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自驾,自由行
发表于 2025-01-10 13:00
芷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37千米。芷江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芷江古属“五溪蛮地”,因著名诗人屈原被流放沅水流域时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而得名。远在旧石器时代,舞水沿岸就有原始人类活动。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阳县,明清时曾为川、黔、滇、湖广总督府和偏沅巡抚所在地,乾隆元年(1736年)始称芷江县,1986年改为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在抗战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里曾是重要战场之一,日本投降受降仪式在此举行。
到达芷江宾馆,天色已晚,步行前往距宾馆不远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沿河都是吊脚楼民宿。
建在舞水上的芷江龙津风雨桥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建成起,几经毁坏,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沿河吊脚楼宾馆的巷子,有点乱。
芷江三桥,位于风雨桥上游,也是风雨桥格式的建筑,是远观风雨桥绝佳的位置。
县城内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鼓楼。
芷江三桥的风雨楼。
位于芷江三桥上游的和平大桥。
舞水,即㵲水、潕水,古称无水、巫水,沅水支流,五溪之一,主要流经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㵲溪一水五名,曰无、曰潕、曰舞、曰㵲、曰巫,其实是一水也。
舞水从贵州省瓮安县尖坡一路奔腾而下,流经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等县,从贵州大龙流入湖南境,始名㵲水,经新晃、芷江、鹤城、中方,在洪江市(黔阳)汇入沅江。全长444千米,流域面积1.136万平方千米。
在溪河上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水毁、火烧、征战、复修,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舞水之上。
芷江龙津风雨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2000年12月被载入基尼斯史册。该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银河飞渡,风雨普济天下客,长虹横空,三楚龙津第一桥。
原不知芷江还有一个飞虎队纪念馆,到芷江后,见到路标,于是前往参观。
馆名“飞虎队纪念馆”是陈纳德将军夫人陈香梅题写。
“飞虎队”是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别称,创立于1941年7月,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
陈纳德1893年9月6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1937年7月初,陈纳德抵达中国考察空军。几天之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纳德接受宋美龄的建议,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国民党空军。
陈纳德积极协助中国国民党空军对日作战,并且亲自驾机投入战斗。1941年,陈纳德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加中国抗战。
1941年7月和10月,200多名美国队员分两批来华,队员多半是勇敢、渴望冒险、性格不拘的年轻人,由于形式上并非正规军,他们的战术研究和训练反而得以自由挥洒。不久,他们在昆明初试身手,首战便对日本战机予以痛击,此后并连创击落日机的佳绩,在31次空战中,志愿飞虎队员以5至20架可用的P-40型战斗机共击毁敌机217架,自己仅损失了14架,5名飞行员牺牲,1名被俘,“中国国民党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队徽为插翅飞虎,队员在战机机首绘制鲨鱼头形,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战机机首名闻天下,其“飞虎队”的绰号也家喻户晓。
飞行员的皮夹克背后用中文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
当时日本人控制了中国的港口和运输系统,几乎使国民党政府与外界隔绝,这一小队空战人员驾驶着破旧的老式飞机,尽管经常面临燃料,零件和飞行员的不足,仍不断战胜远比它们规模大,装备好的日本空军。据统计,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共击落日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商船223万吨、军舰44艘,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
他们空运给养,在缅甸公路提供空中掩护,并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上空与日本人作战,1942年7月4日,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陈纳德后来升任少将。1943年,志愿航空队改为第十四航空队,除了协助组建中国国民党空军对日作战外,还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以突破日本的封锁,即“驼峰航线”。
在这条航线上,中美双方3年多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急需物资,人员33477人,航空队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1500多人。
随着国内公开的一线机场相继失守,芷江机场成为中美空军在中国抗日战场唯一的秘密前进机场。1943年,陈纳德将自己指挥的中美空军混合联队主力和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派驻芷江。在空援常德、血战衡阳、空袭武汉、湘西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屡创日军。
1945年2月25日,从芷江起飞的中美空军混合联队轰炸日本东京,炸中了防守严密的日本皇宫,日本天皇和皇室成员成了惊弓之鸟。
侵华日军视飞虎队为“眼中钉”,制订了攻占芷江的作战命令。1945年4月9日,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拉开序幕,双方参战兵力达28万余人。
芷江保卫战历时42天,飞虎队出动战机2500余架次、轰炸机183架次,歼敌1万余人。在当年芷江保卫战中,参战飞虎队员中,中国籍队员占一半以上。
这次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会战,以日军完败告终。
中美混合联队中国籍飞虎队队员阵亡人员133人,大都是驻防芷江期间牺牲的。这些空中英雄以赤子情怀,将热血洒在了祖国的万里长空。
馆内的纪念墙上镌刻着882名中国籍航空烈士名单和2193名牺牲的美籍飞虎队员名单。
纪念馆独具航空特色垃圾箱。
当年芷江机场的中美空军指挥塔旧址(又称第八作战指挥塔),这个建筑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二战时期中美空军指挥塔。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飞虎队队员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有十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近二十年来,中美关系改善,抗战史实陆续被披露,陈纳德与飞虎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获得高度的评价,不少幸存的原飞虎队员回到中国,不畏艰险寻找飞机残骸和战友遗骨。
中国籍飞虎队员还担负过领航、监护日军降使专机的重任,成为日本向中国投降的见证者。
1945年8月21日上午9时,中国籍飞虎队员周天民、娄茂吟、林泽光、徐志广和美国籍飞虎队员葛兰芬、乐威,共驾驶着6架战机,从芷江机场腾空而起。10时,在洞庭湖上空接住日本降机,引领、监护其前往受降指定地芷江。
随后,在芷江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国抗日战争对日受降仪式,芷江一举成为抗战胜利之城。
位于芷江机场南端七里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受降旧址和胜利受降纪念馆,是中国人民接受侵华日军投降旧址。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持受降事宜。
芷江抗日受降纪念馆免票,凭身份证换票参观。
为纪念芷江受降,标志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建“中国凯旋门—受降纪念坊”一座,以为纪念。
受降坊通高8.5米、宽10.46米、厚1.15米,青砖水泥衣,上端形如“山”字,四柱三拱,嵌沅州紫袍玉带石。纪念坊上镌刻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等国民党军政要人的题词。当年建的纪念坊1966年被毁,现在的纪念坊是2010年仿照原样重建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建成于1995年,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专题性纪念馆,三个展室常年设有“芷江—中国战区总受降地”、“芷江受降”、“和平万岁”展览,被誉为中国“抗战胜利受降博览窗”。
受降会场为40年代典型兵营式建筑,纯木结构,抬梁木架,鱼鳞板壁,四面斜坡顶,盖小青瓦,面积338平方米。
1945年8月21日下午3点30分至5点,举世瞩目的受降仪式在这里举行。与会者有国民党高级将领和高级幕僚百余人,美军驻中国战区参谋长柏德诺也作为受降
代表参加了受降仪式。
受降纪念馆中反映当年受降过程的场景和油画。
受降纪念馆旁边和平文化园太和塔中的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
受降纪念馆旁边和平文化园的胜利雕塑和太和塔。
人民的胜利,永世铭记!向为中国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先烈致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