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迹安阳
从袁林出来,找地方吃了午饭,接着前往殷墟。安阳殷墟从中学历史课上就学到,几十年后终于能见到真面目。殷墟在安阳市区西北部,参观地点包括洹河南北两片区域,洹河南部的一片为宫殿宗庙区,北部的一片是王陵区。跟着导航开车先去宫殿宗庙区。根据发掘,宫殿宗庙区是殷商王族聚居区,周围还散布着各种平民居处和手工业作坊。洹河在遗址区东北角由东西向折成南北向,在北侧和东侧环绕遗址,遗址西侧和南侧则是壕沟和墙,这种四面围护的形态已经初有宫城的形制了。
在洹河东岸先路过了新建的殷墟博物馆,通体青铜色,体量很大,蓝天下很壮观,可惜几个月后才对外开放。过桥后右转,就来到宫殿宗庙遗址门口的殷墟路,路的左侧是大片广场,好不容易在广场南路里面找到一块停车场,游客不多,车子很少。远处广场里有一座新修的巨型雕塑,时间有限就不过去了。
停好车,步行回到殷墟路,顺着路向北走到尽头就是宫殿宗庙遗址的大门。殷墟路沿着东侧的洹河,与新建的殷墟博物馆隔河相望。遗址大门口一片小广场,路边是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碑,特别注意到左侧高处的路牌“小屯”,这里就是著名的安阳小屯村 甲骨文出土地点啦。
殷墟鲜红的大门,在想是不是为了展现殷商时代杀殉祭祀的风俗。
整个殷墟宫殿宗庙区,大致呈南北狭长的长方形,东侧为宫殿区,西侧靠南为宗庙祭祀区,大门在南端,顺着路环绕一圈就完成了游览,地方并不算大。安阳殷墟,是盘庚迁殷之后的商朝国都,直至商末。而封神演义里的朝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淇县,在安阳东南方50多公里,是纣王父亲帝乙就开始日渐重要的一处离宫或陪都。因为在整个安阳区域其他地方没有发掘出如此规模宏大又密集的建筑遗存,加上后期又发现了包围这一区域的壕沟,因此判定这里是殷墟的宫殿宗庙区域。
走进二门,远处就是乙二十基址上仿建的殷商大殿。这处建筑基址横向有50米,目前只发掘了西侧30米,在这个30米的基址上仿建了这座殷商大殿,二层屋顶的长方形房子,就是考工记 “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样子。从大殿右侧的道路向北走,路过原殷墟博物馆,但因为新馆开放在即,旧馆已经关闭,青黄不接,我也就没看上。
大殿后面就是车马坑。车马坑正在维修,搭了脚手架,但车马还是能看清。这些车马是从安阳不同地点出土后集中展示到这里的,保存的都较为完好。马骨,特别是车后的殉人清晰可见。
车马坑旁边,是甲骨碑林,选择了十几片清晰的甲骨,放大制作成石碑,可观摩。
顺路继续向北走,是北部多处宫殿宗庙基址,地面树立了红色的木桩标记建筑柱础的位置,能够想象房屋的原样。这样的建筑基址分甲乙丙三组,共五十多座。甲组大致为宫殿,乙组大致为宗庙,丙组大致为祭坛,这座甲四基址,学者认为是商王寝宫区域的一座核心建筑。
宫殿宗庙区最北部,有一座灰坑,是商代丢弃垃圾用的,但很多实物也都是从灰坑中发现的。
从北端向西侧走,又是好几座基址,这座乙七基址是最复杂宏大的一座,应当是祭祀用的,这座基址旁边就是祭祀坑区域了。
祭祀坑区遍布了复原的祭祀坑,原物在地下五六米深的地方,回填保护了。而就在我这次参观后不久,这一片复原展示的祭祀坑就被填埋了,可能因为过于惊悚,加上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张,里面大概有相应的展示吧。
这可能是最惊悚的祭祀坑了,殉人手持长戈端坐,作守护状。这是商代建造祭祀建筑安门仪式的一部分,在门槛前后左右埋入四具殉人,手持戈、盾,作为守护。
另一具持戈端坐的殉人,面前还有盾牌。
杂乱的殉人坑,至少有五具殉人。
车马坑,车中仍有殉人,甚至可能只是人头。
回望北面的整个宗庙祭祀坑群,不明白商代为什么杀殉之风如此之盛,俘虏来做劳动力不是更好,可能农业还不发达,劳动力消耗不多,消灭敌人获得祖先神灵庇佑才更重要。
穿过祭祀坑,就是著名的YH127甲骨窖穴发现地了。YH就是殷墟灰坑的意思。这个窖穴中是当年收藏甲骨的地方,共出土了17000余片甲骨,是收获最丰富的一处。目前复原展示了灰坑原状。
甲骨窖穴继续往南,穿过一片祭坛区域,走到整个宫殿宗庙区的西南角,就是最著名的妇好墓了。妇好墓地面修了一座面向东方的小广场,广场中心是汉白玉的妇好塑像,身后是复原的享堂,也就是祭祀的地方。
小广场南侧是妇好墓墓室的入口,从楼梯转折而下,深入地下8米的墓室。妇好墓1976年发掘,出土六层陪葬器物,多数器物上都有妇好二字。下到底部,可以看到墓室原状,二层台和壁龛上有殉人,墓室里的青铜器当然是复制品。因为妇好墓中有殉人骨,却没有妇好本人的棺椁和骸骨遗存,所以不少人认为这里并不是她的墓,而只是祭祀的地方。
现在这里出土的大多数最精美器物都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历史考古博物馆展出,不得不同步放出之前去中国历史考古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所看到的妇好墓原物。
从妇好墓出来,就回到出口,原路返回停车场,开车前往王陵区。宫殿宗庙区门口有到王陵区的摆渡大巴可以坐。王陵区在一片田野中间,一条小路,只够两部车交会。路边有一片停车场,停了车,沿林间道路往里走,就是王陵区大门了。王陵遗址所在地,就是著名的武官村,再看附近的地名,小屯、小营,应该都跟驻军打仗有关。
王陵遗址和宗庙遗址是联票,在大门口再验一下二维码就行,我还请了一个讲解员。王陵是个横向的长方形区域,共发掘出13座大墓,其中四条墓道的最高级大墓主要分布在西区,有七座;东区只有一座,大墓的地下部分都已保护性回填,地面按地下墓道墓室的垂直投影种植了灌木作为标识,从空中看或者卫星地图可以看到大墓的形状。东区和西区之间地面现在看到的是大片的草坪,中间树立着司母戊方鼎发现地的纪念石。回来后看了考古发掘资料才知道,原来中间的大片草皮下面有一千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密密麻麻的在脚下的深土里。
因为西区大墓都已经回填,参观主要集中在大墓较少的东区,东区保留了出土司母戊大方鼎的M260大墓没有回填,上面盖了房屋,做原状展示和陈列。M260是一座甲字形大墓,规格在四条墓道的亞字型和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大墓之下,只有一条墓道。司母戊说明这里是商王母亲戊(武丁三位夫人之一)的墓。墓室底部有商代标志性的腰坑,里面有殉狗和殉人。墓室四边都有方形缺口,推测为盗墓的盗洞。这座大墓历史上被盗了六次,最早周代就被盗了,宋代盗墓的器具还留在墓中,但好在大方鼎太重了吧,始终保留到现在。墓门口摆放了司母戊方鼎的复制品。
M260大墓旁边有个小孩的小墓,原墓回填,这里展示了复制品。同样少不了殉人和坑底的腰坑。
大墓两侧有大墓发掘情况的展览,以及部分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其中就有这个著名的人头甗,原物在殷墟博物馆展出。祭祀时在里面煮人头,据研究这还是一个少女的头。
M260大墓出来,东侧是祭祀坑群原状展示,同样是大量的殉人、殉马等,但据讲解员说,这里可是原物,不像宫殿宗庙那里是地面复原展示。实际上整片区域都密布这样的祭祀坑群。整个王陵东区共发掘出这样的祭祀坑200多座,按平均座五人计算,每座大墓陪葬就有500多人,还不包括大墓里的殉人。
太阳已经偏西,在王陵区也觉得苍凉。
离开王陵区,往高铁站开,途中去韩魏公祠看了看,路窄不好停车。韩魏公就是北宋重臣韩琦,这座是安阳给韩琦修的生祠。安阳是韩琦老家,死后也葬在安阳,后来修南水北调主干渠的时候发掘了韩琦的墓,历史上就已经被盗一空,仅剩一块一吨重的巨大墓志,现存在安阳考古研究所。祠堂本身乏善可陈,其中保存的昼锦堂碑号称三绝碑,欧阳修撰文,蔡襄书丹,邵必题额,但目前保存的已经是元代重刻的石碑了。后来想想还是应该去看安阳的天宁寺塔。最后顺利回到高铁站,交还车辆,高铁返回北京。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暑期清凉亲子旅行,五天四夜走进老家河南 33853
- 低风险地区的八日游 19987
- 开封旅游,走进清明上河园,一朝步入画卷 一日梦回千年 1173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