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乘着高铁去焦作,来一场如期而至的山水之约

编辑
天数:3 天 时间:12 月 人均:3000 元 和谁:和朋友

在云端里爱诗,在泥土里生活,在岁月中一直洒脱,在旅行中寻找自我。

烦闷的冬日逼仄得让人窒息,心里有个声音一直不平静,叫嚣着想要去大自然好好亲近,那就出发。

 

正好赶上太焦高铁的开通,大大拉近了太原与焦作的距离。一张车票,2个小时,坐高铁从太原闪现到焦作。心就像脱了水的鱼重新回归大海,不由自主的开始活泛起来。

 

焦作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曾以“煤城”著称全国。不知你对焦作的印象,是否还停留在地理课本上那个重工业的煤炭之城?灰蒙蒙的天空,呼吸中都是泥土和灰尘混合的味道?光秃秃的树枝,路边的小草被灰尘遮住了原本的绿色?那么现在焦作所呈现的模样,绝对会让你惊讶不已。

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焦作走了一段很壮观的路程。紧紧抓住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重大政策机遇,强力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发力点、把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突破口,引领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同步转型,构建“一核、两廊、四带、六组团”的发展格局。

 

如今走在焦作的街道,感受到的只剩下干净整洁有序,绿植遍布,空气清新,十分宜居,“世界太极城、中原康养地”不是浪得虚名。

大沙河作为焦作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这片土地,见证了焦作的荣光繁华,见证了焦作的兴衰际遇。它就像一个依靠和后盾,默默流淌,不断地容纳百川,为焦作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沿着大沙河边的小道行走,天蓝、水秀、岸绿、景美,河水浩淼,轻泛涟漪。上一秒还是久居闹市的车马喧嚣,下一秒变成了闲庭信步,坐看云卷云舒的恬淡自然。

 

1万余亩的水面景观,绵延12公里的带状湿地公园,公园内长达9公里的绿化带上种植有雪松、银杏、紫竹、碧桃等各种知名、不知名的高达乔木和花草树木,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即使是寒冬腊月的12月份,这里面依然草木青葱,未见萧索的场景。

 

河堤两旁,是大片大片的芦苇荡,随风摇摆,云朵儿般的穗煞是好看,在这里拍片,肯定很好出图。入眼处是宽阔平静的河面,岸边不乏垂钓的市民,一根鱼竿,一把座椅,默默静坐在这里,入定沉思,颇有姜公风范。走过去攀谈一番,其实鱼儿上不上钩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钟情于此项活动的垂钓者享受的其实是钓鱼这个闲适过程,静静的望着湖面可以想通很多事情,也很锻炼人的脾性,戒骄戒躁。

一路走,一路看,一步一程,留下的是是大沙河的历史印记。

 

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在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渲染下,每个男孩子心里都扎下一个英雄梦。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源远流长,魅力巨大,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焦作温县陈家沟,就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陈家沟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名山西泽州人叫陈卜迁至该村,随着陈氏人丁的繁衍,占据了该村的大部分人口,再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故更名为陈家沟。

因当时匪寇猖狂肆虐,常袭击掠夺村庄,村民苦不堪言,当时陈卜作为陈家沟的第一代,精通太极拳,愤然反抗,从村中招募数百人,亲率他们攻入贼窟,贼遂被平。从此之后,太极拳名声大噪,来学拳法的人日益增多,村中设立起“武学社”,太极拳在此地发展起来。

进入景区后,入眼是石头堆砌的大门,门楣上赫然写着陈家沟,十分大气。

从大门进入村落,房屋都是仿古建筑,因为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所以基础设施也比较健全完善。来陈家沟游玩的人,很多都是太极拳的爱好者,甚至不少了参加了相关的流派,所以在大殿前看到有人焚香祭祖也就不足为奇了。景区的广场上分时段有太极拳表演,专业人士打太极拳跟自己读书上体育课学的太极拳果然大不相同,他们脸上庄重认真的表情,行云流水的动作,优雅的姿势,真的很令人敬佩。虽然表演围观的游客不多,但是每个人都是很认真的欣赏完,并致以热烈的掌声,这或许就是专业的魅力吧。

太极讲究阴阳调和,不仅帮助人强身健体,还能塑造人的心性,所以全国的太极爱好者众多,前来认祖归宗,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陈小旺也在景区传授太极功夫,听说手下还有许多弟子呢。

 

景区有一座中国太极学博物馆,将太极发展的历史渊源展现的淋漓尽致,脉络十分清晰,武学爱好者可以细细观看。登上博物馆的顶楼,整个陈家沟尽收眼底,不管是景区地面的巨大太极图形,还是景区的太极学校认真比划的孩童,都能体会到太极对这座村庄的影响,深至肺腑。

太行分一脉,飘渺入云台。之前就对云台山略有耳闻,这个河南自然风光绝美的地方我却不知道它就位于焦作。

云台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和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交界处,景区面积280平方公里。

因为景区面积很广,有被誉为华夏第一秀水的潭瀑峡,有被誉为华夏第一奇峡、云台山灵魂的红石峡,有单级落差314米的亚洲第1高瀑-云台天瀑,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峰......把所有景点逛完可能要花好几天,这次旅行目的地极强,上午潭瀑峡,下午红石峡,中途顺路参观一些其他的景点。

云台山因为地质遗迹丰富而闻名,多次的地质构造运动,尤其是2300万年来,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云台山丰富的双崖对峙,峡谷群和许多动态各异的瀑、泉、溪、潭,用一步一景形容,丝毫不足为过。

 “溶溶春水浸碧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华夏第一秀水潭瀑峡又称小寨沟,相传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刘武周与唐王李世民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得此名。

沿着峡谷一路西行,路面渐窄,穿梭时不得不小心翼翼,谨防摔倒。两侧危崖断壁,奇峰耸立。峡谷蜿蜒,溪流潺潺。

 

初中学《小石潭记》的课文不自觉的映入脑海。“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景致错落,泉水叮咚,犹如一场绝美的琵琶乐,轻灵的乐声响彻整个山谷,不停地回荡。

 

从泉水清澈见底的龙蛇潭离开,绕过站立溪中的寿桃石,穿过仅能容瘦人通过的瘦身石,赫然出现在眼前的就是“情人瀑”了。两道瀑布从一块巨石上跌落,白浪翻飞,声音洪亮,像两个濒临困境的恋人,生死相拥间成就最后的依恋,拼死一搏。

 

 “丫”字瀑因形态得名,两股水流一分为二,在高大的石头中间又合二为一,就如同汉语的“丫”字一样。潭水盈盈而清澈,向太阳借来了粼粼金光,从天空中汲取了蓝宝石的光泽。它上边的清漪池,则如流动的水晶,清风徐来,涟漪微起。水底的细黄沙和白石子像筛出来的金屑和莹润的珍珠。

 

陡壁千仞,潭水幽绿的不老泉。因为信奉长生不老的人太多,故而人气最高,游人竞相去掬一捧甘甜泉水。泉悬瀑飞,白练飘浮的龙凤壁,左瀑飞流如绢,似白龙扶摇飞腾;右瀑羽散飘逸,珍珠串串,如凤凰摆尾。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其实我对爬山这项活动真的又爱又恨,爱的是景,恨的是自己体力不行,上午游完潭瀑峡后已经让我有点体力不支了,但想欣赏红石峡的执念让我继续走。

红石峡作为云台山的标志性景区,也是最精华的部分,有“盆景峡谷”别称。行走在谷中的栈道上,红色的山石夺目震撼。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岩石通体都是红色,所以由此得名“红石峡”。北方山川的雄浑壮丽,江南水色的秀美温婉,在红石峡结合的相得益彰。

路经一处悬崖峭壁,岩石被一棵树从中破开,茂密的向上生长,格外引人注目。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并非刻意拔高,自然界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给我们很多启迪,这棵树被岩石压着还能生长的这么茂密,简直是奇迹。

峡谷里还有“九龙溪”、“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石”等景观,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

在这幽静的山谷,仰观山色,俯瞰水流,属实惬意。

吸一口山间清新凛冽的空气,呼一口腹中的浊气,整个人仿佛都轻快了不少。

伴随着日暮下山。

北方三峡,桂林山水,所有的美誉用在青天河身上都不足为过。青天河原名红旗水库,位于博爱县境内,不同于云台山的巍峨秀丽,这里重峦叠翠,碧波荡漾,自有一番迷人之处。

进入青天河前,首先要乘船途径7公里的河道。大船载着兴致高昂的游客,一路劈波斩浪,身后跟着一串串洁白的浪花。站在船头,寒风铺面,也丝毫不能吹散美景给人带来的热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河面兀地冒出两棵树,不知道它们的躯干承载了多少生命的重担,在水里泡着而不朽。水面的倒影被船只弄得破碎不堪,后又归于平静,这份恬淡的意境,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漓江上蓑衣泛舟的渔翁。

 

佛耳峡因形状像佛的耳朵而成名,峡谷狭长,幽静曲折。河水从高低起伏的石头底往下流,或湍急,或舒缓,水流就像有生命,选择它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

 

没能用脚步丈量青天河,而是选择坐船的方式,这可能算是我的遗憾。但人生正是因为残缺才美丽,旅行也一样。

 

焦作之行,就止步于青天河了。不谈意犹未尽,只管下次重逢。

 

少年的时光就是长,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彷徨,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一直很喜欢这句话:你去过的地方因你而变得柔软。就这样做个山水的远客吧,来路风尘仆仆,归途亦有可期,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乘着高铁去焦作,来一场如期而至的山水之约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