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纵贯山西大地 饱览三晋古韵 (二十三)

    2023年9月27日是山西旅行的最后一天。上午8:40从运城万豪大酒店出发,前往永济市,游览普救寺、鹳雀楼、永乐宫和广仁王庙。

    首先游览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的普救寺,距运城万豪大酒店约70公里,1小时的车程,到达普救寺时下着大雨。

普救寺
普救寺前广场
普救寺前广场

    普救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山西省“十佳”旅游景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因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动人爱情故事在此发生,而成为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

    “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山西普救寺”,这座千年古刹每年9-10月举行“世界情侣月”活动,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寺内屹立的莺莺塔以奇特的结构、精湛的工艺、明显的回音效应而著称于世。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

    寺内原舍利塔创自隋唐,明嘉靖乙卯冬(公元1556年)毁于地震,现存之塔系地震后八年(公元1564年),由蒲州知州张佳胤倡导修复的,塔身通高40米,底层边长8.3米,属内方外方密檐式砖塔。

普救寺山门

沿着台阶往上走是大钟楼。

大钟楼

    大钟楼,系普救寺西轴线上第二进建筑,唐代形制,平面三间正房,重檐歇山式,二层平座至上,周设门窗,走廊与栏杆可供游人登高眺览。

    董解元《西厢记》中“白马解围”时,张生请老夫人、法本住持登楼观阵,即指此楼。

大钟楼
大钟
普救寺

   塔院迴廊,系普救寺西轴线上第三进建筑,唐代形制,共44间,前设龟须座门,后设随墙门,廊柱敞朗,周设坐栏,结构严谨,时代特点明显,一九八七年修复。

    《西厢记》中,张生游寺时,“登了宝塔,将迴廊绕遍”,即指此院。

塔院迴廊
塔院迴廊
莺莺塔

    莺莺塔,原名舍利塔,是寺院内的瞻礼建筑,因张生与莺莺恋爱的故事发生在塔下,后俗称“莺莺塔”。

莺莺塔

    莺莺塔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史称中华一绝,游人在塔西就地击石,塔上便会发出阵阵蛙鸣。这一奇特效应据传说建塔时鲁班从此路过,在塔下放了两个金蛤蟆。中外游客击石后连声称绝。

晋救蛙声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为举行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佛龛上三尊大型石雕佛像是一九八五年七月从此殿基址地下一米五处出土的,据有关专家初步鉴定,石佛像为南北朝晚期的遗物,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此殿是一九八七年在原址上修复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为寺内最大的仿唐建。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中“张君瑞闹道场” 一折即发生在此殿之中。

梨花院

    梨花院,位于大佛殿与藏经阁之间,俗称“莺莺院”,一九八七年修复。此院是《西厢记》中老夫人、莺莺、红娘在普救寺寓居之所,北正房为老夫人居室,西厢房为莺莺与红娘居室,东厢房为欢郎的居室。

    《西厢记》中的“惊艳”、“赖婚”、“邀宴”、“跳墙”、“拷红”等情节都发生在此院之中。

梨花院
梨花院
《西厢记》场景
《西厢记》场景
《西厢记》场景
《西厢记》场景
张生跳墙处
书院
藏经阁

    藏经阁,位于普救寺中轴线上院之北隅,宋代形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二层三檐歇山顶,通高20米,是寺内最高的木构建筑,二层廊柱间设有栏杆,可供游人登临绕环视周,凭栏眺览河中风光。一九八八年修复,因藏佛经而得名。系董解元《西厢记》中描绘寺内“祥云笼经阁,瑞霭罩钟楼”的景物,其中经阁即指此阁。

藏经阁
藏经阁
藏经阁
罗汉堂

    罗汉堂,位于普救寺中轴线上院之东侧,宋代形制,宽五间,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后廊,一九八八年修复。

    罗汉堂是梵语“阿罗汉”的省称,是释迦牟尼的护法弟子,原在印度时,只有十六尊者,后来又增加了两尊,到宋代成为十八罗汉。

    《西厢记》中,张生游寺“数了罗汉”即是比处。

十王堂

    十王堂,位于普救寺中轴线上院之西侧,形制与罗又堂相同并相对而立,系一九八八年修复。佛教说阴间有十王(即十殿阎罗王),此堂因塑有十王的塑像而得名,当年张生游寺时曾到过此堂。

十王堂
弥陀殿

    弥陀殿,位于普救寺中轴线上院之南隅,宋代形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一九八七年修复,殿前菩萨洞顶是宽敞的平台,供游人眺览小憩。 此殿以供阿弥陀佛而得名,阿弥陀佛是梵语的禅音,意思是“无量光明”,又称无量寿佛。

禅院
月老殿
怙木堂

    怙木堂,位于寺内东轴线中心地段,明代形制,面阔三间,单台单檐悬山式,一九八九年复建,此堂为寺僧研究佛经的地方。

普救寺
普救寺
斋堂

    斋堂,位于寺寺内东轴线后院北隅,明代形制,面阔七间,单檐硬山式,一九九0年修复。系寺内僧众用斋之房,东稍间为香积橱,即为灶房。

后花园
后花园
天王殿

    天王殿,在普救寺中轴线前隅,明代形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系一九八七年多复。古印度神话称弥山腹有四大天王,佛教也采用其说,宣称四大天王各护一方天下,因称“护世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天王殿
菩萨洞

    菩萨洞,亦称三大士洞。位于寺内中轴线天王殿之后,系修复前寺内仅存的千年古建筑,洞内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尊佛像。据专家认定,唯观音菩萨塑像具有宋元风韵。

菩萨洞

    游览到此,总算看到了千年的古建筑。寺内的其他建筑要么毁于大火,要么毁于地震。基本都是明代以后和现代修建的。

    游完普救寺,给我的感觉好像这不是寺庙,而是进入了“西厢记”剧的情景剧场,并看上去演员和观众(游客)可以互动的感觉,几乎每个地方都搭有演出的舞台,音响、灯具都架在那里,有随时都可以演出的架势。

    出了普救寺,雨渐渐小了,驱车前往第二个景点---鹳雀楼。6公里的车程,十几分钟就到了。到了鹳雀楼雨停了,在普救寺穿了雨衣雨裤还要打伞。

鹳雀楼景区入口
鹳雀楼景区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黄河东岸,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家宇文护建造的一座军事戍楼,因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描述了鹳雀楼当时的盛况:“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尤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鹳雀楼

    该楼历唐经宋存世700余年,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史书记载再无重修。

    盛世楼兴,1997年12月,匿迹700余年的鹳雀楼得以历史第一次重修,于2002年9月26日落成正式对外开放。复建后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外观四檐三层内设六层,楼体总高73.9米,尽显大唐风韵。鹳雀楼以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鹳雀楼也随着这首催人奋发向上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

鹳雀楼

    鹳雀楼的特殊位置,使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所凝聚的忧患意识逐渐结合起来。如司马扎的《登河中鹳雀楼》: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自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到金章宗明昌年间,鹳雀楼还如从前那样雄伟地屹立在那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朝廷迟迟不能收复中原而愤愤不平,他在鹳雀楼上题写了一首耐人寻味的《杂感》:一樽易致葡萄酒,万里难逢鹳雀楼。何日群胡遗种尽,关河形胜得重游。

鹳雀楼

    如同当初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后,随即开始消灭自己的统治者辽国那般,蒙古汗国建立不久,成吉思汗也发动了蒙金战争,不断向南侵略原先的统治者金国。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1222年,鹳雀楼被大火烧毁,只剩下了故基。蒙金战争还在继续,几个月后,蔡州城破,逃到这里的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也逐渐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身影。

鹳雀楼

      即使鹳雀楼被烧毁,仍有不少诗人来此赋诗。1272年,元代著名学者王恽游蒲州、登鹳雀楼旧址故基时,写下《登鹳雀楼记》,记述了鹳雀楼当时的景况:元壬九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故基,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此时鹳雀楼已从楼宇形态,幻化成文人们的精神寄托。

鹳雀楼
鹳雀楼斗拱
鹳雀楼一层大厅
鹳雀楼雕画
鹳雀楼雕画
毛主席手书
鹳雀楼远眺
鹳雀楼远眺
鹳雀楼远眺黄河
鹳雀楼匾额

    离开鹳雀楼,去下一个景点---芮城县的永乐宫,距鹳雀楼约80公里,约1.5小时的车程。

永乐宫牌楼

    永乐宫 ,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修建,创建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是国目前现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宫被誉为我国道教三大祖庭。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观。

永乐宫

    永乐宫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处于淹没区内,经周恩总理批示,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7年至1966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

永乐宫

    永乐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长1000米的中轴线上耸立着5座古建筑:山门、龙虎殿、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西轴线为搬迁展、临摹室、吕公祠、王母殿;东轴线为石牌坊、真武庙、财神庙及吕祖墓。整个建筑布局鲜明,主次有序。

永乐宫

    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1005.68平方米,最为精彩的是无极殿内所绘的《朝元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在402平方米的画面上按对称美的形式排列,和谐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调优雅;衣饰干变万化;场面波澜壮阔,气势宏伟。郑振铎先生称赞:“大规模的汉宫威仪展示,大组织的人物画汇集”。纯阳殿、重阳殿是吕洞宾、王重阳修道、传道、济世度人的连环故事画。这些画集人物、山水、园林、宫殿、道观古刹、农舍、茶肆于一体,为我们研究唐、宋、金、元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永乐宫壁画博物院是比肩于敦煌壁画的艺术宝库。如今的永乐宫,已成为集参观游览、壁画临摹学习、养生休闲、宗教活动为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

永乐宫山门

     永乐宫山门,为明永乐二十年(1420年)增补,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稍间门楣上砖刻“道义之门”、 “众妙之门” 八字出自《易经》和《道德经》。“永乐宫”匾额为1963年郑林所题。

郑林所题“永乐宫”匾额

    郑林曾任山西省常务副省长、山西省政协主席,山西省书协第一届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其书法古朴浑厚,风骨秀逸。书画大家董寿平称赞“吾晋傅山之后,惟郑林同志足当大家”。

永乐宫
永乐宫
龙虎殿

   龙虎殿又称无极门,为元代宫门,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294年),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六椽,单檐庑殿顶,为元代典型官式建筑。屋脊两端各安高达2米的鸱吻一只,怒目蜷尾,雄猛威仪,造型奔放,是琉璃鸱吻中的精品。因殿身前槽东西两稍间原供奉有青龙、白虎两星君泥塑,故称龙虎殿。门额正中高悬“无极之门”榜书匾额,为元廷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挺所书。殿内东西稍间绘有壁画80平方米,内容为神荼、郁垒、天丁、力士等神祇,画面虽有残损,唐宋工笔人物画的风格仍旧鲜明。

龙虎殿鸱吻
龙虎殿
龙虎殿额
龙照壁
重修万寿宫无极殿碑铭(清代)

    此碑为“重修万寿宫无极殿碑铭”,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所立,杨毓英撰文,杨茂珍篆额,赵珣书。冠高1.65米,身高3.4米,坐高1米,通高6.06米,宽1.55米,厚0.6米。龟趺螭首,其龟缩头,与常见龟跌大异。此碑形制与清碑不同,与元代建宫碑制相同,是元代旧碑磨回后重刊而成的。

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元代)

“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该碑是一块厥功记事碑。体积高大,形制古朴典雅,元中统三年九月(公元1262年)所立,翰文学士王鹗撰文,大司农姚枢书并篆额。碑通高5.65米,宽1. 4米,厚0.495米,额高1.048米龟趺螭首。碑文为楷书, 记载着永乐宫创建历史背景、吕祖生平,承载历史,诉说沧桑,为永乐宫最为重要的碑刻。

无极殿

    无极殿又名三清殿,冠于全宫之首,单檐庑殿顶,为国内现存规制极高的元代宫廷式建玉筑。殿内保存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国古代最大人物壁画《朝元图》,总计429.56平方米,描绘道教290位天神地祇朝拜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的盛大场景,完成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集唐宋壁画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寺观壁画发展到巅峰的杰作,也是十三世纪世界绘画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品。

    1963年《朝元图》摹本首次赴日本展出,引起国际震撼。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交流,《朝元图》摹本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壁画代表作品,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再次吸引世界瞩目,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东方画廊。

壁画

    遗憾的是大殿内禁止拍照,忍不住还是用手机拍了一张。

无极殿鸱吻
无极殿鸱吻
无极殿额
纯阳殿

    纯阳殿,亦名混成殿,供奏全真教祖师吕洞宾。吕祖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 四月十四日,祖居芮城县永乐镇,是唐末著名道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 内丹祖师。吕氏四代皆为唐朗名臣。吕洞宾一生遍游各地、悬壶济世、教化度人,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 被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斋君”, 庙宇遍及南北各地。殿中壁画以连环画形式绘制了《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52幅,总计212.62平方米,完成于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壁画内容为研究我国宋、元社会生活以及吕祖生平传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纯阳殿壁画

在纯阳殿也忍不住,你懂的。

纯阳殿匾额
重阳殿

    重阳殿,又名袭明殿、七真殿,供奉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王重阳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陕西咸阳大魏村人,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 入陕西终南山“活死人墓”修行,创立全真教师承吕洞宾,以清修为主,主张以“苦己利人、除情去欲、忍耻含垢、独全齐真、三教圆融” 为教义,形成道教北派源流。殿中壁画以连环画形式绘制王重阳画传49幅,总计150平方米,壁画反映了宋、元的社会生活、历史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重阳殿壁画
吕祖墓

    吕祖墓,又称三仙墓园,夏园内有吕洞宾、宋德方和潘德冲墓冢及碑刻。吕祖墓原在永乐宫东约200米,坐北向南,墓前立有“大唐纯阳吕公祖墓碑”,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三月立,清嘉十六年(公元1811年)重立。1959年12月7日随永乐宫迁移至此。左侧为宋德方墓,原在永乐宫西北峨嵋岭上,碑首题“玄通弘教真人宋君之墓”,右侧为潘德冲墓。宋德方、潘德冲皆为全真教丘处机弟子,奉旨主持兴建大纯阳万寿宫,后葬于永乐宫北峨嵋岭。988年春,三座墓葬复建于一处,合称三仙坟。

吕祖墓(元碑)
宋墓

    宋墓为临猗县孙吉镇当地百姓在平田整地时发现。此墓分前后两室,前室墙壁左右绘制启门妇人图,左侧为砖雕启门妇人图,内室斗拱飞檐均彩绘,当心间普拍枋上绘有黄色翎羽鸟一对,次间左窗下绘有梅瓶一个。后室棺床轮廓清晰,四壁斗拱历历在目,砖雕精美,墓前室有墨书熙宁八年九月(公元1075年)题记,两侧满壁绘画,内容为演绎锣技杂戏的情况。这种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在运城市不多见,这对研究运城市宋代风土人情和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弥足珍贵。

玄帝庙

    清代石牌坊,原在三门峡水库淹没区的永乐南礼教村。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为旌表孝子夺天仁所立。李天仁为礼教村人,附贡生。其子腾蛟曾官直隶遵化州知州,大学士纪晓岚为其科举座师。腾蛟死后,纪晓岚为其撰写墓志。石坊四柱三楼,其栏额所雕之《八仙庆寿图》及石柱前后的六具游戏狮子,玲珑剔透,极为精美可爱,其他的人物故事、动物、花草、琴棋书画等古玩纹饰,设计雕造均极精致大雅,堪称佳作。1959年随同永乐宫迁建于此。

清代石牌坊

    永乐宫是从三门峡水库库区整体搬迁过来的,建筑和其他文物完好无损,很不容易。遗憾的是那些大殿内的壁画看起来太废眼神,因为大殿里太暗了,名曰保护壁画。

    结束了永乐宫的游览,下个目的地是这次山西行的最后一个景点----“广仁王庙”。但听到该庙暂时不对外开放后,觉得特遗憾。百度地图也提醒游客目的地关闭,请谨慎前往。老婆提议既然来了,就去庙外看看,也算到过了。再说“广仁王庙”离“永乐宫”很近,不到2公里。

    按导航指引,到达目的地,没发现有庙宇,倒是想一个村庄。在村民的指点下,终于看到了在一处高阜上有一似现代感庙宇的建筑。

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

     没有看到山门,看到有一台阶,便走了上去,拐了一个弯看到前面有一扇门,走近看门开一半,微微探进去看了一眼,右边是个门卫室,四周新建的围墙,墙上有些展板,看不出与庙宇有任何相关的元素。刚要退出来,前面有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要进门卫室,于是我就问他,现在是不是不对外开放?他没有回答我的提问,却对我说:登记一下进去吧。我一时没反应过来,确认后对他说,我去叫老婆一下。赶紧下去唤老婆,我们当时激动了一下,没白来。登记完就进入参观了。

广仁王庙入口
广仁王庙入口
广仁王庙入口

    进入后才明白,外面看不出庙宇的样子。其实里面一共就2座建筑,一座是广仁王庙的正殿(唐代),另一座是正殿对面的戏台(清代)。其余都是很现代风格的墙,墙上是介绍各个古建筑的展板。

广仁王庙的正殿

    广仁王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三公里的古魏镇中龙泉村端高阜之上,与东南向里许的元代道观永乐宫遥对相望。

    广仁王庙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距今已有1100多年了,在我国仅存的四座道庙中排列第二,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49年,早于佛光寺东大殿26年。

广仁王庙的正殿

    正殿内供奉水神,其实就是龙王,封号“广仁王”,故名。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泉水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称:“五龙庙”。

龙泉遗址

    正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椽。据介绍正殿的开间、进深、梁架、斗拱等仍为唐代原制,其他都是后世修缮的。从梁架上的修葺记录可知: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和1958年都进行过修理。

乾隆年间修葺记录
光绪年间修葺记录
1958年修葺记录
龙王塑像

    殿内供奉着五位龙王。古时的村民就是在此祈求风调雨顺。

龙王塑像
龙王塑像
广仁王庙的正殿
广仁王庙的正殿
广仁王庙的正殿
戏台

    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椽,硬山顶形制。民间传说这戏台就是给对面龙王爷唱戏的,每当干旱时,村民就会到正殿里拜龙王,请求下雨。一旦真的下雨了,村民们就会来还愿,并请一台戏给龙王唱。戏台柱头枋子上斗拱形制简洁,中心斗拱于大斗口出龙头,两侧出象鼻,两稍间斗拱于斗口出龙头。

戏台
《龙泉记》碑

    广仁王庙现存唐代记事碑二通。一为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广仁玉龙泉记》,碑文记述邑大夫于公利用邑北龙泉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事迹。另一通为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芮城县令郑泽写的《龙泉记》。记述的也是官吏创修龙泉广仁玉庙、兴修水利以及当地百姓祈雨的事迹。按碑文所记,广仁玉庙是唐初开始祭祀龙王时的最早遗迹,也是现存道庙中最早的祭祀龙王的建筑,对于研究河东农耕文化水利建设以及水神崇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有一些照片可以了解广仁王庙过去: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对比照片
广仁王庙现代感建筑
广仁王庙现代感建筑
广仁王庙现代感建筑
佛光寺斗拱

佛光寺斗拱足尺示意模型(柱头辅作的三维模型数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南、李璐珂、袁牧、田欣提供)

天台庵斗拱

天台庵斗拱足尺示意模型(参照建筑测绘图纸制作)

南禅寺斗拱足尺示意模型(参照建筑测绘图纸制作)

广仁玉庙斗拱

广仁王庙斗拱足尺示意模型(参照建筑测绘图纸制作)

广仁王庙建筑简介
广仁王庙建筑简介
广仁王庙建筑简介
广仁王庙

    从广仁王庙出来,天近黄昏,而我们的山西行暂告一个段落,因为山西还有许多古迹没有亲临,比如这次行程中的广胜寺和大槐树,由于其他的原因,放弃了,等以后有机会再去游览。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纵贯山西大地 饱览三晋古韵 (二十三)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