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纵横八省十七日(中)— 从河南三门峡到陕西汉中

天数:17 天 时间:10 月 人均:6450 元 和谁:夫妻

                                                                                 陕州地坑院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与运城相距仅55公里,班车每半小时一趟,交通非常便利。在运城汽车站上车时我们吃了一惊,这趟省际班车竟然是7座商务车,这在我们多年游历中还是第一次遇到,而且走的是高速公路,行程仅需70分钟。三门峡市位于黄河中游,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城市之一,这里地势不像山西万荣那么平坦,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这一段形成人门、鬼门、神门3道峡谷,三门峡由此得名。三门峡市别名陕州,北魏年间始置,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新中国成立后曾属洛阳管辖,现为地级市,辖二区、四县,有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的美誉,冬季有上万只白天鹅来此栖息越冬,场面蔚为壮观。原计划我们到此是去看其南部的甘山红叶,网上说汽车站每天都有发往甘山景区的班车,我一到汽车站便进去询问情况,结果得到是否定的答复,一时不知所措,甚至准备次日返回,住下当晚在手机上网查询附近景点情况,发现陕州的地坑院不错,便临时增加了这个景点。

陕州地坑院展馆图片

陕州原称陕县,现为三门峡的市辖区,从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这里有一种奇特的民居建筑—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地面下的民居建筑,“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故被称为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在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其中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保存的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大多位于干旱少雨的高台平原地带,一般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l2—15米,凿形成长方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窑、门洞窑等,窑洞内还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之为拐窑,用于储藏杂物或用于窑洞与窑洞之间相连的通道(见下图)

北营村地坑院
北营村地坑院
北营村地坑院

其中有一个窟洞凿成斜坡甬道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作为人们出行的通道,是地坑院的出入口(见下图)。地坑村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与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其优点是造价低廉,冬暖夏凉,挡风隔音,低碳环保,这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上世纪初德国人伯纳德 · 鲁道夫斯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地坑院。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一定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地坑院出入口

地坑院的建造受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村民修建前必请风水先生察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那种形式的院落,并依据南北东西4个方位朝向和主窑洞所处方位,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地坑院一般为独门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在地面坑口四周砌一圈青砖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栏马墙(见下图),院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院内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开有直通地面的小洞,称作“马眼”,收获季节时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的粮囤中,可储存粮食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变质

地面坑口栏马墙
地面坑口栏马墙
地面坑口栏马墙

地坑院的穿山灶是用土培、和泥垒成连成一体,呈斜状的一溜子长锅台,锅台上大大小小垒着少则五六个,多则八九个大铁锅,有炒菜锅、炖菜过、闷菜锅、煨菜锅等,从一头点火升灶,火苗向窜山火一样的向前头窜去,火势也会逐次减弱,充分利用热能,几个锅同时炒作,非常高效、环保,前面的锅用于蒸炒,中间的锅用于炖焖,尾部的锅保温(见下图)。地坑院建设的兴盛时期是上世纪50—80年代,当时一个千人村庄每年审批7—8座地坑院是很正常的,人们今天所看到的地坑院绝大多数都是那时候建造的,如果有人住一般都能使用一两百年,在陕州100多年历史的地坑院有很多,但没人住后很快就会倒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方式也发生巨大变革,地坑院正被地上的砖瓦房所替代,最晚的院子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如今极少再有人建造地坑院,这种建筑形式日渐没落。

穿山灶

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一座院占地一般为1--1.5 亩,是现在农户宅基地的3—5 倍,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退宅还田”政策的实施,当地开始填埋地坑院,使这一民居建筑遭到极大破坏,成片的地下村落正在加速走向消亡。近20年来地坑院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纷纷到三门峡考察,认为地坑院具有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当地政府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抢救与保护,2007年陕州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2011年陕州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州区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张汴乡的曲村也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价值的地坑院103座,近年来随着陕州开发地坑院文化旅游的推进,曲村借助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契机,已陆续对80余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

北营村地坑院景区大门

而张汴乡的北营村现存81座地坑院,大多建于清末民初,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曲村和北营村的地坑院均已开发为文化旅游景区,我们去的是较近的北营村。北营地坑村景区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根据网上提供的交通方式,我们先从火车站坐19路公交到海关站,在此再转坐观光巴士2号线,但等了半小时也不见观光巴士来,只好打了一部网约车前往。北营村地坑院文化大观园占地80亩,建有游客服务中心、中心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主体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等,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把文化、民俗、特色旅游与休闲、观光、娱乐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并重的新路子。这种地下建筑过去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介绍,但亲眼所见还是第一次,

北营村地坑院
北营村地坑院
北营村地坑院
北营村地坑院
北营村地坑院
北营村地坑院

这里的游客熙熙攘攘,但交通仍不太方便,市区前往景区的观光巴士2号线据说每天只有2班,我们准备返回时观光巴士刚刚开走,只好花20元打了一辆车下山,再坐108路公交才回到三门峡市区。

                                                                      三门峡黄河大坝 · 甘山红叶

        三门峡市位于黄河中游下段,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一座伴随着水利工程兴建而崛起的新兴城市,著名的黄河大坝是其名片之一。从地坑村景区回来后,下午我们便前往黄河大坝,景区距市区14公里,但无公交前往,交通不太方便,打的需要近30元,如不和司机约好可能无车返回。下车左拐很快就来到大坝顶上,对岸山崖上是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字:“万里黄河第一坝”,我们在坝上向前走不远便可见一块竖石,其下方有“一步跨两省”5个字,黄河在这一段是山西、河南的界河,以主河道中轴线为省界,在这里可以体验前脚入晋、后脚在豫的特殊感受,向南俯看坝下可见一条导流堤向前延伸,将黄河一分两半(见下图1-4)。

三门峡黄河大坝
“一步跨两省”
大坝启闭机
大坝下方的导流堤

我们坐电梯下至坝底,再沿导流堤走到尽头,前方一桥飞架,回身仰望长713米、高106米的大坝雄姿,坝身上是“黄河安澜,国泰民安”8个大字,而西侧的砥柱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见下图1-4)。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故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在上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三门峡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至今仍清晰记得著名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歌 》,其中气势磅礴的头几句是:“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这里是来过中央领导最多的水利工程,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邓颖超、罗荣桓、陶铸、习仲勋、万里、李鹏等都曾来此视察。

三门峡水电站
前方一桥飞架
大坝雄姿
中流砥柱

这是当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1957年开工,1961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最大限度减轻了下游水害,但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没有一个工程像三门峡这样历经曲折,围绕大坝的利弊,各方一直是争论不休,从工程设计到建设、运行到管理,既有规划、决策的教训,也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此工程在立项之初就遭到陕西省的坚决反对,由于苏联专家缺乏在多沙的河流上建造水利工程的经验,所以在设计时只求坝高库容大,忽视了泥沙淤积问题,致使大坝建成后不久就开始出现淤积,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三门峡到陕西潼关的河道里,

三门峡黄河大坝
三门峡黄河大坝
三门峡黄河大坝

5年间水库泥沙淤积量高达5041万立方米,导致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周恩来总理曾3次到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甚至有专家建议炸掉此坝,但作为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作用不可小看,后来的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坝、三峡等工程都从此得到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从1964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对大坝进行多次改建,泄流排沙隧洞增加到12个,最终使库区淤积大为减轻,进出水库的泥沙基本平衡,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 

        从三门峡黄河大坝回来后,我仍对甘山红叶念念不忘,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这个景区,我也是去年在央视新闻《河南三门峡:漫山红叶醉金秋》中首次看到,满山红叶,非常惊艳(下图为电视新闻航拍画面截图),去年央视新闻播出的时间为10月19日,但今年山上的情况如何众说不一,我们直接联系与甘山景区,咨询红叶的有关情况,得知山上已红了70—80%,而且今年进山不收费,于是立即决定明天前往,但打听的包车价格都在300左右,网友说从城内铝厂大转盘有发往西张村镇的农客中巴,到镇里再20元拼个车或打车,西张村是景区附近的一个镇,距离景区至少还有10公里,而且回程也不方便,我便联系了昨天上午送我们去地坑院的滴滴车,

电视新闻航拍画面截图
电视新闻航拍画面截图
电视新闻航拍画面截图

没想到该司机报价仅100元,仅为其他人的1/3。从三门峡市政府网站得知,甘山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南部的窑店林场境内,距三门峡市区28公里,有玉翠峰、罗汉峰、聚仙峰、光武峰等84座山峰,其中最高峰甘露峰海拔 1884以米,相对高差800米,林区面积达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被为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见下图),春夏时节的甘山满眼望去都是绿,盛夏季节温度比市区温度低7度左右,景区分为森林游憩区、红叶观赏区、水上游乐区、蝴蝶谷景区4个部分, 主要景点有蝴蝶沟、铁瓦庙、祖师庙、钟楼、马武寨等。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

甘山最美的季节要数金秋,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满山满坡都是红叶,可谓灿若云霞,五彩缤纷,因此秋天来到三门峡,甘山是必须去的。第二天8点半,司机准时到酒店门口接人,40分钟后到达景区大门口,只需购买停车费10元就能进入,门口一座建筑正在施工,可能是未来景区的游客中心。这里到红叶观赏区的棠荫广场还有3—4公里,以后可能要开通景交车,穿过一条隧道,很快来到棠荫广场,在此极目远眺,可见远山近坡均有成片红叶,虽不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但附近各山头均有(见下图1-4),经向广场旁的店家打听,实际上只有一座山头有路可上,其最明显的标志是入口处有一座电梯。

甘山红叶远眺
甘山红叶远眺
甘山红叶远眺
甘山红叶远眺

上午9点半我们开始登山,步道前面一部分为木栈道,后面都是狭小的水泥阶梯,而且很多路段已毁,途中可见红叶深浅不一,姹紫嫣红,竞相争艳,这里的红叶并非枫叶,主要树种有漆树、黄栌、南天竹、楝树、五角枫等,因品种和温度的差异,深红、浅红、暗红、橙黄、深绿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此时阳光正好,拍摄角度也正好,在蓝天的衬映下红叶分外娇艳,阳光从红叶缝隙中漏洒下来,层次分明,五彩斑斓(见下图1-9)。此处远眺四周群山,红叶虽不是漫山遍野,但也大块成片,最后我独自一人登上山顶,可是山顶的红叶也都已凋零了,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这里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原来的黄色方形小亭已被拆除,现在正在新一座建更高、更大的楼阁,道路也已更换成更宽、更平的石板,但施工现场空无一人,可见甘山景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难怪途中上山的路挖断不少,因此,景区不收门票、城里过来的班车停开也不足为奇了。看来甘山景区在基础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今天我们攀登的这座山外,棠荫广场周围的其他几座山均无路可上,红叶美景只可远观,不能近看,因此都要修路上去,才能将半日游延长至一、二日游,让游客留下来住一宿。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中午近12半我们回到山下,近1点回到城里,我们在三门峡市待了一天半时间,这里的景点不算多,市区与景区的交通也不方便,既没有专线公交,观光巴士的趟次也较少,看来在创造旅游环境方面,三门峡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那个滴滴车司机,同样是半天时间,报价竟比万荣包车还便宜,此外我对汽车站旁的一家川菜馆印象不错,价廉量足,味道可口。出行至此已时间过半,景点过半,这几天均在秦岭以北活动,一路晴好,行程顺利。下午我们再坐商务车返回运城,明天将乘高铁前往西安再中转南下,穿过长达18公里的秦岭隧道奔向陕西汉中,2天之内要跨过3个省。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甘山红叶

                                                                                 汉中石门栈道

        汉中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0处,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特殊地位,秦朝末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将刘邦封到这里做汉王,刘邦在此韬光养晦,最后暗渡陈仓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并将国号定为“汉”,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因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等一系列称谓都源于此。宋代以前汉中属于蜀地,是四川的北大门,元朝时为防止地方割据将汉中划分给了陕西。汉中北部虽有高峻的秦岭阻隔,但山谷中有多条古栈道可通关中,古代蜀道的90%位于汉中境内,穿越秦岭的有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陈仓道4条,其中褒斜道是最主要的一条,因其在各蜀道中最便捷、最平缓、使用时间最长,故被誉为“蜀道之冠”,其修建规模之大、使用时间之长,居全国古栈道的首位。

汉中市“文保”名单
蜀道之冠

褒斜道与南面的金牛道相连,是南北蜀道主干道,这里曾“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人来人往,车马不断,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与长城、大运河比肩的三大工程奇迹。褒斜道长235公里,其中约1/3路段为栈道,南段溯褒水北行,北段沿斜水、斜谷而行,褒、斜二水同源于秦岭太白山,其间的分水岭在整个秦岭山脊中最为平缓,故为古人所利用,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为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路,为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下图2为褒斜古道位置、走向)。自秦汉至隋唐历经一千多年,成为秦蜀之间的交通大动脉,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为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

石门栈道坊
褒斜古道位置、走向示意图

秦从褒斜道伐蜀,取南郑继而灭掉巴蜀;楚汉战争中,刘邦先毁后修此道迷惑项羽,运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击败项羽而称帝;三国时诸葛亮6次北伐、曹操两次来汉中,也都曾率军行走过此道。褒斜道南端位于汉中北部的褒城,北端止于陕西眉县斜峪关,故称褒斜道,其中南端谷口的石门两山对峙,堪称天险,最窄处仅数十米,是古代蜀道中最具典型、最难开凿的一段,工程艰巨,路途险恶,在此建栈道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其中的石门隧道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3—69年),内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可供两辆马车同时行驶,洞内无斧凿痕迹,岩面修整平顺,古代工匠利用岩石热胀冷缩原理,采用火烧水激之法,先火烧石壁,再泼水骤冷使其酥裂,如此反复持续烧灼、剥离,终于凿通这段隧道。

石门山水

由于其交通地位的特殊性,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经年累月世代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在石门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已发现汉魏以来大量题咏和记事摩崖石刻近180方,前后时间长达1900多年,有古人督修栈道、修葺山河堰的记录,也有名人的即兴留题,按文体分有颂德、自警、记叙3大类,按书体论以隶为主,篆、行、楷、草、魏碑之书亦有,尤以汉魏13块最负盛名,世称“石门十三品”,为国内珍稀文物,故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被列为首批国保单位(见下图)

“文保”碑

石门栈道景区位于汉中城北16公里处,坐102路公交可达,但从景区大门(见下图1)到翠屏桥还有很长一段路,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刘邦群像雕塑(见下图2),左右分别是萧何、韩信,途中还可看到重达71吨的巨石—“浮浪玉盆”,石中凹陷如盆,原为汉代张良在河谷中发现,为“褒谷24景”之一(见下图3)。过翠屏桥走进东岸的石门栈道下段,这一段为古栈道原址(见下图4-6),路边还能看到山壁之上古代遗留的方形栈孔,可用于插入栈道横梁,如果仔细看可见栈孔下方的Y字沟槽,据说此设计具有排水功能,秦汉时科技并不发达,此孔开凿的如此平整方正令人不解(见下图7)。

景区大门
刘邦群像
“浮浪玉盆”石
石门栈道入口
石门栈道
石门栈道
方形栈孔

下方河边是近代开凿的新石门(见下图1),为1937年修建川陕公路时所开凿,新石门隧道有3段,总长62米,宽近5米,附近岩壁上还产生了众多近代题刻(见下图2),有的位于高崖之上,有的也已没入水库之中。此段山崖也险峻异常(见下图3-5)。前方的石门水库建成于1979年,大坝高达88米,曾是当时国内最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见下图6),也是汉中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但现在这里也面临三门峡水库同样的问题,该水库淤积量已达全部库容的1/3。

新石门
近代题刻
山崖险峻
山崖险峻
山崖险峻
石门水库大坝

我们返回翠屏桥,再从西岸步道上山(见下图1),来到石门栈道上段,途中还有驿站,实际上此道已不在原址,而是在原址上方抬高70米修建而成,长1.8公里,原址早已被水库淹没,这里还仿造了一座石门(见下图5),而真正的古石门仍在水库淤沙下的10多米深处。

石门栈道导游图
石门栈道景观
石门栈道景观
石门栈道景观
仿古石门
石门水库

        1969年在此修建水利工程时,将最重要的“石门十三品”搬迁至汉中博物馆,因此,要目睹石门摩崖石刻的风采,还要去市中心的汉中博物馆(周一闭馆)。汉中博物馆位于汉台路东大街26号,这里的古汉台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由人工夯土的7米三级台地构成,北宋张少愚有“留此一抔土,犹为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抔土”指的就是今天的遗址高台(见下图1-6),但从历史陈列馆的介绍可知,刘邦在汉中实际上仅仅停留了短短4个月,4月入汉,当年8月即取道陈仓北上了,可见当时汉军也是兵强马壮,实力不弱,无需过久休生养息。

古汉台
汉中博物馆
望江楼
汉台石刻
登台竹径
汉代石鼓

三国是汉中另一个辉煌时期,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曾两次来汉中,蜀建兴六年至十二年(公元228—234年)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对曹魏发动5次北伐,但他未能像刘邦那样完成宏伟霸业,最后一次出征时病逝于五丈原前线,后葬于汉中定军山。汉台碑林是汉中博物馆最重要的一组陈列,分为两个陈列室: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其中后者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见下图1-3)。“石门十三品”反映了隶书由古隶—汉隶—魏书—宋隶的演变历程,是汉代以来书刻的最高艺术结晶,早在唐宋时就负盛名,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

汉台碑林
“文保”碑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在邻国日本也享有盛誉,部分石刻被列入日本中小学生教科书,对日本书法界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曾题字:“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石门十三品”为:《石门》碑(见下图1)和《鄐君开通褒斜道》、《畜君碑释文》、《李君表》、《石门颂》、《杨淮表纪》、《玉盆》、《石虎》(见下图2、3)、《衮雪》、《李苞通阁道》、《潘宗伯、韩仲元》、《石门铭》、《重修山河堰》,

《石门》碑
《玉盆》
《石虎》

其中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均被评定为“一级甲等文物”。这里简要介绍几幅:《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镌刻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鄐君为奉汉明帝诏开凿石门的汉中太守,全文共16行97字,为我国早期摩崖石刻,至今已有1950多年历史,其书体以古拙见长,笔划平直,字形扁平,具有早期隶书特色,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见下图);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

《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全文共16行97字,镌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是为汉中太守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颂文,故又称《石门颂》,为我国汉代摩崖“三颂”之首(另外两颂为《西狭颂》、《郙阁颂》),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字体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尤其竖笔拉长的“命”、“升”、“诵”等字保留了汉代简书的遗韵,在全国现存的汉代石刻中绝无仅有,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代表了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史上最美八大隶书之一,是千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后世誉为“汉隶之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见下图1-4);

《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
《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局部)
《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局部)
《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拓本)

《石门铭》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所刻,楷书26行,其书法由隶向楷过渡,字体开张大气,舒展有度,自然豪放,在魏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于右任评论称:“下笔简纯,自然优雅”(见下图1);《衮雪》落款为“魏王”,是曹操仅有的存世手迹(见下图2),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游览褒斜道,见褒河汹涌翻腾,便提笔写下“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衮雪”旁原有“魏王”二字,曾见于宋人著录,现已漫漶;

《石门铭》
《衮雪》

《山河堰落成记》是石门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块碑刻,横4.6米,纵1.8米,约9平方米,尺幅之大极为罕见,记述了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水患后当地官府和百姓集资修山河堰的过程,是近千年前的一份治水工程报告,为“南宋隶书第一人”晏袤所书,波势纵横,大气磅礴,是宋隶的代表作,在“石门十三品”中最为引人注目,此碑刻占据了馆内整整一面南墙,面前站满了到此观摩学习的当地老年大学学员们(见下图)。

《山河堰落成记》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纵横八省十七日(中)— 从河南三门峡到陕西汉中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