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

十五天穿越鲁、豫、冀 — 山东篇

天数:16 天 时间:9 月 人均:5000 元 和谁:夫妻

         由于盛夏炎热和暑假旅游高峰的原因,在家中蛰伏了2个半月,9月初处暑已过,北方雨季结束,学校均已开学,我们也将踏上新的旅途,前往山东、河南、河北,虽然三省紧邻,但分属于华东、华中和华北三个不同的地理分区,全程12个景点,其中有3个因雨情原因关闭,直到8月底才开放,因此,此次路线是在临行前一天才最后确定的,第一站为山东省会济南

                                                                                      济南名泉

        济南又被称为“泉城”,泉群之多可属全国之最,这主要与其地理结构有关。济南城区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南面是山区,北面为平原,山区由石灰岩组成,并以大约30°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质地不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便于储存和输送地下水,顺着倾斜的石灰岩层大量地流向济南,而平原的泥土下则是组织紧密的岩浆岩,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所以地下水流到这里后被岩浆岩阻挡就停滞不前了,最后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形成了众多泉群。早年我虽曾来过济南两次,却未去一睹名泉风采,此行路过济南,就是要补上这个缺憾,原计划用一天时间,但天气预报显示明日有雨,临时压缩为半天。金代元好问《济南行纪》说:“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即趵突泉)为上,金线次之,珍珠又次之”,这是最早见诸记载的济南名泉的次序,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又加上了黑虎泉,并将其排在第三位,挤占了珍珠泉的名次。济南四大名泉位置比较集中,相距也不远,均在济南市历下区西北角一带,各名泉均由一、二十处泉池组成,我们下午1点飞抵济南后先坐2号线机场大巴,在终点济南站下车再打的前往山东省人大,济南第三大名泉的珍珠泉就位于人大常委会的大院内,因涌出的串串水珠参差错落,日光相映,如同珠玑,故称珍珠泉,据说此泉群有泉池21处,其中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濋泉位列济南72名泉录。网友说珍珠泉属于济南市政府的惠民项目,游客可以从南门直接进入省人大院,门卫不会阻拦,但我们走近时却吃了个闭门羹,门卫称疫情期间此景不对外开放,我们只得怏怏离开,转而前往附近不远的黑虎泉公园。黑虎泉群位于济南旧城东南角护城河东段,在长约700米的狭长地带共有泉池14处,其中黑虎泉在护城河南岸陡壁下,

黑虎泉

此泉为一深邃洞穴,内有一巨石盘曲伏卧,如猛虎深藏,再加半夜朔风吹入石隙裂缝,声似虎啸,故称黑虎泉,此名始见于金代《名泉碑》,《老残游记》曾将其排在名泉第三位,但从现状看,黑虎泉的涌水量仅次于趵突泉,在济南众泉中应列第二,珍珠泉只能排在第三位了。我们走到南岸陡壁下,看到洞已被封闭,泉水通过暗道从三个兽头的口中喷出,流进下方的石砌方池内,最后泻入池北的护城河,但想拍正面照片,要到护城河北岸。

黑虎泉
黑虎泉
黑虎泉

黑虎泉外,附近的玛瑙泉白石泉九女泉琵琶泉也列入了济南72名泉录,这一带风景秀丽,一步一景,小桥流水,假山泉池,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了。

黑虎泉公园
黑虎泉公园

告别黑虎泉,我们前往西面2公里处的五龙潭公园,从位于共青团路的南门进入园内,这里有泉池29处,其中五龙潭、古温泉贤清泉等10处位列济南72名泉录,仅次于趵突泉泉群,最大的五龙潭位于公园南部,呈长方规整形状,倒影涟漪,游鱼摇曳,元代时曾在水旁建五龙神庙,始有"五龙潭"之名,

公园南门
五龙潭
五龙潭

但潭中泉眼只是串串上浮的水珠,倒是在潭西侧的得月亭和“近水楼台”石刻前,有二处涌泉还有些力度,水面上可见圆状突起,四周波光粼粼,名称似乎为潭西泉。

得月亭
“近水楼台”石刻

        返回五龙潭公园的南门,路对面就是趵突泉公园的北门,园内的泉池多达37处,其中最著名的趵突泉位于公园内西侧,其东北侧的金线泉也曾是济南四大名泉之一。趵突泉原名瀑流泉,为古泺水的发源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将其命名为槛泉,虽源自《诗经·大雅·瞻卬》,但济南人却不买账,仍叫它爆流泉,后曾巩又改称其为趵突泉,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这名倒是起得形象贴切,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从此流传开来。

趵突泉

在济南72名泉中,趵突泉稳居第一位,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虽然历代济南名泉排名有所变化,但趵突泉独占鳌头,并无争议。趵突泉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据说为乾隆皇帝所封,相传乾隆当年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 ,立即改带此泉,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现公园南门上的横匾“趵突泉”三字,也是乾隆的御笔。趵突泉清澈见底,清醇甘洌,不仅是十分理想的天然饮用水,

“天下第一泉”

人们完全可以直接饮用,而且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景象壮观,古人描述其“鼎立波心,声若雷吼,势若云沸,其高数尺,晶渺如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故明清时“趵突腾空”便为济南八景之首,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说,除曾巩外,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元代赵孟頫、明代王守仁、清代蒲松龄等均有咏泉佳作。

趵突泉近景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济南过度开采地下水,趵突泉每年都会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2001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黑虎泉也水势大降,西侧兽头曾彻底断流。在采取加大地下水保护等措施后,情况有所好转,而一旦跌破27.6米红色警戒水位,趵突泉仍会零星断涌。为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济南市首次调用长江水补源,每天补源量达到30余万立方米,2016年后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每天涌出泉水7万立方米,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令来此赏泉的游客大呼过瘾,特别是经过7、8月集中降水的补充后,济南市的地下水位会明显升高,趵突泉的最佳观赏期为每年9—11月,而眼下最佳观赏期已经开始,我们从北门进入公园,直奔趵突泉而去,

公园北门

在三面围合的半开放大院内,有一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长方形泉池,水色清澈,波光潋滟,池中小泉颇多,水泡如珠,簇簇串串,飘悠而上,正中处更有泉水自地下汹涌而出,三窟并发,势如鼎沸,令人叹为观止。

趵突泉
趵突泉

池畔四周近水楼台,曲廊蜿蜒,北面为泺源堂、西面为观澜亭、南面为长廊,池边还有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观澜”、明嘉靖十六年山东巡抚都御史胡缵宗书“趵突泉”、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历城王钟霖题“第一泉”等许多名人题刻石碑。

曲廊蜿蜒
观澜亭碑刻

趵突泉泉群中的金线泉柳絮泉漱玉泉马跑泉等14处也列入了济南72名泉录,是名泉最多的济南泉群,其中曾是济南四大名泉之一的金线泉,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闪光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明清时此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从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此泉称为新“金线泉”,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但水面金线难得一见,金线泉早已失却往日风采,我们也没时间慢慢细看。当晚坐高铁前往70公里外的泰安,仅十几分钟即到达,但高铁站距城区较远,坐37路或游1路公交可至天外村广场,车程竟长达50分钟,远超火车时间,晚上就住在广场的路对面。

                                                                                泰山之上

        泰山虽为五岳之首,却不是因为其最高、最大,其海拔高度低于华山、恒山,仅居五岳第三,但其人文、历史内涵却最为丰富,也是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上泰山有东、南、西、北、中多条路线,当年我首登泰山时走的是传统的中路,从岱宗坊出发,经红门宫、斗母宫经石峪中天门五大夫松十八盘,最后到达南天门,历朝皇帝也是从中路登山,故又称泰山御道,是泰山人文和自然景观最密集处,但此线路程长达7.6公里,石阶多达5500余级,其间几无平路,由此登山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因此,这次我计划不爬艰难的十八盘,只游山顶和西麓,走的是“天外村—中天门—南天门”的西路,也是最便捷、最省时省力的登顶路线,适合老人或时间不充裕者。从西路上山实际是交通工具大换乘,前段为天外村至半山腰中天门的景交车,14公里的盘山公路仅需30分钟;后段是中天门到南天门的高山索道,全长2078米,行程约15分钟,因此,从山脚到山顶不到一小时,60岁以上老人的车票价还可减半。

泰山中、西路上山线路

天外村游客中心是西路上山的起点,天地广场上的12根石柱,代表曾到泰山举行封禅或祭祀大典的12位帝王。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泰山,祭过天地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祭天称封,在泰山下祭地称禅,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天降“祥瑞”时,才可进行封禅,实际上秦代以来只有6位帝王封禅过泰山,最后一位是宋真宗,元、明改为祭祀后,也有24位帝王本人或遣官祭祀多达72次,而乾隆对泰山情有独钟,竟11次朝拜泰山,其中6次登上岱顶。天地广场正对着泰山第二高峰—傲徕峰,但其高度只有泰山主峰的一半,

天地广场
傲徕峰

第二天上午我们冒雨坐景交车上至中天门,却发现索道停开,经电话询问景区才知是因风大所致,恢复运营的时间可从泰山索道微信公众号查询,难怪上山前我们在酒店看窗外街道上狂风大作,山上应该风力更大,至少有七、八级。两天后风力减小,索道恢复营运,我们才终于登上岱顶,但南天门还在维修中,此时约为上午7点半,在南天门前向下望,十八盘山道上竟空无一人。

维修中的南天门
十八盘

沿天街向前,到处大雾弥漫,虽然无法极目远眺齐鲁大地,但大多数景点都可就近观赏,游览基本不受影响,

天街牌坊
大雾弥漫

我们过孔子庙路口登上碧霞祠,此祠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称玉女祠,金改名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后改为现名,为碧霞元君的祖庭,也是泰山最大的古建筑群,由大殿、香亭等12座建筑物组成,现存建筑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但基本保留了明代的规模,祠中的碧霞元君鎏金铜像为万历年间所铸,大殿外正中的“赞化东皇”匾为乾隆御笔。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一般称其为泰山神之女,民间俗称“ 泰山奶奶”,也是道教的著名女神。

孔子庙前
碧霞祠
碧霞祠
碧霞祠

碧霞祠向前左拐上行就是大观峰摩崖石刻群,由东侧的大观峰和西侧的云峰两部分组成,宽达109米,最高处近15米,这里绝壁如削,摩崖石刻层叠,历代题勒遍布,在带年款的石刻中,最早的是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最晚的是1933年,时间跨度长达1267年。

雾中大观峰
晴日大观峰

由于崖壁面积有限,为占好的位置,常有毁前人石刻而添自己者,这种现象明清以来多有发生,但留存至今的石刻仍多达160处,其中西侧较少,只有“体乾润物”、“与国咸宁”两处大字,中部区域石刻最为密集,原刻有唐玄宗的《东封朝觐颂》、唐高宗的《封禅朝觐颂》,后明人复刻大字,将其尽毁,今上有康熙题的“云峰”,下有乾隆诗刻《夜宿岱顶作》,其右有“五岳之宗”、“兴国同安”、“呼吸宇宙”、“尊崇”、“置身霄汉”、“岩岩”等大字。

大观峰
大观峰

东侧区域石刻也不少,除“可摘星辰”、“青碧丹崖”、“璧立万仞”、“天地同攸”、“弥高”等大字外,面积最大、最著名的便是“唐摩崖”,即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登封泰山时所作的《纪泰山铭》,至今已有近1300年历史,摩崖高13.3米,宽5.5米,全文1008字,书体为唐隶,文辞典雅,书法遒劲,颇具盛唐风格。

大观峰
“唐摩崖”

        网上说在“唐摩崖”东侧是“五岳之宗”、“登峰造极”等大字题刻,原来还有宋真宗所作的《御制功德铭》即“宋摩崖”,后明人翟涛将其铲毁,在其上大书“德星岩”,仅剩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但我们当时并不知情,所以并未过去观赏。

“宋摩崖”

离开大观峰向上,过青帝宫便是泰山最高处的玉皇顶,这里是泰山绝顶,也是历代帝王登高封禅的地方,虽然门上有“勅修”字样,但建筑一般,规模也不大,院中有一块很小的海拔1545米泰山极顶碑,

玉皇顶
泰山极顶碑

而在殿外下方的石阶旁却颇多看点,其中路右侧有两堆岩石,前者上有大字石刻“五岳独尊”、“昂首天外”、“登峰造极”、“万法唯识”,后者上有“仰观俯察”、“登高壮观天地间”、“擎天捧日”等大字,路左边还有小小的“孔登岩”,该石刻上款经初步认定为“万历壬寅□四月”(公元1602年),据说此岩为泰山最高处的孔子遗迹。

大字石刻
“五岳独尊”
大字石刻
大字石刻

玉皇殿外壁下有一座高大的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是其封禅泰山的标志,据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来泰山封禅,见到以前的帝王在泰山树碑立传,都为自己歌功颂德,他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自己功德盖世,非一石碑所能言表,便别出心裁立一无字碑于绝顶,以示他的功德无以言表,后来武则天在乾陵也照此效仿。

汉武帝无字碑

我们离开玉皇顶,下行左拐,继续向东,途中可见路边两石碑,分别是“雄峙天东”和“孔子小天下处”,相传这里是孔子当年俯瞰天下之地,其实是明朝山东御史颜继祖根据孟子的名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所刻之石,原碑于1967年被毁,仅存碑座,2007年泰山景区重立时以碑座尺寸为基数,再按拓本图片比例推算出原碑尺寸复制,难怪此碑看起来要比落款康熙年的“雄峙天东”新得多。

双碑并立

我们继续向前,很快来到拱北石,因其形犹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是泰山标志之一,也是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周围也有少量石刻,

拱北石侧面
拱北石正面
石刻

在此右拐向下走300多米,过一线天不久便到“瞻鲁台”,据说这是孔子当年举目眺瞻望家乡鲁国的地方,我来泰山两次却遗漏了此景,这次正好补上。“瞻鲁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下临万丈深渊,深不可测,令人眩目,因古时常有人来此,为救治父母病灾祈求神灵跳崖献身,故又称“舍身崖”。

一线天

我们登上“瞻鲁台”,眼前豁然开朗,崖顶是一片宽阔平坦的石台,有一名为幡杆石的突兀巨石,在紧邻幡杆石旁的地面上,“瞻鲁台”3个楷书巨字分外醒目,字幅高1.4米,宽3.7米,为明人所刻,字迹苍劲,我很喜欢。

幡杆石
“瞻鲁台”

再向下走不远就是“仙人桥”,只见几块巨石斜向层叠,彼此支撑,横跨在两侧陡峭的岩壁上,其实这是一处地质上的崩塌堆积,虽天造地设,却宛似人工,为泰山的一处地质奇观,也是游人最喜欢的景点之一,行前攻略时我并不知道此景,现在可算是大开眼界。

“仙人桥”

由此向西不远又回到大观峰路口,我们在岱顶绕了一圈,再沿天街原路返回南天门

岱顶导游图

这里已是人声鼎沸,彩旗飘扬,原来今天是泰山国际登山节,到处都是蓝天救援队装束的人,而十八盘山道上下行的是明游客,奋力向上攀登的黄衣人是登山的选手。

十八盘

                                                                           泰山之下

        大多数人游泰山时关注的是岱顶风光,其实山脚也有景观,最主要的就是其西麓的黑龙潭瀑布。从天外村坐景交车上山,可以看到左边有一条小溪,飞花溅玉,景人怡人,这就是泰山的西溪,黑龙潭就位于西溪中段的峡谷内,据说谷底三面峭壁如削,潭北是东百丈崖,西溪下泻形成20多米高的飞瀑,最后冲入崖下石潭,此潭腹大口小,形若瓦坛,面积十几平方,却深达数丈,水色如墨,似藏黑龙,故名黑龙潭。潭西有西百丈崖,西南有南百丈崖,每逢夏秋之际,三道瀑布奔泻而下,犹如玉龙飞舞,古称“云龙三现”,但这种奇观只有雨后才会出现,前一段泰山一直在下雨,我们此行看到“云龙三现”应无悬念,问题是下山的景交车司机中途能否停车,因此,上车时我先向司机提出要求,开车前再次强调,快到时又给予提醒,好在司机是个爽快人,在黑龙潭站停车了。我们沿小路向里走不远就听到了瀑布的轰鸣声,前面出现的是西溪石亭,建筑为全石垒砌,四角攒尖扶角梁、勾头、滴水、方形宝顶覆顶,说是石亭,实为石屋。

西溪石亭

在亭前北望,远处的东百丈崖飞瀑高挂,悬崖之上微露一座拱形长桥,而眼前的深潭也是白浪翻腾,只有对面西百丈崖水量不大,我们终于见识了不常出现的“云龙三现”。

黑龙潭
西崖飞瀑

告别西溪石亭,从右侧石阶上山,途中看到一条通向黑龙潭的土路,路口竖着一块“未开放区域”的牌子,但未设置围栏,游人仍可通行,我看到下方道路崎岖难行,只拍了一张瀑布照片便返回路口。

东崖飞瀑

继续向上攀登,大汗淋漓之际终于到达崖上的长寿桥,此桥建于1925年,横跨西溪两岸,也有近百年历史了,桥两侧有石亭相对,东为云水亭,西为风雷亭,桥下是广阔平缓的石坪,西溪水潺潺而来,骤然飞落崖下,

西溪
东崖顶

似银河倒流,绅带下垂,故又名天绅泉,游人坐于石上,听泉观景,赏心悦目,但在此拍飞瀑并不容易,最好的位置是风雷亭的南侧,也只能拍到上半段,下面则被林木遮掩了。

东崖飞瀑

下车进来时看到路口有“高山流水”石碑,地图在此地也标有“高山流水”字样,我误以为泰山的“高山流水”巨幅摩崖石刻就在这里,但在桥头溪边并未找到,经询问当地人后方才得知,其实际位于上山中路的经石峪旁,除“高山流水”四个大字外,还有小字铭文32行450字,刻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为明刻佳作。考虑到我初游泰山已到过经石峪,从中天门下至经石峪约有2.5公里,上下达3500多级台阶,所以未列入此行计划中。

“高山流水”石刻

我们在高处欣赏过石崖飞瀑后,原路返回黑龙潭站路口,再沿大路下行,途中还看到峡谷中的白龙池,池畔有摩崖石刻和小石屋,但似乎无路可下。我们走1.3公里便到景交车终点站,今天上、下山加岱顶转一圈,至黑龙潭路口时只用了两个半小时,而在黑龙潭这里游览却用了1个半小时。天外村游客中心旁也有风景,奔腾的西溪在此冲出谷口,从冯玉祥修建的大众桥下穿过,流向市区的奈河,

西溪
西溪
彩岩

沿溪边大路向北就是龙潭公园,可以一直走到水库大坝前,散步的人不少,溪畔的岩石色彩缤纷,大众桥东头是冯玉祥墓,这位将溥仪逐出故宫的将军虽然不是泰安人,却对泰山一往情深,1932—1935年间曾两次寓居泰山,1953年按其遗愿将骨灰安葬于此。

冯玉祥墓

       距登泰山中路起点的岱宗坊仅400米的岱庙,更是古今中外游人必到之地。我国五岳之下均有建庙祭祀山神,岱庙是最大的一座,又称东岳庙,说是庙其实是座城,四周均围以高大的墙垣,还建有坡状走马道,庙内各类古建筑150余间,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有左中右三条轴线,分南北四进大院。我们是从北门进去的,首先看到的是寝殿两侧的古银杏树,左右对称,主干粗壮,高达30余米,树龄均在1300余年。

古银杏

寝殿前的第三进大院正中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天侃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也是三殿中建设年代最早的,天侃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成殿建于宋天禧五年(1021年),比天贶殿晚12年;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更比天贶殿晚了411年。

天侃殿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辽交战,宋军虽胜,却签订了史称“澶渊之盟”的屈辱条约,为了平息朝野怨愤,宋真宗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的计策,假造“天书”降于泰山,并率领群臣来到此封禅,次年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兴建了此殿,

天侃殿
天侃殿

“天贶”即天赐的意思。天贶殿重檐庑殿,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殿内正中供奉着泰山之神,唐宋元时被不断加封,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

天侃殿

天贶殿前是仁安门,右侧就是汉柏院,内有古柏5株,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至今已有2100多岁了,仍苍劲葱郁,如虬龙蟠曲,其中一株 “汉柏连理”为泰山古树名木第1号。

仁安门
汉柏院

除庙宇巍峨、古树苍劲外,岱庙的石碑也值得一看,在最大的第二进院内有多座巨碑,东有宋真宗1009年扩建岱庙时所立的“大宋封祀坛碑”、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所立“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为其60寿辰、其母80寿辰所立的“重修岱庙碑记”和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宋徽宗所立的“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后者背面是明万历十六年加刻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西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所立的“去东岳封号碑”、宋真宗1009年所立的“大宋天贶殿碑”和1013年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所立的封号碑,后者背面是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加刻的“五岳独宗”4个楷书大字,与“万代瞻仰”碑东西对称;

“五岳独宗”碑

中有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所立的“大观圣作之碑”,其中乾隆“重修岱庙碑记”和朱元璋“去东岳封号碑”东西对称,并建有碑亭保护,而立碑最多的宋真宗,共有三座,院中最大的石碑是宋徽宗的“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高9.25米,宽2.1米,厚70厘米,规模居岱庙诸碑之冠,背面“万代瞻仰”的字径达1.24米,也居各碑大字之首。虽有如此多御制巨碑,且均有龟趺螭首,但岱庙内最早、最珍贵、最有价值的古碑,却是位于汉柏院北面东御座里的一块小碑—秦代李斯小篆碑,公元前209年由右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至今已有2230年历史,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碑刻,历来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鲁迅誉之为“汉晋碑铭所从出”。

李斯小篆碑

此碑原立于岱顶玉女池,为防止风蚀雨淋,明代移于碧霞祠,清乾隆五年碧霞祠火灾,李斯碑也下落不明,嘉庆二十年泰安知县汪汝弼下令查找,两截残碑在75年后失而复得,光绪十六年又被人盗走,时任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戒严十日,终于在北关的石桥底下被发现,重新置于岱庙,现已用玻璃罩住,上有7个全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和半残者3字“斯昧死”,前者仍清晰可读。

10字碑文

 岱庙正阳门外是较小的第一进院,岱庙坊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四柱三间三楼式,通体浮雕,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岱庙坊正面
岱庙坊背面

岱庙坊前的遥参亭则始建于唐,古代帝王有事于泰山,必先在此行遥祭参拜之礼,明代扩建始祀碧霞元君,遥参亭牌坊外就是市区街道了。

遥参亭

                                                                               曲阜“三孔”

        曲阜距泰安78公里,高铁仅20分钟,坐K1路公交孔庙南门下,向北百余米就是孔庙,为孔子死后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鲁哀公在孔子生前故宅改建而成,当时规模并不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后不断加以扩建,前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其中明代修庙竟达21次之多,现规模就是在明清两代完成的,现占地327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早年我曾来过曲阜,这次是时隔20多年重游孔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万仞宫墙”,原为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

孔庙正门

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曲阜城墙,并在孔庙南门处设城墙的正南门,“万仞宫墙”四字原为明代学者、书法家胡缵宗题写,其意出自《论语》中孔子弟子的子贡,鲁大夫叔孙武叔曾说“子贡贤于仲尼”,但子贡却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别人可以看到屋摆设的美好状况。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房屋的绚丽多彩,但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乾隆来曲阜时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上。我们穿墙洞而过,前面就是“金声玉振”、“棂星门”、“太和元气”和“至圣庙”四座石牌坊,

“金声玉振”坊

前者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三间四柱,石鼓夹抱,四柱顶莲花宝座各蹲踞一只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金声玉振”四字也为胡缵宗所书,源于《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用钟发声,用磬收韵,原形容声音动听,这里比喻德行高尚,才学卓绝;“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门上三个字系乾隆所题,“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而孔庙中的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出现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文曲星、魁星,现在世界各地的孔庙均按此型制设置;

“棂星门”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造型与“金声玉振”坊同,“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金、木、水、火、土,这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至圣庙”坊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意思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太和元气”坊
“至圣庙”坊

进弘道、大中两门后是同文门,左右两侧各有两碑,分别是前面的成化、弘治碑和后面的洪武、永乐碑亭。

明成化碑

奎文阁后就是著名的十三碑亭,即专为保存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御碑亭”,其中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而两幢唐碑则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的金代碑亭中,由于亭少碑多,有些碑亭立有多座石碑,显得非常拥挤。

奎文阁
十三碑亭
十三碑亭
十三碑亭
十三碑亭
十三碑亭
十三碑亭

进大成门,门内东侧有高大的桧树,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在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现已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树东有明万历年间杨光训“先师手植桧”手书的石碑。

“先师手植桧”

大成门院内正中就是杏坛,相传此处是孔子当年的讲学之处,宋代以前这里为大成殿,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杏坛上始建亭,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改为重檐方亭,“杏坛”二字为清乾隆皇帝所题。

杏坛

杏坛后就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原位于杏坛处,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大修时移至现址,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

大成殿

现建筑为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是全庙最高建筑,为中国三大古殿之一,九脊重檐,黄瓦覆顶,正中竖匾上是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大字,

大成殿

四周廊下环立28根高6米的石雕龙柱,为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工匠整石刻制,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栩栩如生,无一雷同,据说乾隆皇帝来曲阜时,惟恐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龙柱均用红绫包裹。

10龙柱

大成殿内正中是光绪所题“斯文在兹”匾,匾下是孔子的坐像,左右两侧是孔门十二哲,宋代时原为十人,东面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西面为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又升孔子弟子有若为十二哲之一,居颛孙师之后、朱熹之前,也就是说十二哲中仅有朱熹一人非孔子亲传弟子,因为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孔孟之道逐渐式微,是朱熹重振儒学,将其发展为理学,并取得官方地位,其《四书集注》是明清两代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其思想学说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皇家的治国之本,也是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时间长达800多年,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著名学者钱穆称“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而其本人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其为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家。

孔子坐像

孔庙、孔府孔林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府位于孔庙一墙之隔的东侧,是规模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民间府第,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大门上“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但建筑比较一般。

孔府
孔府

孔府北门,我们乘车前往2公里外的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过城堡式的二林门,左拐不远就是洙水桥,进思堂至享殿,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甪端等石兽。

洙水桥
思堂
望柱
翁仲

享殿后正中为孔子墓,墓前是明人黄养正所篆刻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巨碑,墓东为其孔子的儿子“泗水侯”孔鲤墓,墓南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伋墓,据说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但三墓前新设的石供桌太大、高,反倒将墓名遮住了,四周古木参天,茂林幽深。

孔子墓
孔伋墓

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面积达2平方公里,周围垣墙长达7公里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子死后弟子们将其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并无高土隆起,秦代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东汉时孔林“地不过一顷”,南北朝时也才植树600株,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孔林扩大为3000亩,比曲阜城还大得多。我原来还计划去30公里外东南郊的尼山,游孔子出生地夫子洞,但那里已建成“尼山圣境”景区,新建了许多现代建筑,门票高达120元,商业气氛浓厚,所以最后放弃了。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的出身很是不堪,其父叔梁纥已有一妻一妾,66岁时又和颜氏少女“野合”,当时颜不满二十岁,双方年龄差距很大,两人为婚也于礼不合。孔子出生时头顶凹陷,故名丘,小时家境贫穷,一生郁郁不得志,虽周游列国却不被重用,儿子和最爱的弟子颜回又早他而逝,70岁后转而专心研究周礼典籍,3年后患病不愈而卒,直到东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儒学才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此时孔子已去世300多年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十五天穿越鲁、豫、冀 — 山东篇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