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河出太行(我的济源旅游地图之4)
五龙头村
早上不到七点,我站在一辆25路车旁向做发车前准备的司机求证:“您到五龙口吧?”
“到五龙头。”提着湿漉漉拖把的师傅很专业地回答。
“对对,就是五龙头村。您几点走?”
今天的目标是五龙口,在百度地图上,瞧着地形的画面,参考网上搜来的介绍文字,把星标点进了沁河里,再查最近的公交车站是“五龙头村”。五龙口是水利工程的名字,作为“国保”,有时被加上“传统”或“古代”,其实人家传承有序,至今仍服务当地。同为水利文物,比如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这都是全国闻名的旅游目的地;我还在2003年去过安徽寿县的安丰塘、2005年去过陕西城固的五门堰、2016年去过福建莆田的木兰陂,这次要再加一个五龙口。
从公交站出发,汽车又跑在昨天的G327上,只不过今天是向东去,只在与G208交汇处拐了一个弯,直奔北而去,七点半,汽车抵达五龙头村。环顾四周,最显眼的是山,刚刚在乏味的平原上跑了半个小时,怎么一下子眼前就有了山呢?很有点突兀之感。低头看路,也许是平原地带好修路,G208比G327要宽得多,五龙头村的村口就在对面,我却难以跨过去,穿梭似的车流带起旋风,把草帽刮掉,幸亏还在路边,我抓紧一切零碎,不敢像头天在封门口那样大剌剌地行动了。
村口
国道岔向五龙头村的路口也甚是宽阔,而且很有些装扮,像城里常见到的街道出的宣传板,布置在一进村口的粉墙上,画的画儿,贴的字儿,大小字号,不同字体,煞是热闹。挺好的,认真看下去,大致了解了当地的概况。比如,“位于孔山脚下”,原来刚刚看到的山叫这名儿;“村北古枋口全国闻名”,五龙口的确是国保,但没几个人知道,就算当地人,我一提五龙口,无一例外便说“看猕猴”。
有大事年鉴,从1392年五龙头李姓先祖从山西洪洞迁移至此地开始,下一行便是1944年日寇轰炸,完全是家谱的编写方式,上溯三皇五帝时。看到第三条,原来46年这儿就归共产党领导了,第四条说该村出的少将指挥了开国大典的礼炮鸣放……后面还有,1976年在祠堂举行了毛主席的追悼大会,1978年把祠堂拆了,等等。最有趣的一条是1968年—1969年沁河洪水,村里运送石料的木船被冲走,后来在沁阳市坞头村找到,因此和坞头村恢复老社亲关系。那个时代不正是破四旧的最高潮吗,竟然还恢复起村庄间的社亲来。
乡村有乡村的运作模式,用城里洋式,或板着面孔的法律统一划之,而不尊重乡谷还真是不行,比如有一张板子叫“五龙头村五会成员名单”,所谓“五会”是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孝善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工作职责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而人员全部姓李,只有一位旁姓一看就是嫁进来的媳妇,而且名单重复率特别高,会长和成员互换位置,或者挂名于各会,目前以“小”“新”两辈人为该村该姓的主力。
概况说“村里走出将军一人,全国著名作家一人,县处级以上干部12人,乡科级干部31人,大学毕业生200余人”。另外一块板子是五龙头村名人录,一是少将李健,一是作家李洱,小说没看过,只是闻名,最后贴个“白条”改动,原来写的是啥?是长中短篇没搞明白,还是写错字了,可那个“评”不还是错的吗?
西河的东岸
宣传墙报对面是五龙头村统一的农舍,横平竖直的,大约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果吧,为了节省土地以及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只好牺牲田园风光了。大道走到底是一条不宽的菜地,应该是村民的自留地吧,种着各种各样的青菜,收拾得井井有条……
隔着些杂树是一条水渠,水位很低,一位大爷正用一条长长的皮管汲水浇园,他说这渠叫“西河”。
西河的西岸
过桥,普通的水泥桥,沿西河边仍是菜地,一位妇女搬个小板凳在地看小苗,一片绿茵茵的,我问种的啥,她回答:芝麻,瞅瞅咋还没出苗呢?那,这一片是啥,杂草,干吗不就手拔了呢?
菜地外侧是条南北向的土路,估计这儿算村外了,不再修水泥路,加上西侧圈起来一个个圈来,像是卖或租出去做工厂、仓库的(在菜地的侧有个石刻厂,应该是村办的,或村民办的),暴土扬场,就跟城里的开发区似的。
土路的西边也有一两个农家院,大量使用土坯,只在关键位置,比如房基和门窗处使用青砖,大多是两层楼,估计比西河东边村里原来的房子要新,应该是当年年轻一辈分家另过分的房基地吧。因为不在原村里不妨碍旧村改造,便留了下来,能够看出来,其建筑方法还是传统的,而民居比之公共建筑又有简化,比如山墙上不使用木质博风板,只有很窄的砖条,其上烧有简单的纹饰,根本遮不住檩条头,便以一块三角的砖(应该有具体的名称吧)挡在上面,很实用。
再走一段,西河边的菜地没有了,在新栽的小树和杂草间,能够很容易看到西河,水不多,但比村庄边的清,岸更自然,应该是少有修葺,但也没有更多的破坏。
很快,眼前出现一丛松林,长成了的,不少年头了,其下黑洞洞的,心里一阵激动,那应该就是“广利灌区渠首管理站”了,这个节点是“研究”如何找到“五龙口”时,多篇文章都提到的。
沁河桥
来到松林前右手便是横跨西河的桥头,向右看,前面还有一座桥,根据近来对此处地图的研习,应该是跨沁河的,而这座桥头,跟打阻击战似的垒着掩体,还左右各一道,前后交错着。走近些,原来还砌过死墙,如今扒开个豁口,难道这桥是危桥,不让通过?但来来往往的车辆,是今天进村后见到最稠密的。
绕着掩体拐着弯,再攀上一个高坡,终于踏上桥头。现场很破败,是那种被废弃的,一点一点雨涮风蚀、人踏车辗的感觉,而水泥又不像石材会倔强地保持自身的完整性,所以斑驳销蚀得七零八落不说,各个伤口处,甚至没受过伤的地方都仿佛准备散开。不时有农用车开过,让我心里有些底气:总不至于坍塌到河里去吧。
从地图上看,桥基本是南北走向,但因为河道不是正东正西,所以它俩并不垂直,从南头上桥,我就发现桥两侧的栏杆不对称,东侧(朝下游侧)的栏板更长。桥头的设计是两块花板、一块字板、两块花板,一上桥就发现东西两块字板不面对面,强迫症要犯了。好在越通过“技术”调整,后面的字板都对齐了,最后桥北端的桥头也是齐的。
桥头周围没有说明牌之类的,实在乏善可陈吗?修桥补路是功德,无论什么时代都要留个痕迹呀。现在只能从字板上看个大概了。桥头字板,朝上游: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朝下游: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革时代早中期吧,因为到后期也不那么热衷于写语录了。
桥面挺宽,两辆汽车对开没问题的,桥中间栏杆没花,柱加双层横栏,不是一通到尾,隔一段,双柱并列,横栏出头,大约是为稳固吧。无论横栏、立柱,还是字板都有碰坏的,有的断一根,有的干脆豁牙了,不知道被撞坏的当时,车辆有没有掉河里。大约每隔八九根柱子便夹着一块字板,全是语录(由南向北,朝下游的在上):
1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要节约闹革命。
2
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要斗私,批修。
3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4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
5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队万(繁体)难,去争取胜利。
(缺朝上游的一块)
6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7
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被撞裂撞歪了)
8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下图是头一天在轵关拍的麦田,完全两个季节。两地直线距离三十多公里,但轵关进了太行山。
9
(缺朝下游的一块)
备战,备荒,为人民。
10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缺朝上游的一块)
都是耳熟能详的,不禁惕然自警:烙在骨头上的印记啊,千万别以为自己能彻底跳脱出来!隶书字体,好不好,不会评价,但这位书法家应该是直接写在未干的水泥板上吧?如今,连电脑刻字再一点点揭出字形贴到板子上的手艺都过时了,这样的工匠不好找了。他姓甚名谁,落款全是仿毛体的“毛泽东”三个字。另外还有个别写了繁体字,比如“万”“记”“闹”等。
北端桥头的字板重复南头,只不过把两段话的位置颠倒一下,是找不到比较长的语录,还是找不到难以表达相同分量的段子?好吧,重复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更何况人家还有变化呢,估计当时的修建者也是费了翻心思的。
五龙口险工
返回沁河桥南,未上跨西河的桥时,有一条延着沁河向下游去的路,一看就修得很好,靠河一侧是松,另一侧是杨,均已经成材给全路覆阴,路口有限高杆,正中间是加盖着济源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济源市公安局、豫西黄河河务局济源黄河河务局三家红章的《关于济源沁河堤防车辆限行管理的通告》。准备沿路走下去,树荫尽头太阳亮处好像有一处水利设施。
杨树向外是一溜砖石砌的方池,里面是大大小小的黑色不规则石块,在池外明显处白底红字“黄防备—豫—豫西—济源”,第二行“HFB—Y—YX—JY”,明显是上一行的汉语拼音字头啊,黄河这么长,不会重复吗?
先到松树下为沁河桥来张全景。嚯,河边的水务标识真不少,连台阶都是防汛专用的。
沁河桥的样式跟赵州桥似的大拱肩上背小拱,但比赵州桥多了好几个大拱,算是传统风格的改进版,这样的桥,在全国各地很多。它的后面有1969年开工建设的集柳铁路、21世纪初开始修建的二广高速,一个比一个高……
行道树尽头开阔起来,看到湛蓝的道路挡板,围出的草坪里有一块济源市黄河河务局立的碑:沁河下游防洪工程,时间为2003年10月20日,中间的大字便是“五龙口险工”。碑的背面有工程简介:五龙口险工位于沁河上游出山口处……哎,正面明明写的下游啊,这地方到底算沁河的哪个游呢?
百度上查了一下“险工”,说是指堤防的薄弱环节,平时要进行维修加固,汛期尤其是洪水期间要加强防守,派专人查险,一旦发现险情及时进行抢护,防止堤防决口造成大灾。怪不得简介里说:1982年8月,沁河五龙口水文站发生4240m³/s,洪水时,该处曾发生坍塌……1983年批复修建五龙口险工,因原工程设计及施工标准低,不能满足防洪需要,1989年又对该工程加高改建,工程设防标准为小董站4000m³/s。就是说原来这里不是险工,直到82年大洪水出问题后才是,但当时是4240m³/s,经过加高改建现在的设防标准还差200多m³/s,是扛不过几十年一遇的洪水,还会塌的意思吗?还是有点害怕呀。
险工碑边,靠河岸一侧是大利河引水闸,五龙口之所以叫五龙口是从沁河里引出五道渠,其中就有“大利渠”,照理渠为人工开凿,河是天然的,官方的标识中把“大利渠”写为“大利河”,五龙头村的大爷把“广利灌区总干渠”叫做“西河”,看来在五龙口这里水利工程已经是人工浑然天成了。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暑期清凉亲子旅行,五天四夜走进老家河南 33896
- 低风险地区的八日游 20026
- 开封旅游,走进清明上河园,一朝步入画卷 一日梦回千年 11738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