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

泗涧村的聂政冢(我的济源旅游地图之7)

编辑
天数:5 天 时间:5 月 人均:1300 元 和谁:一个人
最下面便是聂政冢

“聂政冢,你去吗?”

“在哪儿?”

“可以导航,4公里左右。”

“走吧。”

“稍等,我先拍张大明寺的正门。”

出了大明寺,就看到一辆出租车,是位女司机,才送客人来做佛事的,上车后查了下日历,才知道当日是农历的十五。

爬上个大土坡

关于聂政的故事版本颇多,相较《战国策》和《史记》情节基本类似,比如人物关系、事件走向。差别在于后者说聂政刺侠累于府中,在“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的情况下“直入”“上阶”“刺杀”,这就比较写意了,不如《战国策》记得客观:在外面参加活动,大家都知道凡活动必混乱。

还有《史记》没说到的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司马迁考证后弃而不用的):韩相惊跑不自觉地(作为普通人我个人觉得,但也有可能政治人物关键时刻仍能审时度势地以为把国王挡在前头,对手不敢乱来)抱住了韩哀侯,导致聂政一刺毙二命,整体事件也就变成了“聂政刺韩王”。

琴曲《聂政刺韩王曲》,蔡邕说是聂政作的,而且从前传写起“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刺杀未果,入山学琴,再“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我觉得是学豫让吞炭吧,也许当时这方法挺普遍);细节再出“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引起妻子思夫,于是一心只有复仇的聂政又“援石击落其齿”;二番借奏琴近韩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行刺成功,很像京戏鱼肠剑刺王僚啊?相较起来,《战国策》更让人信服;最后出来指认刺杀者的不是聂政的姐姐,而是他的母亲“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

难道从司马迁到蔡邕的二三百年时间里,聂政的故事有这么大变化?况且故事里还有聂政死后的内容,作者怎么会是聂政呢?老蔡也是一笔糊涂账啊!倒是《聊斋》里有个聂政冢的小故事跳脱得开:说明代“怀庆潞王,有昏德。时行民间,窥有好女子,辄夺之”,某日抢“王生妻”时,“王亡去,隐身聂政之墓,冀妻经过,得一遥诀。无何,妻至,望见夫,大哭投地。王恻动心怀,不觉失声”,唉这出息!此时:

忽墓中一丈夫出,手握白刃,气象威猛,厉声日:“我聂政也!良家子岂可强占!念汝辈不能自由,姑且宥恕。寄语无道王:若不改行,不日将抉其首!”众大骇,弃车而走。丈夫亦入墓中而没。夫妻叩墓归,犹惧王命复临。过十余日,竟无消息,心始安。

虽然没写明聂政之墓的具体地点,但这故事的发生地“怀庆府”就包括这一带。导着航,在轵国故城的标记处叫停出租,见路边有块水泥牌,扑过去,却是水闸的一部分,向马路对面望去,贴路边立着轵国故城的四至碑,标准式样,四周皆将收获的麦田。上车不久,司机向左侧一努嘴:我们济源的殡仪馆。车子快速划过,留在我印象中的却是与农家院无异的土黄色墙。

上坡后是一片空场,应该是这个农家院的场院吧。

从我的照片看,最后一张大明寺的时间是8:46,第一张轵国故城的时间是8:54,而第一张聂政冢则在9:02。真的不远,但步行来回也得两个小时吧?

顺着导航的指示,车子驶下大道进了村,两位老人靠一户宅子的后墙坐着,司机问聂政冢,老太太望向老翁,老翁抬抬下巴向着我们刚刚过来的右手边的山坡:那不是。我请司机原地等待,便自己顺着坡上的一条土道攀上去。坡顶是一片场院,后面是一个农家小院,顺着院子左侧围墙向后走(下大道时看到那里有一片柏树林),距离山坡边缘很近,根本不是一条路。

坟冢上的红绳,坟冢边的红墙。

柏树林就在院后,肯定是坟冢了,虽然柏树都不粗壮,一看就是近年来新种的,想起1998年在商丘的微子墓前,连细杆的柏树都没有呢,满地全是野生的蒿子,几乎要高过人头呢。真的是不在意怎么修怎么建,数千年这个地点没有被湮灭就是奇迹,更何况柏树林里拴着红绳呢,不拘泥于什么材质,是红色的就行,绊绊扯扯,满坡都是,这与在有灵性的树上披红是一个道理吧?

红绳上还有字?怀疑直接扯了拾来的横幅……

围着柏树林转了半圈,看到聂政冢的碑了,在我们离开的公路边,聂政冢正好在公路与村道的夹角处。碑的背面简略记载聂政故事,中间有一句:姐姐聂莹闻讯,为扬哥哥英名,冒死认尸。虽说有传莹(嫈)与政为双胞胎,但是姐弟还是兄妹还是挺重要的吧,起码在一篇文字里要自圆其说,好歹这也是政府正式的文章啊。

朝向公路的一侧有文保碑

直到拍柏树林时,才看到刚才经过的那个院子的后墙是红色的,才知道碑上说的“冢前有聂政祠”就是那个农家院啊,返回院前的场院,才迈步院,忽地一下正殿门边的破沙发上坐起个戴墨镜的老头,着实吓一跳,应该是村里安排的看庙的,我问他话,他指耳朵,原来是个聋子,但他见我看碑,马上指哪是明代的哪是清代的。

聂政祠只一进院

先进殿,结构虽很是粗糙,没有“雕”梁,却有着“画”栋,尽管也大多归于混沌。因为刚刚从大明寺出来,惊讶于其后佛殿里里外外的彩画,在这乡野间没啥规制的小庙里,又见彩画,或者这是此地的传统?还是明显地向不远处的文物学习?

脊檩上有一条看着颇新的木条,上面写着:时在公元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三日申本社泗涧……群策群力重修聂政祠三间常务理事解……梓匠赵*自建之日大吉大利谨誌。

申本社,有可能是当地一个比较大范围的社群。

第一个……是两列字:沟东、卫泗涧、沟西、老段沟,可能是泗涧村的四个村民小组(其实应该是传统的小社区,或者因为水、姓氏、祭祀等习惯性的划分)。

第二个……也是两列字,一共10个人名,都姓解,都是双字,其中有4个字辈为“福”。

梓匠写的是全名。

文字的两端画着天乾和地坤二卦,不明白为何地坤在上面,而天乾在文字的下方。

结构相当豪迈

聂政冢碑的介绍中说还存有“明清民国碑碣六通”,现在都摆在正殿的廊下,或者镶嵌于墙上,其中有“皇明崇祯十年岁在己卯仲冬,巡抚宁夏都御史,郡人……”;有民国八年二月初二的重修碑记,撰文是“教授养成所毕业生”,书丹是“清邑庠生”,社首姓解,总理姓卫,首事一共14人,6个姓赵,3个姓解,2个姓李,卫、黄、曹各1,会首6位,2解,2卫,1李,1赵,最后是木工、*(看不清)工、石工的名字。

隐约的彩绘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泗涧村的聂政冢(我的济源旅游地图之7)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