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山西、河北9日自驾游(一):https://you.ctrip.com/travels/taiyuan167/4115427.html
2023年10月山西、河北9日自驾游(二):https://you.ctrip.com/travels/shanxi100056/4117485.html
大概是上传的图太多,所以总是出现网络崩溃,只能把这次出行分成三部分写,拖了快一年也没写完,本来都不想写了,可是想到正定这么好的小城,不记录下来真是挺遗憾的,现在是2024年7月,一定要补完整。
一、行程
第一天 (10.6)北京→应县→忻州
第二天 (10.7)忻州→太原
第三天 (10.8)太原
第四天 (10.9)太原
第五天 (10.10)太原→临汾市吉县
第六天 (10.11)临汾市吉县→晋中市灵石县→平遥
第七天 (10.12)平遥
第八天 (10.13)平遥→河北省石家庄市
第九天 (10.14)石家庄→保定→北京
二、门票
(1)正定古城:免费;
(2)正定广惠寺:成人票20元,60-70岁10元;
(3)正定开元寺:成人票20元,60-70岁10元;
(4)正定临济寺:免费;
(5)正定开元寺:成人票20元,60-70岁5元;
(6)正定隆兴寺:成人票50元,60-70岁25元;
(7)正定天宁寺:成人票15元;
(8)正定赵云庙:成人票20元;60-70岁10元;
(9)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成人票30元,60岁以上免费
三、具体行程
第八天 (10.13)平遥→河北省石家庄市
今日景点:正定古城-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隆兴寺、天宁寺、赵云庙
吃过早饭退房,驱车前往正定。大约12点到达,将车停在开元寺门口没有停车位,将车停在开元寺外墙边上的停车场。步行5分钟到王家传统烧麦馆吃午饭。
到正定是一定要看正定四塔的。天宁寺的凌霄塔,也称木塔;开元寺的须弥塔,又称砖塔、方塔;广惠寺的华塔,又称花塔、多宝塔;临济寺的澄灵塔,又名青塔。
开元寺需购票参观,里面只有一个塔,我们就在停车场处看了看。
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寺是正定八大寺中历史最早的一座,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西元540年),隋开皇十年(西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西元738年)玄宗诏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纪年为寺号,遂更名为开元寺。
正定开元寺内现存钟楼和须弥塔各一座,三门楼石柱一组,均为唐代遗物,弥足珍贵。天王殿、法船殿则仅剩基础。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
13:10开车到达临济寺。免费参观,围绕着塔走了一圈。
临济寺,原称临济院,现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正定临济寺最早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
澄灵塔俗称青塔、衣钵塔,是临济寺的主要建筑,也是该寺惟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为义玄大宗师衣钵塔。澄灵塔通高30.7米,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型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柱。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飞檐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
下一站,广惠寺。在墙外拍了几张照片,没有入内。
正定广惠寺位于正定历史文化街区燕赵南路东侧,光惠路北侧,北距全国重点寺院临济寺三百米。
正定广惠寺始建于公元785-804(唐贞元年间),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寺内建筑仅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正定广惠寺华塔"具有极高的历史,建筑,美学等价值。
广惠寺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坐落于正定历史文化街区东侧。始建于公元785-804(唐贞元年间),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寺院兴盛时期东西宽196米,南北长239米。寺内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前殿、华塔、地藏殿。因寺内建筑仅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华塔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例”。
华塔,俗称花塔,又名多宝塔。据记载华塔始建于唐代。现存华塔为金大定年间重修后的重要遗存。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关于广惠寺华塔的创建年代,现有资料记载多歧。从造型上来说,广惠寺华塔它属于花塔型,重要特征就是在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这种塔形成于宋辽金时期,元朝后几乎绝迹,国内现存华塔总数也不过十几座,正定华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华塔中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一座,为海内孤例,其艺术价值以及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古建筑界所公认。
据《正定府志》载,塔高十三丈五尺,主塔为四层,平面呈现八角形,四隅面各建一扁六角形亭状小塔与主塔相连,现小塔仅存残址。主塔各层檐下大部饰砖仿木构斗拱,第一层至第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四正面辟门。二、三层设平座,除正面牌门外,侧饰佛龛和斜方格假窗。第三层塔身之上,即是花塔的上半部花束形塔身,约占塔身全高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的垂直线,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 自花束状塔身以上、以砖刻出斗拱和椽、飞、枋子,上覆.八角形塔据屋顶。塔刹已无存。
广惠寺华塔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约整体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线刻塑出狮、象、佛、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种刻塑参差错落、变化有致。主塔北面有阶梯可攀登,穿过塔心室直至二层。二层下为平座,塔身每面三间,四正面明间辟门,次间及四斜面各间均饰方格假窗。二层仍设回廊,廊内壁置佛龛,斜面两壁对应分布,四龛一组,呈上下两行排列。从北门出至第三层,回廊即逝,塔身骤小,使座颇显宽大。塔身东西两面有假门,余四斜面为假窗,南面辟门,内为塔心室,室内供两尊唐代释伽、多宝佛像,佛首早年失,结跏跌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束腰处作伎乐人,座上枋四侧面均刻铭文。檐下施斗拱,补间铺作出60度斜华拱。三层以上至四层斗拱间为华塔壁塑部分,也是华塔精华之所在。这里通体塑出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艺术造型,塑像的八角八面参差交错分布,整体造型极其华美。四层为塔之顶层,檐下施斗拱,补间出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塔顶,塔刹早年坠毁,式样不详。塔内一、二层塔心宝顶部为砖制藻井,三层塔心室内壁残存壁画,叠压达三至五层之多,据猜测,可能为历次维修时所致。
从广惠寺到隆兴寺比较近,所以下一站直奔隆兴寺。隆兴寺内有六个全国之最,分别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北宋时期的十字造型的摩尼殿;还有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国内现存体量较大、时代最早的北宋转轮藏;被康有为先生称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第五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的千手千眼观音;第六是明万历皇帝御赐铜铸毗卢佛像。
照壁之中有两条栩栩如生蛟龙。传说,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无桥,过往不便,后打铸两条铁链系于两岸木桩,以利行人渡船,后经年累月,铁链变成两条绿龙,为害百姓,被张天师擒获。此时,正值尉迟敬德监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山门,正愁没办法交差。于是便让工匠连夜动工,在大佛寺门前修起了这座照壁,把二龙牢牢地嵌在中间,这样一来镇锁了蛟龙使它不能作恶,二来也遮掩了大佛寺没有山门的尴尬。
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
天王殿有一木雕大肚弥勒佛,为金代遗物,距今已有800余年。像高1.9米,体态胖硕,笑容可掬,左手执一布袋。其形像源于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此于奉化岳林寺入灭。圆寂前留下“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据此,世人视契此为弥勒化身,之后便以其为原型塑像供奉。宋代契此作为弥勒化身于佛寺天王殿供奉成为定制。
穿过天王殿,来到大觉六师殿遗址。
穿过大觉六师殿遗址北行就是摩尼殿,摩尼殿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于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佑四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结构属抬梁式木结构,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四柱结构形式。摩尼是梵语,意为珠、宝。佛经上说:"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之意。摩尼殿内供释迦牟尼。
摩尼殿大殿结构十分奇特,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与一般重檐建筑不同处是把外墙砌到副阶檐下,另在副阶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顶抱厦,宋代称"龟头屋"。像这样外观重跌雄伟、富于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为宋《营造法式》之典范,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摩尼殿前的石香炉,宋代雕制,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实为罕见。
摩尼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以璎珞宝珠,飞天彩带为装饰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为清代绘制外,其余皆绘有明代成化年间所绘的壁画,四抱厦绘有佛教天神"二十四尊天";檐墙内壁采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盘整个过程。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实属上乘之作。
内槽东扇面墙外壁分别绘"西方胜景",画面长9.14米,高7.13米,构图宏伟,色彩艳丽,将虚幻的“西方极乐世界”展现出来。画面主题以西方三圣一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共绘佛、菩萨、罗汉、乐伎、圣众400余身。壁画左下角则以暗淡的灰绿色绘出了世俗间生老病死诸苦,与色调明快、气势恢宏的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画。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倒坐观音”,是隆兴寺六最之一。
摩尼殿的北面是一座木结构牌楼门,因隆兴寺南北纵深、院落重叠,此牌楼应为前后两个院落之间的导入之门。
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年依据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妙庄严域”,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题“题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船。
摩尼殿到木牌坊的院子两侧有古碑。
过木牌坊来到戒坛。戒坛建于清康熙所间(1662-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遗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从外面看去,戒坛三层四面,第一层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结构,支撑着整个戒坛的大屋檐,戒坛屋顶为攒尖式屋顶,四条屋脊,每条屋脊上有六只神兽,索命戒坛的等级还是很高的。
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因优婆离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坛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中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
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古代,规模较小的寺院没有资格设有戒坛,而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
转到戒坛后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御碑亭。御碑亭正后方为大悲阁。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后部。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于968-976年(宋初开宝年间)。
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高有大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像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可惜两侧40双铜手臂均被毁,已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观音像神态自若,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据寺内一通宋碑记载,其铸造程序是:先铸好基础,然后分七节铸造大菩萨。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膊,第七节铸至头部。最后添铸四十二臂。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后用金箔贴成。千手千眼观音为隆兴寺六最之一。
石质须弥座。此石质须弥座为北宋原物,高2.25米,由双层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须弥座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的表现技法,雕刻出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工精良,为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艺术珍品。
1944年(民国33年)重修大悲阁时,拆掉了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建筑面积较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无存。阁内有楼梯直达顶层,可凭栏纵观正定古城风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此阁,吟诗咏赋,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
御书楼亦名东耳阁、御书阁,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7年至1999年依据宋《营造法式》重建。此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带副阶,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面积355平方米,高21米。据《隆兴寺志》载,阁内上层原奉文殊菩萨和御书碑文,下层供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
集庆阁,亦名西耳阁、舍利阁,建筑形式与御书楼相同。阁内上层原奉普贤菩萨,下层供地藏菩萨、十八罗汉及五彩鄂国公像。
大悲阁前,东侧为转轮藏阁(藏经楼),西侧为慈氏阁。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
最古老的转轮藏,直径七米,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设木轴,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主要有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店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转轮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清代转轮藏、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因此称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
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似,阁内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中国国内保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阁内二米高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为弥勒佛形象,或称"慈氏菩萨",是宋代遗物。
隋碑第一——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刻立于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为青石质,碑为龟趺。此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详尽记录了隆兴寺兴建的过程,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乾隆御碑。该碑通高6.07米。碑阳镌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辛巳暮春之初隆兴寺礼大佛再叠旧作韵》。碑阴刻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定隆兴寺三叠旧作韵》。碑仄分别刻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春三月正定隆兴寺礼大佛四叠作韵成九言长歌一首》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定隆兴寺五叠旧作韵》。
绕过大悲阁,即为弥陀殿。弥陀殿没有使用一朵斗拱,与高大宏伟的大悲阁相比,显得格外的低调和朴实。弥陀殿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祖沙门梦堂和尚主持修建。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净业堂、药师殿并列于东西两侧。弥陀殿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顶建筑。由于大殿不设斗拱,梁架全部由大小额枋、檩等与柱子搭接而成。额、抹角梁等构件大量运用了自然弯材,颇具元代遗风。
弥陀殿西侧有一宋墓。宋墓,1960年5月至9月,河北省文物工作队于井陉县柿庄发掘清理了10座宋代墓葬。1961年将其中第4号墓迁至于此。该墓室为砖仿木结构,平面呈圆形,高3.32米。室内用砖雕、泥塑的人物、器皿等来反映墓主人的生活情况
寿槐,国槐,已经有1300多岁,被称为“寿槐”“福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这一景象,被他看做祥瑞之兆,坚定了他称帝后扩建隆兴寺的信心。既为寿槐,自有荫护,虔诚者绕树三匝,可得富贵荣显、鹤寿永昌。
最后来到毗卢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此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匾额。
殿内有一尊铜铸毗卢佛。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 是“光明普照”。此铜铸毗卢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共雕饰一千尊小佛的圆鼓型莲座摞置而成,通体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尊造像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做工精良,为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是隆兴寺六最之一。
至此,主要建筑已参观完毕。毗卢殿后有龙腾苑,为寺庙园林。
隆兴寺还有一些附属院落,没有细看,一带而过。
下一站,赵云庙。
累够呛,回酒店休息。
18:30,去城墙看夜景。停车场很大,车也很多,估计旺季也不好停车位。正定对游客真是太好了,停车免费不说,还提供免费的饮水处。城墙开放时间为08:30-22:00。
回去时顺路又拍一次。
今日步数:15388
住宿:正定如家酒店(国际小商品城店)
第九天 (10.14)石家庄→保定→北京
今日景点: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早上退房,吃早饭,买些马家缸炉大烧饼带回家。 10:40到保定。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门前地方停车,在附近转了有20分钟,终于在一个商场的停车场找了个停车位。11:00进入博物馆。
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西路301号,是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博物馆。
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它的前身可上溯到元朝至元年间所建的"宣化堂"。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门。
直隶总督署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该署规模宏大,东、西宽134米,南、北长220米,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严格按照清朝关于省级衙署的规制修建的。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设在中轴线上,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
直隶地处京畿,总督位高权重,直隶总督为清代督抚之首,疆臣领袖。直隶总督多为朝中重臣,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均在此任职,其中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达25年之久。有清一代,历经八帝187年的历史,共设有直隶总督74人,99任。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仪门,旧时官衙第二重门,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总督出仪门迎接共进大堂,下属官员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大旗杆,民国时期曹锟所建,清代直隶总督署门前原建有旗杆两根,木质,高约20米。1920年,时任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将其改用进口水泥制作,高达33.6米,为当时全国旗杆之最。1971年10月被拉倒,1994年6月在南关公园出土。
戒石坊,又称“公生明”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顶木制结构。南向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公生明”三个大字,作为官场箴规,其意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体之本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北向亦刻有黄庭坚手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每当职官升堂,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告诫如徇私枉法,天理难容。
科房在大堂两侧,东西各九间,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是书吏办公之所。东为吏、户、礼科,西为兵、刑、工科。六科房是与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相对应的办事机构,分别掌管着全省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财政赋税、科举、军政、刑法诉讼、水利工程等事务。
大堂,又称“正堂”,面阔五间,前有抱厦三间。该堂始建于明朝初年,于雍正八年(1730年)改为直隶总督署大堂。堂内装备肃穆,仪卫森严,是封建社会官衙权威的象征。这里是总督拜牌迎旨、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该堂是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为背景复原的。
二堂,面阔五间,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该堂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与官员议事的地方,也是每逢“衙门期”(逢五排十)总督复审案件的地方。二堂内东侧室是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与幕僚议事、更衣或休息的场所。二堂内西侧室是启事厅,是署内幕僚和书吏为总督办案时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场所,也是为总督处理公务代笔行文的地方。
三堂又称“官邸”,面阔五间,中间一间为过厅,东侧屋两间,为“内签押房”,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的地方。西侧室为总督的书房,是总督温经习字、读书作画的地方。曾国藩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此屋为莲池书院学子写过“劝学篇”。
箭道,又称阅射道,顾名思义,就是总督检阅射箭的地方。箭道一般长度在40米左右,直隶总督署内的箭道为南北走向,射箭时在南边摆上箭靶,人站在北边40米左右远射。
箭亭,又称射亭,在箭道北侧,面阔三间,小式硬山顶,前有走廊,此亭是总督检阅属下武将操练技勇、练习骑射时观看和休息的场所。
古井,为总督署内用水打水之处。
随便转转。
大约12:30结束参观。步行前往白家罩饼天盛店吃午饭。途中路过清河道署。
取车,直接回京。
15:35到家啦。
今日步数:887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