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下午,我从上海浦东乘坐飞机到西安咸阳机场,转乘地铁到西安钟楼。
出钟楼地铁站,就看到了灯火辉映的西安钟楼。
在钟楼附近馆驿安顿并用过晚餐,便到西安钟鼓楼游览。
处于西安城中心地带的西安钟楼是国内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一座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钟楼是古城西安的地标之一,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三十多年前我到西安就看到过钟楼,并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重游,我看到了夜幕下,灯火璀璨中的钟楼美景。
西安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体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砖石结构正方形基座上,高度为36米,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覆着深绿色琉璃瓦,尖顶用真金铂包裹。整个建筑显得宏伟、壮观。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约6米的门洞,门洞间互通,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门洞通过,如今门洞已封闭,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供人通行的通道。
我从钟楼地铁站的地下通道入内,登楼梯盘旋登上钟楼二层平台。
平台上悬挂一口仿制的“景云钟”。
此钟原件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2月11日我在碑林博物馆看到了景云钟原物。
站在钟楼上南望,不远处灯火辉煌的西安古城南门永宁门城楼清晰在望。
走下钟楼,我前往东侧不远处的鼓楼。
西安的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4年,原先在西边的广济街上,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在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迁徙到了钟楼东边现址北院门街南端。
西安鼓楼分上下二层,通高34米。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
西安钟楼、鼓楼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全国现存的同类建筑中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鼓楼,精巧合理的建筑结构、精美华丽的建筑色彩、富丽典雅的装饰构件,具有浓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令我驻足。
到鼓楼时,已近晚上9时,鼓楼已闭馆不能登楼参观。
我便沿鼓楼北侧的北院门街漫步,街上人流不绝,店铺热闹,我才知这就是西安著名的回民街。
见有小巷指向清真大寺,遂沿化觉巷前行,来到清真寺门口,寺门早已关闭。
回返北院门街,稍作徘徊,便回馆驿。
2月8日晚,从永兴坊用罢晚餐返回馆驿时,特意再在钟楼驻足。
为便于俯瞰和远眺钟鼓楼,特意登上附近的开元商厦观光层观景,视角果然不错。
下商厦,特意再到鼓楼,未到晚9时闭馆时间,顺利登上鼓楼观景。
西安钟鼓楼也是博物馆,楼内有展览陈列,因鼓楼体量大,主要陈列是在鼓楼。基本陈列有中国鼓文化展和清式家具精品展,并常年面向社会推出“晨钟暮鼓仿古仪仗表演”、“仿秦乐府编钟表演”和“中国鼓文化表演”。
我两次登钟鼓楼时间都已是晚上临近闭馆时间,自然欣赏不到表演,只在鼓楼看到相关展陈。
我更在意的是欣赏寒夜皎月映衬下钟鼓楼飞檐翘角的华美画面。
二
三十多年前到西安,去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半坡遗址、碑林博物馆、大小雁塔和华山、霍去病墓、法门寺等景点,却未登上西安城墙,未免有些遗憾。这次到西安,特意补上这一课。
2月8日下午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返回到永兴坊用晚餐。
餐前见天色渐晚,想看看夕照下的西安城墙,遂从永兴坊附近的中山门登上西安东段城墙。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全长13.7千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竣工,是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过去墙顶可以跑战车和操练,今天适合游客骑自行车漫游。
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中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关中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使土城墙第一次变成砖城墙。
我沿城墙南行,一路上看到一座座敌楼。西安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
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马面)一座,西安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卡房)。马面宽20米突出在城墙之外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顶部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
来到长乐门,这是西安古城的东门。
长乐门城楼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长乐门(东门)攻入西安时,见城门上“长乐门”匾额认为“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而被点火烧毁,清代重建。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每门门楼有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来到城墙东南拐角,那里有座角楼。
西安城墙四个拐角角台上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除西南拐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楼似乎并未全存,我在10日傍晚再登西安城墙时,在城墙西南角台未见到角楼。历经朝代更迭和战火蹂躏,西安古城城门和城墙几经损毁和修复,看来这西南角楼并未复建。
西安城墙隋唐时应该是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明代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城墙形制和建筑艺术在明代发展到顶峰,在冷兵器时代刻算是保护一方平安的有效防御屏障了。
夕阳西沉,回到中山门,走下城墙,结束西安城墙初次漫步。
2月10日晨,前往西安天坛遗址,途径永宁门,欣赏晨曦中的永宁门及西安城墙。
下午,游览完小雁塔,我来到永宁门,眺看城门全貌。
永宁门俗称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也是现在西安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最漂亮的一座。永宁门始建于隋初(公元582年)。隋唐时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长安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永宁门。西安明城墙的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安定门四座城门因军事防御需要都是单门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又形成了瓮城。
西安城墙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瓮城,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
西安城墙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
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瞭望和射击,这是第二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这是第三道防线。正城门则是最后防线了。除永宁门外,西安古城其余三门现都只剩下两道城墙。到民国时期,城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需要,为了交通的方便,人们在原有的四座城门两边新劵了门洞,现在行人和车辆进出都是走这些劵门洞,城门原有门洞已不再进出。
永宁门的原箭楼毁于战火,2013年在原址上重建。
西安城墙其余十四座后来新开的城门,有的是在被战火打开的城墙豁口上重建的,有的是在唐皇城城门遗址旁新劵的,有的是为了纪念性意义而新劵的,城门上并没有城楼和箭楼。
傍晚,登上永宁门,沿城墙西行。永宁门至文昌门有新春灯会,张灯结彩,吸引了不少游客。
来到朱雀门,原本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统一天下,隋文帝曾在朱雀门城楼检阅凯旋大军。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这座城门被封闭。1986年在朱雀门遗址西侧新开通门洞,供南北车辆行人进出。
继续西行,过勿幕门,到含光门与妻儿汇合。骑上租来的自行车在城墙上向西骑行。
过西南城角,转往北行,来到安定门。
安定门俗称西门,原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寓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这座城门原有三重门楼:城楼、箭楼、闸楼,三道城墙,不过现在只剩城楼和箭楼及两道城墙,城门门楼下拱卷式门洞洞高宽为6米。城门内为西大街,门外为西关正街。
西门箭楼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夕阳西下,箭楼北侧露出夕阳余晖一角,那份历史的苍茫感在此定格。
骑行回到含光门,还车后,沐浴着夕阳余晖,步行前往永宁门。
俄顷,夜色降临,尽览永宁门一带华灯璀璨灯,火树银花不夜天,梦回大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