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游深秋东营,品极致蓝海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9 月 人均:600 元 和谁:一个人

  一块湿地让古老而年轻的黄河三角洲平添了无限神韵,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口有了更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内涵。这大河之洲的“新”“奇”“野”“趣”,为东营带来福气和好运,在这金秋时节,来到东营欣赏那别样的美丽。

       绝大多数的人去黄河入海口都是奔着那河海交汇去的,河海交汇是一道天象奇观,黄色的河水和蓝色的海水每天都在相互交融、碰撞。但这并不是每次都能有幸看到的,因为看它需要三个必备条件:1.水量:黄河水量要适中,太大或太小都会存在风险,不安全。2.含沙量,如果黄河的含沙量太低,那黄蓝就不会那么泾渭分明了。3.潮汐,涨潮的时候最佳,因为海水涨潮时会奋力顶住黄河水,景象尤为壮观。当然涨退潮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是早上六点,晚上八点,并且按照每天向后推迟46分钟的顺序潮涨潮落。再就是天气情况或者风向

       都说东营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和黄河文明在这里融会贯通。说东营市古老呢,市境南部广饶县远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期是齐国腹地——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共称乐安,寓意安居乐业。说它年轻呢,是因为市域北部的垦利县其境内大部分系黄河新淤地,成陆仅一百多年,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高丽国,当他来到这片滩地的时候,探子来报说前方涨潮,道路泥泞,不得前行。于是李世民命令军队分为东、西两个营子驻扎于此,可是一连等了几日,大水也没有退去。李就率领一部分人马另选道路撤离,并令其他人马做好长期驻扎的准备。所以这帮驻守的官兵就一边垦荒、种粮、种棉,一边等候军令。可这一等就是数年,他们也没有等到被调遣的命令,他们就开始自己管理自己,并相继成家立业,繁衍生息至今。现在,在东营村的西临还有一个村子叫做西营村。说起将东营确立为市名呢,还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胜利油田会战初期说起,当时的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的指挥机关就设在东营村。那时,石油系统经常召开全国石油系统电话会,安排部署工作,交流会战经验,掌握各地动态。会前点到时,因为“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字数太长,通常用“东营”代替。久而久之,“东营”这个名字已经叫得很顺了,加之当年的惠民地区在这里设立专为油田提供服务的办事处,名字就叫“东营办事处”,以后为了适应胜利油田的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建设的需要,1983年10月成立这个省辖地级市时,就起名叫做“东营市”。(“东营”原是广饶县辛店公社的一个村名。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原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华北石油会战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为纪念营2井获高产油流之日,当时的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发展,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一带(后发展为东营市西城)逐步形成由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们习惯称之为“基地”。1965年3月,为支援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决定成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并组建了一批为矿区服务的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1965年2月18日,在垦利县胜利村附近打坨11井日产原油1134吨,为胜利油田第一口千吨井,也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此后,在胜利村一带开发了胜利油田第一个整装大油田——胜坨油田。由于第一口千吨井和胜坨油田均位于胜利村一带,同时为纪念石油会战的重大胜利,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至1978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工人和家属达到19.6万人。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由于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华八井)和油田会战指挥部都在东营村一带,并且在东营村一带发展建设了初具规模的新兴城市(油田基地,今东营市西城),建市后东营村名即成为市名。1983年10月15日,召开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东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游深秋东营,品极致蓝海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