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

浙江绍兴诸暨兰亭景区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11 月 和谁:和朋友

2019年11月8日,我因为在绍兴诸暨参加行业会议,今天上午会议主办方专门安排了全体参会人员集体参观一家链条生产企业和兰亭景区的活动。兰亭景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4公里兰亭镇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会稽内史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十分符合古代修禊之礼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求。从文化起源上看,兰亭景区与禹陵景区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是一个祭典的两处祭地。据《吴越春秋》载,越建都于今绍兴城后,勾践创设国之祭礼,为“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

 

兰亭景区最早出名的地点是“渚”,《说文》云:“州,渚也”。尤其是二水汇合处的渚,为传统祭水的理想场所。《越绝书》云:“勾践种兰渚山”。可见山因渚名,渚以兰名。渚既称“兰渚”,山也随之称“兰渚山”。兰,在上古为爱情之信物,《郑风·溱淆》:“溱与淆,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汉时此地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之“亭”原非亭台楼阁之亭,而是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行于秦汉,《汉书》云:“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而有兰亭之称后,又以此名水,于是始有“兰亭江”之名。

 

一千六百多年来,兰亭地址几经变迁,现在兰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1548 年),由时任郡守的沈启主持,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此。其后几经兴废,多次改建,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年),康熙御笔《兰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年),知府宋骏业主持重修。到了清嘉庆三年( 1718 年),知县伍士备,偕绅士吴寿昌、茹棻等筹资重修兰亭、曲水流觞处、右军祠等。现在的兰亭依山傍水,竹木掩映,为一处幽雅的基本保持了明清园林建筑的风格古典的园林,景观总体布局错落有致,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重要的名胜古迹,其内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括:“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

 

我们一行人在兰亭景区大门检完票之后,继续向前走,又出现了一座竹制小门楼,门楼上方悬挂着“兰亭古迹”四字匾额,为明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陶凤林书。两边楹联写有:“文人天趣清犹水;贤者风期静若兰。”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探花、淡墨翰林、书法家、诗人王文治所书。

 

进入园内,我们沿着中间铺着宽条石、两边用卵石块拼花的小路慢慢向前走,触目所及便是满目苍翠,茂林修竹,曲径通幽。兰亭的竹子很多,有30多个品种。以淡竹、紫竹、毛竹、黄金镶碧玉等竹子为最多,最有特色,路边还有一组古人抚琴吟诗的雕塑,这种美妙意境让人仿佛回到了东晋年间。

 

自入口步入景区,穿过一条修篁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是一泓碧水,即为鹅池。池畔有一座敞开式的石质三角亭,内有一石碑,上刻“鹅池”二字,这就是著名的“鹅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相传王羲之非常爱鹅,爱写鹅字,还自己养鹅,因此也就有了王羲之书写道德经换鹅的故事,凡是与纪念王羲之有关的地方大多有鹅池。王羲之从鹅的体态上得到了很多书法的启发,《兰亭序》中20个“之”字的写法就是根据鹅的姿态演变来的。相传碑上“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当时王羲之在绍兴做官,有一次他兴致勃勃地写下一个“鹅”字,刚准备写“池”字时,皇帝的圣旨到了,身居当地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当然不敢怠慢,不得不搁笔去接圣旨。而在一旁观看的小儿子王献之趁机提笔补写下了一个“池”字。石碑上的“鹅”字铁划银钩,字体略瘦,娟秀挺拔;“池”字则略胖,粗旷豪迈。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所以此碑也称为父子碑。父子两人的书法风格有所不同,王羲之有七个儿子,王献之最小最有成就,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之为“小书圣”。相传他写“池”字时才只有八岁。

 

鹅池亭的一侧是鹅池,鹅池四周绿意盎然,池边有几只大白鹅悠闲自在,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鸡鹅、书鹅的传说。有一次王羲之听说有一道士养着一群白鹅,又赶紧去察看,果然每只白鹅都是雄赳赳气昂昂,十分好看。于是便出高价想购买,没想到道士不肯出售。王羲之只好苦苦哀求,没想到道士说只要你应答我的条件,我就把鹅送给你。只见道士将文房四宝准备好,便向王羲之说:只要你肯帮我抄一幅“黄庭经”,我便将白鹅送给你。王羲之一听二话不说便开始奋笔疾书,由于黄庭经字数众多,花了半天的时间终于写完。后来王羲之特地又为这几只鹅凿了一个养鹅池,他常常在这个养鹅池旁观察鹅的优雅动作,也常常写“鹅”这个字,希望能把鹅的形象和特点“写”出来。因为王羲之的爱鹅和长期的揣摩练字,据说后来王羲之写的“鹅”字,达到活灵活现的程度。

 

经过鹅池之后,沿着三曲桥前行,便是兰亭碑亭,兰亭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建于清康熙年间。亭中兰亭碑高219厘米,宽100厘米,碑上行书“兰亭”二字,无落款,钤“康熙御笔之宝”印一方。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御笔所书。文革时期此碑被红卫兵砸成四块,在1980年恢复时碑体的时候,无论如何找不回两字之间的一小块碑石,虽然已经精工相接,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游客都喜欢以自己的想象在缺陷处用手指去弥补摩画。时间久了,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兰亭”二字中间的残缺部分似乎隐约重现,兰亭碑也就被人们戏称成了“君民碑”。

 

我们离开兰亭碑亭,继续向前走,前方有一条“之”字形的曲水,水清且浅,回环着曲曲弯弯流向远方,这就是久闻其名的曲水流觞了,“曲水流觞”是兰亭非常著名的景点。在曲水一侧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四个字,这里看似非常普通,却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这一弯浅浅的曲水,承载了文人们斟满黄酒的觞,承载了名仕们由兴而发的作品,承载着由此诞生的中国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精品《兰亭集序》,一直流淌到现在。曲水流觞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上已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了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位文人雅士在兰亭雅集行修禊之礼,仪式结束后,大家列坐在曲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在酒杯里倒上绍兴黄酒,让它从曲水上游缓缓漂下来,如果漂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饮酒作诗,作不出的则要罚酒三觥,一觥相当于现在半斤。活动中共有11个人各作诗两首,15个人各作诗1首,16个人因没有作出诗而罚了酒,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大家推荐主人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欣然答应,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了324字的《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之俗,溯其源流,要从三月上巳这一古老风俗说起。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它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诗经.郑风·溱洧》一篇中,就具体记载了春秋时的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生动情景。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汉族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又将上巳节正式改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春禊,又称“重三”、“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这种游戏,自古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后来逐渐成为上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兰亭集序》字字珠玑,既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气,又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势,被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成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了历代书法家朝圣的书法圣地和著名的江南园林。曲水一侧有一幅巨大的画卷,再现了一千多年以前,王羲之邀友临流觞咏诗的场景。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现在,每年都有很多文人墨客喜欢来这里仿效王羲之,兰亭雅集,饮酒赋诗。每年书法节都要在此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盛会。

 

流觞亭是兰亭景区的中心,建于清代。流觞亭说是亭,其实更像是一座木轩建筑,是为纪念曲水流觞而建。流觞亭面阔三间,青石台基,木雕门窗,四周走廊环绕。建筑单层歇山顶,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亭的大门上方有“流觞亭”三字匾额,为光绪年间江夏太守李树堂题写。大门两侧对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绍兴著名书法家沈定庵所写,他的老师、我国著名艺术家徐生翁撰文。

 

流觞亭内中间屏风是一幅《曲水流觞图》扇面画,原图由宋代画家李公麟所创作,现根据明永乐十五年的刻本重新拓制。再现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于兰亭举办曲水修禊、饮酒赋诗活动的情景。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修禊雅集的情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有的低头沉吟,有的举杯畅饮,有的醉态毕露,或援笔而书,或俯或仰、或起或坐、或拈髯而笑,或放浪形骸,可谓栩栩如生、曲尽其态,在惠风和畅、茂林修竹之间,或袒胸露臂,或醉意朦胧,将魏晋名士洒笑山林,旷达萧散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叫绝。而以书会友的曲水流觞兰亭雅集活动,也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韵事。画的上方有一块匾额:“曲水邀欢处”。《曲水流觞图》的两侧有对联;“雅集鸿文传百代;流觞韵事足千秋。”对曲水流觞画龙点睛地进行了概括,由著名教育家朱仲华撰句,绍兴著名书法家冯亦摩题写,字体流畅飞动。图的下方的展柜中,陈列了曲水流觞所用器具,带 “耳朵”的青瓷就是“觞”,觞旁边有两只小耳朵,也像是鸟的双翼,所以又称“耳杯”、“羽觞”。

 

流觞亭的东侧有王右军祠,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右军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同治八年(1896)重修,总面积756m2,单层硬山顶建筑,飞檐回廊,粉墙黛瓦,古朴深沉。像是一座画舫,座落在水中。祠堂环境优雅,四面池中种植荷花,夏天荷花盛开,清香怡人。祠大门上端悬挂“王右军祠”木质匾额,是著名大书法家、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先生手迹。门联是由绍兴的书法名家庸村先生写的:“盛会不殊,放怀宇宙忘今古; 幽情共叙,极目山林快咏觞。”蓝底黑字,写的还是曲水流觞这件雅事。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

 

走进大门,祠内有清池一方,即墨池,传为书圣洗笔之墨池,据说当年王献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所以称为“墨池”。池中有墨华亭,亭旁连桥,左右两侧设环廊,而远处则青山可见。祠堂的建筑布局将“山、水、廊、桥、亭”融为一体,独具匠心。墨华亭建造时间并不早,1914年,浙江巡按使屈映光莅绍,与参政院参政王家襄等倡议重修兰亭,公推绍兴商会会长陶恩沛主持整修工作。墨华亭桥就是那个时候建造的。建成以后陶恩沛用魏碑体亲笔题匾“墨华亭”,此匾书法结字端正大方,线条凝练浑穆,字里行间,洋溢着高迈的气息。落款记录了当时的状况:“张陶庵先生昔访兰亭故址于天章寺前,拟构一亭,名曰‘墨华’,今移建于此而仍其额。丁巳春日。陶恩沛。”从落款中可知,陶恩沛做了一件张陶庵曾经想做而未做的事情,算是了却了先人的一个愿望。两侧石柱上挂有楹联:“深林闲数新添笋;曲沼时观旧放鱼。”无名款,行楷书,写得中规中矩,清雅脱俗。墨华亭后侧同样有楹联:“竹荫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同样是行楷书,无名款。

 

经过墨华亭,正前方是正堂。入口楹联:“笔墨留声遗万代;风流艺海看今朝。”出自儒将张爱萍所书。堂屋正中,立有王右军像。上方高悬匾额“尽得风流”,光绪己亥年宣城刘树堂题写。刘树堂(1830—1903),浙江巡抚。两侧有草书七言对联一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大书法家沙孟海1981年题写。落款是“兰亭楹帖旧句,沙孟海年八十二”。此联集《兰亭序》字,上联写书王羲之一生纵情山林之潇洒,下联写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无所顾忌之真情。祠内还有楹联:“几番诗酒幽怨寄怀香草;万古才华旧游忆著山阴。”

 

王右军是王羲之的别称。王羲之四十八的那一年,当时的会稽内史王述母亲去世,王述必须离职守丧,于是,王羲之补缺,这就是王羲之的最终官位,会稽内史,军号右军将军。也就是这个任上,王羲之得以从容于山川风物,书艺精进,遂成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号人物,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出在这个任上,那一年,王羲之已经年过五十岁。五十三岁那一年,王羲之主动辞官,在父母墓前告誓先灵,发誓永不为官。王羲之在担任的最后一个官职右军将军期间书法得以闻名于世,所以世人称呼他为王右军,至今流传下来的他的书法作品,我们都叫右军书法。

 

最值得称道的是祠堂大厅两侧有康熙皇帝临《兰亭集序》横匾,共四块,银杏木雕刻,为康熙年间的旧物。每块十二行,每行六七字,全文雕刻康熙皇帝1693年春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横匾字径达十余厘米,行楷书,在风格上既有王羲之的笔意,也有自己的结字与意趣。在章法上,虽然没有王羲之灵动潇洒,但仍然气韵较生动,气势贯通。其中的20个“之”字写法,也极用心,富于变化,各具神彩。

 

右军祠内两旁是长长的回廊,壁间镶嵌了17块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书法名家临摹的王羲之各种版本的《兰亭集序》版本,所刻制年代多为清代、民国时期。主要有:元赵孟頫临定武兰亭序、清郑板桥临兰亭序、明王铎临兰亭序、唐褚遂良摹兰亭序、唐虞世南临兰亭序、开皇兰亭、沈尹默临兰亭序、颍上兰亭、朱熹跋定武兰亭序、宋游相家藏石本、宋游相家藏洛阳本、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石蕴玉颠倒兰亭序,其中唐代冯承素的神龙本为临摹本中最真,这里也是景区内最具灵气、墨香和文化的地方。

 

临池十八缸是为纪念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所建。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故事很多。有一次,王献之请教父亲练好书法的秘诀是什么,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只水缸说:“你把这十八缸水都练完练干了,就知道练好书法的方法了。”因此这里有十八个小缸,十八块砖,游客到兰亭手痒想挥毫的话,可在这里练习操作。用毛笔在缸中蘸上水,就可以在砖上练字了,水迹干后可以反复使用,既方便又简单,这是古人常用的练字方法。

 

相传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后就不想练了,认为已经写得很不错了,有些骄傲。有一次他写了一些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不好,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上紧下松,一撇一捺结构太松,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变成了“太”字,说:“拿给你母亲去看吧。”王羲之的夫人精通书法,看了儿子写的那些字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知道了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练完了十八缸水,长大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石碑上“太”字的一点,已被人摸得精光发亮了。

 

御碑亭,八角重檐,始建于康熙年间,56年毁于台风,83年重建。御碑亭为八角重檐,下置青石围栏,是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亭中立一巨碑“御碑”,御碑亭高12.5米,中间立一巨大御碑,高6.8米,宽2.6米,碑厚20公分,重1.8吨,碑底为须弥座,碑冠勒云龙浮雕。系清朝原碑,已有300多年历史。碑的正面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爱新觉罗玄烨皇帝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钤“万几余暇”印。书风秀美,雍容华贵,洒脱酣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碑的背面是乾隆十六年(1751)爱新觉罗弘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落款“乾隆御笔”。书法飘逸,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所以又称祖孙碑。

 

根据导游讲解,听说在文革时,红卫兵要来砸碑,在兰亭驻扎着的血吸虫防治所的医生们得到消息之后,连夜在碑上涂上石灰,再用红漆正面写上毛主席的《送瘟神》诗词,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才得以保存下来,而亭子四周的精美的石狮子却被敲掉了不少。文物史将不会忘记这批保护兰亭文物的医务工作者。

 

绍兴兰亭,地处兰渚山下,因王羲之之由名扬天下,其实兰渚山本来就是个很美的一个地方,群岭起伏,江溪蜿蜒,山明水秀,乃风景绝佳之处,兰亭江绕兰渚山陂潺潺而过,山坡树木葱茏,茂林修竹,浅溪清流,幽静雅致,要不越王勾践怎会选于此地养植兰花,王羲之怎会寄居此处放鹅书法,文人骚客怎会集于这方“曲水流觞”。在兰亭景区有一名曰“乐池”的河溪,取意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一乐字,溪域方宽,水底不深,游鱼卵石,清晰可数,游人可在乐池边的倚溪茅亭里喝茶聊天,也可在乐池中乘坐竹筏撑蒿戏水,轻松休闲、快乐享受兰亭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一个弯曲的木桥横跨乐池,临池有一草亭,曰“俯仰亭”,“俯仰亭”,“俯仰”二字来自于兰亭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意思是: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亭联曰:“仰观青山苍松,俯察乐池游鱼。”游人可以在亭子里一边休息,一边欣赏乐池美景,还可以练习书法。

 

信可乐也亭是由日本天溪会1992年捐资建造。天溪会是日本的民间书法团体,对王羲之书法,特别是《兰亭集序》尤为敬仰。建碑至今后,天溪会代表团曾几次兰亭开展纪念活动。“信可乐也亭”由日本书法家南鹤溪题。“信可乐也”出自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亭中有一方巨型硅化木,十分罕见,正面刻“信可乐也”篆书四字。背面刻有 “仰观书圣王右军大人先生之事迹,足知中国文明之伟大。先生之绝世妙笔和高尚人格,乃为所有文人墨客之典范。日本天溪会素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之精髓信可乐也。”

 

新建的兰亭碑林体现了自己的独特性。其一,是名家书,碑林首期作品选择慎之又慎,仅精选了沙孟海、启功、舒同、赵朴初、顾廷龙、费新我、村上三岛等21位已故名家作品,作品内容均与兰亭有关。这些作者都是书法大家,且已不在人世。其二是高手刻,专门邀请了3位碑刻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精心刻制,使碑刻具有权威水平。其三是制作精,墙面以传统手工地坪砖镶贴,与太湖石精刻的名家作品合为一体,现代简洁而不失传统意味。其四是形式新,兰亭碑林不同于常规形式,整体宛若曲水,以流水形的墙面舒展于园林之间。

 

兰渚山下兰亭江边是兰亭书法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书法专题博物馆,兰亭书法博物馆建筑空间共分3层。一层有入口大厅、基本陈列厅、主题景观厅及贵宾厅、报告厅、售卖区等区域;地下一层为临展厅、精品厅;二层为办公区。沈伟庆说,整个博物馆延续了绍兴台门式建筑特点,尊重兰亭风貌,以灰色调为主,高度、体量、建筑形式与兰亭及周边风貌和兰亭文化内涵相协调,采用现代手法,传统坡屋面的形式,流溢着传统文化的元素,是一个大气、简约、雅致的博物馆。

 

当年王羲之将《兰亭集序》作为王家的传家之宝,一代代往下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智永,他出家当了和尚,便把《兰亭集序》传给了他的弟子辩才。辩才如获至宝,将它藏在梁间暗槛中。这时已是唐太宗时代,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得知《兰亭集序》在辩才的手中,便命萧翼设计谋取真迹。萧翼扮成一个穷书生,带着二王的一些杂贴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二人经常饮酒赋诗,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了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萧翼使辩才视他为“好友”而失去警觉,将《兰亭序集》的真迹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间暗槛。一天萧翼知道辩才外出,便潜入僧房,盗走了《兰亭集序》真迹。萧翼偷走《兰亭集序》真迹后,来到地方官处,命令他传辩才面叩朝廷御史。辩才到后,萧翼对他说,他奉圣旨来取《兰亭集序》,现在已经到手,特唤他来告别。辩才听后,气昏在地,惊悸痛惜而死。 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命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到临终时还留下遗诏,要把《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品,埋入昭陵。从此人们就再也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但大家还是可以从各种临摹的本子上欣赏到王羲之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的。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兰亭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最后,大家一起欣赏王羲之《兰亭序》的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绍兴诸暨兰亭景区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