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旅游景点,我可能不建议去张家口堡。
张家口堡(bǔ),又叫堡子里,位于张家口桥西区。 我们的张家口之行从这里开始,中午时分,我们饿着肚子进入了堡子里,希望能找到一家便宜又有地域风味的饭馆,品尝当地美食。然而,越往堡子里走,我们越感到绝望,街道两旁很少有饭店,开门营业的更是几乎没有。最终,苍蝇馆子是找到了一家,吃了顿烤肉饭解决了温饱。堡子里的街道干净整洁,沿街店铺门头统一,各个古迹景点都有朱红色的介绍铭牌,卫生间指示牌明确。很容易看出新开发旅游景点的那种制式,同时也带有类似景点的萧条。说张家口堡是纯景点也不准确,这里不收门票,车辆可以随意进出没有停车费,堡里还有很多老住户。走在最宽阔的主街道上,很少有开门做生意的店铺,游客也寥寥无几。然而,就是这看似萧条的街道深处,隐藏着历史上北方最重要的战略要塞,商业重镇。
张家口,让我们再走近一点,再走远一点。
张家口地处北部高原和南部中原地区交界处,始终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拉锯控制地带,历来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这片土地曾是战争时的要冲,和平时期南北贸易枢纽,造就了张家口丰厚的历史积淀。拉铁摩尔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提出:“中国与大陆边疆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可以由交替出现的大陆及海洋时代解释。”明清时期的繁华商业重镇到现在的默默无闻,恐怕也受经济发展由北(内陆)向南(海洋)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家口扮演着重要角色。春秋战国时期,张家口位于燕国,是华夏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之处。秦推行郡县制后,张家口成为秦三十六郡最北边的上谷郡,是防御匈奴的重要屏障。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张家口地区归入异族统治,成为出境游的目的地。辽金时期,张家口属西京道和西京路,拱卫中都,直到被元朝纳入其空前广阔的疆域。明时期,张家口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边防要塞,特别是在靖难之役后,明朝迁都北京后,这里地位愈发重要。在这片土地上,战争是白键,贸易则是黑键,交织着历史的乐章。
商业上,张家口被称为内陆商埠、旱码头,是张库大道的起点。明隆庆和议后的蒙汉互市,盛极一时的“茶马互市”,清代前中期张家口堡是金融中心,票号、钱庄、洋行无数。当时,张家口商业极为发达,桥西堡子里内棋盘街有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为民国中央政府官办,经理是山西人常老九。堡子里还开设有宏盛票号、豫兴票号,其中宏盛票号凭借山西大商号大盛魁的经济雄厚成为生意特别兴隆的票号。在张家口最著名、实力最强的山西票号是来自平遥县的日升昌票号,也是最早在异乡开办的票号,资本达10万两白银。
文化上,张家口的道路名称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至善街、明德街,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有安且吉,取自《诗经》中的《唐风·无衣》。美食当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甜食重度爱好者的我,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要去尝尝百年老店的甜食。裕兴长糕点铺开业于1909年,其独特的风味一直是张家口市人民钟爱的美食。可惜我们到的时候,不知道是时间太晚还是别的原因,裕兴长已经关门。当然这就是旅行的常态,一个小小的遗憾。作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来张家口吃,首选回民开的饭店和清真饭店。我们在明德路上的穆斯林大饭庄吃了铜锅涮羊肉。像我们人少点不出菜的,羊羔肉必点,非常嫩,非常新鲜,完全没有膻味。再来一壶咸奶茶,真的是一大壶,完全喝不完。同样在明德路上的张茂民族饭店的焖丁简直不能更香,不过张茂的话就更适合大部队去吃了。没能买到裕兴长的甜食,我在酒店附近买的禾顺源清真糕点,墙裂推荐枣花糕,不用问都好吃,离开张家口的时候我带了一塑料袋上的飞机。
昔日的北方战略要塞,是内陆商埠、旱码头,而今的寻常街区,商业繁华不再。然而,一丝丝历史的气息,似乎在青砖和瓦缝间悠然漫溢——或是战鼓声声,又或是商贩的叫卖,传承至今。
下一站,我们要踏上金戈铁马的战场,守卫边塞堡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