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受冷空气、大风影响,我们规划的目的地之一清西陵也一直在闭园状态中,因为已经提前买好了回程机票,不想延后,了解到满城汉墓已经开放,就去了满城汉墓游览,等游览结束想在微信小程序上看看清西陵有没有开放,不料清西陵在中午12点开放,当时时间已经过了12点,从满城到清西陵还有近80公里路,到清西陵游览一趟不容易,想想还有几个小时应该来得及,就打了一辆车赶到清西陵已经是二点钟了。到5点关门还有近三个小时,快速游览4座开放的陵墓应该来得及。
清西陵位于的河北易县永宁山下,距易县城15公里,距保定70公里,距北京98公里,是清朝最后一处帝王陵墓群。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其间185年,相继建成了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园寝3座,以及王爷园寝2座、公主园寝1座、阿哥园寝1座,共计14座陵寝。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计80人。形成了以14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营房、衙署为辅的83平方公里的广袤陵区,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清西陵196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景区对外开放;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5A级旅游景区。清西陵目前开放的陵墓及主要景点包括以下5处:泰陵:清西陵的首陵,雍正帝及其皇后、皇贵妃的合葬陵寝,崇陵:光绪帝与隆裕皇后的合葬陵寝,清西陵中唯一开放地宫的陵墓,昌西陵:嘉庆帝孝和睿皇后的陵寝,慕陵:道光帝的陵墓,永福寺:清代皇家陵寝御用寺庙的孤品,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皇家祈福寺庙。
清西陵
清西陵
清西陵
清西陵
这是景交车的线路图,买了车票后可以在任何点随意上下,我们那天因为是刚刚开园,景交车也找不到驾驶员,临时叫了一个驾驶员,他也省略了没有去大红门直接拉到了泰陵。
清西陵
去清西游览虽然有公交车,但也不是很方便,住到易县城区有公交车,住保定市区也有公交车,都是到易县汽车站,再坐公交车到清西陵景区,一班是681路保定客运中心发车不走高速,首班5:50末班17:40,回程最迟17:40,时间长我们回程坐了二个小时,一班981路走高速从火车站东广场公交站上车,首班5:50末班17:40车,回程最迟17:30,车班不多。
清西陵泰陵
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墓,建于清雍正八年至清乾隆元年(1730—1736年),占地面积8.47公顷,是清西陵中的第一陵,内葬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大红门到隆恩门有5里路,景交车 驾驶员不拉我们到大红门站,我们也无法走过去路太长时间也来不及,错过了大红门、俱服殿、圣徳神功碑楼、七孔桥、石像生这些景点。
清西陵泰陵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就选择了此地,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泰陵三路三孔桥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是放置皇帝谥号碑的建筑。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四面辟门。楼内竖赑屃驮一石碑,碑面镌刻着皇帝的谥号和徽号。
神道碑
神厨库
神厨库位于陵前左侧,独立成院。院内有东房,称为神厨,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悬山式顶,是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有南、北房两座称为神库,均面阔3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悬山式顶,是专门存储原料和放置供品的库房。神厨南侧有省牲厅一座,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顶,是专供礼部屠户杀牛宰羊的地方。
东、西朝房
朝房坐落于隆恩门前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又名鋍饽房;班房为护陵官兵值班的驻地。
东、西朝房
隆恩门
隆恩门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的分界和门户,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隆恩门前面的建筑分别坐落在神道正中与神道两旁的广场上,隆恩门后面的宫殿式建筑群则由一道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包围起采,形成了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
隆恩门
焚帛炉
进隆恩门最前边两座矮小的建筑是焚帛炉。
东、西配殿
东配殿主要用于存放祝版和制帛,这些物品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此外,东配殿还是大修隆恩殿时的临时供放神牌场所,西配殿则是喇嘛念经的地方,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
东、西配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祭记时的主要场所。 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忌辰五大祭,每月朔、望两小祭都在这里举行。整座建筑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五问,进深三间。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地面以“金砖”铺漫,仍保持着原初风貌。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
陵寝门
陵寝门
二柱门
二柱门
方城即宝顶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筑,长宽各20.55米,高15.4米。方城上建有明楼,明楼内竖石碑一统,明楼后即为埋葬皇帝的地宫宝顶。
石五供
清西陵泰陵
清西陵泰陵
清西陵泰陵明楼
清西陵泰陵明楼
清西陵泰陵明楼
清西陵泰陵明楼
清西陵泰陵金钢墙也称哑巴墙
金刚墙是明清皇陵地宫入口的最后一道防御性砖墙结构,主要用于防盗和密封墓室。其名称可能源于佛教术语“金刚不坏”,象征坚固不可摧毁。
叫哑巴墙的原因是因为在修建陵墓时,参与施工的工匠被要求保持沉默,不得泄露任何关于地宫入口的信息。这种保密措施确保了陵墓的安全,防止盗墓者找到入口。具体来说,工匠们在施工过程中被蒙上眼睛,以防止他们记住具体的位置。工程完成后,这些工匠会被迁居到偏远地区,以防止他们泄露秘密。
哑巴院
哑巴院在正史中叫做月牙城,看起来没什么奇特之处,实际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所在。因为院中的琉璃影壁正好
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的神道下面就是进入地宫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椁就是从这里送进地宫的。
清西陵泰陵
清西陵泰陵
清西陵泰陵
清西陵泰陵宝城
宝顶外周旋绕的城墙称为宝城,宝城内上部为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下部为地宫,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