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

北京故宫博物院游记(之一)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4 月 和谁:一个人

2009年4月5日,清明节假期,一大早,我从住处开车前往天津武清杨村火车站,乘坐绿皮火车,前往北京,车票7元。到了北京,坐地铁来到了天安门,2元的地铁票,从地铁站出来,就是天安门城楼了,今天我的旅游目的地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大约明朝中晚期,与外禁垣区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垣为“皇城”。

 

北京原本是明代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百姓、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经过了11年的前期准备工作,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以南京为留都。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在明清时期,故宫的左边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边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是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是进行交易的市场。北京故宫的北面是万岁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万岁山是专门为营造皇城风水而筑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于明初,位于元代寝宫延春阁旧址,用开挖护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积而成。此山的堆筑,一方面满足了皇城要“负阴”的原则,另一方面又镇住了前朝的风水,故万岁山又有“镇山”之称。

 

北京故宫曾经是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据统计,北京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这里所说的“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而是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改名为“故宫博物院”,保存文物有1,862,690件/套。 

 

我刚从地铁站出来,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天安门,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来到天安门的跟前,还是感到有些激动,赶紧拍了一张与天安门的合影留念,为了今天照相,我还特意穿了一件朱红色的外套,就是为了与天安门显得更协调一些。天安门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我虽然因工作的需要,经常进京,但都是在三环之外的区域工作,今天算是我第一次与天安门来了一个亲密接触。我小时候会唱的第一首儿歌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天安门就成了新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进了我们的国徽。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据说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天安门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4.7米,最下面是汉白玉石的须弥座,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下层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

 

天安门城楼木结构,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称,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天安门城楼为木结构建筑,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绘有金龙和玉玺的图案。

 

天安门城楼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国传统的菱花格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最大的那盏称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上的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象征皇帝的尊严。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高8.82米,宽5.25米,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天安门城楼整体建筑稳健持重、造型典雅、气势宏大,又不失美丽的曲线,结构布局巧妙、建筑工艺精湛,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实在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凝聚了中国上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集中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辉煌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天安门以其600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也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天安门城楼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同时,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

 

早在公元前1045年,北京就成了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北京成为辽陪都,1264年元世祖诏令燕京作为中都,九年后改为大都。1267年开始在这里营建新都城。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的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1417年,意欲迁都的永乐帝从全国征调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承天门由此诞生了。明末李自成起义中,多灾多难的承天门再次被毁。到了晚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曾洗劫并炮轰天安门,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悲惨耻辱的记忆。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城楼上以宣统皇帝(溥仪)名义发布退位诏书,这是天安门最后一次履行皇权使命。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定都北京,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天安门得以“重生”,其价值和功能被重新评估定位。

 

天安门城楼前的汉白玉桥,称为金水桥,金水桥又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因为只许皇帝一人通过,所以称为“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所以称为“王公桥”,在王公桥的两边,是只许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称为“品级桥”,而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及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桥”。五座内金水桥除有类似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

 

天安门前金水桥畔有两座对称的华表,原来并不在此位置。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和十月一日,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集会等群众活动,为方便游行队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华表分别向东、向西并向北挪移数米至金水河岸边并列摆放。明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时建立的两对华表,巧妙点缀了整个精美的故宫建筑群,增强了古老建筑艺术的整体感。华表是天安门的一个重要标志,与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雍容典雅的金水桥、威武雄健的石狮子浑然一体,已成为天安门前一道特有的美丽景观。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此兽有注视皇帝出入之意,所以人们把顶上的那只蹲兽叫“犼”,望着皇宫外头,称它为“望天犼”、“望君归”。在天安门城楼后边也有两座同样的华表,顶端也蹲着一只石犼。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北,朝着皇宫的方向,人们称它“望君出”。“望君出”就劝诫皇帝不要老是待在宫殿里,该到民间看看百姓的疾苦。

 

天安门前金水桥南北各安置一对身躯庞大的石狮,威武雄壮,工艺精湛。这四个白玉石大狮子,雕刻精致。据《中国狮子艺术》一书记载:“这两对石狮雕刻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距今已有600年了,高2.5米,加上底座总高近3米,头顶13个疙瘩,按当时规制,是最高等级的石狮。”这两对石狮雕刻比例协调,瞪着大眼睛,微微侧歪头,半咧着嘴,鬣毛工整地缠卷成涡旋状,前腿上有一个不大的“圆钱”纹,身披缨络盘结锦带,胸绶带上有环铃和缨络穗坠。石狮的用材是一种灰白中夹带着均匀浅灰绿色斑的石头,抗自然风化能力强。石狮用整块料石雕凿而成,造型、尺寸和刻工都一样,体现了明朝的雕刻工艺,是北方石狮的代表。

 

天安门的身后,是巍峨壮丽的紫禁城,是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天安门的面前,与开阔的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相望,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的中央,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广场的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毛主席纪念堂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的南部。这些建筑,都是围绕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布局展开,进一步提升了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无可争议地成了首都的象征、国家的象征。

 

我穿过天安门城楼,顺着人群一直向北走,很快就来到了端门,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和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之间。端门的修建是为了延续周制中对皇宫建筑的要求,周制要求皇宫之前要有5道门。在北京和南京的明皇宫的修建都表现了这一点,有前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端门是一种重檐歇山庑殿顶重楼,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仪仗队从端楼取出各种仪仗,整齐地排列在城楼下的御道两侧,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长达两华里。

 

端门是表示正门、第一道门的意思,明清两代皇帝出巡、祭祀等活动时、离开皇宫出午门以后,一定要先登上端门,寓意着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待天安门外百官迎候,黄土洒水铺路等仪式完毕,这个时候端门和午门城楼上钟鼓齐鸣,逶迤三华里,以显示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皇帝才浩浩荡荡离开端门。皇帝回宫时,端门鸣钟,午门敲鼓,寓意者一个历程有圆满终端。端门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中保护最好的古建筑之一,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端门城楼是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库房。1999年端门城楼经过文物搬迁沪漆彩画等修缮,面貌茸然一新,正式向游人开放。现城楼大殿陈列有《百位帝王展》《名人书画展》《中华圣根艺术展》等。登上端门城楼,太庙和社稷坛明清园林景观一目了然。

 

我继续穿过端门,看到在端门至午门之间是一个占地面积30680平方米的院落,中间是一条笔直的御道,御道两侧共有单脊联排左右朝房合计100间,俗称东朝房和西朝房。明清两代是六科垣舍,也称六科廊,也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办事机构所在地,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阙左右门以南方向有神厨门 (庙右门)社左门,直通太庙和社稷坛。阙左右门以北方向的左右朝房是王公、文武官员集会和候朝的地方,现在,左右朝房由南向北顺序举办各类临时展览。阙左右门内两侧陈列着清乾隆年间嘉量和曰晷。御道以西,露天陈列着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明清“红夷古炮”群,其中不乏为我国现存的清代最精美的 “武成永固大将军”、“神威大将军”、明代洪承畴等捐赠的一批著名古炮。

 

我走在中间的御道上,看到在左朝房的北侧现在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驻地,有一些战士正在那里操练。自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按下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开始,一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每天早上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来,每天傍晚降下来。每天早晚,威武的国旗护队官兵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嘹亮的军歌,在天安门广场为祖国升旗、降旗、护旗,壮了我们的国威军威,现在每天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走过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驻地,就来到了午门城下。午门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皇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其形制直接继承于南京故宫午门,两者形制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明清也把午门称为五凤楼,午门的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午门的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可见明清也把午门称为五凤楼,当是从隋唐、宋代流传下来的。这种俗称的来源,比午门早得多。《明一统志·庐州》记载:“五凤楼在府城上。唐天祐中,张崇筑城创楼,凤集其上,因以纪瑞。”五代时,梁太祖曾在洛阳重修五凤楼、朝元殿。这时已有命名为五凤楼的建筑物和城楼。至于成为宫城门楼的名称,则见于《宋史》的记载:在西京洛阳有“宫城周回九里三百步。城南三门,中曰五凤楼”,并且专门说明“因隋唐旧名”。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根据我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午”就是正南,所以故宫的南门就叫“午门”了。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

 

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是9间面宽的大殿,宽60米,进深5间,25米,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从正面看只有三个门洞,但是从后面看就变成了五个。那是因为在城台两掖处还有两座门,分别是左掖门和右掖门,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午门有“明三暗五”之说。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鸣钟,到太庙祭祀则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因弹劾当朝大太监刘瑾被着以廷杖也在此地。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站在午门上向西远眺,故宫的西南角楼和色泽美丽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的西华门尽收眼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北京故宫博物院游记(之一)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