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那些故事里的以色列

前言:
古巴比伦(2500BC-600BC);
古埃及(3200BC-300BC);
高棉(AD900-AD1500);
阿兹特克(AD1400-AD1600);
……

历史上有过太多消失的璀璨文明,他们都曾辉煌昌盛,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引领时代的先进国力。鼎盛时,他们是邻邦效仿的泱泱之国,亡国后,谁也逃不过被世人遗忘的命运。试想,如果不是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恐怕我们永远也无法参透法老方尖碑上的秘密。但无论其有何魅力,逝去的文明终究只是个美好的传说,考古学的发现只能证明其存在过,而它的活力则永久被定格在历史。

不过,历史上也有一个例外,古以色列王国。古以色列王国沦陷两千余年,历经亚述、埃及、巴比伦、波斯、罗马、基督、伊斯兰、纳粹等政权交替与文化洗礼,甚至是种族迫害,而犹太民族却异常顽强,甚至有些统治者都已被世人所遗忘,而犹太民族却能历久弥新般的得以存续并一直活跃于历史的长河。那么,民族命运多灾多难,历经风浪的犹太民族,如何能保持其民族独立性和延续性呢?是文化,是宗教,还是其他信念?在去以色列国泰经香港中转的漫漫旅途中我陷入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随后也开始担心我们在以色列有限的几天时间是否可以解开我的疑惑。这大概就是愚钝的表现吧,几天的时间固然不够,但总算是去过、感受过,这样来的体会和认识终究比空想来的要真切,自扰而已。

以色列

故事的原点

我们故事的原点恰巧是世界上地势的最低点,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死海。死海在阿拉伯语中是盐海的意思,其高达40%的盐份(矿物质含量)致使湖内没有任何鱼类可以存活,故得名死海。

死海 Dead Sea

死海

由于其水源河约旦河注入量的降低,死海的水位在近代有了大幅的缩减。从耶路撒冷驱车赶往死海南端的路上,你会看到公路东侧近百米宽的干涸湖床以外是一望无际的死海水域,而公路西侧的岩壁上有着明显的死海以往水位的痕迹。这眼前沧海枯石般的变迁景象也让人不禁担心起,死海是不是真的会死。

来到死海最好玩的固然是死海漂浮和死海泥Spa,无论你是否熟悉水性,都可以扑入死海的怀抱,只要不过分挣扎,总能很轻易地浮在水面上。花20谢克拉涂一身死海泥,拍张死海漂浮看报照,几乎成了这里打卡的标准姿势。

漂离岸边,置身于平静广阔的死海之中,一种异于在其他咸水水域游泳的新鲜感觉。毫不费力得漂浮会让你摆脱对海底引力的恐惧与抗拒,放松的肢体与肌肉也解放了感受上的束缚,神经突然便得敏锐,可以感受到更多细小的触觉。指间,稠密的盐水拂过肌肤的黏滑感最是让人深刻,一种皮肤会变细腻的错觉油然而生。不知道是死海spa的功效还是自己的心理在作祟。

以色列

当然,我们的故事并不是死海spa的功效,也不是让人堪忧的死海水量,而是发生在这里的另一件事,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

上世纪中叶在死海地区,一名牧童放羊时羊意外逃进洞穴,为了探查洞里虚实,牧童往洞里扔了块石头,结果传来了陶罐破裂的回响。从而,死海地区最伟大的历史发现浮出水面,死海古卷问世。巧的是,当时学术界正因现存最早的希伯来圣经仅可考证到九世纪一事,而在基督教和犹太教内对其真确性争论得非常激烈。而死海古卷中记载的正是希伯来圣经,其发现直接将考古学证据回溯到2000年前的公元纪元以前,顿时平复所有质疑。我不禁要问,这牧羊人与羊的诱因,以及时间节点的巧合,不知道算不算是受膏于牧人大卫与牧人耶稣的上帝耶和华的神迹的显现呢?

以色列

以色列博物馆 Israel Museum

以色列

这部对犹太人甚至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着重大意义的古卷正藏在以色列博物馆的死海古卷馆,可惜馆内禁止拍照,所以一定要亲临现场目睹其真颜。

以色列

以色列博物馆是一座极具设计感的建筑群,里面设施完备,展品众多。由于地处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类文明最繁盛的地区,这里的藏品更是丰富且珍贵。最有意思的是以色列博物馆的展览逻辑有些心意,这里并不完全是按年代或材质等属物的方式,而是根据展览内容逻辑做区分。比如讲到迦南人形棺椁的习俗时也会放一尊埃及木乃伊木棺做类比,这种方式在阐述当地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时显得特别生动。总之,以色列博物馆确实值得花上些时间慢慢品味。

以色列

之所以我们故事的原点选择从希伯来圣经说起,是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由于年代的久远,对其起源的考察也已十分困难。而最普遍的说法,便是根据希伯来圣经中描述,犹太人的祖先便是亚当与夏娃后代的诺亚后代的亚伯拉罕后代的以撒以及雅格这一支血脉。他们起初就生活在这片土地,后因饥荒辗转至埃及沦为奴隶,又在摩西的带领下经西奈半岛受十诫后回归这片土地。当然,这出埃及记又是另一个宏大的故事了,以后有机会在埃及故事里讨论吧。总之,犹太人自此在迦南地区安居乐业起来,以色列的第一个独立政权也从此建立。

以色列

上帝的祝福

以色列

古以色列王国分前后两个王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犹太人政权,也是犹太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之一。在这个阶段,尤其是王朝的初期,无论是政治上、物质上,还是文化及精神上,都奠定了犹太文化将能长期活跃于历史的重要基础,也对后世犹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古以色列王国的第一个首都,便是耶路撒冷

以色列

耶路撒冷 Jerusalem

以色列

关于耶路撒冷的名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我比较倾向于这种,相传贫瘠的死海地住着诺亚之孙耶布斯人(Jebusites),他们崇拜日落之神萨勒姆(Shalem),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便被叫做耶布斯的萨勒姆之地,耶路撒冷(Jerusalem)。公元前四千年耶布斯人便在一块巨岩上祭拜萨勒姆,祈求上天的祝福,这是一种早期的元素崇拜形式,我认为这和耶路撒冷作为后世天启三教之统一圣地的身份来源及其匹配。做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之源的耶路撒冷,被誉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神的地方,它是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信仰中心,可能是饱含了太多人的期望与寄托,耶路撒冷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冲突最激烈的地方之一。

耶路撒冷古城面积不大,仅一平方公里左右。其错综复杂的道路网中夹杂着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彰显了这座古城的繁复经历,以色列人、巴比伦人、罗马人、阿拉伯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如今的耶路撒冷分为五个区域,即犹太区、基督徒区、亚美尼亚区、穆斯林区及圣殿山区,区域间并没有物理区隔,但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互无往来也互不侵犯。而外来人则终日络绎不绝涌入这方寸之地,这也是耶路撒冷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人们来到这里寻找自己的信仰,耶路撒冷就好像一个平行宇宙一样,每个宗教的人都走进了自己的耶路撒冷。大概,没有哪个地方能像圣城这样包容。

以色列

最早定都这里的君王也是以色列王朝最值得骄傲的英雄,著名的大卫王。大卫出身牧人,早年便得耶和华祝福,后为以色列人履历功勋,继扫罗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以色列的王。大卫一生敬畏神,供奉神,传道于世,是上帝的忠实使者。晚年欲为存放上帝旨意的约柜儿建立殿堂,但耶和华念其征战一生,劳苦功高,命他不得亲自操劳,而要留给后世来完成。大卫不敢违抗天命,于是在其余生举全国之力囤积物资,收集建筑材料,为后世建造第一圣殿做足了充分准备。

以色列

大卫墓

以色列

大卫墓坐落在耶路撒冷古城外西南方向的锡安山上,比邻锡安门。如果你以为如此伟大的君王应该会有一座如何宏大的陵寝建筑群的话,那你一定会失望。如今的大卫墓就只是设置在一座教堂别院中的一间狭小墓室,墓室外是犹太教祷告室,而由屏风区隔出男女供奉区域的墓室中央安放的是一口巨大石馆。面对如此尊贵圣墓,你甚至可以走上近前亲手抚摸石馆基座进行祷告,但我要告诉你,其实我们摸到的石馆并不是三千年前以色列王朝时代的产物,它是来中世纪时期的十字军时代。而棺椁内据说也并没有大卫的遗骨,存放的则是十二世纪时人们在原地出土的权杖及王冠。所以,所谓的大卫墓,准确的说是大卫的衣冠冢吧。

以色列

雅法 Jaffa

为运送囤积建造第一圣殿的材料,大卫王将耶路撒冷西北古城约帕改造成了地中海重要港口,也就是后来的雅法。耶路撒冷古城西北方向的大门便因是连接雅法的通路,便取名雅法门。就如同我们的通州和燕京的关系,雅法作为建造都城的供给地,历史要早于圣城。关于雅法的考古记录竟然可追溯至公元前7500年前之久,久远地甚至有些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雅法的经历肯定不像耶路撒冷那样倍受瞩目又命途多舛,所以历史上也鲜见记载。默默无闻的雅法如今依然平静优雅,也许正是受到这种平和气质的吸引,近代大量艺术家们来此定居,现在的雅法文艺气息非常浓郁。走在雅法古城的石板路上,同样是历史悠久的小巷,却感受不到耶路撒冷的沧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浪漫与惬意。

大卫王去世后,继任的是所罗门王,一个以智慧、正义与财富著称的国王,关于他英武睿智的传说数不胜数。而这样毕生至荣至誉的极致帝王,却在晚年感叹自己一生徒增劳苦而已,留下的巨大财富也不知后世是否能够运用得当。并在《传世书》中留下“凡事都是虚空!”的感悟,质疑自己一生功绩的意义。听过“虚空”一说后,我不禁好奇所罗门王临终前是否摆脱了自己的苦恼,是解脱还是遗憾?同时也要感叹,也许只有拥有所罗门王般的智慧,同时又像他这样享尽荣华,尝尽世间的种种好后,才会能真正感悟到虚名与物质的虚空吧。暂且不论所罗门王的劳苦吧,回到我们的故事。所罗门王在位期间确实功绩显赫,其中最大的贡献则是尊其父大卫之命,为耶和华建造了第一圣殿。同时,以色列王国在所罗门的王权下也达到了历史鼎盛。

命运的转折

以色列

所谓物极必反,顶峰后必是衰败。在所罗门王离世后,以色列王国分类成北以色列王国和南犹大国。后亚述文明击败分裂的以色列北方国邦,亡国的以色列人被大批流放,从而也揭开了犹太人大流散的序幕。100年后,以色列王朝南部国邦的犹太王国也被巴比伦攻陷,古以色列王朝彻底灭亡,象征着犹太人信仰中心的圣殿山第一圣殿也被巴比伦人无情的摧毁。

以色列

如今,我们再也寻不到第一圣殿的任何遗迹,事实上,第一圣殿也再也无法复原。因为,在其原址取而代之的已经是耶路撒冷最醒目的圆顶清真寺

以色列

圆顶清真寺 The Dome of the Rock

以色列

圆顶清真寺位于圣殿山上,建于公元后7世纪,500年后经历过一次倒塌与重建,直至今日。还记得前文所述的耶布斯人在一块巨岩上祭拜落日神的情境吗,是的,圆顶清真寺以及犹太人当初的圣殿内所守护的就是这块耶布斯人的天然神石。而不同的是,对于穆斯林而言这块神石的意义则是,其先知穆罕默德显现神迹夜行登霄的地方。

不知是圣殿山周遭的穆斯林建筑群太过肃穆,还是雨水净化的作用,雨中漫步于圣殿山平台时感觉周围环境明显比山下古城内安静许多。走过朴素庄重的阿克萨清真寺,登上阶梯,慢慢走近雨雾中依然明亮醒目的金色穹顶,无论你是何种信仰,你都会无法抑制住设想自己正逐渐接近的,便是世界的中心。同时也无法克制地猜测,为什么耶布斯人、以色列人、穆斯林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块石头,它又究竟有何神秘的魅力呢?作为无缘目睹神石真容的我,恐怕是丝毫无法参透其中奥秘了,疑惑、遗憾,同时敬畏、仰慕。

以色列

让我们的故事回到远古第一圣殿被毁的年代,犹太人正在遭遇古巴比伦之囚。对于犹太人而言,值得庆幸的是,70年后波斯帝国便击败了迦尔底亚。而协助过波斯人取得胜利的犹太人也得到了波斯的资助,得以回到耶路撒冷修复他们的圣殿。圣殿修复工程一直持续,经多方帮助直到几十年后才告一段落。圣殿修复期间,犹太人度过了历史上难得的一段平静期。留在波斯地区的犹太人也得到了相对宽松对待,但就在波斯,史上第一次企图灭绝犹太人的阴谋也悄然诞生。

在亚哈随鲁王在位期间,其大臣哈曼因仇视犹太人,向生性暴虐的国王进谗言骗取诏令要处死王国内的所有犹太裔。阴谋暴露后,身为犹太人的皇后为了保全族人性命勇敢觐见喜怒无常的亚哈随鲁王,并拆穿了哈曼的私欲。亚哈随鲁王大怒随即处死哈曼,并传旨在阿尔达月的十三日、十四日集结犹太人清除哈曼余党,并在十五日予以庆祝。从此,为庆祝避免了民族劫难,犹太人在每年的阿尔达月的十四日和十五日庆祝普林节。

普林节 Purim

现今的普林节,犹太人依然会在阿尔达月的十四日聚集,不过不再为杀敌而是为了大肆庆祝。人们盛装游行,参加化妆舞会,畅饮至次日天明。如果你热衷于狂欢的喜悦,并嫌每年一天还不够的话,建议你在特拉维夫过完普林节后的次日,去耶路撒冷再庆祝一天。因为按照传统,像耶路撒冷这种带城墙的城市,其普林节要比其他城市晚一天。所以,准备好盛装,设计好路线,一起来过节吧!

以色列

刚刚躲过一劫的犹太民族,又面临了新的挑战。随着波斯帝国在遭受过亚历山大大帝的沉重打击后,塞琉古王朝将希腊文明引入波斯。原本早已失去了国邦的犹太人,在文化上迎来了新的打击,历史证明,这次打击远比亡国的损失更加惨重,犹太文明将面临文化消亡。

起初,犹太人原本已经接受了希腊文化,但当统治者欲将宙斯之像立于圣殿山上,犹太人才警觉到同化的危险,退无可退的犹太人奋起反抗,发动了马加比家族起义,誓言保卫圣殿的洁净。这次反击以犹太人成功夺回耶路撒冷而收场。原本因圣油被污染而只剩一天燃烧余量的圣七烛台却奇迹般的常燃不灭,直至八天后人们重新制作出纯净的圣油解决了本次危机。为庆祝此次神迹保佑与起义胜利,后世以光明节予以纪念。胜利后,犹太人也开创了一个为期100年的独立政权,直至后来被罗马帝国所吞并。

在此期间,犹太人虽然得到了短暂的胜利,但其被希腊化的影响远没有那么简单。犹太教群体在希腊化后,演变分为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两个圈子。正是忘了母语的犹太教群体因无法学习犹太口传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被罗马同化,并逐渐淡出犹太家族。犹太民族,第一次收到了文化消亡的警告,但这并不是最后一次。

于此同时,在希伯来语犹太教群体的维护下,圣殿山上的七烛台也从未熄灭。在第二圣殿重建后的500年后,圣殿得到了再次扩建,从而达到了其最鼎盛的建筑规模。这次工程堪比庞大的金字塔,而完成这次伟大工程的成就者,则是罗马统治时期犹太行省的当权者大希律王。

大希律王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除了扩建第二圣殿的壮举,他还修建了位于犹地亚沙漠边缘的城堡马萨达

以色列

马萨达 Massada

如今,造访马萨达城堡,不仅可以像古人一样延之字小路顺山势一路爬升,也可以乘坐缆车轻松直达山顶。坦白讲,参观城堡遗迹的体验未免有些枯燥,因为从现存的残垣断壁之凌乱基石中也很难看出其昔日的模样。但当我走到北侧悬崖边时,则突然意识到了马萨达的恢宏,甚至有些震撼。这种震撼自然不是源于对建筑之精美与宏大的假想,而是发自于对其险要地势的赞叹。驻足于马萨达遗址北侧放眼望去,是三面极其辽阔的景色,除了漫天的黄土地和远方依稀的死海别无其他。试想2000年前站在这里,西方的黄土戈壁向西延依旧伸至犹地亚沙漠深处,而东方还丰盈着无边的死海之水,这无际的黄色与连天的蓝色交界之间的便是位于山顶上的罗马式亭台楼阁。幻想景观如斯,才我领略到马萨达的真正风采,并对如今残破不堪的遗址有了根本的改观。

在建筑事业方面有着极大成就的大希律王,其性格暴虐、手段残酷。相传,大希律王曾因预见到伯利恒有新“君主”诞生,便假意派三智者先行朝觐,而暗地里下令处死了村子里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婴。然而此等残忍暴行并无法对抗命运的安排,该男婴一家早在军队到来前离开了村子。后来这个男婴果然如预言中所料,成长为新的“君主”,但他不只是犹太人的君主,更是世人人心的“君主”,他就是耶稣。耶稣及家人直到大希律王过世后才回到故土。耶稣的生平已为世人所熟知,这里就不赘述了。

以色列

让我们回到耶路撒冷,在如今城外锡安山大卫墓临院的二层楼中,有一个看似并无特别之处的空旷房间,却终日游人络绎不绝。相传,2000年前的一次逾越节上,这个房间便是耶稣最后晚餐的发生地。

以色列

苦路 Via Dolorosa

后来耶稣被当时执政的罗马官员判处钉于十字架上,在耶稣受难时最后所走过的那段路被称为苦路。苦路沿途有十四处令后人追思与朝圣的地点,而如今坐落在苦路尽头的便是圣墓教堂

以色列

圣墓教堂 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

以色列

圣墓教堂始建于4世纪,由于这里是全基督教世界的圣地,所以也引起了各教会对其管理权的纷争。现主要由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东正教会三教派分管,以及其他三个教会协管。但由于相互并不信任,于是管理教堂钥匙及守门人的重要工作却由中立的穆斯林家族担当。虽然圣墓教堂的管理权纷争局面复杂,但我认为多教派参与也算公平合理,而由穆斯林家族掌门也还算和谐,毕竟两宗教同宗,都是亚伯拉罕的后人,也都认同耶稣是上帝的使者。所以,圣墓教堂作为圣地原本也是大家的根本共识。

以色列

圣墓守门人努赛贝家族的后代。

以色列

让我们再次把思绪拉回古代,回溯至2000年前,耶路撒冷依然在罗马人的统治下。由于罗马人的多神信仰和犹太人的一神信仰的本质差异,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起义期间犹太反抗力量占据了马萨达城堡后曾一度取得了两军对峙的局面,很快罗马大兵压境,起义最终以被镇压而收场。在罗马,提图斯凯旋门便是为纪念罗马军队攻克耶路撒冷而建。罗马军队攻陷圣城后,大肆破坏,同时毁掉了刚扩建后不久的第二圣殿,只留下了西侧的一段基墙,便是后来的西墙。虽然在考古学上对其建造年代尚存争议,但无论如何它都是现存离圣殿最近的犹太人遗迹。所以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后世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朝拜场所。

以色列

西墙 The western wall heritage foundation

以色列

西墙的另一个名字则更为我们熟知,“哭墙”,该称呼始现于二战后西方舆论,因其当时被描述为一个令人哭泣的地方;后来也被称为“叹息墙”,一个犹太人叹息其民族命运的地方。据我短暂的观察,我认为哭墙之称太过强调其近代阶段性经历,但并不能代表所有人来此朝圣的缘由;而叹息之说又未免凄惨,毕竟自哀自怨并不能支撑一个民族面对如此的悲剧命运;所以,我更喜欢西墙的名字,朴实且平实,是它原本的样子。今天全世界犹太人来到西墙祷告,希望通过在离神最近的地方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我相信这希望被神听到的不仅仅是对民族命运的哀悼,更多的则会是信徒内心的寄托与诉说、虔敬与净化。

以色列

以色列

以色列

如今西墙的祷告广场是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后清理了有600年历史的摩洛哥区后的成果,同样被清理出来的还有一条沿着西墙往北深入到穆斯林区地下的参观隧道。进入隧道的第一个项目是VR体验,我不得不说用vr技术还原古迹的办法还真是非常新颖,毕竟视觉的感受比凭空想象来得更加直接且深刻。深入隧道内部,亲眼见到13米宽的巨石的切割与堆砌工艺,你会理解第二圣殿的建造是如何伟大的工程,足可以媲美任何世界奇迹。而在威尔士桥拱门下,有一座被石头封死的大门,据说这里就是能到达的离犹太人圣殿最近的地方了,可惜的是受现实的制约犹太人被禁止打通这个通道,只得望门兴叹。

以色列

拆毁第二圣殿后,由于冲突不断,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有一次驱散了的犹太人,禁止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并将以色列地区改名为巴勒斯坦。犹太民族再次开始了大流散的历史,这一次弥足漫长,持续了近几个世纪之久。起初,流落到伊斯兰社会的犹太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并取得了不错的学术与社会地位。直到12世纪,由于彻底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奉行,伊斯兰社会对于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内的吉玛人进行了驱逐,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了东部地区,一部分进入了欧洲。同时为了抑制伊斯兰势力扩张,收复圣城耶路撒冷,罗马教廷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十字军东征。

以色列

虽然为了西墙和圣殿山的争夺,近代穆斯林和犹太教冲突不断,但在十字军东征期间,两个民族也有同仇敌忾的短暂和睦。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末期,以色列北部港口海法港受到基督徒围攻,守城的穆斯林军队势单力薄,这时犹太居民挺身而出,参与到到了城防战斗中来。虽然犹太人和穆斯林并肩英勇作战,但终究因实力相差悬殊,海法被十字军攻陷。当年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是为了收复世界的中心圣城耶路撒冷,而熟不知他们占领的海法将在几百年后成为另一个世界的中心,巴哈伊世界中心。

以色列

巴哈伊世界中心World center of the Bahai Faith

巴哈伊信仰是一种有着独特魅力的宗教思想,比起亚伯拉罕诸教的悠久历史,巴哈伊信仰则年轻许多,它诞生在19世纪的伊朗。巴哈伊信仰的理念是:上帝唯一、宗教同宗,人类一体。我粗略地以为巴哈伊教是一种更包容的天启信仰,它包容一切人们信奉的真理。在某种意义上这和印度人对神的宽泛态度有着异曲同工的理念,他们认为神是唯一的,真理是唯一的,而至于我们跟随哪一位先知去追随神,只是方式和方法的不同而已。比如,巴哈伊信仰便承认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同时也认为东方的释迦摩尼同样是上帝的先知,以及巴哈伊信仰的创始人巴孛和巴哈欧拉亦是。而巴孛和巴哈欧拉便被葬在海法的巴哈伊世界中心。

相比在山角下仰望巴哈伊世界中,我更推荐的是从高处不偏不倚地对准中轴线,去好好欣赏一翻这精致的空中花园。巴哈伊世界中心用多彩的植物展示了它的包罗万象,用对称的美学诠释了万物平衡的真理,而视野略过巴哈伊世界中心后,正是现代化的海法港口一片欣欣向荣的尘世美景。如此这样通过巴哈伊世界看这世界的美好,不得不赞叹设计师的巧妙用心。

以色列

十字军东征后,欧洲政权开始对犹太社群进行压制,并立法限制犹太人只能从事商贾等行业。但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犹太人在金融及医疗行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受到了各地方统治者的庇护。14世纪由于天主教教会宣扬犹太人杀害了耶稣的情节,引发了基督徒对犹太人的仇视,从而导致犹太人被大规模驱逐出英法及神圣罗马帝国。被迫东移的犹太人,直至16世纪初期才在波兰找到了相对宽容的庇护所安顿下来,并再次繁盛。但在这辗转的几个世纪中,犹太民族已混杂了各地的文化和习俗,古老的希伯来语也变得与周遭生活脱节,慢慢被束之高阁,又一次,文化消亡的苗头又悄悄逼近了这个坎坷的民族。

以色列

时间来到19世纪,欧洲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慢慢开化,变得积极与包容。一方面,欧洲社会逐渐接受了犹太人族群,这使得犹太人的生活空间加大,同时,民族认同感也得到了加强,希伯来语在这段时间再次成为犹太人的日常生活用语,这有效地遏制住了犹太文化的消亡。另一方面,禁锢多年的犹太族群自身也变得更加活跃,犹太人开始寻求更彻底的解决方案,于是复兴的萌芽逐渐显现出来。同时,东欧对犹太人的欺凌毫无减弱的事实,也再次提醒了复兴的犹太民族。他们认为反犹主义是以往所有社会的永恒特征,想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立以犹太人为多数的主权国家。于是,锡安主义—犹太人复国主义诞生。

好景不长,时间来到了1942年,德国纳粹政权通过了“最终解决方案”。直接把犹太民族的悲惨遭遇推到了历史顶峰,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大屠杀纪念馆,向我们重述了这段历史。

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

以色列

由于这段人类历史上最悲痛的经历已被世人所熟知,所以纪念馆并没有过分讲述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也几乎没有展示任何触目惊心的罪行,更多的则是通过全面的物证客观地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存在,为警示人们不要重蹈覆辙,同时纪念那些遇难的同胞,为了让他们的名字与我们同在。

以色列

以色列

纪念馆的建筑被设计为半地下式的三角形通道结构,参观时前半段从高点开始,走向通道的低点,暗示了这段历史的沉痛;而展览的后半段,是关于战时最黑暗时刻的人性光辉面,于是又从最低点走向高点,寓意光明与希望;在最后的展厅陈列的则是遇难者档案,真正让这些人的名字被历史所铭记;在通道的最后是明亮的玻璃幕墙,代表走出阴影后的光明期望。

以色列

艰难的复兴

早在二战开始前,最坚定的锡安复国主义者便回到了他们的故土,但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上帝应许的肥美之地,也不是热情的欢迎与理所应当的接纳,而是严峻的现实。经过千年的动荡与冲突的洗礼,20世纪初的以色列北部地区,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以色列人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他们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希望之地。当时正值社会主义方兴未艾,于是一种结合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锡安主义信仰的合作形式应运而生,以色列劳动公社基布兹

以色列

以色列劳动公社kibbutz Maagan Michael

当我第一次读到1909年起的基布兹历史时,我以为这只是建国初期那个非常年代下的特殊生产形态,并猜测这大概早就成为了历史。但没想到的是我们在参观基布兹时,向导第一句就告诉我们这种协作形式依然还存在,而且还很活跃。目前基布兹所占的以色列工业总值达全国的9%,农业总值则占到40%,而基布兹的人口仅占以色列总人口的5%。也就是说,今天不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着这种共有经济生活方式,而且它还是一种活跃并且很成功的经济形态。这不禁让从小便有良好共产主义素养的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即使向导一再讲解他们的共享汽车如何借用,共享洗衣房如何使用。。。我都很难相信它就这样真实存在。思想堕落的我无法理解,在资本主义为主导的西方社会中,基布兹何以存活至今?人们又如何处理自己的物欲和懒惰?虽然和向导探讨良久,她依然无法点化我的愚钝。但我同伴的一个观点突然点醒了我,让我找到了相对合理的解释。JOY说道:“犹太人经历了太多,他们需要这种安全感”。没错,可能也只有像犹太人这样,经历过太多太多的不幸后才能如此坚定于衣食无忧的共产主义避风港吧。基布兹的尝试及成功可以说是犹太人对其悲惨命运的最后反抗,它可能不具有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或方向,却是一种明显的动力,一种催动民族勇往直前的动力,是犹太人抵制被湮没命运的最后尝试。想到这里,我对其成功感到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以色列

参观基布兹后在以色列北部村庄Dir Hanna 向Roudena Atwi一家学习阿拉伯传统面点的我们。

以色列

以色列

虽然作品并没有很好的延续传统,但味道还是不错的

以色列

以及劳动光荣照

原点的故事

随着基布兹的成功与现代以色列的建国,我们关于犹太人和以色列的故事也到了尾声。在讲最后一个故事前,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原点,或许我们现在可以面对那个关于以色列及犹太民族为何得以延续的问题了。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过来也是一样吧。也许我们自身汉民族延续与独立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犹太民族的命运。我们汉民族在历史上也几经外族入侵与统治,但我们同样没有消亡。这源自于我们良好的民族认同,而这种民族认同产生于宗教、语言、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一种合力。可是,和我们连绵不绝的国运不同,在犹太人长达两千年的散居历史中,他们既没有国家的存在,又没有法律的保护,更没有国际社会的认同。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们又是如何保持住宗教信仰的统一、语言文字的延续,以及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呢?

以色列

如果你站在橄榄山望向耶路撒冷时,你会发现圣城东侧古城墙上有一座被封死的城门,这就是金门。以西结书中指出救世主弥赛亚将从这个门归来,以色列人民将在弥赛亚的带领下团聚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届时世界将会迎来真正的和平,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灵性生活都将被拯救。根据希伯来圣经的预言,弥撒亚应是大卫的后人,每一个犹太人都有成为弥撒亚的潜质。而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世界的弥赛亚,所谓基督一词的本身含义便是救世主弥赛亚。虽然犹太教信徒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但事实上,出生在伯利恒的耶稣是大卫后人的说法几乎是无可非议的,同时耶稣的作为也符合很多关于弥撒亚的预言。不过,犹太人的命运在耶稣降临后确实也没有得到救赎,依旧漂泊千年。因为世界还没真正和平,所以,犹太人始终坚信这个大卫的后人还没有到来。可悲的是由于罗马人在耶稣升天后不久便摧毁了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家谱也全部损毁。可能再也没有人能证明谁的血统会是上帝的应许之人了吧。但无论如何,犹太人依旧在等待自己的弥撒亚从金门而来带领他们恢复大卫王统治时代的辉煌。关于弥赛亚的故事可以说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最根本的分歧之处,不同的弥赛亚的故事定义了不同宗教的同时,也定义了犹太民族的独立性。

我相信,我要找的答案就在这些故事里,或许说,就是这些故事本身。是摩西的故事、是大卫的故事、是光明节的故事、是耶路撒冷的故事、是基布兹的故事、也是弥赛亚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犹太人的故事。正是对这些故事的讲述,延续了他们的语言、保存了他们的文化、传承了他们的信仰,同时也构建起了犹太人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正是这些故事塑造出了这个民族的特写,同时,讲故事也让这种民族认同得以延续。我想,这大概就是答案吧。

以色列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那些故事里的以色列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