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1

湖北襄阳古隆中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12 月 和谁:夫妻

      2020年12月23日,我与夫人一起从襄阳市内坐公交车到达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古隆中景区位于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很方便。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一下车,便看见一座外形富有古韵的庞大建筑物,这就是景区的游客中心。因为疫情原因,景区门票免费,我们买了观光车票,开始进入景区游览。

 

      从观光车下来,就是古隆中的牌坊,亦称牌楼,为古代旌表所谓忠贞之纪念建筑。襄阳“古隆中”牌坊亦属此列,为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古隆中”牌坊宽三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四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柱前后及旁,以十个纹头砷石支撑。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并雕流空花纹,以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作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古隆中” 牌坊次间上、下枋雕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浮雕,中间字碑雕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意为恬静寡欲,志向才能明确;安宁清静,目标方可远大。中间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联摘自杜甫《蜀相》诗,对联在此表述了公元207年,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三顾草庐以求天下大计。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匡济刘禅巩固、发展蜀汉大业,表现了老臣诸葛亮一片忠心。

 

      在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着“三代下一人”,高度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门柱上雕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联选自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到菱洲(今四川奉节)期间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的诗句。对联在此称颂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商汤佐臣)、吕尚(周代齐国始祖,俗称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挥调度从容镇定连萧何(西汉第一任臣相)、曹参(西汉大臣,曾任齐相9年,后继萧何为汉惠帝臣相)与之相比都显得逊色。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江南名士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称他的侄儿庞统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唐代封为武灵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跨过古隆中牌坊右边的一处水潭,我们就来到隆中路,走在用青条石板铺就的隆中路上,路的两边松柏苍郁,香樟秀润,望路之尽头的武侯祠,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是隆中传统十景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显得气势非凡。

 

      驻足大殿内,瞻仰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塑像,回想他们祖孙三代,满门忠烈,令人唏嘘不已。祠内中院有左右廊房,两边为刘备部下的荆州籍文臣武将泥塑像12尊。左边是文官,分别为费祎、向朗、习桢、马良、蒋琬、庞统;右边是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院中两棵参天古柏,给人苍润萧远之感,真乃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山林永清幽。

 

      武侯祠的一殿前檐正中置一竖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石质的门楹刻有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殿内正中有一尊诸葛亮的铜像,据说是惟一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史载,诸葛亮身高八尺,换算成现在的身高为1.81米。铜像的身后是一幅白虎图像。殿的两边是历代名人的文章,如苏轼的《诸葛武侯画像赞》,晋朝习凿齿的《诸葛忠武侯赞》等。在武侯祠三义殿的门侧楹柱上悬挂着一副刻木对联“当年正气扶元气;万世人心仰赤心。”

      武侯祠的西北部是铜鼓台和碑廊。在大殿西侧与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的三义殿之间是诸葛亮夫人黄氏塑像。同侧还有一静轩院,院内有一棵四百多年的桂花树,繁茂苍郁,金秋时节,更是香溢山谷,因为此树的枝桠总是以三枝分叉,所以坊间对这棵桂花树有一精妙说词,认为由此现象可推隆中与"三"结缘,三顾茅庐,三足鼎立,三分天下。

      在隆中路旁,武侯祠下方百余米处,就是隆中书院了。隆中书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当时被称为五灵王学业堂,到了元代末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后与原来的书院合并统称为隆中书院。现在的隆中书院是后来重建的砖混仿清建筑,有静砺堂、致远堂、古隆中陈列馆等。

 

      隆中书院的主体,是诸葛亮与襄阳古隆中陈列馆,馆外悬挂着李先念手书的“诸葛亮纪念馆”牌匾。馆内用沙盘、雕塑以及声光电形式解析了诸葛亮所处的历史背景、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的细节。坐在展厅,可以观看播放的动画片,在编剧、置景、音乐、配音上都堪称上乘之作,花五六分钟就能完整了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襄阳的诸多典故,集中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和子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事迹和思想。

 

      在武侯祠的西侧是三顾堂,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时的纪念堂。明朝吴绶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现存三顾堂的主体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赵宏恩在三顾堂原址上重建的,后经过多次增减修复,终保持了光绪年间的式样,即前厅三间,后堂五间,均是硬山起脊建筑。两侧回廊镶嵌着历代题词石刻,金匾银对,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三顾堂门口的对联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

 

      三顾堂门前有三棵古柏,据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时的拴马树,泽清荷香,茂林修竹,这里一景一物是那般的古朴雅致,却又无不彰显着"鱼水三分合,风云四海生"等历史画卷的浩瀚之状。三顾堂的殿堂正中。是一组反映“隆中对策”的玻璃钢群塑像。

 

      诸葛草庐是现代重建的仿汉建筑,基本上是按照诸葛亮当年居住的风格设计,陈设简单,一琴一剑,几卷书简而已。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之处,分前后两个院落,门口正上方的“诸葛草庐”4个字为郭沫若所题写。草庐院中这一架牛车,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牛车迎亲”的故事特意仿制的。茅庐有志平天下,不是无心出岫云。若使循常事耕稼,焉能仓卒说三分。

 

      草庐亭位于三顾堂后坡上方,呈六角形,双层飞檐,碧柱红瓦,亭中一块大石碑上刻有“草庐”两个大字,字体苍劲端庄。此处本为诸葛亮隐居时住宅的读书室,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表达对前贤诸葛亮的景仰与怀念,于是在草庐故址修建了此草庐亭,并为此亭赋诗一首,《隆中武侯草庐诗》原文是:“汉季群奸探赤符,独吟梁父独扶孤。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泣鬼文成何有魏,陨星人去失吞吴。至今不泣英雄气,襄水缠绵晓夜呼。”

 

      抱膝亭位于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高四丈有奇,周七丈余,整座亭阁在绿茵之中,六角形,三檐三层,檐角高跷,造型挺秀端庄。亭内有木梯可登楼赏景,别有一番情趣。抱膝亭是湖北提督程文炳于光绪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于后人来游来歌时联想到诸葛亮在隆中抱膝长吟时的情景,从而“慨然思巾扇之度,虽在小隐,未尝须臾忘天下事焉”。抱膝亭在建亭时镌刻在石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亭势凌云,抱膝迥留千古胜;台形丽日,观星总括万年奇。”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在隆中寓居期间“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吟”。相传此处原有一块大石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在闲暇之余会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吟唱山东老家的小调《梁父吟》,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方面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

      躬耕田本来泛指老龙洞冲里的二十亩田地。历史上也有记载是乐山与旗山之间的诸葛庙冲的一百多亩地。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时,和弟弟诸葛均一起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现在带有纪念意义的躬耕田位于抱膝亭下,小虹桥头,荷花池旁。躬耕田的中间立单檐庑殿顶式四角亭阁一座,面积十八平方米,亭上方有“田园淡泊”匾额,亭中竖有"躬耕陇亩"石碑。每逢春季,亭阁周围金黄的油菜花遍布,仿佛述说青年诸葛亮的隐居时光。

 

      从躬耕田向前没有几步路就是小虹桥了。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该桥小巧玲珑,如虹跨溪,初建时为拱形。刘备冒大风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在这桥边遇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见老人衣着不凡,误以为是孔明,便滚鞍下马,趋前问候,闹了一场误会,也由此诞生了传为佳话的风雪诗情。小虹桥却因此著称于世。清王的《隆中十咏》写到小虹桥说:“有人暑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可见这座小桥很有些不凡的历史。因在小桥处发生了这段趣事,小虹桥便一直作为诸葛故迹的一个景点,为后人所珍视。

 

      卧龙深处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诸葛亮和他的亲朋密友聚会畅怀处所。这里隆山怀抱,松鹤常鸣,庭园幽深清静。其内庞德公、黄承彦、庞统、少年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两旁回廊里镶嵌着8块苍劲有力的石碑,一块饱经风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记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园中央。不识荆山贵璞,景升父子长遗笑;若无玄德诚意,卧龙先生空抱膝。

 

      老龙洞是一处泉水溶洞,诸葛亮当年躬耕陇亩,引此水灌溉。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周围松柏交翠,山水相映,茂林修竹。相传老龙洞很深,一年四季,一股甘甜清香的泉水从山洞中喷出,灌溉良田,滋润山茶,供人饮用,喝了这里的水能使人更加聪明,据说诸葛亮智慧过人就是喝了此水的缘故。人们怀念诸葛亮,都说他从老龙洞引出的不是一般的山泉,而是智慧水。至今,人们到隆中品茶,还非要用老龙洞的水冲泡,就是这个缘故。老龙洞背后是隆中的牡丹园。“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千百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年春天,牡丹花盛开,煞是好看。

 

      古隆中景区的孔明琴堂是一个综艺表演的场所,表演的节目花样百出。既有古风琴韵的编钟演奏、古筝弹奏,又有精彩的杂技表演。空城计中,诸葛弹琴退司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诸葛亮的琴艺可谓出神入化,即可抚琴明志,更能听琴识人,连周瑜都不得不佩服。孔明琴堂特设古琴、编钟特色演出,《草庐洒满汉时月光》讲述三国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身临其中,饮隆中清茗,听编钟绝响,伴着古乐悠扬,欣赏歌舞曼妙,沉醉于流传千年的智慧传奇,别有一番滋味。

 

      从三顾堂后面拾级而上,可以到达腾龙阁。腾龙阁位于隆中山顶,总共高十层,是登高远眺襄阳城的绝佳地点。腾龙阁是外五内九的建筑,第三、五、七、九层是瞭望台,随着一层层的登高,所看的风景不同,感受也自有不同。远远望去,但见是阁高大宏伟,雄壮绝世,飞阁流丹,八檐凌空。近看是阁构心斗角,金碧辉煌,五层外廊回环,披绿染翠,禽鸟临戏。身临极顶,汉水帆影历历在目。注目阁内,但见诸葛精神凸显,诗画琳琅满目,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山色、文化、汉水、帆影共同组成了这处别具特色的人间仙景。

 

      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期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17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号称“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据局势,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言不虚,古隆中就是最好的诠释,山不高,水不深,卧龙由此冉冉升起,正如古隆中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着“三代下一人”所言,诸葛亮被高度称颂为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

 

      我们顺着景区山道一路行走,游人稀少的寒冬节气,细细的风却是裹挟了阵阵的寒气,直往袖口,脖颈里灌,直往脸颊、手指上抽。然而,我就是喜欢冬天。仿佛只有这寒月里的苍茫厚重,才能更纯粹天人合一的理想,仿佛也只有这清旷萧瑟的意境,才能更加彰显隐者之山的本色。

 

      我沐浴在山风里,举目四望,依稀看见隆中名士黄承彦正在小虹桥上吟唱“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人立古亭中,侧耳倾听,抱膝亭处松涛有声,依稀听见孔明先生凭风执扇,在山中高声诵哦“盘礴万古心,块石入危座。青天一明月,孤唱谁与和”。恍惚之间,我已然穿越往日三国,梦回古时隆中。只因那里有位故人,如荆山间清爽的微风,如古城里温暖的灯火,从清晨到夜晚,从现在到曾经,我要去赴一场旷古而悠远的约会,纵使穿越亘古千年的时光,踏过金戈铁马的战场,我也要赶去,只为倾听,那一段故事里的荡气回肠。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湖北襄阳古隆中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