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9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碑林、广仁寺纪游

编辑
天数:5 天

2025年2月8日晨,我携妻儿从西安鼓楼附近乘坐旅游大巴前往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三十多年前我到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还去过华清池和骊山,此次重游只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遗址性博物馆,建在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坑遗址上,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7.5公里的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7.5公里。临近兵马俑博物馆,导游只看左侧远处的土坡谓那就是秦始皇陵,远远看去,土陵没有想象得高峻。车沿骊山北麓东行,山坡上还有不少积雪。

车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附近的大巴停车点,下车后导游带经鼓动想付费看秦始皇兵马俑考古情况宣介视屏的游客去看视屏,我没有兴趣。半小时后,与观看完视屏的其他游客一起在导游带领下,前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三十多年过去,兵马俑博物馆外这片村野已成为布满店铺的街市,俨然是一处旅游集镇。来到兵马俑博物馆门口,检票入内后还要步行一段10分钟左右松林间路程后,才来到第二道大门,也是真正的入口。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可供游客参观的有一二三号坑。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由此揭开了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的序幕,世界第八大奇迹展现真容。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发现秦始皇时代的大型兵马俑坑3个,总面积2078平方米。

走进博物馆区域,我先到规模最大的兵马俑一号坑参观。没想到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游客会如此摩肩接踵、只有挤进人缝才能到围栏前看到兵马俑坑景象。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拱形展览大厅1979年10月1日落成开放。一号坑呈长方形,长210米,宽62米,距原地表深4.5米--6.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

凭栏俯眺,一号坑兵马俑展现的是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联合编队主力军阵,排列成一个向东的长方形军阵。东端三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组成一个横队,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侧翼和后卫。整个阵营组织严密,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当年秦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统一六国、气吞山河之势于此可见。

据说,一号坑现发掘已出土陶俑1087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兵器4万余件。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陶马6000余件。陶俑陶马,形象生动,构图协调,陶俑比真人略大,排列起来气势磅礴。

一号坑似乎并没有完全发掘,特别是后半部分只清理发掘一小部分。

俑坑里还有不少未修复的兵马俑残片,还有不少秦砖。

离开一号坑,来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的二号坑。

二号坑平面略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秦俑坑中的精华。只发掘一小部分,其余区域重新覆盖保护起来了。

二号坑兵马俑呈现了四个战斗单元: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二号坑甬道里有修复较为完整的兵马俑,也有还是残片的兵马俑残肢和兵车残件及秦砖。

二号坑一侧在玻璃柜里陈列了几个兵马俑,吸引了不少游客。有立射俑所持武器为弓弩,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

跪射俑所持武器为弓弩,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立射俑与跪射俑共同组成弩兵军阵,是轻装步兵的一种,位于军阵前列。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胸口等处有花结装饰。

骑兵俑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一手牵马,一手持弓。鞍马骑兵俑,马为何曲马,马鞍为低桥鞍,武士身披短甲,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供弩状 。  

 离开二号坑,来到对面的三号坑展览大厅,与一号坑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

三号坑规模最小,平面结构“凹”字状,东西宽17.6米,南北长21.4米,深5.2--5.4米,面积524平方米,仅相当于一号坑面积的3.6%,二号坑面积的6.7%。

三号坑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三号坑内有68个陶俑、一乘战车和大量武器。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陶俑、陶马全用黄泥塑造,然后入窑焙烧,再经表面绘彩而成,重在写实,刻画细微。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一二三号坑那些秦俑除跪射俑外,其余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那些陶俑、陶马大都是由几十甚至上百个破碎的陶片粘接修复起来的。跪射俑相对保存较为完整,主要原因是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米至1.97米之间,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跪射俑受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

看完三号坑,我到附近的秦始皇帝王陵博物院看了看,那里陈列了俑坑发掘出来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俑,如武将俑、军吏俑、士卒俑。

还陈列有出土的青铜兵器,如剑、戈、矛、戟、钺、铍、殳、吴钩、弩机、箭镞等以及秦朝的瓦、青铜鸟等。

2月11日上午,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三十多年前到西安,碑林是我着意的地方印象很深。此次重游满怀欣喜,却有些失望,主要是因为碑林的一些精品碑刻没有重温到。

走进书院门街口,就看到在永宁门旁就注意到宝庆寺塔。据载,宝庆寺塔为宝庆寺附属建筑。宝庆寺始建于隋仁寿年间(公元601-604年),原址在大兴城安仁坊。唐文宗大和、开成年间(公元 827─840年),以五色砖修建寺塔,故塔又称之为华塔。后宝庆寺寺院建筑毁废无存。现在的宝庆寺塔是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在今址重修的。

   宝庆寺塔为一座平面六边形楼阁式砖塔,七级通高23米。塔身青砖砌筑,一、二层较高大,往上逐层收分层高递减。二层、四层六面设佛龛,六层一面设佛龛,共设塔龛十三个。二层塔身六龛供奉唐代白石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塔上部砖砌迭涩六脊封顶,置绿色琉璃面宝瓶塔刹。宝庆寺塔立五百余年,成为明清西安城书院门标志性建筑。塔内石刻佛造像则沧桑千余载,更是宝庆寺塔渊源传承的文物见证。

来到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的基础上扩建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门外“照壁”上“孔庙”两个大字,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西家刘晖所书。

西安孔庙前身可以追溯到唐贞观初年建于长安国子监的孔子庙堂,受唐末五代战乱影响,孔庙几度搬迁,最终在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迁置现址。如今的西安孔庙保留了明清时期孔庙建筑群的基本规模和标志性建筑:高大的牌坊、古朴的泮池、肃穆的棂星门、庄严的戟门,体现着孔庙昔日的壮观和辉煌。

走过棂星门,进入孔庙区域。

见到了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而得名,又因其最早悬挂于唐长安城景龙观钟楼上而名。

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重6吨,为国家级文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

孔庙区域内还有一尊大夏石马。这座昂首正视的石马,头高约2米,全身长2.25米,呈站姿立于阴刻有云纹的底座之上。大夏石马是公元424年匈奴人赫连氏大夏国的遗物,也是唯一一件有大夏记年的文物。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王朝国运短暂,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24年。继承了中国秦汉石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

孔庙庭院里有8座分立的碑亭,里面陈列清朝多位皇帝平定西北战争后御制的纪功碑。碑亭不开放,从门棂里看到碑文的部分内容。

前方不远处就是碑林标志性的碑亭,碑亭上“碑林”两字为林则徐题写。西安碑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末,为防止战乱散失而将碑石集中保存在文庙内。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漕运使吕大忠等人为保藏因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唐《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建成专门陈列石碑的场所,至清初开始被称为“碑林”。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

碑林亭内是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雕凿,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书写孔子《孝经》,太子唐肃宗李亨篆额的石台孝经碑。

此碑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造型相当精美,碑头上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高贵典雅;碑身由四块青石相合而成,华丽大方;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

离开碑林亭,来到第一展室。这里陈列着著名的《开成石经》,由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始雕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完成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约用了七年时间刻成的一部石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每碑经石高约1.8米,面宽0.8米。下设方座,中插经碑,上置碑额,通高约3米。1949年以前“碑林管理会”将碑石去额平列,成现存的形状。

每块碑石两面刻字,每一经篇的标题为隶书,经文为正书,刻字端正清晰,碑上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儒家最重要的典籍。

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石比肩连接,绵延百米,两端有石柱夹护,蔚为奇观。

《十三经》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唐代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古代经书保存流传不易,即使勒石也会有意外。明代陕西关中地区曾经发生大地震,碑林所藏开成石经损毁严重。漫步石经碑石前,看到不少碑石有破损,为之惋惜。

第一展室内还有两幅刻于明万历21年(公元1593年)的榜书,都由左思明所书,左为“靜觀自得”,右为“風沂”。

来到第二展室,这里原来陈列以唐代为主的书法名碑,如《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但我进入此展室未见到这些名碑,而是一些不知名碑刻。到第三展室情况也是如此,没有见到原先陈列的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如汉《曹全碑》、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颇有些遗憾。据说那些名碑5月后才会回归展陈。

来到第四展室,总算看到了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如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

第五展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看到明末李自成大顺国永昌年号关中地区物价内容的碑文,有点新奇。

第六展室陈列的石碑是些元、明更多的清代人士的诗文和书画刻石,有些是难得的珍品。

其中有清康熙的宁静致远碑。

第七展室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有些碑石不知是碑林博物馆工作人员粗心还是不识,居然把碑石碑文颠倒放置了。

离开碑林博物馆,我打的赶往位于西安明城墙内西北角的广仁寺。

广仁寺又名喇嘛寺,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是清康熙皇帝在西巡西安时自己出资创建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清王朝建立的第三座皇家喇嘛教寺院。广仁寺建成之后,康熙亲书“慈云西荫”横匾和撰写《御制广仁寺碑》铭,赐名广仁寺,借以吸引“五陵六郡之众”和“外藩属国”,巩固边疆,使清王朝长治久安。并钦定该寺为弘扬喇嘛教格鲁派“缘起性空”学说的专门道场。广仁寺坐北朝南,布局呈“卧龙之势”,自山门到后殿逐个降低。寺院形制承袭了以佛殿为主、多院落排布的模式,整体建筑为标准的中原合院,以蒙古族文化符号为装饰,兼有西藏寺院纹饰特点,形成独特的汉满蒙藏融合的建筑文化景观。

来到寺前,广仁寺山门外两侧矗立有整齐成一线的八座如来宝塔,以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

进入寺内,过影壁,就是康熙御碑亭。八角攒顶式建筑,亭内为《御制广仁寺碑》。

御碑亭两侧是广仁寺的两个汉白玉砌造的放生池,在寺院的整体建筑上就像“卧龙”的眼睛。

前行,到观音殿。这是广仁寺第一重大殿,单檐歇山顶,正门牌匾“广仁寺”为赵朴初所题。殿内供奉的是千手观音,为陕西境内最大的千手观音像。

广仁寺万年灯,又名长明灯、续明灯或无尽灯,体量巨大,黄铜铸造,通体无纹饰,全部加满时可盛入108斤油。古代除夕夜家家户户所点燃的灯具一经点亮,就不能吹灭,直到油尽、烛终,自行熄灭,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

广仁寺藏汉白玉莲花缸,缸高1米、直径1.4米,座高0.39米、直径1.32米,是清乾隆年间由一整块汉白玉雕成,体量相当硕大,是佛教寺院中艺术珍品。此缸本不是广仁寺之物,缸上有“莲花宝瓮供奉大崇圣寺佛前”等铭文,可知此缸原为西安大崇寺之物。

绿度母殿是广仁寺第二重大殿,为广仁寺主殿。殿内主位供奉绿度母,西侧供奉文殊菩萨,东侧供奉普贤菩萨,大殿檐下悬挂康熙御笔《慈云西荫》匾。

广仁寺藏经阁覆盖金瓦,是藏传佛教规格最高的建筑,是陕西省唯一一座金瓦殿。藏经阁中央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尊佛像,另外一尊供奉在拉萨大昭寺。

殿内玻璃函里的唐代汉白玉莲花宝座已有2500年的历史。

殿内舍利塔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真身骨舍利, 2009年泰国皇室南他那居士捐赠。

广仁寺慈善做得不错,向每个来寺香客和游客赠送暖手宝、金刚结、佛历、书签等礼物,礼虽轻而馨,让人对广仁寺平添一抹好感。

结束广仁寺之游,我的西安之行也随之进入终章。从玉祥门地铁站乘地铁到钟楼,在骡马市小吃街用罢午餐,在开元商城喝一杯瑞幸咖啡,便回馆驿取行李乘地铁赶往咸阳机场,晚乘飞机返回上海。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碑林、广仁寺纪游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