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一大早,我与夫人一起从酒店打车到汉江北岸边,参观仰慕已久的艺术宝殿米公祠。下得车来,一眼就看见一壁高大巍峨的牌楼耸立在汉江北畔的大道边。米公祠的牌楼是白墙乌瓦,十分醒目,采用四柱三间七牌楼硬山式建筑,每楼檐下置斗拱,起支撑和艺术装饰作用,上悬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所题“米公祠”匾额,白色字体,匾下镶有绿色字体的“宝翰藏珍”题颂匾一块。牌楼两边额枋置有人物八仙图案,玲珑别致,庄重古朴。我移步走到门前,抬头仰望米公祠高大雄伟的门楣,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沿着台阶走进米公祠,祠内庭院清静,碑石林立,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米公祠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汉江之畔,原名米家庵,是米氏的家庙,位于古樊城柜子城上,与襄阳古城隔江相望。始建于元朝,扩建于明,。后来在明末时期毁于战火,现存全部建筑是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开始,由襄阳道宪御史邵嗣尧召集米氏族人着手重建,重建时间跨度很长,一直持续到雍正年间,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三代完成,改名米公祠。现在已经成为了纪念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书画大家米芾的纪念馆。
米公祠坐北朝南,有前后四进院落,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除仰高堂的重檐歇山式外,其余均为硬山式。总占地面积为16000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其中一进院有大屏风(为清代王翚“临摹”的米芾作品,背面雕刻民间风俗画“五福拜寿”)、半边亭、怪山石、墨地;二进院有洁亭(因米芾好洁成癖而得名,为青瓦红柱的八角亭。洁亭系李铎题写),两侧各立碑1通,镌刻有方毅题写“米家山水”碑和沈鹏题写“米氏故里”碑,主体建筑“米公祠”俗称拜殿的,是米氏后人祭拜米芾的大殿,系单檐硬山式建筑。走进米公祠拜殿,正面屏风上挂着一幅线刻米芾雕像拓片,画像两边楹联“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为陈天然所书。说明米芾是个外表严肃,内心活跃的人。上面横匾上写着“癫不可及”四字,是米芾23世孙米初传所书,反映米芾做事做人的认真执着程度。两边的柱联是“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孟鹿门即唐代诗人孟浩然,襄阳人,人称孟襄阳。苏黄蔡即苏轼、黄庭坚、蔡襄)。大殿左右两边墙上分别挂着米芾生前行踪路线图、生平简介、族裔世袭表等。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亦自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人称米襄阳,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擅诗文,工书画,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精鉴赏,酷爱收藏,多才多艺,广通博贯,而其书画的成就尤为突出。其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博取众长,不守陈规,自成“沉着痛快”的“刷字”艺术的新风貌,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创立了“米点山水”,被誉为一代宗师,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其绘画,创制了“米氏云山”,应是绘画艺术史上的先河。现在正是寒冬之时,米芾石像端立宝晋斋前庭,如承泽露,飞洒美须,单衣薄裳,光沁旧袍,焕然明朗,他守护家园,与汉江为伴,慈眉善目地福泽后人了。
庭院两侧走廊墙壁上镶嵌数十块米、苏、黄、蔡、赵、孙等书法石刻精品。还有十数通有关史料、碑记、题诗等刻石。如《米襄阳志林序》、《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述》及《米氏宗氏序》等,是了解米芾家族史极为重要的资料。尤其是米芾的书法作品,他那笔法挺劲,气韵非凡,侧锋运毫,四面独到的气势,秀润圆劲的转换之美,正、草、行书各露其风骨。米芾的书法,正如与其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所评述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我们在碑廊参观的时候,看到有文物专业人员正在拓印碑文,据说这种原碑文拓印宣纸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墙上的碑文随着时间的流逝,碑文也逐渐风化,甚至碑体断裂残缺。根据专业人员介绍这种拓印品,与印刷品和后来模仿的石碑拓印品鉴别真伪的方法主要看字体有无凸凹感,仿制品拓印件没有沧桑感,没有碑体上风化印记等细微特征。
穿过碑廊,我们来到了宝晋斋(传为米芾书房),宝晋斋建于清同治五年,之所谓叫“宝晋斋”,因为这是米芾及其子孙保存下来的珍贵书法作品。宝晋斋正殿内供奉米芾牌位,内陈列米氏资料,院中立了一座米芾的雕像。两侧放置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等书法石刻。庭院外立有记事碑记及名人题跋、书评、重修祠字等碑记。其中不贬晋代名人的书法石刻或拓本。如晋朝大书法家王羲子父子的书法拓本。还有米、黄、苏、蔡宋四家的法贴、手札等。还有现代创作的米芾的故事图画,以及各地收集起来的米芾父子书法石刻拓片等。
雍正年间,时任襄阳知府高茂选晋谒米家祠时,嘱米芾20代孙米澍将其收藏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的45通墨迹摹刻,后经广东名匠张源襄历18年刻成,嵌于祠内。现祠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所建。有牌楼、过厅和卷棚,主体建筑为宝晋斋。
再继续向前走,就是新建的仰高堂,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称米氏珍品馆。院内院内400多年银杏树下立5通记事碑,分别是:《重修米公祠碑记》、《米南宫志林序》、《净明斋记》《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序》,雌雄丹桂、飞檐高堂沿中轴而立,堂内收藏陈列的石刻、碑帖、拓片、书画楹联等艺术珍品,是研究米氏书法绘画艺术及中国书法史的重要史料。内嵌米氏父子石刻39块和黄庭坚、蔡襄、赵子昂等书法名家石刻8块。
祠宇东侧有东、西两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有70余件明清时代的碑刻石雕(包括“羊杜二公祠”、“荆襄屏障”等匾额、功德纪事碑),另有唐碑一块,为咸通年间佛教记事碑。其中尤以以清代襄阳知府郑敦允撰写的《三瑞亭记》最有价值。
在米公祠东苑的猎艳阁大门旁,有一个根雕的人物,是不是米芾,我不清楚,我的视觉陷入混沌,甚至能触摸到他的脸,一副秀骨清相。四十年宦海辗转,虽官阶不高,却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如此德行洁癖之人,一身清癯,一念缘起,纯粹出于对美德的癖好,似乎也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老百姓的好口碑。参观米公祠的就感觉像捧着一书长卷,缓缓打开,从找回镇定的呼吸开始,滤掉昏暗、杂音、浮躁。沉渣去净,恍然惊醒,一个人的艺术造诣被认可被推崇,必然来自四方之形的家园循循孕育出的处事边界。
米公祠的东苑西苑皆有池水领衔,沿曲道弯转,花丛竹坞中,水面如镜,美轮美奂。“微雨过江来,烦襟为一开”,米芾的诗道尽了烦恼人的心境,经过大江大河的洗礼,将贪念嗔痴洗于无形。对于先人贤人圣人家里的水,更是主动依傍,一心一念想做青白的小鲤,永远游弋于低低的水中,让粼粼之波漾去无我无忧。自己虽不是土长,如若也生出一支圭笔,用此中好水研墨,不知会不会弄出个和身怀山水的诸葛亮、杜甫、孟浩然、张继、皮日休一样的万代千秋。
碑廊环绕回旋,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更是一群活着的生命。古时的文人雅士,似乎特别多愁善感,长歌当哭为哪般?是多愁善感的伤春悲秋?是忧国忧民的侠骨柔情?钻入时空,古衣长袖,掌一盏灯,温一壶酒,拖住下巴,好好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米公祠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
米公祠内东西南北苑曲桥清池、翘角廊亭、奇石碑刻四方围合,酷似临帖格子,规整有序,这大概是中华汉字方正的轮廓和中华文化中庸的态度吧。而狂怪不羁的米颠,能被这规矩的庭院困住?庭院内幽幽秘秘,历史云烟四处漂移,瞬间淹没了一个鬼使神差的疑问。穿越斯时,米芾在汉水的哺育下,七岁,习书法、阅金经,十岁,写碑刻、临名帖,十八岁,入朝堂、多迁徙,三十岁,访苏轼、采众长。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未尝半刻废书也。如此如此,米芾大字行书飞雾如烟,疾风骤雨,肆如锋芒,沉着飞翥,二王之后,鳌头独立。
我们在寒冬腊月的季节走进米公祠,到处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派江南园林风景,除了欣赏书法家米芾的珍贵墨迹外,园内还有两颗大银杏树值得记挂。伴随着游园,真是一次美好的享受。园子不大,但是小巧玲珑,典雅别致。这座米公祠从元朝修建至今,已经经历700余年的风霜,数次改朝换代的战争。这些石刻与古迹能够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在“宝翰珍藏”馆中,展出了宋朝四大家“苏黄米蔡”的书法手稿复制品。虽然是复制品,但是看着斑驳的展柜,感觉还是光彩照人。走出古建筑,走出米公祠,走出历史的回忆,望着眼前川流不息的汉江水,不禁脱口而出“逝者如斯夫”。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湖北有处原始天然的避暑胜地,既美又好玩 134765
- 去襄阳避暑,走进神秘大峡谷,感受山中的“深”生活 12722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