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4

滇藏行之一:从昆明到贡山(图)下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16 天
玩法:美食,购物,摄影,自驾,人文,跟团,火车,徒步

发表于 2023-10-04 22:27

记者滇藏行之旅结束了老虎跳的观光,于2023.09.15中午11:20来到当日的第四站:飞来石景点。这是当天继在登埂澡塘观景平台上,远眺伟人石的第三个自然奇观。

远眺伟人石(摄影:冯赣勇)

飞来石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六库90公里,海拔1300米,位于怒江东岸匹河民族中学院内,重约500余吨,高3米多,直径2米多。而该石也有着神奇的出处。

飞来石留影(摄影:刘云飞)

上个世纪的1983年3月19日凌晨2:30左右,一阵天崩地裂的巨响,一颗巨石从天而降,傲立于福贡县匹河民族中学四十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小庭院内,不偏不倚恰在中间,仅损坏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岩体紧靠面墙,当时睡在宿舍里的十几位老师却丝毫无损。

飞来石景区全貌(摄影:冯赣勇)

第二天早上,人们到处寻找巨石滚落的地点,但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均找不到巨石滚落的痕迹。于是,巨石从天而降就一直成为一个谜,至今当地老百姓讲述着种种神奇的传说。

飞来石景区中心留影(摄影:段娜辉)

有人说这是块公石,“石头房”下的是母石,这是公石来找母石,加在一起应该叫“鸳鸯石”;有人说这是上帝赐予学校的镇教之石,学校以后定会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总之,不管有什么说法,这块巨石却是实实在在的矗立在此。

途中观山川景色(摄影:冯赣勇)

离开飞来石继续前行,途中凭窗眺望,山川秀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异常壮美。中午12:05来到知子罗老城。知子罗是一座久已废弃的老城,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原是怒江州政府和原碧江县政府所在地。

知子罗老城中心(摄影:王珏)

清朝末年碧江曾经是民间自设的重要贸易站,人马往来不绝,兴盛一时。从1949年碧江设县到1973年,碧江已成为怒江州五个县城中,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公共设施最完善的,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城市。时至今日,虽然碧江已不复存在,而这座带有记忆的遗址,终将成为人们所怀念的过去。

老城公安局旧址(摄影:冯赣勇)

一位网友对知子罗老城有着十分生动的描述:遗失的村落,广袤的漫漫黄沙,少年夜宿的神秘无人岛,宁浩的虚构空间“无人区”,都是旅行者热衷探索的区域。有些时候我们迫切地想要逃离喧嚣和压力,但殊不知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也存在着被遗忘的惋惜。然而,知子罗就是这样一个与我们隔了29年时光的小城。这里不仅是那种荒无人烟的孤岛,更像是末日来临的废墟。

老城街巷(摄影:冯赣勇)

知子罗坐落在碧罗雪山西麓海拔2023米处的山梁上,高悬在怒江江面以上1000余米,四围有终年积雪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山峰,有直线距离不超过一二十公里的怒江和澜沧江两条大江。垂直高差超过四千多米的大峡谷植物立体分布,花枝四时不断。

老城留影(摄影:胡平和)

用傈僳语称赞 “知子罗”,意思是“好地方”。一千多年前,氐羌的一支乌蛮部落后裔,从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到达怒江之上的知子罗繁衍生息,他们称为“怒苏”,是碧江怒族的起源。

古城工人俱乐部(摄影:冯赣勇)

往昔从古南诏国(现大理)经知子罗再翻越碧罗雪山到达高黎贡山只需一天就可以进入缅甸。自此,知子罗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集市之一。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1912年,云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边队进驻这里,设“知子罗殖边公署”,1916年改设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为“碧江设置局”。

古城街道(摄影:冯赣勇)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成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成为怒江州最繁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但是,随着1962年怒江第一条公路保山瓦窑至碧江和1973年碧江-福贡-贡山公路的通车,知子罗显得孤悬于碧罗雪山之上,地域狭窄、交通不便、蔬菜供应困难等问题逐渐显露,知子罗的命运急转直下……

知子罗老城图(摄影:冯赣勇)

因知子罗地处山腰,发展空间有限,怒江江边公路开通后,它的命运就此改写。1974年,地质专家断定碧江县城存在巨大的山体滑坡隐患,之后,怒江州府下迁到六库。

俯瞰老城(摄影:冯赣勇)

1986年,碧江被撤销县制拆分成为两部分,分别并入泸水县和福贡县,昔日辉煌的碧江就这么从地图上消失,于是只在原址上留下了所谓的“空城知子罗”。

老城一角(摄影:冯赣勇)

如今这里保留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筑,仿佛将小城的历史永恒的定格,哪怕沧海桑田它仍像活化石一般的存在。来到这里都会找到逝去的童年记忆和历史遗痕,因此很多经历过城市大变迁的都市人们都会不辞辛劳的来到这里追思怀旧,吊古寻幽,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记忆之城”。

老姆登村口图标(摄影:冯赣勇)

但是,离知子罗仅5公里的老姆登村却与知子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越发人丁兴旺,因怒族文化村得到政府的扶持,开起了五六家农家乐,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而我们在知子罗老城用过午餐后,于13:20来到了如今已是国家4A景区的老姆登村寨继续观光。

走进老姆登村(摄影:冯赣勇)

“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房子,就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走到教堂前,看着远山近草,那种乡村教堂的朴素和自然真的会让人心静如水。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神深爱世人”,字体鲜艳。

老姆登教堂留影(摄影:刘云飞)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杨岚兰,对老姆登村有着出神入化的记载:老姆登村子坐落于碧罗雪山半山腰缓坡地,大致呈梯形聚落,是抵达“记忆之城知子罗”的必经之地。山脚下是怒江峡谷,江水奔流滚滚,与山与路相依相随,犹如一匹狂野的烈马在驰骋,嘶吼声响彻山间。

俯瞰老姆登村一角(摄影:冯赣勇)

每当清晨,老姆登村被白雾笼罩着,隐隐约约看到一栋栋小房子,山峰、白雾,如仙境一般。走在老姆登环村水泥路里,一栋栋篱笆外墙装饰的新房依山就势,掩映在翠绿田园间,村子周围依山而造的客栈、农舍、茶地相互映衬,让人目不暇接。

村中景色(摄影:冯赣勇)

村子对岸是高黎贡山,翻越之后就能抵达缅甸。山的北端是颇有名气的皇冠山,那形似皇冠的山石威严地戴在最高的一座峰上,或许正是造物主在为如此奇景加冕。在群山之中独树一帜,宛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村中观皇冠山(摄影:冯赣勇)

在老姆登村观赏皇冠山是绝佳选择,厚重的云海笼罩在山尖,投下纱一样的云影。阳光照得雪山发亮,银色的光又照亮了高耸的皇冠山。有很多人因皇冠山慕名而来,只为一睹皇冠山的风采。老姆登村中还设有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可以领略皇冠山的魅力。

村中雕塑(摄影:冯赣勇)

在老姆登教堂前驻足,白墙红窗的建筑倒影水中,一切美轮美奂,背后有大山的衬托,更显出它的独特。沿着缓坡走进村庄,正值冬季,家家户户的房梁上挂满了玉米、腊肉、香肠、火腿,经过风干柴熏,风味更加独特。

依山而建的房舍(摄影:冯赣勇)

走进当地傈僳族农家,一边欣赏高黎贡山的雄奇壮阔,一边吃上一碗味道纯正的傈僳肉拌饭,配上香醇可口的地道农家土菜,品一杯滇红或者自家酿的玉米酒,视觉和味觉的双重冲击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村中观景台观山景(摄影:王珏)

老姆登这幅怒江峡谷深处的田园画卷,让无论是偶然路过还是慕名而来的所有人都获得了内心的平静。游完老姆登村庄并不需要多久,但却能长长久久地长在记忆中。一旦见过她和她的周遭,再见到雪山、峡谷、森林和瞬息万变的云雾时,一切都会显得有象征意义。

参差错落的房舍(摄影:冯赣勇)

古人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如今的老姆登村不再是深山中遥不可及的仙境,而是拥有崭新风貌和美好的未来中国最美村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偶尔停下忙碌的脚步,到老姆登寻找现实中的美丽,也许在不经意间便会收获春暖花开。

远眺怒江石月亮(摄影:冯赣勇)

2023.09.15下午15:50,滇藏行团队来到当天的第八站:怒江石月亮景点。距此不远就是过溜索广场。

石月亮观景台留影(摄影:段娜辉)

怒江石月亮位于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上的一个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 米,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

石月亮景区留影(摄影:冯赣勇)

怒江石月亮仿佛是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它就已经存在了。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即石月亮的意思。这里溪流与群山相映成趣。在江畔的石月亮广场,游客可以花上50元往返体验一下过溜索有惊无险的乐趣。

25年前拍摄的过溜索(摄影:冯赣勇)

记得25年前来此拍摄时,过溜索是居住在怒江两岸的民族同胞们过江的交通工具,无论是人还是驮着牲口及各种物品,都靠一个滑轮经过溜索而往返于怒江两岸。如今这个以前的民族同胞的交通工具也成了旅游项目之一,时代的发展可真是一个“快”字了得!

连心桥(摄影:冯赣勇)

当日,下午16:40滇藏行团队顺着怒江美丽公路行进,来到沿怒江之畔的远征军回国渡口景区。这里还有一座连心桥。二战中,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怒江上下,很多地方都留下远征军英勇抗日的悲壮事迹,这里是远征军从缅甸回国的渡口之一。

连心桥上留影(摄影:白胜利)

我们首先来到连心桥,这是一座人马吊桥、一座汽车吊桥同时开通,拉马底村的老百姓从此结束了溜索过江的历史。因此当地百姓将这两座桥分别命名为“幸福桥”和“连心桥”。

桥上观景(摄影:冯赣勇)

漫步连心桥上,只见风光无限,桥下云雾荡漾。踏上桥面,使人有凌空御风之感。手扶铁栏杆,仰视,青峰飘渺于云霭缭绕之中;俯瞰,奇峰如笋群,阵阵烟岚泛起,散而复聚。走到桥头,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在红色五角星背景上的一个握紧的拳头图案,极为醒目。

远征军回国渡口纪念石(摄影:王珏)

记者一行从连心桥来到距此不远的中国远征军回国渡口瞻仰。相关资料记载:强渡怒江战役,是1944年5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远征军怒江战役(资料)

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5月初,第71军(配属新编第39师)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远征军怒江战役(资料)

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如今在怒江之畔矗立着的一块巨石上七大红色大字“远征军回国渡口”历历在目,为的是纪念这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

奋进雕像前留影(摄影:王珏)

在景区周边还有两座雕像,一个民族同胞奋进的造型,另一个不规则黑色石头上有着:“往昔溜索过怒江 今朝天堑变通途”的14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

怒江公路纪念石留影(摄影:刘云飞)

与此同时,相邻不远还一座观月亭和一处纪念怒江美丽公路的标志石,上面有“峡谷怒江 美丽公路”八个红色大字和一幅公路全程通过的地图。

怒江第一啸景观(摄影:冯赣勇)

2023.09.15滇藏行团队,当天最后观光的两个景点分别为怒江第一啸与江中松。18:00首先抵达前个景点。所谓怒江第一啸,就是江水从100多米马上缩小到50多米,由于落差太大,太快,平静的怒江水变得湍急万分,浪花飞溅,发出雷霆万钧,震耳欲聋的怒吼声,形成70余米的巨浪,江水拍打石头,声音响彻峡谷,震耳欲聋,场面相当壮观,特别是丰水期更甚。

争拍怒江第一啸(摄影:冯赣勇)

2004年5月1日参加贡山丙中洛旅游规划研讨会的专家们提出:贡山月谷是千里怒江的缩影,最能体现怒江奔腾咆哮的本质特征,所以命名为千里“怒江第一啸”。

江中松景观(摄影:冯赣勇)

18:15来到最后的江中松,这是一株立于怒江水中礁石上的一棵云南松。松树植根于一个梯形的巨石上,树根盘住巨石并顺着石壁延伸至江中。四面环水、独树一帜,任凭风吹雨打、日晒和江水的侵蚀,四季常青。关于它水中一景的形成有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又被称为“爱情树”。

江中松景区栈道(摄影:冯赣勇)

2023.09.15下午18:40,记者的滇藏行终于圆满结束了当天的全部行程后抵达入住的贡山县城里的苏韵酒店。记得当年记者来此拍摄《中国民族体育》专题片时,因道路实在太难走,故只在福贡进行拍摄任务,并没来到贡山,而这次终于弥补了上次的遗憾。

贡山街景一角(摄影:冯赣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东与云南省德钦、维西两县相连,南与怒江州福贡县相邻,北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接壤,西与缅甸联邦毗邻。资源丰富,风景宜人,是集世界自然遗产和独特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三江明珠”。在贡山也是滇藏行之旅唯一连续住宿两天的地方。(图文:冯赣勇)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云南7043
滇藏行之一:从昆明到贡山(图)下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云南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云南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云南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云南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中国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