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4

第2212回:僧侣守选求学穷游,烟景随缘到黛芙拉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1 月 人均:500 元 和谁:一个人

【黃劍博采風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2212回:僧侣守选求学穷游,烟景随缘到黛芙拉

旅行是一种消失的艺术。

今天的学生以留学之名旅行,古代的秀才以科举之名壮游。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黄剑博问:穷人可以出门旅行吗?

黄剑博反问:难道旅游是富人的专利吗?比尔盖茨写得出优秀的旅行文章吗?他写不出来的,除非找人代笔。

不怕得罪人,以前万科有一个高管拿着高薪到处旅游,这个老王还攀登了七大洲最高峰,我看过老王出版的关于攀登珠峰的游记,看完之后我就总结一句话:写得跟狗屎一样,照片拍得真差劲,就这水平,还敢出书?当读者是文盲吗?

但没办法,人家老王有钱。不上班,拿高薪,到处玩。

“我讨厌降落在一个地方,我需要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它有那种连接的感觉。”

“我的问题之一就是不喜欢太快地从熟悉切换到陌生,我喜欢带着我的背包和护照,缓慢地跨过边境,再掠过边检的铁丝网,这使我感到这里和那里是相通的。

“每次搭乘飞机旅行都一样,而每次火车旅行都不尽相同。火车旅行者多是友善的、健谈的,他们甚至是自由的。或许是因为在火车上可以自由地行走,所以才无拘无束——在火车上,陌生人不仅是最好的谈话对象,也是最好的倾听者。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因为对鲁国的朝政失望,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仗剑走天涯”的穷游生涯。孔子也是穷人,一样敢去旅行。

孔子颠沛流离的生涯长达十四年之后,年近七十岁的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但仍未受道鲁国国君的任用。孔子也就彻底失去了振国安邦的志向,转而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偶尔写一下游记,做一下总结。

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感慨之前随自己漂泊的大都不在视野内了。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杀国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知季孙知晓”,

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21世纪一群不孝子孙冲进曲阜撬墓).

僧侣乃“穷游”鼻祖:佛教信众多,化缘无压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指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黄剑博翻译文言文:富和尚不以为然,说:“我多年来就想雇条船下南海去,到现在还不能如愿,至今尚且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又凭借什么去得成呢!”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脸上显示出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当年的法显和唐僧都是旅游的高手,印度佛教僧侣也有大量旅行家,现代旅行小说教父保罗·索鲁在印度遇到一位僧人,也是穷游的高手,深藏不露,出门游玩不会发朋友圈,也不会旅拍的。

保罗·索鲁发现印度和尚所有的行李就是一块交叉对折的包袱皮,带着好奇他请和尚展示了他的物品:用来化缘的钵,太阳镜、肥皂、手电筒、防蚊液、阿司匹林、小小的塑料盒中包括剪子、指甲刀、刮胡刀、一件薄薄的毛衣、一个笔记本、一份官方证明出家人的文件、一个电子词典、一串念珠、一顶草帽和一个扇子。

索鲁看到这里抑制不住好奇,问他:“那你的钱呢?”

和尚微微一笑:“那是我的秘密。”(出家人不需要钱)

说罢,他小心翼翼地把所有东西逐一归位,毕竟这些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所拥有的全部财富了。

也就是说,穷人有穷人的玩法,富人有富人的游法,不以贫富论英雄。

我在华盛顿游学时,住在一个青年旅馆的少年宿舍,十个人的宿舍里就我年龄最大,其他人都是留学生,我对他们说,“你们在美国不好好学习,天天到处耍,让你们父母知道了是不是要责骂你们?”

留学生对我的说辞不以为然,他们说学生时期空闲时间多,如果读书时不好好游玩,难道工作之后还有机会壮游?

我仔细一想,有道理!其实自古以来,学习的人就有大量旅游的资本。

开元十八年(730),唐代正处开元盛世之中。当时郡县物产丰盈,百姓安居乐业,政府修建的官道累积里程已达到六万里以上。在帝国的中心地区,东至河南、山东,西至四川、甘肃,南至湖南、湖北,北至河北、山西,官道两边都设有大量旅店酒肆,招待四方旅客;路上盗匪绝迹,即使远行数千里之外,也不需携带任何防身兵器。本年二月,唐玄宗下达了一项诏令,给文武百官放十天春假,期间鼓励大家去周边旅游,员外郎以上的官员,每人“赐钱五千缗”作为旅游经费。

半个世纪以后的贞元四年(788),唐朝渐渐从安史之乱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中恢复了稳定。平定了建中之乱的唐德宗认为当时“方隅无事、烝庶小康”,便颁布诏书,鼓励官员在正月晦日(一月最后一天)、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出门旅游,并且在节日的前五天,给京城大小官员、皇宫和皇城的卫士们每人发放一百贯至五百贯旅游费用,最终这个政策得到了长期贯彻。长安城内官员众多,

城市南边的乐游原、曲江,周围的渭水、蓝田、终南山等都是首都节假日旅游的热门场所。杜甫名作《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的句子,描写的就是当时长安城官员家眷和贵族妇女于上巳日在曲江边游玩的盛况。

现存唐诗中有大量描写山川河流景色的行旅诗,其中大部分都是官员赴任或出差时所作。当然,他们肩负着朝廷派发的职务,在路上也不能太过悠闲。一般来说,出使需要日行百里,任务紧急甚至会日行三百里,稽缓者便会受到处罚。

而赴任时的要求则较为宽松,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自请做杭州刺史,从皇帝下令到抵达杭州,白居易在路上竟然花了七个月时间,期间游山玩水,探亲访友,创作了大量诗歌,这是典型的玩忽职守呀!

趁出差或赴任之便旅游毕竟无法十分尽兴,唐代士人想要轻松愉快地长途旅行,最好的机会还是参加科举考试之前。

唐代户籍管理严格,长期离开户口所在地称为“逃亡”、“浮浪”,是违法行为,但是出门求学、求官却是例外。以求学、求官为名,进行一场长途旅行,不但可以结识沿途的名流,提高自己的声誉;还可以在山水中获得创作灵感,培养自己的文学能力,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士子的家族为了能够培养一位官员,也会竭尽财力支持这种旅行,因此这时的旅游通常是比较愉快的。

唐代科举制度规定,除了国子学的学生,一般士子参加进士、明经等科目的考试之前,必须通过所在州县的考试,由当地政府推举,称为“乡贡”。到唐代中期之后,乡贡资格的取得不再局限于士子户籍所在地,在别的乡里得到推荐也可以到长安参加考试。这样一来,在本乡得不到重视的士子往往会去别的地方试一试运气,

此时便可顺利成章地去外地旅游。另外,唐朝的官员选拔,除了进士、明经等常规科目之外,还有皇帝不时举办的“制举”。“制举”所招募的往往是皇帝在某个时期急需的特殊人才,因此进入官员序列比较快,有不少文人为了早点做官,在参加了明经、进士考试后便又去考“制举”的考试。要参加“制举”,必须得到朝廷官员的推荐,这样一来,就需要士子四处交游,不断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声望。

杜甫在中年以后,曾写作长诗《壮游》,追忆自己年轻时四处游历的年华,从诗中看来,他先是“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享受了一番乘船出海的乐趣,然后南下浙江,欣赏“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的美景,回家途中还专程游览了李白想去而不得的天姥山。在第一次参加科举失败之后,

他又来到父亲做官的山东、河北一带,“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后来又在山东遇见李白、高适两位驴友,三人先结伴在山东“晚登单父台”,又到河南汴州附近“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玩得不亦乐乎。据杜甫自己的叙述,这样快意的壮游生活,持续了八九年之久。科举落第之后,考生为了排遣郁闷之情,也会选择四处旅游一番,再回家备考。

中唐还有位叫做崔护的考生,在科举落第以后到长安城南旅游,在某处庄园遇见了一位桃花般美丽的女子,写下了著名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句,并最终与女子得成眷侣,可见唐代人对旅游中的艳遇也是非常期待的。

但是未出仕的举人毕竟没有收入,旅程中的巨额的花费很有可能令他们陷入困顿。李白年轻时曾由四川出发,沿长江一路东行,直到浙东,按他自己的话说,“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旅游。李白性格豪爽,本就没有量入为出的习惯,特别是到了江浙一代,见识扬州、南京的繁华之后,

更是日日饮酒狎妓,“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出手之阔绰,败家之迅疾,令人叹为观止。不久之后,李白就尝到了冲动消费的恶果,沦落到“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一朝狐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到处借钱的悲惨境地,为了生活,他最后只能去一位失势宰相家做了上门女婿。

可以说,这次出仕前的壮游,改变了李白一生的轨迹。

当然,秀才毕竟穷嘛,就像今天的很多家庭条件一般的穷学生,毕竟没有衙门上班的人有钱,其实出公差旅行是最划算的,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嘛,我去年在中美洲旅行时,就遇到一位公务猿,他嘲笑我说,“你看吧,老黄,你就一个穷三代,还自费旅行,你再瞧瞧我,公费出差,出手就是比你阔绰。。。”

唐代士人长途旅游的另一个好时机,是进入仕途之后等待做官的时期。唐代科举盛行之时,从各种渠道获得做官资格的人每年都有万人之多,但是九品以上的职位总共也只有两万不到,官多职少,到了玄宗朝,已经出现了“八、九人争官一员”的局面。因此,唐代中期以后铨选官员时,进士或明经及第以后要等候三年左右,才有官做,六品以下官员一任官做完以后也要等上三五年才有下一任官做,这叫做“守选”。

士人在等官做的“守选”期间,也会选择长途旅游来结交朋友,消磨时间。据王勋成先生研究,元稹就是在考取进士守选期间游览山西,在普救寺遇见了化名崔莺莺的女子,发生了一段待月西厢、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成为《西厢记》故事的原型。

除守选之外,也有士人会主动辞官,寻求理想的仕进机会。在辞去旧官,等待新职务的时候,也是旅游的最佳时机。宝历二年(824)白居易辞去苏州刺史,返回洛阳等官做。在路上,他特意绕道游览江苏、安徽等地的名胜,与刘禹锡等友人一同在山水间流连忘返。到了最后,白居易自己也意识到这趟玩得太过放肆,

写了一首《自问行何迟》自嘲说:“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还乡无他计,罢郡有余资。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由此可见,这些等官做的士人,手里有了一定积蓄,心中又暂时不用为工作和前途发愁,游玩起来最为尽兴。

在大部分情况下,旅游还是一件耗时耗钱的活动。在农业社会,一般百姓在农忙时需每日在田间劳作,农闲时还要完成造房修路等各种劳役,手上也少有积蓄,从时间和金钱上都没有长途出游的条件。同时,乡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也不允许他们随意长期外出。

但在那个时代,也有一类人虽然身无分文,却可以穷游天下——这就是僧侣。唐朝僧侣不用交税服役,户籍控制也较为宽松,他们可以轻松离开家乡,周游全国。

僧侣不能有私人财产,常以“贫僧”自居,却掌握“化缘”这项令人艳羡的技能。唐代佛教兴盛,信众遍及全国,这些信众相信,施舍僧尼便是积累功德,在死后投胎时可以为自己加分。因此,僧侣云游四方时,只要找到一户崇信佛法的家庭,便能得到对方倾尽全力的招待,如果对招待有所不满,还可以斥责对方“无道心”。如果运气好,遇到崇信佛教的高官富商,甚至可以获赠盘缠和坐骑,待遇更为优厚。

僧侣出游通常有两个名目,一为传道,一为游方。前者是按照大乘佛教的精神,四处传播佛法,培养信众;后者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佛法修养,周游天下,寻访高僧古刹。由于高僧古刹多在景色优美的山林里,求道的游方就很容易变成赏景的旅游。

中唐诗僧灵澈,曾作《送道虔上人游方》一首,送别一位法名道虔诚的僧人。诗中说道虔此去“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这里的“贯花”取佛祖说法、天神散花的典故,喻指传播佛法,看来这位道虔上人为了游赏“烟景”,似乎把传播佛法的正事也放到了一边。

另一位中唐著名诗僧皎然,也是深度旅游爱好者,他在诗中说自己“少时不见山,便觉无奇趣”,经常呼朋引伴,去游赏名山大川,即使找不到游伴,他也能够“临水兴不尽,虚舟可同嬉。还云与归鸟,若共山僧期”,和虚舟、归鸟玩在一起。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至今值得学习。

古人所说的穷家富路,意思是居家应节俭,出门则要多带盘缠,免遭困窘。实际上也并不是指代旅行这方面,更多的则是在外打拼,漂泊他乡之时的一种做法。

旅行这件事,其实主要还是看个人经济情况。不是说没有钱就不能出去玩,也不是有钱了就可以随意玩。古时候李白、徐霞客等一众名人周游全国的时候富不富呢,其实也未必吧。但是古人游山玩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于山水美景、人文历史都有强烈的热爱与探索欲,当然,也有很多文人墨客是对生活与仕途黯淡的寄情于景。

所以穷家富路其实是一个比较中性的概念时间到了现代,无论是信息传递还是交通发展,都有了飞跃的进步,文旅生活已经成为大家心中已经稀松平常的事情,出门旅行已经是相当容易的事情了。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亦或是退休、自由职业群体,大家都可以轻松的出门出门这件事,穷有穷的玩法,富有富的玩法。

现在的旅行业很发达,从交通到住宿再到餐食,不同价位的选择都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在出游人群中,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学生、上班族,相对的来说,学生的规模庞大,而且有各类假期加持,实际上也是旅游市场中的一股力量。

但是这个群体的本身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也没有太大的自由空间,想出去玩怎么办呢?穷游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穷游其实也是近十年来开始崛起的一种旅行方式。最早开始的辉煌时代,无数的穷游作者写过的书籍、博客等等,吸引了大量的学生群体,也正是这个时候,穷游是被大力鼓吹的。

其实穷游本身并无过错。预算不多那么就降低旅行标准,但在路上所见所景所体验,其实和大家都差不多,不会有太明显的差异(并不绝对,比如部分度假胜地)。这也是穷游被推崇的一个原因。但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讨厌这种方式呢?是因为穷游这个概念被玩坏了。

穷游只是一种旅行方式,不应该被刻意诋毁或过分宣扬。旅行的方式千千万万种,穷游只是其中的一种,对于适合的人来说刚刚好,对于不喜爱的人来讲又嗤之以鼻。所以我觉得,在遵守各项规则,拿捏清自己底线的情况下,穷游是值得被选择的,相反,如果你什么都不懂,没有正确的去理解穷游的理念,那么不仅出行路上会遇到不可预知的麻烦,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说了这么多,黄剑博还是要来一个总结:

穷人就是要找机会旅行,不要等到后富起来之后或退休之后才想着旅行,因为后天会发生什么,大家都不知道,搞不好彗星又撞地球了,你还有多少闲暇和心情去旅行?

富人只要不瞎折腾,一輩子都是富人;

但窮人如果不折騰,一輩子都是窮人。

人本身就窮,不要怕這怕那的,赌一把!折騰對了就成了富人,折騰不對,大不了還是窮人,怕个啥?

如果不折騰,一輩子都是窮人,永无翻身机会!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人要麼認命,要麼拼命。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站著不動,永遠只是觀衆!

前怕狼后怕虎,这日子怎么过?

现在就出发!来一场壮游!但是千万不要去知名网红景点!

旅游打卡:别让滤镜“网红”忽悠了。

网红地背后,是越来越千篇一律的滤镜模板。

颜值经济让更多游客把对美的愿望催化成更多个性化、定制化、风格化的消费需求,群众外出旅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像记录,希望为旅行增加一定的文化附加值和艺术美感,比如到西安拍汉服照、到敦煌拍装B侠客……由此,在商业摄影行业的旅拍开始在神州大地泛滥成灾,2023年中国旅拍行业市场规模高达五百亿元,成了一大奇葩中国特色。

追求美景,是人心之所向,受他人鼓动前往,更是人之常情。可是,那些成批量、同质化的精致照片包装的“网红”地美景究竟是真是假?褪下特殊加工的滤镜后,“网红”地到底有多么不堪和虚伪狡诈?

裹着厚厚滤镜的“网红”地之所以能风靡网络,一方面是开发商的宣传营销行为,想借噱头传播走红;另一方面也是发布者“唯流量”思维在作祟,通过使用滤镜炮制美景以吸引更多流量关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红”成为生活中绕不开的词。吃饭要选网红餐厅、生活用品要用网红产品,旅游也要选网红城市。“网红”地的兴起,实质是人们消费理念转变的体现。然而,过度追求“网红”,反而会陷入“颜值至上”的陷阱,错过旅途上真正有意味的风景。

如果说古代喜欢旅行的多是爷们,那么今天喜欢旅行的则多是娘们。

保罗索鲁曾经用整整一章来描写一个女汉子,她名叫黛芙拉墨菲(Dervla Murphy),来自爱尔兰利斯莫。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她14岁辍学,母亲去世后,她便开始了长途旅行,而第一次方式就相当狂野; 她从爱尔兰出发,一路骑行到印度,其中也遭遇了许多危险:下雪、几乎溺水淹死、在伊朗被毛拉施以石刑……

“当我到达阿富汗边境,似乎这么做也是理所当然的:晚饭前,我先把面包上的泥土刮下去,再把奶酪中的头发捡出来,从白糖中剔除虫子,我也不再在乎身上的跳蚤了。事实上,我已经没有脱衣服,甚至在床上睡觉达十天之久。”这段传奇经历也收录在了她的第一本《单骑伴我走天下》(Full Tilt)中。

而在她的另一本《骑骡子走埃塞俄比亚》中,她被问到是如何做到的,她轻描淡写:“不把自己当女的就可以了。”

自1964年至今,墨菲共计出版了23本游记,她的旅行多半是通过骑车或者徒步完成。保罗·索鲁说,她从不抱怨,从不嘲讽,所有的旅行基本都是独自完成,她的旅行方式也恰如其分的反映出她的性格特点:明确、耐心、诚实、可靠、总是在试图突破自己的极限,而总是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旅途——她是一个仍在用最传统的方式旅行的人。

想到当下很多热门旅行城市都在饱受“过度旅游”之痛。是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曾经只有富人和贵族才能承受的生活方式早已经变得越来越平民化和普遍化。

在这个扁平的互联网世界里,旅行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和便捷。这种简单和便捷也使得那些本来性格鲜明、棱角分明的城市,也在市场和金钱的刺激下,变得越来越面目模糊。

避开游人,成了自助游客的心声。

黛芙拉墨菲曾经给出了她的建议:选择你想要前往的国家,随后查看各类旅行书籍和攻略,看哪里游客最多,然后尽力避开他们。这一建议被索鲁戏谑为“相当晸治正确”,但却说出了每个真正渴望旅行的人的心声。

最后,黛芙拉墨菲给我最大启示就是,虽然这些老一代冒险家的旅行方式很难复制,但是从老一辈的经历和故事中,甚至在对待旅行的态度上,都能让我们得到很多新的启示,同时也增加了我们未来旅行的更多可能性。

墨菲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因为农村长大,受到的教育有限,虽然依靠自己读了很多书,但与“上流写作”仍然格格不入。她不像一些旅行作家有个当地的介绍人搞定一切,墨菲常常只身前往一个地方。她是个害羞的人,旅途中却可以和任何人聊天,这可能是一种天赋,也可能是后天养成的习惯,但无疑有助于她融入任何一种艰苦的环境,同时获得陌生人的善意。

墨菲坐灰狗巴士穿越美国,经过三哩岛,1979年美国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发生地,写下了《核赌注,争分夺秒》一书(Nuclear Stakes, Race to the Finish)(1982年)。她随后还前往艾滋病流行期间的肯尼亚和津巴布韦,革掵后的罗马尼亚,种族类屠又杀后的卢旺达,以及战争后的巴尔干。

一次在耶路撒冷摔倒后,近80岁的墨菲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再加上关节炎和肺气肿,最终将一生步履不停的墨菲限制在她位于利斯莫尔的简朴宅居——一栋17世纪的建筑,即便如此,她每天还保持着在河中游泳的习惯,墨菲活到90岁,可以说是将个人热望实现到极致的一手人生了。

墨菲是真正在践行极简旅行,不住奢侈酒店甚至不住酒店,她偏好的行走方式在很多人看来比较费解:步行、骑骡子、骑自行车。她另外两本比较有名的作品分别为《单骑伴我走天涯》和《骑骡游埃塞俄比亚》。她一直坚信,如果要写好自己所观察的对象,“就要睡在他们家的地板上。”她认为自己幼年在爱尔兰乡村的艰苦生活经历,为她能适应旅途中的种种不便做准备,她曾经在印度旅行6个月只花费大约64英镑(折合人民币约520元),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她曾经在书中这样评价一个旅途中遇到的25岁美国男游客,“对他们来说,旅行更多的是‘离开’而不是‘走向’,他们看起来空虚、不快乐、困惑,可怜地渴望陪伴,却又不敢把自己交付给任何理想或事业或其他个人。”这话虽有点刻薄,却又正中现代人精神的痛点。

她一生写了26本旅行书,记录了自己在30多个国家旅行的故事。其中一本《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曾在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讲述了她在1974年寒冬带着自己六岁的女儿深入印度河发源地巴尔蒂斯坦,途中只有一匹老马哈兰相伴的故事。

参考资料:《唐朝人如何旅游:官员有公费,僧侣靠化缘,诗人都是资深驴友》。

作者徐俪成,1989年生,年轻有为,少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青年获博士学位,成年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业余喜欢收集关于古人生活方式与文化趣味的小知识,曾在澎湃新闻的“私家历史”栏目撰写十余篇关于唐代文史的随笔,受到读者好评。

豆瓣喜喜:当人身处于自然之中,才会发现自己渺小得如同尘埃一般。以前那些放不下的,甚至怀恨在心的事情现在想来,只觉得哑然一笑,甚至根本就不值得花费时间一提,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第2212回:僧侣守选求学穷游,烟景随缘到黛芙拉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