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天穿越鲁、豫、冀 — 河南篇
今天下午告别山东前往河南,比预定计划延迟了半天,我们乘复兴号高铁3个多小时到达郑州东站,在站内坐垂直电梯直接上升至二层的出发厅,这可能是全国高铁站里最近、最快的中转换乘了。郑州东至开封宋城路站仅50公里,此线上有新郑机场开来的C字头城际列车,车厢内前后段的座位相对,乘车的人不多,车程仅半个小时,但宋城站外一片黑暗,我依稀看到不远处的公交场站,虽未找到前往鼓楼的13路公交车,但有一辆14路正要出发,终点也是鼓楼,上车后发现开封坐公交也要查验健康码,前一段距开封60多公里的尉氏县庄头镇出现新冠疫情,现在虽已降为低风险地区,但开封仍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中。第二天一早,我们在酒店对面的小巷里,与当地人一起排队等候,喝了一碗胡辣汤作为早餐,然后前往开封行程的第一站—繁塔。
在此要首先普及三个基本常识:一是说起开封的名胜古迹,许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铁塔,实际上开封另一座塔的历史更早,其文物价值也比铁塔更胜一筹,这就是位于开封站不远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繁塔,其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是开封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古都开封兴建的第一座佛塔,比著名的开封铁塔早了75年;二是繁塔的实际规模也远超铁塔,前者最底层占地面积为501.6平方米,周长78.6米,塔径25米,是后者的2.36倍。虽然现在繁塔的主体只有三层,高度约25米,第三层平顶上的七级小塔高约6.5米,二者合计仅31.5米,比开封铁塔低了24米,但繁塔一千多年前建成时乃一巨塔,共9层高达240尺,
宋元时一尺折合今0.3168米,240尺相当于76米,是当时开封最高的建筑,开封铁塔比它低了20多米,故有“铁塔只到繁塔腰”之说;三是繁塔原名兴慈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民间均俗称为繁塔,但此处的“繁”并非“多”的意思,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姓氏,现在大多数人都将繁塔的“繁”读作fan,实际应读作po,与“婆”同音。繁台是开封难得的一片地势较高的台地,在五代的后周时期,这里曾为繁姓人所居之地,故此地名为繁台,后来佛教各个流派也都看上了这块宝地,先后在此修建了天清寺、国相寺、白云寺等,繁台几乎被佛家寺院所挤占,“繁台春色”成为宋朝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
明清时开封城饱受水患兹扰,黄河多次决口导致水淹全城,如今的城墙之下叠压着5层古城墙,繁台大部分寺院也被毁,仅繁塔独存,这应得益于基层塔身筑有极高的封护墙,加固了塔基,增强了抗压力,据说仅塔基建设就花了四年时间,但繁塔建成以后命运多舛。据历史记载,繁塔元代时被雷击,毁了最上面的两层,但繁塔仍十分高大。明初有人说开封繁塔的风水与龙气相冲,“铲王气”事件的影响也波及至此,朱元璋下令将繁塔削掉了四层,所以该塔只剩下现在的三层,即史书所记载的“塔七级去其四,止遗三级”,清初在残塔上部筑六级小塔,封住塔顶,形成了好似编钟的独特形状。抗日战争中,繁塔又经受了战火的摧残,据说塔身内现还有一颗日军未爆的炸弹。
网上说去繁塔可坐15路公交,在侯庄桥或禹王台西门站下,但去繁塔的路比较难找,车上有一热心的当地人说,在侯庄桥和禹王台西门两站之间,左侧路边有一个下穿式涵洞,出洞不远就是繁塔,但周边都是破败的老屋,道路泥泞,坑坑洼洼,这一带属于城中村,环境杂乱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一直到走到梁园门口才看到一片水泥地面,不远处繁塔庞大的身姿跃入眼帘,塔的四周是一圈波浪型围墙,但院子并不大。
据说塔基南北均有拱券门可以出入,但两门互不相通,从南门进入可至六角形塔心室,有木梯可上达三层,从北门进入沿磴道也可上,但要从第三层登上大塔平台,须出洞门由外壁磴道盘旋而上,这就是所谓的“自内而上,自外而旋,登于其巅”,但我们走近才知,由于疫情原因繁塔没有开放,围墙的南北小门均紧闭,登塔愿望无法实现,我们在矮矮的围墙外一睹其风采,并从小窗伸进手机勉强照了一张全景。
与中国大多数佛塔相比,繁塔有两大特色,一是特殊的等边六角形,在中国佛教建筑史上,佛塔外型呈现出从四角到六角、再到八角的转变,现在所见的佛塔大多为四角或者八角,六角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繁塔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六角佛塔,在佛塔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是一砖一佛,繁塔的内外壁镶满雕有佛像的青砖,每块砖都是一尺见方,上有凹圆形佛龛,龛中均有佛像,一砖一佛,姿态、衣着、表情各不相同,共108种7000余尊,这种装饰在我国现存的佛塔中别具一格,十分罕见,
可惜的是繁塔景区范围太小,也无任何配套设施,虽然周边还有大片空地,却荒草离离,闲置无用。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繁塔,打的前往开封另一名塔—铁塔,铁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8角13层,高55.6米,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虽为八朝古都,在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但因黄河水害和战火,留存至今的古迹屈指可数,繁塔和铁塔是开封仅存的两处北宋地面文物,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修建的延庆观次之,山陕甘会馆、大相国寺、开封府等景点均为清代建筑。铁塔并非铁铸,而是一座琉璃塔,色褐似铁,从元代起被民间俗称为“铁塔”。与繁塔不同的是,铁塔是政府出钱的皇家工程,采用绝缘不导电的琉璃砖,是为了防火防雷,在建成后的900多年中,据说历经了3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1938年侵华日军向铁塔发动猛烈的炮击,塔身中弹七、八十发,铁塔遍体鳞伤并留下了2个2米大的深洞,但铁塔仍巍然屹立。1952年毛泽东曾游览铁塔,河南省委书记介绍了这段历史,毛主席说:“这座铁塔名不虚传,代表我们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我们对铁塔也充满期待,但这里也因疫情原因不开放,最后又来到龙亭公园北门,情况也是如此,而其余景点都属于室内项目,更不可能开放,原来还打算上黄河大堤看“悬河”奇观,现在也一并取消,开封之旅草草收场,本章节的名称也由“古都开封”改为“开封繁塔”了,我对此地印象不佳。中午前往开封站,这是我见过的最烂火车站了,不仅站台狭小破旧,风雨棚也只有半截,而且列车还晚点了十几分钟,原计划中转的间隔有半个小时,由于前车晚点,换乘后车实际上只剩下19分钟,我们在郑州站内一阵狂奔,终于赶上前往修武的高铁。
出修武西站右拐就有云台山景区的专线公交车,标志明显,无缝对接。据说每趟列车到站后这里都会发车,行程约30公里,40分钟可达云台山的百花岩停车场,交通非常方便,这是外地游客去云台山的最近路线,比焦作站下车前往近8公里。修武县历史悠久,商周时此地称“宁邑”,商末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伐纣,大军途经宁邑时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驻扎修兵练武,故改宁邑为“修武”,至今已有3千多年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修武县,至今也有2240多年了。车过修武县城不久,我们就看到前方一片连绵的群山,仿佛是平地突然耸起一道高墙,车上邻座的女孩竟误以为是一片黑云压城,那就是巍峨雄伟的南太行,广阔平坦的大平原到此嘎然而止。下车右拐,迎面就是游客中心—一溜扁平的建筑,与背后的群峰很是搭配。
我们在游客中心买好有效期3天的景交车票,很快乘大巴进入景区,途中经过的五家台、古洞窑、黑石岭服务区均可停车,到站时司机也会提示,但最后的岸上服务区是最大、最热闹的,云台山不仅在8月28日就已对外开放,而且对全国人民免门票一个月,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大多数景区都做不到这一点,这里游人如织却井然有序,餐馆、民宿则生意火爆,晚上这里仿佛成了一座不夜城,虽然景区没赚到门票钱,但当地百姓真正得到好处了。
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是一对矛盾,开封本市不属于中高风险地区,根据有关规定露天景区完全可以开放,但其防疫政策似乎过于谨慎,修武距前一段发生疫情的郑州市区也仅60多公里,但并未因此草木皆兵,对二者的关系处理的较好,进景区无需限流预约,上景交车也不查验车票,节省了许多时间。云台山古代因位于宁邑以北,原称宁北山,东汉末改称古汉山,东晋等始称云台山,这里气候宜人,景色奇绝,不但引来了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青睐,佛教、道教也接踵而至,汉献帝刘协曾在此避暑纳凉,死后葬于云台山南麓,而魏晋时的“竹林七贤”曾在此隐居二十余年。唐代中期以前,佛教禅宗在中国北方受到其他教派的排斥,著名南宗马祖的弟子到此修行传法,并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应诏入京,经过激烈的论辩终于赢得了朝廷的尊崇,从此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教派。云台山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内地质遗迹丰富,2300万年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云台山众多峡谷群和各种动态的瀑、泉、溪、潭,景区有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子房湖、万善寺八大景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此安排半天,只计划去红石峡、潭瀑峡两处景点。
次日上午,我们先去最近的红石峡,下景交车后放眼四望,周围群山已在蓝天下展露身姿,红石峡就位于此地下方68米的深处,过桥后仍需走一段山路,
下峡途中路边有文字介绍称:地质上的黑龙王庙断层是景区最主要的断层,长度达10公里,它控制了云台山地区风景地貌的总体格局,红石峡的丹崖断墙就是典型的黑龙王庙断层面,而这里的红色石英砂岩形成于至今12亿年前后,厚度达150米,后因断层和风化剥蚀作用而出露于地表,砂岩的红色是岩石中的铁质成分氧化形成,由于铁质含量不均匀,导致砂岩颜色深浅不同,构成各种优美图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20多年前我曾游过云台山,对红石峡还有些印象,但眼下雨季过后峡谷中水势不小,流声轰鸣,回荡山谷,难得一见的太行水景特色突显。
红石峡集秀、幽、雄、险于一身,融泉、瀑、溪、潭于一谷,有“盆景峡谷”的美誉。据说峡内一年无四季,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谷里分布着带“龙”字的九个潭,构成了一条“九龙溪”,而在谷口南端的峡谷中,下有50余米高的白龙瀑布,上为狭窄的“一线天”,两侧高崖耸立,恰似云台山天然的西大门。
我们从谷口进入峡内,只见巨岩压顶,“犬牙”交错,不见天日,后山势渐开,赤壁丹崖夹峙,上露青天一线,
向前更是峰回路转,万石峥嵘,飞瀑流泉,水声激荡,崖红潭绿,相得益彰,红石峡的确是名不虚传,美仑美奂,令人窒息,令人陶醉,
在2公里长峡谷最末端的青龙瀑前,竟然还有一道完整的彩虹久久不散,引得众多游客纷纷在此拍照留影。
由此上行过水库大坝就是子房湖,两岸群峰又变成石灰岩地貌,与刚才的红石峡完全不同,这和我们曾经游览过的几处太行山景点一样,均为上白下红两色的不同地质。据说汉代张良曾在沟谷西侧的山峰上,日夜操练兵马,帮助刘邦成就霸业之后又解甲归隐,在此躬耕读书,安享天年,此湖因张良字子房而得名,实际上这是一座现代的水电站,但两岸山景的确不错。
我们在湖畔再乘景交车,抵达最深处的小寨沟停车场,这里的景色也不错,但下车点距泉瀑峡山门竟有近1公里,而电瓶车道正巧今天新铺沥青,我们只能全程步行。
泉瀑峡又名老潭沟,长约3公里,峡内溪流潺潺、轻风习习,将强烈的日晒打消近半,一路绝壁高崖,奇峰林立,山景美不胜收,
北方的峡谷多为干旱型,但这里的水景也很迷人,处处飞泉,巨石横卧,水色青碧,
最后穿过一段狭窄的峡谷,眼前豁然开朗,老潭沟之行也达到了高潮,只见一条飞瀑高挂,势如万马奔腾,瀑前有一巨石,上刻“云台天瀑”四字,此瀑高达314米,居全国单级高瀑第6位。据说此瀑平时难得一见,只有雨季时才会出现,20多年前我独闯此峡,但因季节不对,天瀑无水,失望而归,此次重游终于如愿以偿,
但瀑前风势太大,细雨扑面,人无法久待,而在观瀑台上情况就好得多。云台天瀑上游是山西省的陵水县地界,据说过去景区曾因越界开发管问题与上面发生过纠纷,后来陵水县在河中修建水坝, 完全控制了水流下行, 致使该瀑布处于常年无水的状态,所以要看到此瀑只有在水坝放水或者大雨之后。
我们原路返回泉瀑峡山门,附近左侧是去潭瀑峡的路口,潭瀑峡又名小寨沟,全长2公里,有一些小瀑布,但从其名称看应以潭景为主,20多年我也进去过,感觉一般。此时已过11点,由于时间原因也只能放弃了,我们乘景交车回到岸上服务区,景区的管理水平值得称道,每个乘车点都有人引导答询,游客如此之多却基本不乱,除了原有100多辆景交车外,景区还从城里抽调了300多辆公交车运送游客。下午在修武西站坐高铁至郑州站,原计划在此坐地铁1号线至郑州东站,没想到地铁1号线还未恢复。郑州7月20日遭遇特大暴雨,地铁1号线进水,但40多天后还未修好,这速度也太慢了(事后得知9月12日恢复营运),作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省会城市,地铁停运影响极大。我们只得打的前往郑州东站,还好我事先将前后两趟车的间隔为1个小时20分钟。下午近6点乘坐复兴号高铁,半个多小时扺达安阳,站前广场虽然很大,但人性化方面做得较差,不仅几乎没有什么树木,公交站也在300米外,进出站坐车很不方便,我依稀记得原来与公交站相距并不远。
古都安阳
大多数人可能从未听说过安阳这座城市,但我们已是第二次前来。安阳位于河南省北部,与河北邯郸紧邻,是河南地理位置最北的地级市。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商登和盐洛高速公路以北的豫北地区乃一片神奇之地,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2004年中国古都学会认定的我国八大古都,竟有四个集聚于此,即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且夏、商、周都曾在此建都,可谓历史悠久,古都云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5千年文明史中,在此建都的时间竟长达2689年,占近54%,其中洛阳1302年、开封592年、安阳414年、郑州381年,还未包括附近的商朝初期国都商丘。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知安阳这座古都,是因为建都于此的商朝过于遥远,属于距今3300多年的中古时期,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由商汤建立于公元前约1600年,前期国都迁移频繁,至“盘庚迁殷”后才稳定下来。公元前1300年时,商朝第20位君主盘庚于在位第14年自亳(即河南商丘)迁都于北蒙(今安阳市殷都区),并将“北蒙”改名为“殷”,这是商王朝的第七次迁都,次年开始营建都城,成为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王朝在此共传8代11王,历时273年,占商朝554年历史的近一半时间,故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盘庚也被称为“中兴”之主,为“武丁盛世”到来打下了基础,其势力范围大大超过夏朝,国土面积达320万平方公里,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之师伐商纣,牧野之战中纣王兵败自焚,商朝至此灭亡,古都也逐渐变成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
商朝在安阳留下的最主要古迹就是殷墟,这里不仅以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也是后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地,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并居“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1952年毛泽东来安阳时就曾到此参观。殷墟的范围很大,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主要分为王陵、宗庙两大部分,二者相距5公里,网上说门票含摆渡车费用,摆渡车就在售票处前的停车场乘坐,半小时一班,但游客一般只到中心区域的宫殿宗庙遗址,游客中心和售票处都在这里,妇好墓、车马坑、殷墟博物馆等主要景观也在这一片。
殷墟距市区安阳火车站仅4公里,却无公交到达,我们打的前往殷墟博物院,并未见到网友提及摆渡车,但游览宫殿宗庙遗址步行即可,进入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甲骨文发现地”的石碑,这是殷墟两大烫金名片之一。
甲骨为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商周时期的甲骨上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最早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就是安阳殷墟甲骨,19世纪末当地人将其当作“龙骨”,并认为可以治病,于是村民收集碎骨片留作已用,或卖给中药铺。1899年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在北京发现中药店所售“龙骨”上刻有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开始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为“殷人刀笔文字”,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万片左右,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270年的卜辞。甲骨文是汉字的前身,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故殷墟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商代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甲骨文发现地”碑后便是巨大的后母戊鼎,当然眼前的这座大鼎只是一件仿制品,原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里的“后”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母戊”是商王武丁第一任王王后妇妌的庙号,这里的“妇”字为姓氏,中国八大古姓均有女字旁,可能是母系社会的残遗。此鼎为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为祭母所制,1939年在安阳殷墟出土,高1.3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后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1949年国民党败退时曾计划将此其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被流落在南京机场,解放军发现后将其暂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此鼎调往北京,成为该馆的“镇国之宝”,郭沫若将其称为司母戊鼎,但争议一直不断,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此鼎亮相时已改为“后母戊鼎”,但这里仍称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北侧是“商史跫音”,其后是甲骨窖穴,万余片甲集中堆放,是殷墟科考甲骨出土最多之地。
甲骨窖穴的左右侧分别是人祭坑和车马坑,前者的墓穴里人骨累累,景象令人惊诧,后者陈列了6组古代车马,其中5组皆葬双马。
宫殿宗庙遗址的右侧是位于地下的殷墟博物馆,馆内展品琳琅满目,除众多青铜器和龟甲外,也有一件后母戊鼎的复制品。
宫殿宗庙遗址的左侧曾是古代宫殿群,但现在基本只剩下一些夯土台,
再左侧就是著名的妇好墓及其塑像,武丁共有三位王后,妇好是第二位,其墓为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能断定年代、墓主人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上午10点多我们告别殷墟,一直步行走到“宫殿宗庙遗址”碑前的路口才打到的士。
安阳的第二次辉煌是在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安阳市北郊一带的邺城,这里成为东汉实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王,定国都于此,曹丕迁都洛阳后,此地又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近370年之久(公元213—577年)。三国曹魏在安阳留下的最主要古迹是曹操的高陵,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曹操死后灵柩运到安阳,按其“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遗嘱,没有封土建陵植树,也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但并非秘葬,更未设疑冢,史书中明确记载墓址在西门豹祠西侧。由于丧葬从简,标志不明显,没有厚葬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几个朝代后曹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罗贯中《三国演义》称曹操设疑冢七十二座,以渲染了曹操的奸诈,不少人信以为真,曹操墓址便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曹操的高陵距安阳市区仅15公里,但曹操高陵纪念馆仍在建设中,据说要到今年底才能对外开放,所以我们无法前往。在安阳还有些时间,我想起前天从安阳东站进城途中,乘坐的游1路公交车上广播介绍沿途景点,称安阳站附近的文峰塔已有千年历史,是安阳的地标性古建筑,其实我们前年来时曾看到该塔,但未引起关注,这次正好顺路,便进去看看这座千年古塔。
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距今已有近1070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高38.65米,五层八角,由下往上逐层放宽,这种上大下小的伞状塔古塔在中国仅此一例,高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也比较罕见,其第一层较高,八根盘龙柱,佛教故事浮雕精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22年)彰德知府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字,于是此塔又称文峰塔,一直沿用至今。
林州双瀑
林州就是过去的林县,1994年撤县设市,由河南省直辖,现由安阳代管。以前林州最有名的景点是红旗渠,现在则是太行大峡谷,高达346米的桃花潭瀑布就藏在峡谷最深处,是此次三省之行的两大重点之一,前年5月我们来此参团游览,但按导游的安排,根本没有时间去桃花潭,这次则改为自由行,只游桃花潭瀑布一景。神奇豫北不仅古都云集,“王气”浓郁,而且山川地貌奇特,这里是我国地形第一、第二阶梯的连接处,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分界线,滔滔黄河在此穿过,华北平原到此终结,八百里太行从此崛起,因此,豫北与山西交界一带沟壑纵横,峡谷深切,山水雄奇,景点密集,著名的有王屋山、云台山、宝泉、天界山、八里沟、万仙山等,还有红旗渠、挂壁公路,是河南旅游的热点地区,也是中国高瀑最集中的地区,仅落差300米以上的就有桃花潭、见龙瀑、云台天瀑等多个,高度分别居全国单级瀑布的第3、5、6位,其中346米的桃花潭瀑布最高。安阳中心汽车站至林州汽车南站是流水发车,趟次很多,60公里行程1个半小时,今年5月林州汽车南站新开通了旅游公交专线,可达大峡谷景区所在的石板岩镇,车程仅25公里,专线车很新,乘客也不多,但车上牌子写着“汽车站—高家台”,网上报道此线开通的消息时只说车站每天发车4班,却未写明终点站,实际上4班车虽然都经过石板岩镇,但此后南辕北辙,线路完全不同,其中上、下午的前一班都是南下高家台村,后一班则是北上西乡坪村。我们坐下午2点这班,出站后经过红旗渠大道,沿线市容市貌不错,出市区后一路向西,远处天边是连绵的群山,与前天从修武前往云台山的情景几乎一样,只是今天我们是位于中太行的东麓,经过一段曲折爬坡,再穿过一个隧道,洞外竟是一番世外天地,
山坡底河对岸就是景区的入口,我们在路边下车,虽然距离不远,但要过较宽的露水河,河上有座漫水桥,眼下正值雨季刚过,上涨的河水淹没了桥面,轿车勉强可以通行,人要过河需脱鞋涉水,这可是我游历中少有的情形
我们住下后出来散步,这一带位于景区入口,距石板岩镇约2公里,但地势开阔,山环水绕,四周群峰如屏,景象十分壮观,景区外的风光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了。这里还是众多美术学院的写生基地,随处可见架着画板的学生,民宿也很发达,主要分成三大片,河对岸一片,河这边景区口的南北侧各有一片,其中南片的沙岸村地势较高,上下不便,北边这片靠景区停车场更近,也最为热闹,临街的民宿都在底层开起了餐馆。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景区入口,太阳已经升起,晴空一片湛蓝,这里也是重峦叠嶂,风光无限,
坐景交车直达民俗广场,这里是桃花谷的出口,周围山景也不错,
过桃花洞桥左拐可去桃花潭,途中经过桃花洞村,这一带在景区示意图上标的是“待开放区域”,实际上以前曾经开放过,还建了一条水泥路,小车可以开上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景区放弃,但在桥头路口并未设置围栏阻挡。网上介绍桃花潭的游记极少,我仅看到“琉璃阳光”写的一篇文章,对具体走法介绍得很详细,并配有照片,我们就是按此文走的。
走到桃花洞路口,水泥路已到尽头,原来的路标也不见了,根据手机测定,水泥路大约有1.5公里,在此我们未上右侧的桃花洞,而是左拐走小路进入西沟,小路也是景区当年专门修建的,略显简陋,长约1公里,路边可见当年景区所立的“游客须知”牌,林草夹道,不见一人,空寂的峡谷里只有鸟鸣声,可见一只松鼠窜过路面。
西沟是一条宽大的峡谷,沿途景色优美,只有我们独享,对面就是山西的天脊山景区,陡峭的崖壁上建有栈道,还有一座空中索桥,但山西景区并未开放,没有一个人影。
沿小路转过山崖,很快看到前方绿树梢头出现一道白练,那就是仰慕已久的桃花潭瀑布,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随时水声不断加大,瀑布越来越近,小路的末端就是峡谷的尽头,只见三面绝壁高耸入云,飞瀑从上方豁口奔泻而下,似翻江倒海,如蛟龙入巢,在谷底激起漫天水雾,瀑下有一巨石,石后潭水深不见底,
这里风力强劲且风向多变,瀑流时常混乱变形,难以垂直成一条直线,想拍好此瀑还真不容易,不时有细雨扑面而来,淋了我们一身,也湿了手机镜头。在此留连了半个多小时,正准备离开时一片阴云忽然飘来,刚才晴朗的天空竟下起雨,我们只能到一座废弃的破屋中暂避,这应该就是“琉璃阳光”游记提到的手擀面店,
很快雨过天晴,我们继续向外走。从8点进景区到12点出来,游桃花潭瀑布用了近4小时,比预想的顺利,又有浮云遮日,全程比较轻松。行前攻略得知,附近郭家台村以北有条龙床沟,沟内也藏有一条高瀑,地图上也有此景的标注,名为龙床口瀑布,但未开发成景区,是个免费景点,这也是我再来大峡谷的原因之一。网上介绍此景的文章不少,但都比较简略,龙床沟口距此地多远、进沟的路多长等均未提及,只有一篇游记称进出沟历时约70分钟,我根据地图比例尺测算,景区停车场至龙床沟口约1.9公里,沟口至瀑布约1.7公里。我们于下午2点半出发,沿着露水河边公路前行,一路骄阳似火,日头正毒,但此段河道比上游宽了许多,两岸群峰高耸,风景如画,我认为景区外的风光远胜于景区内。
前面就是郭家台,我们从村庄中穿过,村北口不远处的公路东侧是龙床口桥,西侧进去就是龙床口村,没有几户人家,据说基本上都是来此写生绘画的实习学生居住。
龙床沟里也有一条不宽的水泥路,不断向西延伸,沿途两侧高处群峰对峙,十步一景,但一路都是上坡,加之日晒强烈、树荫较少,我们走得满头大汗。
在水泥路的后段,有个三岔路口没有路牌,我们凭直觉向右走,很快又看到返程的游人,在一条小溪边水泥路没了,后面都是林木遮掩的土路,虽然比较难走,但距瀑布越来越近了,水声也越来越大,穿过一片树林,龙床口瀑布突然跃入我们的眼帘,
峡谷至此也到了尽头,三面绝壁,高耸入云,只见崖前一条白练高挂,崖上则是水流长期切割形成的大V字缺口,与桃花潭瀑布不同是,这里气流稳定,瀑形完整,如果不是我们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里会藏匿着如此一条巨大的瀑布。
由于没有开发,不知落差如何,但网上文章均称此瀑高300余米,即便是按300米计算,其高度也居全国单级瀑布第7位,瀑下潭边是一座水泥高坝,此坝与刚才走过的水泥路应该是早年为此瀑而建,据说是开发商修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停工了。
根据我手机测定,沟口至小溪的水泥路实际距离为1.9公里,小溪至瀑前的土路0.6公里,合计2.5公里,单程需要1个半小时,返回是下坡,时间会短一些。在瀑布旁的岩壁上还有一条“羊道”,据说宽、高不过一米,人必须弓着腰跪着慢慢爬,一旦开始便没有回头路。由于山里天黑得早,我们没有尝试走“羊道”,归途已是日暮西山,晚霞满天,岩壁的颜色更红了,
但在快回到景区停车场时天气突变,乌云滚滚,刚进一家餐馆暴雨就倾盆而下。下午龙床沟来回步行达8.8公里,远超上午的行程,我们用了3个半小时,但比上午辛苦多了,据我手机测定,今天步行18.4公里,刷新了在恩施大峡谷16.5公里的最高纪录,但此行如愿看到云台天瀑、桃花潭瀑、龙床口瀑,加上前年新乡宝泉景区320米的见龙瀑,我们已将豫北四大高瀑“一网打尽”。这些瀑布的季节性比较强,秋冬夏三季水量很小或无水,我们此行就是专门选择在北方七、八月雨季之后。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暑期清凉亲子旅行,五天四夜走进老家河南 33772
- 低风险地区的八日游 19890
- 开封旅游,走进清明上河园,一朝步入画卷 一日梦回千年 11717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