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上午,因为时间比较赶,于是我与夫人从襄阳市内的米公祠直接打车来到了市郊的习家池。习家池是中国最早的古代私家园林,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学习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白马山下筑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历代滤加修建。南宋尹焕重修时规模已相当可观。明正德时荆南兵巡副使聂贤,亦曾在池中筑台建亭。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走进园区的大门,面对的就是迎宾池,池边有一巨石,上面有一行红色的大字“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是我国当代已故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亲笔题写的。习家池自东汉初年修建,延续留存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习家池北负岘山群峰,东临汉水碧波,西靠谷隐古寺,南接荆襄古道,建造之处是襄阳最富灵性、最具魅力的地望所在。依山傍水确立园址后,习氏先人充分利用周边优越地理条件,做足山水文章,陆续“起钓台、置庐亭、造泉馆”,逐渐建成游宴名处,营造了山水、花木、建筑相融相成、和谐共生的完美意境。它所体现的“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对后世园林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计成的著名的园林学著作《园冶》将其奉为私家园林的鼻祖和典范。《园冶》在论述郊野园林的择地、构筑和意境时写到:“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这里的“构拟习池”就是指构建郊野园林要按照习家池的选址原则和建造格局进行。
习家池背靠白马山,群山环抱,苍松古柏,山色苍翠,水光潋滟,花红柳绿,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幽静,景色宜人。南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园内楼馆台榭,参差栉比。绿枝佛岸,粉荷映水,自是天然佳境。游习家池,有月更好。不论满月如镜,新月似镰,上看勾悬于亭上飞檐,下看游荡于池中清波。使你感觉到世界是那么宁静,那么悠闲,那么赏心悦目。我走出一片松林,眼前豁然一亮。箕形山坡下,累累卧石和簇簇青葱之间,荷叶田田,萼红灼灼,一池晶莹,笑容可掬。四季的更替是永远的快节奏,云蒸霞蔚,日出日落,花发花谢,大开大合,大舍大得。一切都在成长,一切都在争鸣,一切都有可能。我独坐幽篁里,只闻鸟啼嘤嘤,好似高山流水遇知音;我轻轻地来回徜徉,小心翼翼,蹑手蹑脚,惟恐惊扰了沉思的小花;我与一池碧水相互凝视,竟分不清哪里是幻境,哪里是现实。今天是丽日蓝天,风清气朗,祝福华夏祥静安泰,江山稳固。
我穿过凤凰山,走进凤林关,沿石板路觅行,渐次进入一个幽邃世界,俨然桃花源中。路两侧是青青的草坪,森森的梧桐,间或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欧阳修等人诗词的碑刻。一粒粒黑黝黝的饱满的汉字,好似圣哲先贤们的一颗颗瞳仁,静谧、肃穆而又慈祥。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习家池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发挥过郊游胜迹、祭祀贤达、传播佛教、灌溉水利等重要作用,成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黎民百姓来到襄阳的必访之所。特别是从汉末至晋朝时期,以士族子弟为主体的文人雅集逐渐兴起,出现了像“兰亭集会”、“金谷诗会”等在社会上造成广泛影响的吟诗集会活动,流风所被,以“游宴名处”而著称的习家池成为举办此类活动的理想场所。习家池清泉潺潺,曲水流觞,临流赋诗,一觞一咏,最是适宜不过。
白驹过隙,倏尔三百春秋。孟浩然生于习家池附近的涧南园村。在池塘的映照下,孟氏悄然长成,渐悟经诗堂奥。“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据统计,在孟浩然留存作品中,直接赞美习家池的诗作竟达十首。其中,就有孟浩然生动描绘习家池风貌的诗句:“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习家池澄澈宁静,碧玉温润,映照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日月沉浮,宛如一个安详的世界。那是大地的脉络,那是历史的记忆。池中有一座湖心亭,重檐六角,斗拱高耸,恰似魏晋高士的峨冠。池水周围是一丛丛毛竹,滴青流翠,楚楚动人,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池畔四旁遍植杂树,扁扁圆圆的叶片们,像手掌,像旗幡,向人类表达着亲情与善意。树下是纷纷繁繁的花草,姹紫嫣红,葳葳蕤蕤。几株茯苓、苍术和天麻也伴生其间,暗吐药香,氤氤氲氲,似乎在试图疗救忧患的人间。不是吗?池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一个鲜活的爱心生命,茎脉里的汁液都是汉江最微小的支流。我细细谛听,仿佛有一阵阵惊雷般“隆隆”的声响。那是大地的耳语,那是自然的节律,那是时间的脚步。
进入景区向右,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窗户、门、檐饰件均采用镂空雕花而成,做工精细,尽显汉晋风采和地方建筑特色。习氏宗祠青砖黛瓦,气势与恢宏无关,相反透出股宁静的味道。高高的檐头挂一方宝蓝底子金粉正字习氏宗祠字牌。下有额题隶书四字正气千秋牌匾一方,其字不遒劲,不媚俗。整个门头砖画遍布,有耕读传家,有渔乐归藮,有八仙献寿,有百子戏玩……禇色大门上贴不知是哪方门神,估计是福,禄二位。左右有楹联一幅。左书:望出襄阳,右书:源自习国。以七级台阶上下出入,估计以诸侯之礼建。宗祠前小广场以青方石铺就。可惜宗祠有将军把门无法入其内。
探究习家池的文化魅力之源,其缔造者襄阳习姓先人功在干秋。“源自习国、望出襄阳”。从东汉至东晋,襄阳习姓是荆楚望族、世家名门,有着重视教育、尊祟礼法、忠孝节义、严于律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名家辈出、才俊显。仅史料记載的汉晋时期襄阳习姓名士就有14人之众。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有东汉襄阳侯习郁、蜀汉忠烈志士零陵都慰习珍、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等。习凿齿博学多,在任荥阳太守期间,留下干古名作《汉晋春秋》著作中尊刘抑曹的“正统”史观对后世治史产生深远影响。回到故乡后,在故宅习家池潜心修史,撰写《襄阳耆旧记》,详述了裏阳人文地理、风土物产信息,对记载和传播襄阳历史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地方人物志方面具有开创性地位。应习凿齿之邀,高僧释道安来到阳,近邻习家池讲经弘法,在裏阳传播佛学达15年之久,创立了新的佛教学派“本无宗”,使襄阳一度曾为享誉全国的佛教文化中心。习氏一族以其精忠报国的不朽功绩以及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的突出贡献,得了襄阳民众发自内心的敬重和珍爱,这也是习家池历经干年沧桑而能保存至今的根本原因。
六角亭又称湖心亭,建于芙蓉台中心位置。相传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而使习家池益负盛名。现在我们看到的习家池中的六角亭,为清同治五年知府方大湜复建,六角亭为二层结构,重檐六角攒尖顶,斗拱高耸,檐角翠飞,通高6.5米,正面面阔4米,檐柱为四角方石柱,坚固厚实,古朴大方。挑檐和额枋上遍饰象征吉祥的天宫赐福、万事如意、蝙蝠双至、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亭内有木梯可上二层。其周绕以雕花石栏,凭栏可赏出水芙蓉,悠然游鱼。亭的四周有荷花池环卫。
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 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并取汉初郦食其自号“高阳酒徒”之意,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馆”。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现在不少游客来此参观白马泉、养鱼池和亭台等景观。虽然现仅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池塘西南侧,依偎着两个造型别致的副池,小如戏台。一个满圆似日,芳名溅珠;一个半圆如月,雅号半规。故又有“日月池”之称,意为“天地共存,日月同辉”。小池周围青砖镂空铺就,台前阶下古意馨幽。溅珠池和半规池是连在一起的两个小池,中间一条暗逗相通,半规池下有泉眼喷吐,上有古槐覆盖,池中鱼儿游七,步园临池,移步于白马泉、观鱼池、芙蓉台、六角亭和历代名人碑刻题记等遗迹之间,别有情趣。溅珠池和半规池为历代修缮的产物。清道光年间,襄阳知府周凯重修习家池时,在大池东修二小池。清同治年间知府方大湜再次对习家池进行了局部维修,并化用王士祯“溅珠浮水面”的精彩描绘给圆形池取名“溅珠池”,按形状给另外一池取名“半规池”。山风拂过,两池涟漪,表情各异,一面蛾眉忧戚,一面笑靥如花。哲人言,养数盆花,探春秋消息;蓄一池水,窥天地盈虚。千百年来,此间主人,以大池为心髓、小塘为耳目,坐卧台上,静观水面,枯荣更替,盛衰化变,参悟万物,叩问天机,真高士也。
转出浓荫一座恢宏的仿古建筑撞进眼帘。是为怀晋文化中心。它高摸约五丈,坐北朝南略偏西。四角皆有两丈多高的箭楼,独东北角箭楼上立一神物——金鸡。拾级而上,过小广场,立于门下。朱红大门,土黄墙壁立刻给人一种庄严的感受。整个门脸全实木而成,卯合榫扣有如天成,扣之有金石声。斗拱飞檐尽巧匠功夫,镇门神兽显能工手笔。只是中门紧闭无法窥其全。
如今的习家池,是一个具有汉晋郊野园林风貌,集古园、古祠、古树、古风、古韵于一体的自然山水园林,景区内多彩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展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暮冬而至,空旷天籁下少见游人。我在寒冷清澈中探寻古老的记忆,习郁所建习家池,之所以刻意渲染鱼池与范蠡的关系,隐然透露飘洒于江湖之志。习家池以宅第和大、小鱼池为主体构成的习家池园林,背依青山,面迎碧水,开创了利用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建造园林的造园风格,具备了后世园林所有的山水池泉、亭台楼榭、茂林修竹景物和诗、礼、史、酒、民俗、休闲、垂钓等文化内涵。我的思绪在千年间往返,追古思今,想这一池深邃,一池风骨,饱含帝乡龙脉之气,带我们走向幸福憧憬的春天方向。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湖北有处原始天然的避暑胜地,既美又好玩 134704
- 去襄阳避暑,走进神秘大峡谷,感受山中的“深”生活 12719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