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襄阳王府绿影壁游记
2020年12月22日,下午,我们参观完毕襄阳博物馆,沿着南街朝城南方向步行没有多远,路东有一条街巷,巷口有一座牌坊,上书“绿影壁巷”四字。在绿影壁巷的东端,就是当年明代的襄王府,这正是我们计划要去参观的襄阳王府的遗址所在地了。
绿影壁巷呈东西走向。东自曲径巷,西止南街,长200米,宽3米。此巷原无名,因巷东端有绿影壁,所以改名绿影壁巷。绿影壁巷现在是一条步行街,两边都是各种商铺。没有花多长的时间,我们就走到了巷子的尽头,从一个很不显眼,又没有任何标志的小门进去,里面就是襄阳王府了。如果不是用手机来导航,估计很难找到这个地方。
进门右侧有一座大型彩色石雕照壁,因壁体用绿泥矾岩雕刻云龙、海水拼砌而成,所以称之为“绿影壁”。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因为在古时候,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当然,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所以,我国古代大凡豪门贵族的私宅,正对大门都有一堵墙壁,建在门外的称照壁,建在门内的称影壁。这绿影壁原是明代襄阳王朱瞻善建在府门前的照壁,本应称绿照壁,只因明襄王府早已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门内、门外之分,只是襄阳人习惯称绿影壁,故而沿用至今。影壁作为汉族建筑中重要的单元,它与房屋、院落建筑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雕刻精美的影壁具有建筑学和人文学的重要意义,有很高的建筑与审美价值。
绿影壁由底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壁身面北而立,全长26.2米,高7.6米,厚1.6米,壁面由62块绿矾石雕凿镶嵌,白矾石镶边组合而成。壁分三堵,中间略高,浮雕二龙戏珠,左右稍低,各雕一巨龙舞云戏水,组成一组完美图案。壁的主画面,以及壁座、壁顶、壁脊刻龙99条,大的5米有余,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雕龙生动自然,使人有脱壁而出之感。其中边框精刻95条小龙飞舞于彩云间,各具神态,腾云驾雾,前呼后应,栩栩如生。4条巨龙争戏中间的一颗火珠,鬼斧神工,妙不可言。中堵的主画面雕巨龙两条凌空腾飞,争戏一颗直径达33厘米的玉珠,左、右两堵各雕一蛟龙飞向中堵,大有夺珠之势,整座壁面雾海茫茫,群龙争跃。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建筑之精妙为国内仅有,保存560多年至今基本完好,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石质雕壁。是全国石刻艺术中绝无仅有的珍品,与北京北海九龙壁、山西大同九龙壁和河南襄城文庙影壁(另一说为北京故宫九龙壁)并称为中国四大影壁。
绿影壁不仅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它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原来在壁中央有一颗宝珠,由九十九条龙看守。平常人是不能接近的。当时流传一句话:“百人头,千担柴,能将宝珠取下来。”城外有个砍柴人听此话后,心想我是个砍柴人,弄千担柴不成什么问题,但到哪里弄百人头呢?一天,一支送葬队伍从山边过,孝子跟在棺材后,几步一磕头,砍柴人从孝子的磕头中得到了取宝珠的办法。几天后,砍柴人用扦担挑了一担柴到绿影壁前,见四下没人,就把“扦担柴”点燃,趴在地上对着绿影壁连磕一百个头,壁上的九十九条龙被烟薰得眼睛直流水,又见到“百个人头”,都来抢着受“礼”,忘了守卫宝珠,砍柴人趁机取走了宝珠。两担柴烧完,九十九条龙睁开眼一看,宝珠没有了,个个傻了眼,活活都给气死了。后来,人们只看得到气死在绿影壁上的九十九条龙,壁中间镶嵌宝珠的地方,一直是个大窟窿。宝珠虽被“盗走”,但仍不失影壁的完美。
大明王朝刚刚建立之初,朱元璋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全国局势仍然动荡。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忙着给自己的子孙分藩封王,派往全国各地镇守,便于皇权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和管理。明仁宗登基后,沿袭了朱元璋分藩封王政策,将自己的第五个儿子朱瞻善封为襄宪王,正统元年(1436年)朱瞻善由长沙迁徙到襄阳,镇守这处南北咽喉的军事重地。到襄阳后,朱瞻善便在城东南隅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正厅3间,后堂5间,大门、仪门各3间,左右榜房18间,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想当初,刚刚建成的襄王府,红墙绿瓦,壁垒森严;王府之前,百官叩拜,威风八面。由此可见,朱瞻善在当时地位是相当高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1449年“土木之变”(今河北省怀来县)英宗被俘,在朝政遭遇危机之时,朱瞻善上书皇太后乞命皇太子(英宗之子)朱见深居摄皇位,以成王朱祁钰(英宗之弟)监国,并急发府库,募勇敢之士,务图迎复。可是当这份上书送到京城时,朱祁钰已称帝多日了。1450年英宗返驾京师,后成功复辟,见此上书后被皇叔的一片忠心所感动。因此,朱瞻善当时所获礼遇之隆,诸藩所未有。别具一格的襄阳王府和特殊艺术风格的绿影壁就是最好的例证。
绿影壁北面,是后来复建的襄王府的大门,门楣上三个大字“襄王府”,门口两个石狮守护。进了大门,正面一座大殿,在从王府的一进殿通往王府正殿的道路两旁,各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六角小亭子,亭子中央各有一口水井,一块至少几百年的井台,上面布满了绳子提水摩擦的痕迹,据说这口井当年在西街,后来修路把井填了,把井台搬到了这里。一个水井是圆形,一个水井是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含义。绕大殿一周,四面是一些收集的碑刻,一幅画圣吴道子的石碑,吸引了我们几位的目光,辨识很久,才弄清了碑上的人物。进入大殿之内,里面空空荡荡的,没有摆放任何物件,只有墙壁上挂着一圈介绍明代建筑、服饰文化、龙生九子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图片注明了襄王的世系。进入大院,古建筑的高大映入眼帘,高高的门框,高高的门槛,屋檐上雕刻着精致的龙形图案,只是屋里空空荡荡,一眼望到头,墙上挂着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画,后人并未根据屋内结构复原出各个房间的位置,在一应古建筑风格下不合时宜的插入了只有现代才有的玻璃门窗,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旁房间里堆满了杂物,让人大跌眼镜。匆匆走了一遍整个府弟,也只花了三十分钟不到的时间,自认为是细细品评了的,至少装模作样的仔细看过。
据天顺四年(1460年)《襄阳县重修儒学记碑》载:“襄王(朱瞻善)殿下以天子叔父之亲肇迁来居将及二十年矣。”由此推算,绿影壁及襄阳王府竣工于正统五年1440年 左右。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里,襄阳王府作为皇亲的世袭领地,一代代地盘踞着。随着明朝统治衰败,崇祯十四年(1641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陷襄阳城,杀死襄忠王朱翊铭。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再次攻占襄阳城,在襄阳王府建立自己的“大顺”政权,并在这里登基自封为“大顺王”,同时改襄阳为“襄京”。次年李自成转战北方,一把火烧了明王府,使昔日豪华的府第荡然无存,而艺术珍品绿影壁却安然无恙的幸存下来,至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在原来襄阳王府的旧址上,已经新建王府大门、一进殿、正殿,里面都陈列着襄阳市及所属各县出土的文物。
今天的绿影壁,已经成为了最好的历史见证者,随着历史的发展,曾经贵不可言的襄王府迎来了它的末日。中国历史上,当一个朝代被取缔,就要毁掉前朝的一切,从头再来,似乎是怀抱着深仇大恨,满腔的怒火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唯有野蛮的虐待这些被前朝皇帝官员用过的物品来炫耀自已的胜利。明朝也不例外,尤其是遇到满腹抱怨,崇尚以暴力夺天下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把一切烧得干干净净,眼不见为净,其中就包括这座襄王府。自从李自成放火焚烧了豪华的王府之后,只有绿影壁幸存下来,默默注视着其后王府惨淡的命运。襄王府在焚毁后,长期处于废弃的状态。到了嘉庆、道光以后,才在王府坪上慢慢建了关帝庙(三圣殿)、龙神祠、火神庙、襄阳县城隍庙等四座神庙。除此以外,这里的空旷和荒凉一直持续到近代,这里房屋少,仅在沿东街、南街处有少量建筑,街巷少,仅有两三条,弯弯曲曲,旁边布满菜地,完全不成气候。曾经亭阁错列、守卫森严的繁华处所,一衰就是380年,落得个“永巷无人吹玉笛,断墙有鬼泣香囊”的结局,让人不由得感慨它“几多歌舞承恩宠,输与人间作戏场”的命运。当繁华落尽,一切归于平静,又或是随着时间的磨砺受尽岁月的沧桑,逐渐消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后人的只有遥想与观赏,当连观赏的价值都没有了,就会逐渐沉入历史的河底,被层层历史覆盖,再也不被记起。但愿明王朝这个仅存的襄王府能被细心照料,让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后人仍然能够以此为支点,唤起对中国古代,明朝的记忆。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湖北有处原始天然的避暑胜地,既美又好玩 134689
- 去襄阳避暑,走进神秘大峡谷,感受山中的“深”生活 12717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