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公山及其近代建筑
笔者退休后每年夏季往往会有一段时间外出避暑,今年7月去的是湖北十堰的神农架和河南信阳的鸡公山。神农架已经去过三次,鸡公山是第一次去。
北戴河、鸡公山、庐山、莫干山被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说不知源自何时,1921年杭县徐珂在其所著《鸡公山指南》中说:“鸡公山被列为西人避暑区,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可见早在民国初年就有此说。这四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与铁路的开通有关;二是由外国传教士发现并最早开始建造别墅;三是就地取材,房屋以片石基础和石砌墙为主(不含北戴河),至1949年,这几处地方的别墅和公共建筑各有数百栋之多。不过,由于气候变化,现时中国各地夏季气温的高低除少数几个地方外,与纬度关系不大,决定因素是海拔。所以,所谓“四大”除了主峰海拔1474米的庐山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夏季九江市区与海拔1164米的牯岭街的温差可达10度左右,另外三处因为海拔低,温差并不太大,如遇高温,白天的体感仍会很热,所以,并不是太理想的避暑地。鸡公山夏季的年平均气温为22.7度,极端最高气温40度,与信阳市温度大概相差5度左右。由于地处中原,湿度比较低,所以不会像地处江南的莫干山那样在高温天有闷热感,舒适度高于莫干山。而许多新的避暑胜地的发现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神农架、抚仙湖、太行山、长白山等,离上海较近的有丽水遂昌南尖岩等。合适的避暑地,其酒店、度假屋、民宿的海拔应该在1000-1500米左右,气温合适,对人体的血压、血氧饱和度没有不良影响。但海拔每超过1000米,氧饱和度就会下降大约10%,超过2000米,平原地区的人们就会感到不适,所以,中国夏季气温低的地方很多,但高海拔地区不是人人都适合避暑的。
知道中国有四大避暑胜地的人大概很多,但知道或去过鸡公山的人大概不多。徐珂有言:“鸡公山。亦避暑区域之一。西人言避暑者。于庐山莫干山北戴河外。辄及之。而国人乃鲜有知之者。非徒以其深居腹地而名不彰也。盖庐山之胜久闻于域中矣。莫干山以政府人民相与经营而亦大著。北戴河则密尔京津。足以奔走当世之仕宦商贾.......。鸡公山以其丘壑之美。得于天者优。为西人所知。稍稍显于世矣。”虽现时高铁高速公路皆可通达河南信阳,从信阳到鸡公山顶不足50公里,然离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甚远,除武汉、郑州等地市民外,外人所去不多。
鸡公山为大别山西麓,北峰篱笆寨,海拔811米;南峰报晓峰,又名鸡公头,海拔768米,景观佳绝处;西峰望父老,海拔533米,东峰光头山,海拔830米,为主峰。
鸡公山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十,淮水,云:“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鸡翅山,溪涧潆委,沿溯九渡矣。”又清乾隆《河南通志》卷七:“鸡翅山,在信阳州南九十里,一名鸡头山,上有九渡水。”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卷之一:“武胜关之东五里曰鸡公山,旧名鸡头山,今为各国侨民避暑之地。”
鸡公山近代建筑的出现始于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的开通。 平汉铁路始建于1898年,1902年建成,当年铁路可直达信阳新店鸡公山山门。因为铁路建设,从1898年起已有房屋建造。1925年出版的英文版《鸡公山》上说道:“鸡公山的现代史,大约是在25年前才开始的,传教士认为,这个山作为避暑胜地,要比牯岭(庐山)方便得多。1902年10月21日,两名信义教徒花一天时间爬上了山。”这两位传教士是美国人李李立生和施道格,他们发现这里气候凉爽宜人,与夏季的火炉武汉相比简直是两重天。他们在向信阳知州曹毓龄送了一点小礼之后,1903年11月3日李立生用156两白银购得鄂人叶接三随田山场一处,长2里,宽3里,建房四栋。次年8月,施道格用562两白银购得信阳张君仁等五人拥有的山岭一片,长宽各3里,建房两栋。此为洋人在鸡公山建别墅之始。此后,施道格又把买断的山场,分片作价,专卖各国商人、富贾和社会名流。至此,洋人纷沓而至,兴建别墅、教堂、学校。1905年鄂督张之洞悉闻此事,上奏清廷,朝廷震怒,严令查办。慈禧诏曰:此有违《总理衙门通行章程》,厉办。信阳知州曹毓龄因失领土罪被革职。1907年冬(光绪三十三年)经过与洋人两年交涉,达成《鸡公山租屋避暑章程十条》,主要条款为:凡外国人购买之山地,不论已税未税,一概由中国方面出价赎回。在原教会地(教堂公产)外,划出九百二十三亩作为外国人避暑官地。官地内已建筑之房屋,由中国方面估价收回,然后出租给外国人避暑。以后“外国人在避暑官地内新建房屋,必须先将图式合同,送由中国官府核准,始乃照图盖造。成后仍由中国给价收回起租”。国人建房也照此办,禁止民间买卖税印。然因租金低廉,岁赔不资,洋人骄扈,居然规定别墅区内不许华人行走,外国人在别墅区内居留不许查其户口。一时间,鸡公山成为洋人在中华腹地变相的“公共租界”。据1912年11月21日《申报》披露,本年鸡公山房屋已达313栋。1936年,齐光著《鸡公山指南》记载,本山建房不下500栋。
民国《鸡公山志》曰:“本山在西人未至前,土著居名仅三户...迨至光绪三十年,始有美国人施道格、李立生等来游,惊叹本山风景宜人,气候佳适,且复甘泉随替换,乃商之我国政府,以年纳租银八两,任意占用,遂购地造屋于此,作为长江流域宣教之根据地;此为外人涉足本山之始亦我国名山丧权之矢也。”据鸡公山管理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季之户口调查:“本山总计有民户四百二十九户....。人口总数为三千二百九十二人。...另有外国居民二千二百零一人。”据统计,从1898年1936年间,鸡公山已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比利时、荷兰、菲律宾、泰国、葡萄牙、朝鲜、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西班牙、希腊、奥地利、瑞士等二十三余国的各式楼宇500余栋,其中包括国内以直系靳云鹗为先,聚吴佩孚、肖耀南、杜节义、吴庆桐、袁世凯家族之袁英等北洋军阀高级将领及诸多富商豪绅的别墅数百栋。这些风格各异的各国建筑,既反映了强势的的西方政治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展示了各国的建筑艺术,可谓山是一座博物馆,万国建筑在其中。惜因日占期间破坏严重,1949年后山上许多地方又被军方和政府机构及国企占用,建造医院,设立疗养院,一些别墅被拆改建,虽有1981年胡耀邦的批示和中央批文要妥加管理和保护,仍致于今所剩各类近代建筑仅一百零九栋,2013年5月,鸡公山近代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虽已挂牌但并未修复利用,是为憾事。
以笔者之观,鸡公山的近代建筑群可分为三个区域,中南部以颐庐为中心,东部以美国大楼为中心,北部以旧避暑山庄为中心。笔者七月三十日、三十一日上午从下榻的建业星舍酒店出发,各花时约两个多小时,行10000余步,行行摄摄,观赏了中南部建筑群和东部建筑群。北部离酒店很远,且建筑物所剩不多,未去。
中南部原为避暑官地,现近代建筑已经全部回归鸡公山管理局,所以保护尚可,标识清楚,但大多空关。鸡公山管理局对这些建筑的利用模式是对的,出租给投资者,按规划要求予以改造,建业星舍也是利用老房子改造的,包括修缮一座德式别墅。但租金太高,少人问津。中南部建筑群以颐庐最为漂亮,颐庐也是全山最漂亮的别墅,环境优美,现已修缮一新作为会馆,有大餐厅、会议室,会客室,客房卖到2000元一间。
东部原为教会区,多牧师教士居住。1949年后逐步改为部队用地,有陆军医院、广州空军雷达站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疗养院,现仅剩一个小通讯站,其余房屋部队早已腾空,与地方交接协商进行了几年仍没完成。几个道口仍然竖着军事重地的牌子,但里面除了几栋房子有原来在疗养院工作的非部队编制的退休人员居住着,其他房屋空无一人,可以行驶汽车的双车道水泥马路空空荡荡,石阶小路也是一片荒芜,当地人称其为鬼城。
以本人足力所及仅见各类房屋三十余栋,纵观鸡公山的近代建筑,大多为西人设计,其中的别墅有几个特点:一,各国建筑特色不明显,风格单调,基本为坡顶外廊式,但敞开式外廊可用于观景纳凉,故纷相效仿。二,因建筑物建于山上,多为坡地,所以顺势而为,大多为台阶形,平台以下为地下室。三,建筑结构基本为石木结构,仅见大小颐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大量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的片石或料石外墙,少见砖墙。五,屋顶为木架构,屋面为红色机制平瓦或者铁皮楞瓦,木门窗。六,室内虽然有卫生间、厨房、壁炉等设施,但装饰简单。七,建筑年代大多在1918年左右,应该是鸡公山近代建筑建设的鼎盛期,早期建筑少见,30年代后期建筑未见。之所以有上述特点,一是受当时建筑施工技术限制,二是建筑材料运送上山困难,三是因地制宜,因材施工。
2021.8.9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暑期清凉亲子旅行,五天四夜走进老家河南 33786
- 低风险地区的八日游 19906
- 开封旅游,走进清明上河园,一朝步入画卷 一日梦回千年 11720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