,温泉水从地底深处涌出,再从丘陵上沿边缘泻下,富含石灰盐的温泉水常年不息,所到之处历经千百年钙化沉淀,在地表上形成层层叠叠的白色阶梯,最后形成如此洁净壮丽的自然奇观。
这里自古就是土耳其的温泉度假胜地,当地的雨水渗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循环又以温泉形式涌出,在此过程中溶解了大量岩石中的石灰质和其他矿物质,当温泉顺山坡流淌时,石灰质沿途沉积,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片片阶梯状的钙化堤,其实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钙化”。由于棉花堡的存在,土耳其成为人们最想拜访的国家之一,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到此,我国云南白水台也有类似景观,但规模小于棉花堡,而四川的黄龙的五彩池则没有如此洁白,但经过多年的使用,棉花堡的部分石灰岩因为受污染,已渐渐变成黄色、灰色,
而修建在附近的温泉酒店,也截取了部分水源,导致棉花堡水量巨减,缺水、变质成了棉花堡的最大问题,对此景区已采取一些改进措施,现在限制游客在棉花堡的游览范围与活动,进入浴场一定要赤脚行走,以防鞋底磨损棉花堡的石灰岩。土耳其还进行了有计划的管控,比如在原有地形上用水泥砌成一些人工池,有助泉水中的碳酸钙堆积在上面,区分天然的石阶地形和人工部分并不困难,自然形成的阶梯边缘会沉积出一条条棱状突起,而人造地方因边缘有一定的厚度,看起来很单调统一,不如天然形成的精彩。
我们自出行以来一直晴天,但到帕穆克卡莱的第二天却转阴了,早上我们前往棉花堡,脱鞋后沿着缓坡向下走,左边是数米高的钙化墙,右边是一直伸延到山底的钙化坡,看上去似乎柔软蓬松,实际上地面十分坚硬并且坑洼不平,脚下的钙化纹路图案美不胜收,但踩上去并不光滑,脚底会感到一些刺痛,实际上走起来甚至有点举步维艰,如果足底不够坚强的人,建议考虑穿一双厚袜子。
棉花堡的泉水深浅不一,有些只及脚踝,最深的可及腰部,水的酸碱值大概6左右,富含钙、镁等矿物质,以每秒400公升的速度流动,不但对风湿、皮肤病、妇科病、消化不良及神经衰弱等有神奇疗效,泉水还可饮用。我们一直走到最下方终点,这里的游人比较少,但碳酸钙的堆积更新、更白,此时云散天开,蓝天初露,我拍到了下少精彩大片,但未看到网上常见的梯田景观,不知是否又是游人“后期制作”。
棉花堡198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是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但很多人游览棉花堡后却忘记了其上方的希拉波里斯古城,这是一处著名古罗马的遗迹,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因为棉花堡有丰富的温泉资源,自希腊时期起渴望在此沐浴希腊众神恩泽的人们在山顶修建这座古城,希拉波利斯的名字源于希腊语,意为“神圣的城市”,这是一个包含神殿、剧院、市集、浴场等设施的的度假中心,其始建于公元前190年,为古希腊帕加马王国欧迈尼斯二世所建,故承袭了希腊的传统风格,从现场复原的示意看,这座古城的规模很大,
主要的街道有1公里长,重要的建筑物都排列在街道的旁边,街道两侧的小巷都与街道成直角形,其中包括浴场、竞技场、街道、大剧场和古坟场等,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后经古罗马人的不断完善,在公元2—3世纪发展至鼎盛时期,成为古罗马专属的疗养胜地,当时的达官贵人与财阀富豪,都以到这里来泡温泉安享晚年为荣,但17世纪一场大地震将这座古城夷为平地,如今人们只能从断壁残垣中寻找古城当年的辉煌,现存完整的建筑并不多,只有浴场和剧场整体结构保存较好,前者现已改为古城遗址博物馆,
后者位于半山腰,是一座半月形的露天剧场,规模宏大,视觉震撼,前面的舞台非常精致,大理石浮雕描绘了一系列的神话事件和故事,后面的观众席看台呈弧形扇面状左右展开,一排排递升竟多达50层,可容纳12000人,我从左到右走了一圈。大型露天剧场是古希腊、古罗马城市的标配,各地现仍存不少规模巨大的古剧场,其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土耳其伊兹密尔省的以弗所古城遗址内,由罗马人于公元117年间改造而成,
可容纳2.5万多名观众,为全球最大古希腊、罗马遗址,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露天剧场。我对这类古剧场比较痴迷,可惜以弗所古城遗址不在此次行程上,但这座希拉波利斯古剧场比以弗所那座历史更为久远,其建成于公元前二世纪,由古希腊时期的帕加马王国所建,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古罗马帝国第三位皇帝哈德良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改建,前后耗时约150年,被认为是罗马时代遗留下来最美丽的建筑之一,
也是土耳其第一个经过修复的古老剧院,虽然饱经近2200多年风雨洗礼,这些石头修筑的观看台依然显得非常稳固,现在仍可在此继续举办文化和艺术活动。希拉波利斯古城与棉花堡相连,游人可直接从棉花堡景区的小路过来,但真正知道这个顶级旅游景点者甚少,到此观赏的游客不多。
尾声
棉花堡是土耳其之旅的最后一个重要景点,由此北上我们重返伊斯坦布尔,途中经过的布尔萨为奥斯曼帝国初期(公元1326年—1365年)的首都,也是丝绸之路的临近西方终点的主要城市,17世纪时曾为奥斯曼帝国的三京之一,现在是土耳其第4大城市,保存着很多奥斯曼式的建筑,因拥有众多的公园和果园,满目所见皆是绿色,因而被称为“绿色的布尔萨”,甚至连清真寺、陵墓甚至轨道交通也是绿色的,此行最后一站是位于布尔萨东部的朱马勒克兹克小镇,201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实际上没什么看头。
下午回到伊斯坦布尔,7天中我们在土耳其兜了一大圈,旅游大巴上全程都有wifi,途中每2小时司机就要休息20分钟,部分景区公厕还需收费,但机场安检宽松,与国内完全不同,矿泉水、打火机都可携带上机。土耳其之旅为期7天,总体感觉这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国家,不论是山川草木还是城建街道都与中国较为相似,甚至人均GDP也相不多,均为1.3万美元左右,到处都有建设工地,城市建筑、交通设施也比较新,看上去确有些“中兴”的意思,但异域风情并不突出,如果不是街道路口标识文字不同,很容易误当作在国内了。
从地理气候看,其东部属于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山上的植被较少,几乎没有树木,地广人稀,农业为主,而西部则是湿润的海洋人性气候,到处郁郁葱葱,绿树成荫,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与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东部润,西部干燥。中国对土耳其的影响力很低,前来旅游的国内游客也不多,住过的酒店只有一家可收看央视4套节目,土耳其的中餐馆也很少,我们仅在伊斯坦布尔吃过一顿晚餐,其余大多吃的是西式餐点,相比国内较为简单,基本是4道程序,头一道是生菜,第二道是浓汤,第三道是主食,最后是甜点,虽然不供应开水,但大部分酒店均有电热壶,可以满足泡茶之需。
(全文完)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南岳衡山赋】及南岳衡山的十二种玩法攻略 269013
- 看完这篇攻略,轻松自驾西北大环线 86194
- 今年预算有限也能玩转三亚,十大私藏免费网红景点?吃住买全攻略 9757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