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06-02 17:05
来一次自驾河南老君山之旅,是记者与东极之旅的旅友周长满与刘峻夫妇早已相约好的一个行程,然而一直拖了两年后才得以成行。
自驾首站殷墟(摄影:冯赣勇)
2025年5月23日一早,由周长满老师驾车,我们共计四人,从北京踏上了前往河南的征程。此前,我和周老师经攻略后大体制定了一个前往殷墟、郭亮村、嵩山中岳庙、龙门石窟、白马寺、小浪底等为期八天的行程。
抵达安阳用午餐(摄影:冯赣勇)
当日中午12:00,我们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安阳,在安阳北关区盛德利特色酒楼用了出行后的首顿午餐。要了德力功夫粉条、农家菜丸、炒三菌、安阳烩菜四个菜肴味美实惠,一共不足二百元。而且量很大,真有点东北菜的感觉。
殷墟博物馆留影(摄影:路人)
用过午餐,我们开启殷墟之旅的行程。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从盘庚迁殷到帝辛(纣)商朝灭亡,在此建都达273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
走进博物馆(摄影:周长满)
我们驱车首站来到殷墟博物馆观瞻。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大厅,空间开阔,设计庄重、大气。大厅的设计融入了诸多殷商文化元素,如代表商朝图腾的玄鸟,以妇好墓出土的玉凤为原型设计,盘旋在大厅上方,引领观众走进3000年前的商王朝,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历史厚重感。
探索商文明展厅(摄影:王珏)
首先进入“探索商文明”展厅,这里以殷墟为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和基石,通过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厘清了商文明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简单陶器、石器,到后来精美的青铜器、玉器,每一件文物都见证了商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伟大商文明厅(摄影:刘峻)
接着来到“伟大的商文明”展厅,这里生动的再现了商王及其子民的日常生活。成组器物或整座墓葬出土文物的集中陈列,让参观者看到了妇好等贵族的生活场景。其中的“司马戎鼎”就在这个展厅中,格外醒目。
司马戎鼎(摄影:冯赣勇)
在农业生产展区,展示的各种农具和粮食作物标本,让人们了解到商代农业的发达。而铸铜作坊的场景复原,采用多种展示、陈列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商代铸铜的流程与环境,让人们不禁感叹商代高超的铸铜技术。
青铜手造型(摄影:王珏)
在“世界的商文明”展厅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流散在海外的商代文物“重归故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商文明与同时代世界文明的对话,深刻感受到商文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世界商文明馆(摄影:冯赣勇)
特别是馆中看到从海外回归的“双羊尊”展品,这是商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其造型独特,将两只羊巧妙结合,羊首高昂,羊角卷曲,身上装饰有精美的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等,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这类青铜器在当时多作为祭祀等礼仪活动的礼器,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与宗教意义 ,是研究商代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双羊尊(摄影:冯赣勇)
最后参观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这里以100余片甲骨、复原的甲骨坑与展厅艺术设计等相结合,详细讲述了“子”祭祀、田猎、宴饮等生活,生动还原了商代“王子”的形象。
甲骨文展(摄影:冯赣勇)
在“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坑遗迹展”中,17架马车整齐排列,还有考古专家现场对剩余的6架马车进行精细化考古清理,让人可以近距离观看考古发掘现场,感受殷墟车马的魅力。
司母辛铜鼎(摄影:王珏)
在殷墟博物馆里还设置了许多互动体验项目,如观众可以上手触摸1∶1复制还原的司母辛大方鼎,感受3000多年前的吉金之美。此行观瞻殷墟博物馆,让记者一行对殷商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博物馆观瞻留影(摄影:路人)
记者观后深感,殷墟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文物的场馆,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领略古代文明的魅力。
考古遗址公园碑(摄影:冯赣勇)
当日14:30,我们结束了殷墟博物馆的参观,驱车前往殷墟王陵遗址,谁知途中遇到路障过不去,看到导航上也没有另外道路可走,由于人生地不熟的只得放弃,决定转道前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一观。
殷墟纪念碑留影(摄影:路人)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自个上世纪1928年以来,先后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基址80多座,共50余座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分“宫殿、宗庙、祭坛(甲、乙、丙)”三组。十分值得一观。
宫殿宗庙遗址(摄影:冯赣勇)
来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只见这里与殷墟博物馆隔河相望,周边绿树成荫,洹河水静静流淌,好一幅景色秀丽的风情画。眼前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无声地诉说着三千年前殷商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宫殿宗庙遗址留影(路人)
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缓缓漫步进入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密码的古老遗址,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沿着青石板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甲骨窖穴遗址。俯身凝视,那些密密麻麻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
甲骨窖穴遗址(摄影:冯赣勇)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一片片甲骨仿佛是打开殷商历史的钥匙。观瞻中不由得想象着三千多年前,殷商的巫师们在庄重肃穆的仪式中,通过灼烧甲骨占卜吉凶,将结果刻写在甲骨之上的景象。这些文字不仅记录着当时的天气、战争、祭祀,更承载着先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敬畏。
甲骨文展品(摄影:冯赣勇)
观赏着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字,在这一刻仿佛有了生命,将殷商时期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一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穿过甲骨窖穴,来到宫殿基址群。巨大的夯土台基纵横交错,虽已不见昔日巍峨宫殿的踪影,但仅凭残存的柱础、排水系统和建筑轮廓,仍能想象出当年宫殿建筑群的恢宏气势。
乙八基址(摄影:冯赣勇)
这里曾是商王处理政务、举行祭祀大典的核心区域,每一处遗迹都见证着王朝的兴衰更迭。漫步在基址之间,仿佛能看到商王身着华服,在群臣的簇拥下,下达着影响国家命运的政令;能听到祭祀时的钟鼓齐鸣,感受其庄严肃穆的氛围。
亚长牛尊图(摄影:王珏)
基址旁的说明牌详细介绍着不同宫殿的功能,有的是处理军政要务的朝堂,有的是供奉祖先的宗庙,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殷商时期独特的建筑理念和文化内涵。漫步在景区中,可以浏览沿路的许多图片展示,正在被借到北京展出的“亚长牛尊”图片也在其中,让我们得以在此看其真容,也算是一个收获吧。
妇好像(摄影:刘峻)
在众多遗址中,妇好墓的发现堪称殷墟考古的重大惊喜。在墓室外,还有一座英姿飒爽的妇好雕像格外醒目。作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更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巾帼英雄。
墓室一角(摄影:冯赣勇)
她的墓葬保存相对完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随葬品。站在妇好墓遗址前,透过玻璃展柜,那些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文物令人叹为观止。鸮尊、偶方彝等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铸造工艺,展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而玉器则以其温润的质地和细腻的雕琢,彰显出当时工匠的卓越技艺。
出土文物(摄影:王珏)
这些文物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妇好传奇一生的见证,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女性在男权主导的殷商社会中,如何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走进车马坑(摄影:周长满)
遗址区内的车马坑同样令人震撼。排列整齐的马车遗迹,木质车轮虽已腐朽,但车辕、车轴等部件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马匹的骸骨安静地躺在车旁,仿佛随时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殷代车马坑一角(摄影:刘峻)
这些车马坑是殷商时期交通工具和军事力量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当时发达的交通和军事体系。想象着当年,浩浩荡荡的车马队伍从这里出发,奔赴战场,或是迎接重要宾客,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
宗庙遗址庭院(摄影:周长满)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土地上,为这片古老的遗址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回望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心中满是感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不仅是一处考古遗址,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甲骨文与现代文对照(摄影:王珏)
当日16:45,我们入住安阳殷墟博物馆安钢大道汉庭优佳酒店,晚餐后再次前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赏那里的夜景。
宗庙遗址夜景(摄影:刘峻)
走进夜晚的殷墟宗庙遗址空空如也,此时只有我们四位游客在此徜徉。眼前美轮美奂的灯光夜景,令我们的手机在静悄悄的夜色中咔咔作响的快门声异常清晰。
博物馆夜景(摄影:冯赣勇)
走出宗庙遗址外则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当地市民在广场及马路上跳舞与列队徒步行进锻炼的景象,让人沉浸在这座城市欢乐的氛围中。来到洹河岸畔,眺望对面的殷墟博物馆在水中的倒影更是多姿多彩。为此,也圆满地结束了我们河南之旅的首日行程。(图文:冯赣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