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咫尺间,登古观象台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9 月 人均:10 元 和谁:一个人
玩法:摄影,人文,自由行,徒步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北京
北京动物园
古观象台

发表于 2020-09-08 16:54

搭乘北京地铁,在路网中经过各种换乘,就可以到达建国门站。从建国门地铁站C口一出来,就可以看见界壁儿的一座高台。


诗人李白最是亲酒,即使无人陪饮,他也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这批《月下独酌四首》中结尾的时候说“且须饮美酒,乘月登高台”。虽然眼前这座高台确实多被人乘月登之,可这些人里面没有李白。李白是唐代人,而这座高台是明代英宗朱祁镇的正统七年所建,也就是建于李白薨后680年。

李白登高台去干吗?宋代苏东坡说是“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就是说李白上高台是去寻超然,打一通醉拳,写二首醉诗。其他那些人上高台并不是去喝酒,而是从事另一项也很浪漫的行为,那就是看星星,“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

在这座明代的高台之前,元代就曾有人在这里夯了一个土堆,然后夜里上去看星星。这些人里有一个很有名的叫做郭守敬,是正规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之前一千多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张衡在研究天文地理了。张衡之前,一般都是占卜师会看星星。东汉之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看星星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叫做星象家。我上次在山西一座那个时期的张壁古堡里就见过房檐上的星象家。


你看,这个星象家当时并没有高台可登,只好在自家屋外山墙上搭个梯子爬上去看星星。这个张壁古堡的星象家已经脱离了占卜师的行当,他既不是算人命;也不是算国运。他是要看清楚天上星宿的方位,然后指导村子里的建筑布局。

到了明代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命人给看星星的专家筑起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高台。他让专家们登上高台去算人命和国运,当然都是他自己的;还可以顺便搞一些科研。这个时候,社会已经很进步了,占卜已经是边缘学说了,难登大雅之堂。朱祁镇就让专家们给高台起一个有学术味道的官名。在这之前的元代,郭守敬登上去的那个夯土堆叫做“司天台”。明代天文学家对“司天台”这个名字很是自惭,凡人哪里能司天?但凡能司机就很不错了。他们认为天不可司而只可观之,便命此高台名为“观象台”,就是观察天象的高台。这个“观象台”的刻石现在还在大门拱券上方,因为年代久远,字上的红色已退。


中国最早的正规观天象者可能要算是周文王姬昌,他编演的《周易》中有“天之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北京的这座观象台一直沿用到1927年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其后在1982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来登台的这一天,天高云淡,客稀台空。各处门口都没有看门老大爷,也没见挂有“售票处”牌匾的房子。登台之门全开,说是自上午九点起就是这样了,免费参观。


我走到门口即将移步登台时,见一大汉扑倒在台阶上似在挖掘甚物。


我虽然觉得这光天化日之下应该不会是有人在挖墙脚,还是问了他一句是不是网红摸金校尉?他说不是,他在这里准备拍摄天上的乱云飞渡。他向我抱怨说刚才拍到一半的时候,因为没有像这样护着设备,结果走过来一位大爷把他机器上的按钮给按了,前面的都白拍了,天上的云也白飞了。你别说,有一些老大爷还真是有强迫症,见到按钮就忍不住去按一下。所以导弹部队的士兵都是年轻人,否则随便哪个老战士过来随便按一下随便哪个导弹发射按钮,那导弹还不随便就飞出去了?飞到随便哪个地方,那里的美军部队还不随便就遭殃了?

待我登上高台,没见有老大爷,却是一座上了锁的门房。


还有七七八八几件观象仪器。


这几件仪器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曾被法、德两军劫走。法军把其中几件藏在驻华大使馆里,过了两年才归还。德军把另外几件运回国放在波茨坦无忧宫后面的新宫里炫耀,一次大战战败后,1921年归还中国。

看看台上的观象仪器,这个叫做“玑衡抚辰仪”。


看看它的铸铜精美之处。


这个玑衡抚辰仪也叫赤道经纬仪,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敕令铸造。玑衡出自《尚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这架玑衡抚辰仪比一般的赤道经纬仪稍微复杂一点,多了一些组件,主要是测量天体位置(赤道经纬度)和太阳时间。古代没有原子钟,精确授时就是依靠天文观测。其实现在也是以天文观测的时间为准,原子钟也要和天文时校准。

这个叫做黄道经纬仪。


康熙十二年(1673年),敕令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建造,用来测量天体的黄道经纬度。

下面这架天体仪也是南怀仁一批建造的。


这个天体仪用来演示天体在黄道、赤道的位置,以及在地面观察时的位置。南怀仁当年一起造了好几件观象仪器,下面这个纪限仪也是。


纪限仪也叫六分仪,是用来测量两个星星之间夹角的。虽然我们不知道它的奥妙,但是常常在图画里见到有人在海上行船时手里举着这么一个六分仪。古代航海除了有指南针指引航向,还要靠天文观测定位。

下面这个是地平经仪。


这架地平经仪也是南怀仁所造,它是用来测量天体的方位角。当年南怀仁一共造了六件仪器,还包括下面这个象限仪。


象限仪是用来测量天体的高度角。

下面这个是地平经纬仪。


这架地平经纬仪也是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你看它上面没有铸铜的蟠龙,而是有西式风格。这个不是南怀仁所建,而是一个德国传教士叫纪理安的人建造。地平经纬仪集成了象限仪和地平经仪的功能。

高台之上,大部分观象仪器都是外国人所造;那国产仪器呢?我带着问题走下高台,就在院子里看见了中国古代观象仪器。看看下面这个。


玲珑仪,这是元代郭守敬的学生按照老师的图纸所造。那个金属球面就是一层蛋壳,上面有很多小眼儿,人钻到蛋壳里面,四处观望,就可以看见满天星斗。因为那些小眼儿是按制所凿,在里面看到的星空就十分逼真。北京动物园对面有一座天文馆,里面有一个放映厅,现代天文家把星空用幻灯投射在放映厅的穹顶上,比这个玲珑仪里看见的星空还逼真。

院子里还有一架浑天仪。


中国古代最早的浑天仪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天文学家落下闳所造,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浑天仪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自落下闳发明浑天仪,后人又有很多改进。这里的这架浑天仪是明代的,增加了很多功能,还可以测量天体的黄道坐标和地平坐标。落下闳的浑天仪之后六十年,希腊也出现了类似的观象仪器。

院子里还有一架简仪。


简仪就是简化的浑天仪,元代郭守敬设计。郭守敬简化浑天仪之后三百年,西方也出现了希腊浑天仪的简化版,一个丹麦人所作。

下面这个我一看就知道是测影子的。


这个叫做圭表,站着的那个铜柱是“圭”;躺着的那个铜板是“表”。正晌午十二点来欣赏圭在表上投下影子长度的刻度,你就可以知道现在是四季中的哪一季。

圭表可以看季,看时的也有一个仪器叫做“日晷”,晷和圭读音差不多。


既然白天有日晷计时,那夜晚应该还有一个月晷计时吧?你别说,还真有,不过不在这里。穿过下面这个月亮门才能看见月晷。


喏,在这里。


居然还有一个星晷做月晷的副官,因为月晷计时不是很精确,所以要有副官做帮手。中国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有星晷这个词了,代表时刻的意思;但是直到清代才出现月晷和星晷的仪器。没有月晷和星晷的时候夜里怎么知道时间?那就要靠听打更老头敲梆子。


中国古代有很多天文学家,我们最熟悉的是东汉时期张衡。


张衡推动了前人创立的浑天学说,还把前人发明的浑天仪做了技术升级,安装了液力传动系统。这个新的浑天仪叫做“漏水转浑天仪”,可以自己行动,按照时间顺序演示天体运动,非常神奇。


当然,我们最熟悉的张衡发明还要说是“地动仪”。


当时正统年间筑这座观象台时,肯定还要盖点小房,以便天象官早晚登台之后歇息。那个房子还在,还是明代的那座。因为这座观象台一直在用,所以这房子有不断修缮,状态还不错。


正殿叫做“紫薇殿”。中国古代天文中,把北极星周边一片叫做紫薇垣,这里额匾上的“紫薇”应该有观天象的含义。古代占卜中又有“紫薇斗数”一说,是根据生辰八字算人运数之术,所以说这个观象又有猜度皇家命数和国运之意。哈哈,你看,还真被我说中了,这帮子观天象的还真有演算皇家气运的功能。

虽然这里属于给皇上办事的机构,可这房子的规格并不高,从外面看就是一个面阔五间五脊灰瓦硬山顶。这种屋顶东西城区都有,连宣武崇文都有,这里显示高贵身份的就是那条庞大的正脊和两端的砖雕鸱吻。进屋一看,就是一所民房,抬梁式结构屋顶。


这座殿里在办一个《中国星空》展。


里面还有一些精密机器。


上面这个是计程车,不是按里程付车费,而是看你跑了多少里路。这架车每往前走一里,车上的木头人儿就敲一下鼓。“八千里路云和月”,那就是彩云乘此车追月,车上的木头人儿敲了八千下鼓。为什么不雇一个活人坐车上敲鼓?活人谁干得了这活呀?没完没了敲八千下鼓,谁扛得住呀?这个计程车也是伟大的张衡发明的,早于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这么多年走过路过建国门,却一直都错过了这座古观象台,今日之行终见其项背和项背上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当然都是当代复制品。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北京26986
天道咫尺间,登古观象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北京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北京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北京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北京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中国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