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

西藏印象:清朝驻藏大臣衙门

编辑
天数:7 天 和谁:夫妻

拉萨老城八廓北街上有一座“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此处院落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曾是最早的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所在地,后由于发生事变而遭焚毁,驻藏大臣驻地迁移它处,院落修复后几经变更,至2012年改造为展览馆对外开放之前,已经沦落成为一处居民大杂院。

说起驻藏大臣衙门,我们先粗略捋一下西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雪域高原上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大致同步,只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关系,西藏人口稀少发展缓慢,早期始终是处于众多小国分治状态。

直到公元633年,即唐太宗在位的唐贞观七年,第33世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都拉萨,社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全盛时期的国土面积西自克什米尔,东至陕、川、滇西部,北自天山以北,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846年吐蕃国王朗达玛发动灭佛运动导致被佛教徒刺杀身亡,其子云丹与乌松相互争夺王位引发内乱,其后爆发了民众大起义,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起义军攻陷了拉萨,吐蕃王国灭亡。这一年,中国内地同时爆发了黄巢起义,唐王朝风雨飘摇也已近尾声。

吐蕃王国灭亡后,青藏高原重又分裂成众多部落国家。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战乱,大约在北宋初期,云丹的后代占据拉萨、山南地区,建立起拉萨王系;乌松的孙子扎德尼玛退居阿里,待稳定后将所辖领土分给三个儿子:长子据克什米尔建立拉达克王国,一子据象雄建立古格王国,另一子据甘肃、青海建立宗喀王国(宋称唃廝囉国)。宗喀王国只存续了七十余年,在与西夏、北宋的争斗中灭亡,北宋亡于金后,国土被金国吞并。

十二世纪末蒙古人从北方草原崛起,横扫欧亚大陆。为了快速剿灭南宋王朝和大理国,蒙古王朝决定经青藏高原南下。1239年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派兵进入吐蕃屠杀五百名僧人并捣毁两座寺庙以示恐吓,1240年再次派兵进入西藏拉萨北部林周,希望找到一个单一的君主交涉投降事宜,却发现吐蕃政、教分歧严重,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可以谈判的中央政府。蒙古人撤军前传话当地长老,要求他们推选出代表北上去谈判,否则必将屠城。

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吐蕃上层僧俗在拉萨开会商讨,一致推选萨迦派高僧萨迦班智达作为使者前往甘肃凉州与窝阔台之子阔端谈判。在谈判中萨迦班智达成功地游说阔端皈依了佛教,表示吐蕃愿接受蒙古管辖,蒙古授予萨迦班智达管理吐蕃世俗的权力。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此时阔端和萨迦班智达均已去世,忽必烈招萨迦班智达继承人八思巴前来授予“国师”称号,设宣政院由八思巴任院使署理西藏全部军政事务,忽必烈在八思巴主持下正式皈依佛教,尊八思巴为中原法王,授玉印,统领天下佛教。

在蒙古帝国扶持下,八思巴建立的萨迦王朝以后藏的萨迦寺为中心,成为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权,前后维持了八十余年。萨迦派由于内部的分裂以及与噶举派的冲突,随着元朝的衰落,1354年信奉噶举派的帕木竹巴豪强绛曲坚赞开始崛起,攻入萨迦寺推翻了萨迦政权,建立以前藏山南帕竹地区为中心的割据政权控制卫藏,并获得元、以及随后的明朝政府册封认可。

吐蕃王国自877年崩溃后的一百余年,青藏高原上群雄并立,佛教重新开始复兴进入“后弘期”,噶当派、噶举派、噶玛噶举派、格鲁派等众多教派兴起,背后都有强权为依托支持,造就了西藏文化的多元繁荣。这一点很像中国的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却是历史上少有的文化思想繁荣期。

1565年帕竹政权出现分裂,大臣起兵反叛建立了以后藏日喀则为中心的藏巴汗割据政权并控制了西藏大部分地区。在此期间新兴的格鲁派与信奉噶举派的藏巴汗王朝不断爆发激烈冲突,1634年格鲁派的DL和班禅联手邀请青海的蒙古和硕特汗国入藏以武力推翻藏巴汗政权,并建立了以DL为领袖的“甘丹颇章”政权,以拉萨为中心控制前后藏地区。

西藏能够最终并入中国版图,主要还是得益于满洲人、蒙古人与西藏人之间的联盟关系。明朝时期,中央王朝对西藏事务基本放任不管,凡表示愿意归顺者,皆予换发新的印信,但从未派驻过政府官员和军队宣誓主权。

但是西藏内部的冲突争斗却从未停止过,清朝初期,克什米尔的拉达克王国灭阿里的古格王国,后与格鲁派的甘丹颇章政权爆发的战争中被击败,拉达克成为西藏的属国。DL五世去世后,甘丹颇章政权总管桑结嘉措与驻军西藏的蒙古和硕特汗王拉藏汗不和,桑结嘉措暗中联络新疆的蒙古准噶尔汗国相助,结果西藏经历了又一轮混战,首先是桑结嘉措事败被拉藏汗诛杀,随后准噶尔汗国在新疆发动反清叛乱,派军队入藏灭清政府支持的和硕特汗国,杀死了拉藏汗。

康熙、雍正政府经过两次大规模战争,才最终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为了彻底控制新疆和西藏局面,清朝开始在两地派驻军队和任命政府官员,两地正式被并入清朝版图。雍正政府随后取消了蒙古和硕特汗王封号,将和硕特汗国控制的藏区分解,安多和康巴地区被分别拆分并入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四省,将剩余的卫藏和阿里地区改称为西藏,并在拉萨设立驻藏大臣衙门,派驻正副大臣二人管理,废除噶厦政府总揽大权的第巴,改组为五位噶伦集体负责,办公地点从布达拉宫移到大昭寺,接受DL喇嘛和驻藏大臣的双重领导。

1791年尼泊尔廓尔喀军队因税务纠纷为由占领后藏,噶厦政府请求清朝出兵支援,乾隆派兵入藏将廓尔喀人驱逐出境,随后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噶厦政府凡事皆需征得驻藏大臣同意,进一步强化了清朝驻藏大臣的权力。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后,清朝国力衰微无法再控制西藏事务。1888年英属印度军队以保护锡金为由入侵西藏,清政府求和与英国签订《中英藏印条约》,将西藏保护国锡金移交给英国,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开放亚东为通商口岸。DL十三世土登嘉措亲政后拒不承认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条约,推倒界碑并对印度输入货物继续征收重税,导致英国军队再次入侵西藏。1904年英军攻克江孜城堡后向拉萨逼近,驻藏大臣有泰拒绝协助西藏地方政府抵抗英军,土登嘉措在无望之余只得被迫逃至蒙古的乌兰巴托向俄国求援。在英军占领拉萨后,有泰应英军要求逼迫噶厦政府官员签订《拉萨条约》,还上奏朝廷以“兵败潜逃”为由建议虢夺其封号,并由班禅九世曲吉尼玛从日喀则来拉萨掌理宗教事务,清廷诏准,土登嘉措与曲吉尼玛之间产生嫌隙,最终导致双方分裂。《拉萨条约》条款传回北京后,朝廷上下一片哗然。

1905年清朝派出唐绍仪为首的代表团赴印度谈判《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双方围绕清朝对西藏享有宗主权(Suzerainty)还是主权(Sovereignty)两词争论不休,协议签署后驻藏大臣有泰遭弹劾被撤职查办。1910年土登嘉措辗转北京、青海返回西藏,但遭到新任驻藏大臣联豫抵制,联豫与四川总督赵尔丰联手调川军入藏逼迫土登嘉措再次逃亡印度,然后在噶厦政府管辖的昌都和林芝地区强制置县推行“改土归流”。但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垮台,赵尔丰被成都起义的民众杀死。1912年,驻藏大臣联豫等官员以及川军被噶厦政府解除武装,经印度递解出境,驻藏大臣制度终结。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恢复DL喇嘛的名号,土登嘉措自印度回到拉萨。

八廓街大昭寺背后有一座小院,这里是噶厦政府在拉萨的市政府管理机构“朗孜厦”,与大昭寺内的噶厦政府只有一壁之隔。

从院子的格局看,“朗孜厦”的规模小于当今拉萨任何一个街道办事处,但朗孜厦却是一个集行政、司法、警察、监狱、税收等于一身的拉萨市政府。

土登嘉措在印度流亡期间,接触到英国现代的政府、司法制度,参观考察了加尔各答的现代工业,回到西藏后立志推进西藏的现代化改革。

清朝垮台时的西藏军队是一支松散涣散的民兵武装,配备的武器除了长矛大刀,只有少量简陋的火枪,与印度军队、民国北洋军队的来复枪、机枪根本无法抗衡,根本无力保护西藏边境。

政府内部行政与司法不分,没有公正的审判制度,法律条文模糊不清,死刑、肉刑、拷打、监禁广泛滥用。

西藏缺乏有效的财政税收制度,土地集中在寺庙、贵族、大庄园主手里,农奴一贫如洗,政府无法正常运作,经济基本停滞。

土登嘉措的社会改革运动困难重重,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反弹,导致九世班禅曲吉尼玛逃离西藏,双方至死都未能再相见。西藏社会挣扎摇摆了四十年,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突破口,待年青一代DL、班禅接过重任时,时代已经翻篇,今天的西藏已经是完全另外的模样。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西藏印象:清朝驻藏大臣衙门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