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豫北古今游—从龙门石窟到中原小九寨

编辑

         河南古为豫州,故简称豫。豫北本指黄河以北地区,本文南扩至陇海铁路一线,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左右。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古都云集,景点众多:从历史上讲,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我国八大古都竟有4个集聚在此,即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且夏、商、周时期均基本建都于此地,在中华5千年文明史中,在此建都的时间竟长达近2700年,占50%以上,其中洛阳1302年、开封592年、安阳414年、郑州381年,还不包括附近的夏朝前期国都商丘;从地理上讲,黄河在此横穿而过,八百里太行在此崛起,黄淮大平原到此终结,豫北与山西交界一带沟壑纵横,峡谷深切,山水雄奇,景点密集,著名的有王屋山云台山宝泉、天界山、八里沟万仙山等,还有红旗渠、挂壁公路,是河南旅游的热点地区,这里还是中国高瀑最集中的地区,仅落差300米以上的就有桃花潭、见龙瀑、云台天瀑3个,高度分别居全国瀑布的第7、9、10位。千年古都虽仅存遗址,但青山依旧在,黄河万古流。

                                                                                     古都洛阳

       洛阳是有名的十三朝古都(仅指正史承认的朝代),建都政权数量和建都时间均居中国八大古都之首,且属古都中的长辈,因为北京、开封、南京建都时间都只有几百年,西安(含咸阳)刚满千年,而洛阳从夏、商、周到晋、隋、唐,为都时间竟长达1302年,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如今的洛阳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街道整洁干净,梧桐树参天蔽日,市府广场上的音乐喷泉五光十色,千年古都又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洛阳最吸引人的还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本来我对庙宇石窟并不感兴趣,但对那尊卢舍那佛像却向往已久,这是我唯一喜欢的佛像,来洛阳主要就是冲着她去的。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10余公里的伊水河畔,河东是香山,河西是龙门山,龙门石窟也因此得名。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93年),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在南北长达1公里的东西两山峭壁上,现有窟龛2345个,创造了此项纪录的中国之最,为中国窟龛最多的石窟,共有造像9.7万余尊,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除佛像外还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是中国古碑刻最多之处,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但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民初时石窟造像经常被盗,民国政府在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1930—1940年石窟造像再次受到疯狂盗凿,大多倒卖至日本美国。龙门石窟196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入景区后我从北向南一路看去,左边是清清河水、依依杨柳,右边是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石窟古洞,数量如此之多,我当然无法一一观赏,只能重点看看西山崖壁上最有代表性的宾阳中洞、莲花洞万佛洞古阳洞、和奉先寺:宾阳共有三洞,是北魏两位皇帝费时24年建造的,其中中洞较为精美。莲花洞是因为洞窟顶部雕有一朵庞大的莲花而得名。万佛洞的内壁上布满了小如姆指的佛像,一排排整齐规整。古阳洞是建造年代最早、保存造像最多的洞窟,北魏书法代表作“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就在此洞内,可惜洞外围着铁栏杆,里面的一个字也看不到,最后在中段处沿石阶快步登上半山腰的奉先寺广场,这是在岩石上开凿出的一大片宽阔平地,工程量极其浩大,一片U型崖壁呈现在眼前,场面壮观,令人震撼。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长宽各30余米,因其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年,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历时三年才完成,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形态圆满,群雕共有九尊大像,位于正中央的就是主佛卢舍那像,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主佛两旁各4尊佛像略小,分别是其大弟子迦叶、小弟子阿难和菩萨、天王和力士,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群像背后上部的岩壁上有很多方形小洞,这是宋、金时的人们为了保护佛像而修建的木结构屋檐式建筑,后来发现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反而加速了佛像的风化而被拆除。我仔细观察着这尊大名鼎鼎的卢舍那佛像,据说她就是按武则天的容貌雕凿,只见她面容祥和,仪态端庄,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一阵猛拍狂摄后再细细端详,我发现不论从左中右哪个角度观察,她似乎都在看着你,而且远看时她眉目慈祥,近看时又微露威严,这种表情的动态变化非常神奇,游人可以细细观察揣摩。

有人把卢舍那比作东方的蒙娜丽莎,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认为她比蒙娜丽莎更胜一筹,理由有四:其一,《蒙娜丽莎》只是一幅小画,我曾到卢浮宫看过,尺寸小得令人吃惊,而卢舍那则是宏篇巨制的超大型作品;其二,《蒙娜丽莎》只是一幅平面绘画,而卢舍那则是形象生动的立体造像;其三,《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而卢舍那则建于公元680年的唐代,比《蒙娜丽莎》早1000年左右;其四,《蒙娜丽莎》只能放在博物馆恒温的室内供人欣赏,娇嫩得经不得一点风雨,而卢舍那不畏风霜雨雪,笑看风云变幻,因此,我的最终结论是:“卢舍那归来不看佛”。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中唯一雕凿在石灰岩上的,非常不利于雕刻和保存,但卢舍那像选了一片很好的位置,石质较坚硬,也没有裂隙,又有上方突出的石檐遮挡风雨,所以除手部损毁外,卢舍那的头部和上身均保存良好,甚至连石灰岩渗出的白色痕迹都没有,这真是一个奇迹,右边4尊除最里1尊外也保存较好,但左边最外2尊损毁严重,甚至连头都没了。

       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次年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中国古代官署名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但历史上白马寺多次遭受战乱的破坏,包括抗日战争和文革时期,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1961年白马寺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的“天子驾六”遗存也值得一提,2002年洛阳市中心拟建一座河洛文化广场,在前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东周墓葬多达710座,马坑、车马坑36座,数量超过洛阳50年来所发现的总和,而其中一座车马坑,更是震惊了在场所有考古专家:南北长42米、东西宽7.2米、深1.8米的坑内埋车26辆和马68匹,其中一辆车两边对称摆放着的6匹马的骨骸,东周“天子驾六”遗存横空出世。这“驾六马”的“天子之乘”以直观清晰的形式,向世人印证了古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述。天子驾六车马坑,车辕、车身的构件及马的骨骼仍清晰可见虽然过了近3000年,车辕、车身的构件及马的骨骼仍清晰可见。“天子驾六”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现在人们可以隔着玻璃观看下方的“天子驾六”遗存。

                                                                              焦作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郑州以北130公里的焦作修武县境内,与山西的晋南相邻,2005年被评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后,渐渐为广大游人所熟知。我最早知道并喜欢上云台山,还是缘于报上的一张照片,那张呈俯视角度拍摄的照片,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下图

一次到新郑公干后,我专门找了个周末参团前往,早上近8点准时从新郑出发,向北穿过郑州城区,但行程时间并不止导游说的一个半小时,近10点才到达山下。云台山的山门完全是现代式的,一溜长扁横卧的建筑,实际已毫无门的形式,与其他景区的传统山门相比,倒有些别具一格。

转乘景区大巴上山,上午游的是红石峡,也就是上述那张照片的具体地点。红石峡,顾名思义就是峡内都是红色的岩石,据导游介绍红石峡是云台山景点的精华,集秀、幽、雄、险于一身,峡谷全长1500米,峡深60米,为单行线景点,峡内相对封闭,受外界干扰较少,因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当地百姓称之为长春峡,但在上山途中乃至下车后,我看周围山形地貌并无任何奇特之处,与一般山区没什么两样,而大雾弥漫中山峰隐约难辨,正担心影响游览,导游却说景点都在谷底,不受大雾影响。下车后向左走上一线天桥,桥下方就是红石峡,很快就看到那张照片展现的两岸危崖对峙、中有一湾碧流的熟悉景观,原来我还猜想那张照片是否是摄影师在某一特殊高度拍的,一般的游人看不到,现在看来这个云台山代表性景观人人可见,但大多数游客并不太在意,匆匆掠过,我可是又摄又拍了好一会,只是雾大草黄,效果不佳。

忙乱了一阵后突然发现大部队都走了,急忙追赶。过桥后右拐下山,很快来到峡谷口,只见两边高崖峙立,危岩犬牙交错,仅余中间一条窄窄的缝隙,红崖的岩层成水平状层层叠叠,周围石头的颜色的确较红,红石峡真正是名符其实,人行在半山腰的栈道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见谷底,刚才走过的一线天桥正在头顶上。

沿着弯弯曲曲的栈道,走进一座山谷,面前豁然开郎,两边崖壁后退,围出谷底一池碧潭,一座红色小石桥横卧潭口,桥洞下泻出两道白练,此桥酷似天然石桥,其实是人工所为,这正是前述照片所体现的近景,这座桥及桥下飞流位于照片正中,特别醒目显眼。穿行在红石峡,一路欣赏具有北方雄浑大气的山水画廊,与南方秀气柔美完全不同,碧水丹崖一体,山水相映生辉,溪流碧绿如玉,丹崖分外红艳,红得胜过武夷山、龙虎山,据导游说是岩石中含有铁元素的缘故,也属于丹霞地貌,但我看石质不像是砂岩或砾岩,质地似乎比较坚硬。

沿着谷底弯弯曲曲的路向前走,忽然听到前方哗哗的水声,转过一个弯,看到一匹飞瀑从右边的崖上泻下,路边的指示牌上说这是黄龙瀑,周围还有一些无名小瀑,飞珠溅玉,造型很美,特别是从崖壁长满的绿苔上垂下串串银线似的细流,我还是头一回所见。

当峡谷快到尽头、游人即将左拐上山时,前方右侧崖上又出现一个高达20多米的大瀑布,水流从阶梯式的崖壁奔泻而下,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景色分外迷人,没想到在上午游程的最后还有高潮迭起,路边的指示牌称其为首龙瀑,在首龙瀑的右边还有一道小瀑盘旋而下。

红石峡的行程虽不长,仅一个小时左右,但景观丰富,山水兼奇,可谓集崖、石、壑、沟和瀑、溪、潭、洞于一谷,这是那张照片所未能反映出来的全景,因此,上午整个行程我都在忙于拍摄,根本跟不上导游的脚步,更无暇听其讲解了,大家一致的结论:不虚此行。左拐上山,登上崖顶,竟看到一座水库的大坝高高耸立,想起刚才那么漂亮的瀑布竟是从水库流出,心里一阵沮丧。登上坝顶,碧波荡漾,时近中午,湖畔高耸的山峰仍笼罩在大雾之中。导游说此湖名为子房湖,子房就是汉代名相张良,当年曾在此隐居,看来此处原本就有自然湖泊,只不过后来修了大坝,湖就变成了水库,因此,红石峡中的瀑布也算是半天然的,想到此心中又一阵释然。

       下午去小寨沟,景致比较一般,与大多数峡谷类似,有一些小瀑布,但与红石峡不能相比。走到峡谷尽头,没有路了,三面都是几百米高的岩壁,合围着眼前这片低谷,这就是龙凤谷,据指示牌介绍,这种奇特地貌是280万年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共同作用而造成侵蚀和重力崩塌的结果,形成了三面绝璧、一面开放、口小肚大、形似笼状的瓮谷。按导游的计划行程,本来今天的游览已告结束,我看时间尚早,便快步还返回沟口,独自一人奔向另一条沟谷—老潭沟,老潭沟与小寨沟相邻,本无特别景致,吸引我的是里面有落差高达314米云台天瀑,居全国高瀑第10位,酷爱瀑布的我岂能放过,虽然此季节瀑布无水,但既然有时间,我仍决定进去看一着,在沟口我发现原有的电瓶车因人少竟已停驶,而路标标明的里程竟达2.8公里,比刚才小寨沟2公里的路程还远,心里不禁一阵犹豫,主要担心时间来不及,无法在导游规定的4点前返回,但就此放弃叉心有不甘,便决定先试走一段看看。一路上基本见不到游人,到一三叉桥时发现已走了一公里,时间才过了10分钟,便加快脚步,拿出急行军的速度往里赶,过了一段栈桥后,峡谷变窄,景观也渐入佳境,出现几个小瀑布,其中有一深沟夹着一泓呈S型的碧水,很是耀眼。很快走到沟的尽头,这是一个与小寨沟龙凤谷很相似的地形,三面高耸的岩壁,拥抱着一片蓝天,但天台天瀑只是个季节性瀑布,此时全没了夏季有水时的气势,只能依稀看到岩壁上半部一些涓涓细流,刚流了一段就被岩壁吸收了,并未泻到谷崖底,崖底的水潭也很浅,周围散落着曾经千洗百练的巨石,整个峡谷静寂无声,只有我孤身一人在此凭吊仰望。

据说每年七、八月时雨水丰沛,瀑布非常壮观,网上有图片可以证实,见下图。不知今后有无可能再游此地。回到沟口,屈指一算,老潭沟进出仅花了50分钟。

                                                                                       小城登封

        登封县距郑州仅70多公里,1994年撤县设市。我第一次去登封时,游览的是位于西郊的少林寺,虽然对庙宇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当时少林寺名气很大,到了登封不去看看也说不过去。少林寺初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而敕建,因位于少室山北麓的从林中而得名,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我先去的是少林寺的核心常住院,其山门大家都非常熟悉,经常在电视、电影中出现,“少林寺”3个字的匾额是康熙所题,里面的建筑共有七进,无非是大雄宝殿藏经阁之类,再加上左右钟鼓楼,与其他庙宇并无二致,电影中展现的武僧练功踩陷的砖坑和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壁画都在最后的千佛殿,右边配殿中还有从后山达摩洞取下的达摩面壁石,但不经导游指点和想象,根本看不出所以然来。少林寺有名,是因为它是佛教禅宗和少林功夫的发源地,在佛教界和武术界均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但到清代中期后逐渐衰落,门庭冷清。文革结束后,少林寺逐渐修缮重建,现存建筑当中包括大雄宝殿、达摩面壁石等均属

又以少林寺为龙头推动当地旅游经济,每到旺季游人熙熙攘攘,不绝于途。走出常住院山门,前往西面一里外的塔林,这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地,一个高僧一座塔,久而久之,墓塔便成林了,现已达230多座,是全国现存古塔最多、最密集的塔林建筑群。

由于年代不同,佛塔的建筑风格也多种多样,但以唐式风格为多,电影《少林寺》许多练武和打斗镜头便在此取景。塔林门口挂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授予的时间是1996年,而当时的少林寺还只是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其文物价值低于塔林(注:17年后2013年,少林寺才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此眺望南面的少室山,只见眼前数峰横卧,顶部极为平坦,与一般山峰顶部高耸突起大不相同,我想起清人魏源对五岳的描述: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这不就正是“嵩山如卧”的情景!真是一字中的,入木三分。当年魏源如未亲临实地,肯定得不出如此生动形象的结论,今日我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也无法感受此比喻的准确到位。后来我在高速公路上远望太室山,也是山脉卧伏,逶迤连绵,只不过顶部没有少室山那么平坦罢了,我深深感到古人遣词用字的高深绝妙。

我第二次到登封实际上是在去洛阳的途中,由于时间极其有限,只游览了距市区最近的中岳庙。中岳庙位于太室山黄盖峰下,与少林寺一东一西相隔十几公里。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代,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后,下令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北魏时期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也是后来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

唐玄宗李隆基仿效汉武帝,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从此,中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故人称小故宫,中岳庙的大门天中阁也像小版的天安门,

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共7进11层院落,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前后纵深达630米。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共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400余间,居中原各祠宇之冠,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2001年,中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中岳庙历史建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的组成部分。我去的那天正逢中岳庙每年两度的传统庙会,市民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因面积太大、人也太多,我只能沿中轴线草草地走马观花,其中的主体建筑是峻极殿,

这里还有一株古柏,据说树龄仅次于嵩阳书院“大将军”、“二将军”,为中国第三大古柏。

    登封虽然不大,但古迹甚多,文物遍地,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21处,居全国县及县级市之首,这里还有中岳嵩山,我原来一直以为山上景致一般,所以二进登封都未上山,后来才知情报有误,作了一番研究,得知山上的三皇寨是嵩山最有代表性的景区之一,10至11月的山林秋色最为壮美,此外,山下也有不少景点:嵩岳寺内的嵩岳寺塔已有14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理学大师二程曾在此主持讲学,现尚存汉武帝所封的古柏“大将军”、“二将军”,已有2千多岁,据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柏树;法王寺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二座寺院,寺后山那幅古塔的照片更很吸引我,在玉柱峰的衬托下,一座隋朝舍利方塔亭亭玉立,傲然独秀;从游览图看,中岳庙南面不远还有一座太室阙,当时我并未太在意,事后才得知那是汉代建筑,至少有1800年历史,据说全国现存的汉代建筑可没几处,于是2019年我又有了第三次登封之行,不仅登了嵩山,还将山下景点“一网打尽”,详见本人游记《嵩山上下》。

                                                                                  新乡宝泉

         新乡辉县宝泉景区是近两年才去的,飞到郑州后无需出机场,直接在东连廊乘每小时1班的客运大巴前往新乡,非常方便快捷,这一点是其他省会机场所不具备的。豫北那么多山水景观,我们为何选择宝泉,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有山有水,二是距离最近。宝泉位于辉县西部的薄壁镇,距新乡仅78公里,离焦作云台山也非常近,网上说可以在新乡汽车站坐班车前往薄壁镇,但该镇距景区还有几公里,交通并不方便,所以还是跟团为好,所以预定了跟团一日游,游客到景区内可以自由活动,不限时间,返回时按预定时间到预定集合即可,还是比较自由,也未安排购物项目。那天一大早,我们在体育中心坐上旅行社的大巴,7点半准时出发前往宝泉景区,周末游人较多,都是散客拼团,途中一马平川,连土包丘陵都没有,只是到了薄壁镇才看见山。“宝泉”是因峡内有口泉眼而得名,水流千年,从不枯竭,清乾隆御赐“泉盈水灵”4字,内有六大险谷,二十四奇峰,著名景点:潭头巨瀑、西沟水帘、幽深迷径等,景区集雄、秀、奇、幽于一体,揽山、水、林、洞于一身,坐拥高峡平湖、雄奇峡谷、超高瀑群等太行奇景,犹如一幅鬼斧神工的峡谷画卷,专家赞誉“贵在原始,美在天然”,人称“中原小九寨”。 这里有太行山脉最密集、最壮观的飞瀑群:见龙瀑、飞龙瀑、双龙瀑、玉女瀑、青苔瀑,五步一潭,十步一瀑,形态各异的瀑布组成的中华千瀑谷,堪称太行奇观,被誉为‘中原最大瀑布群’,开发此地的旅游公司似乎经营的不错,常见广告推销,游客熙熙攘攘,大巴在山外还要排队等候。进入景区不久,拐进一条大峡谷,河流宽阔,巨峰耸立,南太行展示出雄奇壮美的画卷,而且有山有水,一路风光迷人,这一带都尚未开发,此景区还有发展前景,但我发现远处山景朦胧不清,为何在远离城市的大山之中,空气质量也如此不佳,真是令人费解。

在停车场下车后,我们向峡谷深处进发,开始游览游长4公里的小西沟,路牌里程显示玉女瀑2400米、见龙瀑2000米,都不算太远,一路流水潺潺,并设置了多个不同形态的人工宽瀑,溪流两岸均有道路,并架设了不少小桥,

方便游人过往通行,这里的水也不错,特别是水色碧绿的翡翠潭很是养眼,据说这是因为富含被水溶解的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成份的缘故,再加上光线折射所致,

水上游玩项目不少,景区设施比较完善,还建了几条美食街,开发宝泉的公司宣传工作也做得很好,景区知名度较高,今天又逢周末,游客很多,扶老携幼,熙熙攘攘,由于地势较平,游览强度比天界山小多了。

走了一段发现远处右侧山顶有一缺口,似乎是流水切割形成,莫非就是著名的见龙瀑?根据最新资料,我对全国十大高瀑重排座次,见龙瀑高320米,排行第九,比云台山天瀑还高6米,我们游宝泉就是奔此瀑来的,但眼下并非多雨季节丰水期,我担心云台天瀑的情景重演,行前还曾专门电询景区,工作人员称此瀑可人工控制,周末、节假日游人多时放水,所以特地选择周六到此,为此还将出发时间提前了一天,但为何山顶缺口不见水呢?我满腹疑团向前赶,来到三叉路口向右就是见龙瀑所在的峡谷,我一直走进去,的确是无水,正大失所望时,见对岸有一保洁女工,一问才知由于水量有限,今天只放两次,放水时间是11点和2点,每次1小时,我这才放下心来。重回三叉口,沿河向左边的峡谷深处前进,过翡翠海、红石苑、猿人峰,峡谷越来越窄,路牌显示前方有一仙女瀑,但已看到峡谷尽头,仍未见瀑布的影子,纳闷中向前走到一座小桥,不少人在此拍照,我向右一看,原来仙女瀑藏在岩壁的内凹处,虽然瀑布规模不大,但上有奇峰层叠,下有碧绿深潭,且位置、地形比较特别,只有走到近前才能看见,确与其名相符,这也算是宝泉一奇了。

到此峡谷似乎已到尽头,但通过左侧岩壁上的之字形青云梯,还可到半山腰的玻璃观景台。从导览图看,右侧也有十八拐的山道阶梯,向上攀登1400米处有青苔瀑,至1700米处还有落差达180多米的飞龙瀑,但我心系最高、最大的见龙瀑,且放水时间将至,如等第二次放水要3个小时后,因此就不再继续向上攀登,沿原路返回见龙瀑已过11点,山顶缺口处水流奔泻而下,气势恢宏,很是壮观,我不禁一阵狂拍。见龙瀑虽高,但属一字线型,瀑形一般,而且快到底部时水流被突起的岩石阻挡而斜向左边,只有雨季丰水期时才能直泻到底。

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各地水流资源均呈下降趋势,瀑布首当其冲受到威胁,景区多在上游建库筑坝,瀑布的人工性日益增强,白水寨如此,黄果树也是如此,但常见白天放水晚上停止,像见龙瀑这样1天只放2小时的倒是第一次遇到。我们忙着拍摄飞瀑至12点过,12点15分后水流渐渐变小,最后成为细细一线,我们才离开。回到停车场附近才下午2点,进来的时候时间尚早,停车场还是空荡荡,没有几辆车,现在则已停满了旅游大巴,水上乐园下午3点开始表演免费的水上节目,吸引了众多眼球,我们也是第一次看到。

其实如果不怕辛苦,刚才应该上山去看看青苔瀑和飞龙瀑,因为时间足够,我们在停车场附近就休息了1个小时,下午4点登上大巴返回新乡。此后,我还游览了天界山、王相岩林州大峡谷等景区,详见本人游记《纵横太行》,本文不再重复。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豫北古今游—从龙门石窟到中原小九寨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