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6

时隔三十七年岳阳楼三次游综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8 月 人均:1 元 和谁:夫妻

时隔三十七年岳阳楼三次游综述

关裕年

引子

一个人没有到过的地方,用绘声绘色的文笔写出划时代的雄文,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气魄?这是一种什么等级的天才?

范仲淹就是一个这样的伟人,文人,大家。其实,一九六零年,还在北京外交部街中学上学的时候,作为一个语文课代表的我,头一天下午下课接受了背诵《岳阳楼记》的作业,整个一个下午与傍晚还有晚间都是在不停的背诵这篇文章,就是由于这个头衔,《语文课代表》肯定会被第一个叫起来背诵的,这一切谁说的准呢?玩命得背诵,在北京东城区无量大人胡同22号后小院居住的我,就像念经似的,打觉的邻居曲鸿旭阿姨不住的趴在窗户上多看我几眼,似乎是在说:这孩子今天尤其用功啊!

……

一,《岳阳楼记》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

    从小到大,对一个曾经在初中背诵过《岳阳楼记》的人来说,出于内心对岳阳楼的向往,那是很难用言语描述的。

    果然,语文老师试探性的找了两个同学背诵《岳阳楼记》未果后,她说:看来还是要请语文课代表关裕年试试了。

  早已经跃跃欲试的我,一口气没有打磕巴的情况下把文章背诵下来,可是由于慌张,居然忘记背诵出最后的日子,“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老师只是一声:啊?

     我就又背了一遍,最后顺嘴背出“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老师只是说了一句:还是我的语文课代表啊!

    就是她这句话,给了我动力,直到初中毕业又考入“北京航空学校”的四年里,不管社会工作有什么变化,语文课代表的职务总是时而时现的轮到我的肩头。

二,正是因为作者从来没有到过这里写出来鸿篇巨作,所以才让我好奇!

    当我知道这件事后,我就仔细琢磨,“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麟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么美好的句子,范仲淹是怎么凭空想出来的呢?于是就有了我在一九七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的岳阳楼的第一次旅行。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文革后期的一次“公差私游”

那是一九七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出差路过岳阳,上午到,下午上车接着走,那个年代叫做“改签”车票,就是这样两个字,我几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岳阳只是其中之一。

由于那个年代很少有照相机,所以也没有任何印证,一般来,我到各地旅游,再穷,只要有摄影部,我都是会留影的既然没有照片就说明,下了火车,赶到岳阳楼,时间过早过晚,没有找到私人摄影师,所以留下遗憾。

     不过在游记中找到日期,那是在1977年四月二十二日,值此也算比较满意,有个时间交代,否则,过去的很多事情都是停留在口头,没有证物。

其它的印象,那就都在九霄云外了,原来有一本手写的游记,后来整理成打印件后也已经销毁,又不是什么名人,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四,37年后,我居然忘记了自己曾经到过这里

人的头脑是最不值得信任的,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次我就是这样印证的这句话。

2014年4月17日,就是距离1977年4月22日差五天整37周年的日子,我和妻子再一次来到岳阳楼,不过此时我似乎已经忘记曾经来过,来的理由是一定要看看伟大的《岳阳楼记》的描述地。

 说起来也很奇怪,到了门口,还没有什么感觉,因为37年前似乎没看到什么大门,当时有没有门票也忘记了,等到了岳阳楼前突然和老伴说,我怎么好像来过,这里似乎有一条路可以到湖边,岳阳门,对好像是从岳阳门进来的,啊,对了,我来过,怎么37年过去就把我的记忆磨损的这样光洁,几乎真的是上海人的话:“芒机特辣!”。

   后话回到北京,翻开自己的文革游记,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真正领略文章的风采是十五年后的今天,一九七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我来到了岳阳楼,在这里背诵了这篇文章:……

  人的一生真的很奇妙,瞬间即逝的日子,住不复返,37年是什么意思,那年女儿二十四岁,再前面那个13年,从陕西耀县飞机强度研究所到北京航空部外事局,这十三年是分秒必争的日子,很多事情都淡漠了,后来的二十四年是抚育女儿的二十四年,真的是掉了一层皮,难怪把岳阳楼记忘记了,真的是对不住排名第三著名的岳阳楼

     

    中国古代十八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鹳雀楼、大观楼、阅江楼、天心阁、天一阁、钟鼓楼、城隍阁、望海楼(江苏泰州)、望海楼(浙江温州)、光岳楼、太白楼、越王楼、镇海楼、朝阳楼。

   后来从一位曾经参与1982年大修岳阳楼的王乐明写的文章,1976年,我们去的1977年之前一年,在对岳阳楼的一次“体检”中已经确定,当时的岳阳楼已经是“危楼”,包括顶天立地的柱子都已经被白蚂蚁镂空,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岳阳楼就不能参观了。

    根据这篇文章分析,我和老孟仅仅是在洞庭湖畔,仰着头观看到了岳阳楼的雄姿,所以没有什么更多的记忆存在我的脑海里。

    五,三十七年的记忆碎片

    2014年四月当我们再次进入岳阳楼公园的时候,我没有任何记忆碎片出现,仿佛是初次到此。小吃一条街(这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地,就像要留下买路钱似的),进入后,偌大的公园有几处人造景观,大多数都是历时的变迁建筑的复制品,以及走廊与亭子。

   等我到了岳阳楼后,还是没有太多的记忆出现,因为,很多类似的图画都是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似曾相识”的感觉,等我们来到“岳阳门”的时候,顺着石阶下去可以看到洞庭湖边的时候,我突然对老伴说,这里我来过啊!似乎过去不是这样的。

  此时记忆的闸门打开,我似乎感觉上一次来到这里是从湖边向上顺着石阶爬到了岳阳楼前,那岳阳楼是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不像现在,通过很多杂乱无章的副景观,最后才看到了岳阳楼。

   根据我文革游记的记载,我与好朋友老孟,一起去景德镇直升机研究所出差,回来的时候在上饶倒车,碰到了几件事可以说是永生难忘。

      *我们在上饶火车站等车,闲来无事,就是那种坐着“傻等”类型,突然过来几个执勤的军人(不到二十岁那种后门兵)问我们,没事情为什么不学习毛选,由于我们两人都很疲劳,似乎没有精力,无言以对。于是我们只好开始游击战开始走动,以避免军人的不厌其烦得查问。

    *后来我们决定在车站的一个餐馆吃饭,由于是南方,居然卖油炸河虾,这对于我们从西北三线来的人来说,是很吸引人的,虾上来,我们每人刚刚入口一只虾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只小手,手心朝上,当我们醒过梦来的时候,我们明白了,是有人向我们“要饭”,现代名词“乞讨”,抬起头仔细看,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可怜的面容,从骨头里透着饥饿……眼前的女孩与老孟的女儿孟华几乎一样大小,出于怜悯,我们给了她一些,此时本来就不多的盘里仅仅余下几只河虾。……只见那个女孩迅速的把河虾送到站在旁边的弟弟,她自己没有吃一口……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两人不约而同的站起来,把所有的虾倒给了这位具有“高尚情操”的姐姐,我们几乎是跑着离开了这个让人无法下咽的饭馆……

     *离开这里,我们的目标是韶山,到那里朝圣,是可以报销路费的(就是从长沙到韶山的往返车票),1977年虽然距离改革开放的1979年很近,可是可是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那个年代的中国,文革的压力已经数年,人们心头的怒火已经就像一座火山,一旦喷出来,岩浆四溢就会荡平一切。中国再搞什么运动都不能搞文革了,往事不堪回首啊!

经过与老孟微信交流,他还记得我们出了岳阳门,到了湖边还曾经脱鞋在湖里淌水,然后离开的,至于为什么没有在岳阳楼留影,想不起来为什么了,一般来说就是没有找到摄影者,那个年代通常是照相馆有人在此值摊,然后把照片邮寄到你的住所,既然没有,自己又不具有照相机,自然一切口说无凭了。

 

 

六,首次仔细观看张照的手书《岳阳楼记》

 

     上一次来,进没进去岳阳楼都很难说,文革后期,很多杂乱无章的管理不一定进的去,所以二楼的张照手书《岳阳楼记》没有任何印象。所以,进没进去确实很难说,至于岳阳楼的“盔頂”,那自然就会根深于心间。

    说真的,在岳阳楼有看不够的古代文人雅士之作,营养丰富,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抚育之地,实在是一块宝地,有看不够的内容,离开岳阳楼多少有些恋恋不舍……

     有关张照的手书木雕的失去复得的传奇故事,也具有当时社会动乱的代表性,最后说岳阳楼一层的“伪作”雕屏。

 

七,岳阳楼一层的雕屏是道光年间的何秀才临摹作品

 

   要说岳阳楼一层的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雕屏是伪作,也并非确切,因为这帧作品也是清朝道光年的作品,是一位姓何的秀才临摹的作品。如果仅仅是临摹,拿到现在看,在中国书法大踏步退步的年代,他的字也算是写的不错的了。只可惜,他的临摹作品是为了给当时的吴知县偷梁换柱用的,所以名声不好。再加上何秀才的书法确实无法与张照的书法相比,名人效应差。所以,在一层没有被搬走的雕屏成了一幅反面教员,警示后人……也算是种历史文物。

    这点就像我们民间收藏的所谓银元“袁大头”,有些是赝品,可是这些赝品也是当年仿制的,要是论年头,也算历史文物一样的意思。

   事情是这样的,道光年间的吴知县虽然文采不高,却也极为效仿张照的作品,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可惜才力不够,只是有愿望不行,还是需要真才实学才行。看来,效仿不行,穷途末路,想出歪主意,决定让何秀才学习临摹,稍微有点接近张照的作品后,就在夜深人静之时,把已经刻好的何秀才的伪作,换掉张照的作品,捆绑装箱偷运回家。在行驶在洞庭湖中间风大浪急,“樯倾楫摧”,沉入湖底,后来被一渔夫打捞上来,以后被大学者吴敏树(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巴陵铜木半湖人,今岳阳县友爱乡,因有书斋建于故里南屏山,遂自号南屏,学者称南屏先生。)发现,用120两银子买回,以后在北伐战争后,政府从修岳阳楼,才从吴敏树子孙手中购回,并镶嵌回岳阳楼的二层。

   一层的何秀才的拙作在那里每天被参观者唾骂,成了对“偷梁换柱”典型的批判现场。

 

八,一层也有经典之作

     但是,在一层还是有一幅很高水平的对联,也叫做楹联,就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何绍基书写的作品,是清代进士窦垿撰文。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chuang音,悲伤)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zhu音,水集聚的地方)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挂在岳阳楼一层后内金柱上何秀才书写的《岳阳楼记》两侧,高2.79米,宽0.40米,此联系清代制作,珍品。

 

九,二层才是张照的正品书法

 

   岳阳楼二层的雕屏是一幅货真价实的紫檀雕屏,这幅雕屏是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说起这幅书法作品还是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的。

   当年藤子京请自己的好友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这篇旷世奇篇的文章(1046年)后,腾子京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由邵竦篆刻。人们把腾修楼、范作记、苏手书、邵篆刻,称为“天下四绝”。

可是,宋神宗年间(1050年左右)一场大火,仅仅是几年之后这四绝全部被大火吞噬,好可惜啊。

      转眼到了乾隆年间,中间间隔700年左右,当时的岳阳知府黄凝道决定恢复《岳阳楼记》。可是有谁能够担当书法大任呢?当时,唯有张照,其人是当代大书法家,任刑部尚书,他的书法漂洋过海,是一位难得的宫廷书法家,深得乾隆器重,此人恃才傲物,惜字如金,为此黄知府费了一番脑筋。还好,天随人愿,一次张照出差路过岳阳,也来参观岳阳楼,在岳阳楼转了一圈后,就要走,此时,乌云满天,风雨大作,将皇船留住,张照也就留住岳阳。

     在与张照共进晚餐的时候,黄知府讲起过去的天下四绝,只可惜现在没有人再能写岳阳楼记了,没有与苏子美可比的人才啊。这样一说,张照就一脸不高兴,说,如果是这样,本官愿意试一试,……知府马上改口,说,我真是有眼无珠啊,怎么把您这位大书法家忘记了呢?得罪,得罪……说着,赶快让下人笔墨伺候。

张照开始写十分谨慎,一笔一划,字迹工整,随着文章的波澜,字写得越来越豪放,尤其到了文章后半部分,得心应手,最后已经是龙飞凤舞,笔走龙蛇了。

     说也奇怪,写完后,雨过天晴,云开雾散,一篇大作成就,全文369个字,每个字都包涵书法家的艺术才能以及文化底蕴,让人百看不厌。

于是,黄知府立即请人买了紫檀雕刻在其上,十二幅高九尺、宽五尺的屏上。这就是如今镶嵌在岳阳楼二层的这幅。

 

十,三层有现代的元素

   岳阳楼共有三层,人只能爬到三层,在三层到底有什么重要内容呢,因为一层是放置了一副不知名的秀才写的《岳阳楼记》的赝品,二层是放置的乾隆年间刑部尚书张照写的《岳阳楼记》,是用上好的紫檀木雕刻的,可见之弥足珍贵。那么有什么还比这幅张照写的岳阳楼记更加重要呢?要放在三层?高高在上呢……

   我们带着一种特别的好奇心爬上了三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比较熟悉的毛泽东写的一首诗,原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的大概意思如下: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毛泽东的草书很有点意思,如果不是查找原诗,看懂全文还是很吃力的,就说“戎马关山北”吧,本人的姓氏,关字,我居然读不出来,看来我得出的结论还是有道理的,看懂草书要靠一本《草书字典》,否则,是很难都读懂的。

   看着这首诗,不知道毛泽东是那一年题写的,其中一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不是老人,是很难认同其深刻含义的,估计还是毛泽东晚年的书法作品。

  三楼还有一副对联,就是绝品,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八个字,惜字如金,但是这八个把洞庭湖的优美景色描写的真实且淋漓尽致。

  三层还有一副对联,是前清进士黄道让写的一幅对子,特意照相附上。

   原来,作为湖南人的毛泽东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所以,在湖南的岳阳楼上把他书写的杜甫诗句雕屏摆在三层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种做法有道理而且有说法,有意境……

 

十一,正品书法作品有补洞痕迹

 岳阳楼二层张照书写的雕屏为什么有“补丁”?

在岳阳岳阳楼景区,岳阳楼二层上面的金字雕屏可以说是这个景区最重要的观赏物了。凡是在初中背诵过岳阳楼记的“小知识分子”都可以体会岳阳楼记这篇“鸿篇巨制”的胸怀与情调。所以,到此参观的人,无不愿意站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之余,吟诵一次岳阳楼记,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尤其是你站在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的由正楷、行书、草书合为一体的书法时,你不能不为中国的宏伟深邃的文化所折服。

 但是,当你正在仔细阅读、欣赏之余,你就会发现有几处书法画面上有补丁,也可以说有修补的印迹。依照现在古迹修复水平,不漏任何痕迹的修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既然可以让游客看出补丁,显然是有意为之,那就有故事,有说道……

   事情是这样的,道光年间的吴知县虽然文采不高,却也极为效仿张照的作品,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可惜才力不够,只是有愿望不行,还是需要真才实学才行。看来,效仿不行,狗急跳墙,想出歪主意,决定让何秀才学习临摹,稍微有点接近张照的作品后,就在夜深人静之时,把已经刻好的何秀才的伪作,换掉张照的作品,捆绑装箱偷运回家。在行驶在洞庭湖中间风大浪急,“樯倾楫摧”,沉入湖底,后来被一渔夫打捞上来,以后被大学者吴敏树(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巴陵铜木半湖人,今岳阳县友爱乡,因有书斋建于故里南屏山,遂自号南屏,学者称南屏先生。)发现,用120两银子买回,以后在北伐战争后,政府从修岳阳楼,才从吴敏树子孙手中购回,并镶嵌回岳阳楼的二层。

就是吴敏树找到了紫檀雕屏的时候,发现渔夫在打捞的时候,不经意间把几块雕屏搞坏,只能修补。吴敏树在找相同质地的材料与雕刻名手以及书法原作(那个年代可是没有复印机、幻灯机以及其他照相手段),所以用了半年的时间总算修复成功。

后来,政府收复这些雕屏的时候,也就原作挂上,以便惊醒世人,让这一段故事也永垂史册。我特意把有修复的地方用照相机留影。

 

十二,字帖满足了我们家对书法爱好的欲望

   2014年5月27日,我又第三次来到岳阳楼,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在岳阳楼前吟诵岳阳楼记体会“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用最少的字但又最精辟的描写了洞庭湖的绝代文章,我知道绝对不能“白活一世”,要与历届时代的志士仁人共享岳阳楼记给人的愉悦感觉,也不枉过此生。二是给女儿留下一张剪影的倩影。三是买一套历代名人的《岳阳楼记》书法碑帖给一些亲人、朋友分享,这种礼物一定要给有兴趣的人,否则,无非就是一次“对牛弹琴”的愚蠢活动而已……

 

   在这里,我买到了成套的历代书法家书写的《岳阳楼记》,其中有宋代的米芾、明朝的董其昌、祝允明(祝枝山)、陈道复,清朝的康熙、张照以及现代的刘炳森、欧阳中石……这些碑帖都是湖南博物馆将这些人的书法镌刻在石碑上在用碑帖的形式装订成册,即有立体感又有一种古代沧桑的面容,看着每一位书法家不同的书法表现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真是为我们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就是这样,在湖南岳阳楼买碑帖我得到最大的愉悦,我很喜欢这种旅游形式,是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旅游享受。对于我来说,花钱买下这些碑帖感觉就是物有所值,这种价值观不一定会被人认同,只能是自得其乐啊!

 

十三,《岳阳楼记》369个字,“岳阳楼景区”用了多少个字?

 

“湖南岳阳”,“北通巫峡”,也是一块牌楼上面镌刻的匾额,是说向北面直到巫峡,形容洞庭湖的广阔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之优越,同时,也可以感觉到范仲淹的胸怀是多么宽阔,几笔就勾画出半个中国,伟大啊。

  “气象万千”,在岳阳楼背面的牌楼上镌刻着这四个字,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在岳阳楼记的369个字里,字字珠玑,没有一个废字,这篇千古绝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堆句子、砌地砖似的拼凑文章,是让人最厌恶的事情了,所谓文人相轻就是指这个方面。

   “朝晖夕阴”,在岳阳楼背面的牌楼上镌刻着这四个字,从早晨到夜晚,这里的风景由于太阳的升降给这里带来巨大的变化,增加了这里的景色优美的程度,对景区的描写不用过分渲染,就可以达到歌颂的目的,这也是范仲淹的文章高明之处。

  “政通人和”,是景区外边的一张图,在这里展示,这是任何一个朝代、时代人们所期望的,是人人向往的政治气氛,是一个国家欣欣向荣的标致,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津津乐道的事情。

    20个字,选在岳阳楼记的369个字之间,仅仅占据整篇文章文字的1/18,可是却讲出了各个朝代,各个时代人们都热衷的话题,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所推崇……

 

   著名的《岳阳楼记》是举世公认的千古绝唱,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不管是各种党派人士,还是老百姓,没有不说这篇文章好的,这一点是很难的事情。特别是,现代思想与一千多年前的思想可以产生共鸣,那就尤其让人费解了。

  那么,从岳阳楼景区的布置看,到底在布置这个景区时,岳阳楼记的那些词语被选为景点牌楼、匾额用语呢?是那些词语在当时是有影响的词汇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遍了岳阳楼景区的边边角角,总算是找到了一些用语。

   “巴陵盛壮”,是在岳阳楼的大门口,抬头可见的匾额,是对整个洞庭湖以及岳阳楼地区的统称,给人感觉很豪迈,很有气势,让人认识到,自己来到了从古至今,各朝各代的志士名人都要寻踪觅迹的地方,在这里有各个朝代的名人雅士的笔墨、诗词歌赋,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在岳阳楼建后的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修葺了三十余次,每次从修后,各方志士仁人都要来此游览、题词,写诗……因此,到过这里的历代名人是不计其数的。

     “南极潇湘”,这个景区的牌楼上面镌刻着这四个字,表示,岳阳到了洞庭湖最南边,那里就到了湖南,湖南的古称就是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极,尽的意思。这个牌楼也是一块地域牌楼,说出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与壮阔之美。

 

十四,岳阳楼“怀甫亭”怀念的哪一位“甫”?

 

   在岳阳楼景区有一座亭子,亭子上面有一块扁,是朱德写的怀甫亭,这一座古建筑不仅仅是近代人怀念杜甫的地方,同时,还是一个有故事的亭子。

  相传,唐代时期,在长沙至岳阳一带洞庭湖有一位叫做稚子的渔夫,靠捕鱼度日,喜欢吟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小伙子。这一天,他从长沙返回岳阳,突然一位老叟要求搭他的船去岳阳,他一看是一位非常瘦弱的70-80岁的老人,一幅狼狈不堪的样子。他没有多想,就满口答应下来。路上,小伙子一般摇橹,一边唱着船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只听老人也在唱个不停,原来老人是在唱李白的一首诗,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稚子告诉老翁说,他喜欢杜甫的诗,说着就吟出: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原来是杜甫的《客至》。

  老翁听出小伙子喜欢杜甫的诗,感到很惊讶,但是,他说,他喜欢李白的诗,小伙子还是坚持自己喜欢杜甫的诗。

     后来,老人偶感风寒,并在小伙子的船上,多亏小伙子照料好转,后来稚子陪着老汉游览了岳阳楼,老人高兴让稚子拿出纸墨,一气呵成一首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最后,稍微歇息一会儿,老人在后边提款:大历三年冬,少陵于岳州。到了这个时候,稚子才知道面前的老人就是大诗人杜甫,立即下跪,连说得罪,得罪。杜甫扶他起来说,我们都是诗友。

   五年后,杜甫又来到稚子的船上,后病死在岳阳稚子的船上。

   怀甫亭就是稚子为杜甫而立。岳阳楼三层毛泽东题写的杜甫的诗也正是杜甫在岳阳写的诗,生动的描写了一位孤苦老人临终的境遇……

   后来,新中国的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为怀甫亭题写了匾额,以示敬意。

 

十五,岳阳楼景区内长眠着中国大美女——小乔

   一般都是到了初中的语文课,都要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位从来没有去过岳阳洞庭湖的天才,写出了有关歌颂洞庭湖和岳阳楼的空前绝后的颂歌,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可是,在岳阳楼景区还长眠着三国时代的一位大名人兼大美人小乔,恐怕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小乔: (乔字古做“桥”)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乔公次女,周瑜之妻,大乔之妹。与大乔并称为“江东二乔”,据传为绝世美女。传说中的小乔墓在安徽还有两处,岳阳小乔墓(湖南)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小乔墓地一带,传为三国周瑜军府。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清嘉庆前,墓内修葺情况没有记载。《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后又无记载。传闻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并在冢上重植女贞二株。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在一进门的前面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有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特点是当年的年字。一竖拉的极长,象征着周瑜在世的才华横溢,也说明,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苏东坡是很钦佩周瑜的,这是铁一样的事实。

      小乔墓并不大,但是未加雕琢的墓地也是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好机会。其实,人们希望知道的小乔到底有多么漂亮,是个类似现代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漂亮。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判断漂亮的标准,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被人们公认的漂亮也是很难考证的。在这个园子里,画了很多古代淑女,说哪一个漂亮?在我的眼里看,没有,因为,每个画家的衡量标准都不一样,那个时代又没有录像机和照相机,所以,所谓的美女也就是一个悬案了吧?

 

十六, 岳阳楼有唐宋元明清现代六种版本 宋代岳阳楼:底座为长方形,匾额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书写,自成一格,有宋代的建筑规制,二层双顶,八角飞檐,完全表现出宋代的细腻作风,同时也看出宋代的诗人盛行的文化底蕴有多么深。

  元代的岳阳楼:岳阳楼的匾额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岳阳楼底座也是长方形,也是两层,顶层为双层,每层有围栏,整个建筑线条简单,勾画的笔调轻松自如,很有观赏价值。

  明朝的岳阳楼:底座为六边形,还是两层,但是飞檐都是六角。岳阳楼的匾额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写,一看就知道,要想在历代修饰岳阳楼时有幸被邀请书写岳阳楼匾额的是极大的荣誉,特殊的褒奖。

  清代岳阳楼:匾额由康熙皇帝所书写,足见其受到多么大的重视,书法家已经无缘书写匾额,当属皇帝之美誉。这个岳阳楼改为三层,长方形底座,有门窗,巨大的飞檐开始显现近代岳阳楼的影子,有与现代岳阳楼相近似的地方。

   到了目前的岳阳楼,匾额是毛泽东主席推荐郭沫若所书写,足见郭沫若书法在国内的显赫地位,如果再找恐怕就是赵朴初了…

  

   一进岳阳楼大门,就看见有几座楼宇模型,仔细看,原来是五个岳阳楼的模型。从唐、宋、元、明、清各有一个版本,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仔细看,每个朝代的建筑都不同,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很赏心悦目,是一个不错的展览模式,即简单又说明问题,有思路。

  唐代岳阳楼: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岳阳楼》匾额是最为醒目的了,底座是正方形,二层,外形古朴大方,具有唐代遗风。

 

十七,湖南岳阳市是一座三面环水的美丽城市

   先后三次去湖南岳阳,对这个城市有一个逐步认知、逐步喜欢的过程,过去因为只通火车,来往这个城市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靠近长沙又是湖南的一座边远城市,所以这个城市并不十分发达,第一次去的那年1977年,几乎所有的印象都泯灭在记忆之中,一切都是那样模糊,就像优盘里的文件,换了软件,打开文件夹,不一定看得见文字……

   后来两次来到岳阳,从一开始就印象不错,整齐的城市,干净的市容,人口不多的布局以及管理的比桂林、长沙好得多的出租汽车,都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在岳阳楼附近,这里就像一座海滨城市,临水而建的岳阳楼以及附属建筑都给这个城市贴上了美丽的符号。君山岛的古朴古建筑以及原始的洞庭湖的滩涂都是难得的休闲雅境,在开往君山岛的路上,两岸高大的芦苇丛生,各种野鸟在此欢乐嬉戏,一派泽国景象,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了柳毅到过的龙宫。

  在城市的西南端,南湖地区尤其耀眼,鳞次栉比的设计思想先进的公寓楼围湖而建,面对壮美的洞庭湖以及湖水的衔远山景色令人陶醉,一切都是在国内的内陆城市所难以企及的追求目标,可以想象,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是比较幸福的,特别是比起临近的长沙,几乎就是一个飞跃,不是一个等级的“宜居城市”。

 

十八,在岳阳君山找到“水下龙宫”

   在岳阳有一个君山岛,在君山岛上有一口著名的水井,那就是著名的柳毅井,传说柳毅传书就是从这口井来到龙女的家,水下龙宫的。

  《柳毅传》唐代高宗年间由李朝威所著的传奇小说。原载《太平广记》,只题作《柳毅》,无“传”字,鲁迅的《唐宋传奇集》始为校增。汪国垣的《唐人小说》仍作《柳毅》。该篇故事富于想象,情节曲折,而结构谨严。曾慥《类说》引《异闻集》题作《洞庭灵姻传》,似是原题。该篇是写一个爱情的神话故事。在唐代仪凤年间,有个落第书生柳毅,在回乡途中路过泾阳,遇见龙女在荒野牧羊。龙女向他诉说了受丈夫泾川君次子和公婆虐待的情形,柳毅带信给他父亲洞庭君。柳毅激于义愤,替她投书。洞庭君之弟钱塘君闻知此事,大怒,飞向泾阳,把侄婿杀掉,救回了龙女。钱塘君深感柳毅为人高义,就要龙女嫁给他,但因言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词拒绝。其后柳毅续娶范阳卢氏,实际是龙女化身。他俩终于成了幸福夫妇。

   这里所说的洞庭君就是龙女的父亲居住的地方——洞庭湖。原文描述如下: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问,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俟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然而王久不至。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曰:“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少选当毕。”毅曰:“何谓《火经》?”夫曰:“吾君,龙也。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道士,乃人也。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太阳道士精于人理,吾君邀以听焉。”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

  翻译如下:一个月后到家,去访友到洞庭湖,在一口井前用石头敲击橘树,一个武士从水中出来带着他进了龙宫……

在岛上不仅仅有柳毅井,还有貌似龙宫一样的雄伟建筑,就只看龙宫前的牌坊就能让你感受龙的传说有多么神圣。

   如果在这里搞一个“柳毅传书故事推介会”,倒也很有趣,只是这里做生意的气氛还是比较浓。例如花钱数罗汉等等,这种北京香山碧云寺上个世纪80年代搞的玩意,实在是让我讨嫌,所以对建筑更有兴趣,特别是一些有关龙的雕塑、制品的相片,拿出来供驴友们赏析。

  柳毅传书的故事,一个在泾阳(现在的陕西),回到目前的湖南岳阳,也真是距离不近啊,少说也有1000公里吧,传说中的故事情节也还是很动人的了,值得去看看。

 

十九,在湖南岳阳力力鱼馆吃洞庭湖的回头鱼

   什么是回头鱼?搜一下解释:回头鱼是指洞庭湖一带野生的鱼。传说远古时期湖南发大水,洞庭湖的水不停地涨啊涨,这些野鱼就不停地漂呀漂,漂到了太平洋。由于野鱼习惯了洞庭湖的水,不太适应太平洋的海水,就千回百转,成群结队,又回到了洞庭湖。这就是传说中回头鱼的由来。

  究竟是什么,我们也很难搞的清,因为,对于我们这些从北京来的人,到南方多吃鱼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北京的鱼已经好长时间不敢吃了,并非传说,只是有一段时间鱼很难吃,所以,粘的像棉花一样的鱼肉,实在是不敢恭维。原因很简单,与鱼吃什么饲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次重返岳阳,事先就开始在网上寻找岳阳吃鱼的好地方,不知道为什么,不如北京的饭馆那样多,估计在岳阳这个城市,真正去饭馆吃饭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对饭馆的评价就比较有限。

   我们在征求了几位出租汽车司机后,决定到位于城市南部的力力鱼馆去吃鱼。

  鱼的品种并非很多,我们只是试吃,所以就点了比较典型的回头鱼,考验一下岳阳的鱼是否好吃,鱼并不贵,每斤48元,一条鱼2斤,再加上鸡杂、苦瓜和啤酒、米饭,总共149元人民币。相对北京,还是很廉价的。

这里的鱼很软,也比较好吃,由于辣椒很多,辣味站了主位,所以,鱼的鲜味已经很难尝得出来,所以吃的很舒服,但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于是,我们决定第二天离开岳阳之前再来一次,目标就是这里的桂花鱼,通常也就是我们说的鳜鱼。

   这里吃米饭与湖北和广西一样,拿上一个桶装满米饭,随便吃,不必再用小碗来计量,所以比较有南方的味道,因为,南方的米饭是主食,既然是到饭馆来吃,不让客人吃饱,似乎有点不妥。

   在离开力力的出租车上,出租汽车司机告诉我们,前不久,这个餐厅由于用垃圾油,曾经被罚,估计现在已经改过自新了,我们也是希望如此……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时隔三十七年岳阳楼三次游综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