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7.03

西藏---阳光下的心旅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发表于 2007-03-08 13:44

当去西藏的想法在脑中再次形成,便不由自主的开始搜集有关那里的一切。布达拉宫大昭寺、糌粑、磕长头、转经筒、经幡、玛尼堆。。。。。。这些只属于西藏的文字每日充斥着我的视线和大脑,更在老驴们的精彩游记里寻找和分享属于他们的经验和快乐。

这个神秘又陌生的地方早在8年前就曾被列入行程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搁浅。在城市生活的太久了,每天的日子千篇一律,感觉变得越来越麻木,不知道活着究竟为什么,也没有时间去体会生活的乐趣,在压抑的情绪还没有爆发之前,终下决心要实现这次西藏之行。

定了2月26号走,想想就兴奋,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掰着手指头倒计时。终于可以不用在这里让老天没完没了的考验着我们的呼吸道,被迫吸入讨厌的浮尘,也不再对着让人一看就会痴呆的阿拉伯数字,税务---单位、单位---税务之间来回奔波。经常会停下手里的工作幻想着青藏线上的艰难,拉萨的阳光,大昭寺的金顶,林芝的秀美以及纳木措的震撼。太多太多的渴望,太长太长的等待,一切都将随着旅途的开始画上完美句号。

终于等到26号,盼了那么多年的愿望快要实现,但当一切等待归于平淡的时候,心里反而不再憧憬未来。不知此刻什么心情,带了张我们一大家子的照片在身上。

北京

下午2点多我们准时登上了开往西宁的火车。通过安检的时候C被车站的人单独叫去抽查身份证,难道是因为他剃了光头的原因吗?

车上人很多,大家忙忙碌碌整理着自己的东西,忽然听到熟悉的口音,安定下来后才知道,那是来自西宁医院去北京学习的几个人。其中的小伙子26。7岁的样子,戴了副眼镜人很开朗,和C兴奋的一路狂侃着,我则和F各自坐在自己的上铺。她带了2个体温表,一边一个夹在腋下并告诉我说,如果右边的温度高于左边则是肝火旺,反之则是过于兴奋,心累。好奇心驱使我也试了试,不错,既没有气大伤身也无乐极生悲之迹象,“平和”二字居然被两支体温表验证了出来,有意思!盖被子睡觉。

北京---西宁

被火车的颠簸折腾了一宿,几乎无眠。早上起来坐在窗前眺望夜幕下的远方,耳边回响着许巍的“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无牵无挂行走在路上,或许隐在心底的某种情愫会在瞬间触动着伤感的神经。过了宝鸡,列车在青山和隧道间穿梭,云雾缭绕下的群山重重迭迭,连绵无边。一条充斥着泥浆的河蜿蜒盘转,星星落落的村庄逃离着我的视线。天,渐渐阴暗了下来。中午11:30分列车停靠兰州站,一个荒山环抱的大站。兰州,Q的出生地,我的8分钟停留;西宁,他的战场,我的中转站。去年我曾迷失在那里,今年依旧无法找回自己。曾经自问,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进藏,是否就因为可以两次路过西宁?是否就因为那里是他生活所在?F真是超级能睡,整个上午除了洗漱、坐了一小会儿之外,余下时间都是在被子里度过。从小就羡慕她有这个本事。我的失眠现在被她结论为:缺钙。天空的云逐渐呈现出高原特有的形状,大朵大朵压在空中,西宁到了,这个多少次出现在梦中的地方。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也是交通枢纽,公路和铁路连接省内各地,黄河支流湟水河穿城而过。这里四面环山,市区海拔2275米。20世纪50年代有为数不少的人为支援大西北建设而到青海。(摘自《藏地牛皮书》)

下车寄存好行李我们直奔义乌商城旁的德禄酸奶和莫家街。5碗酸奶让我美的忘乎所以,F和C也甩开腮帮子吞下了干拌面、手抓肉、炒土豆、羊杂、酿皮、指甲面片。带着几乎要爆炸的肚子我们赶上了当天开往格尔木的火车。

列车沿着蜿蜒的铁路向前行进。两边的山上全是积雪,树木光秃秃不见一丝绿色,窗外一望无际的荒凉。和F讨论着爱与被爱的话题,如今的她已对逝去的那段感情释然了很多,平淡的心态让我感觉很是欣慰。突然眼前出现一片湖水,安祥沉静,远处的天边红日西斜,云彩被太阳的余辉染成水红色,与湖水构成一副美妙的画卷,大家纷纷冲到窗前举起相机。这里的天黑的比较晚,我坐在一群人中间聊到半夜。

格尔木---青藏线

凌晨1:30醒来再也无法入睡,整理完毕和同车一个同样睡不着的女孩站在车窗前天南海北的聊。他们是专供青藏铁路配餐的,这次过来考察。窗外的天墨蓝无限,漫天繁星象一颗颗硕大无比的钻石点缀夜空,又大又亮,俯视着大地。列车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寂寞的行驶,晚点3个半小时抵达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

格尔木是一座50年代开始兴建的城市,1980年设市。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缘格尔木河畔,人口20多万,海拔2800米。大陆性高原气候,气温较低,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摘自《藏地牛皮书》)

我们几人在当地阿兰面馆简单吃了午饭,干拌面和炒面片,很辣,面条筋道味道极好。和同车的格尔木驻兵S分手后,我们驱车踏上开往拉萨的青藏公路。青藏公路路况很好。过了不冻泉保护站不远,生平第一次看见磕长头的一家人。后面一个人推着一辆破旧的平板车,上面装满包裹,前面是3个人排成竖行三步一磕。

磕长头也称五体投地礼,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磕长头有三种,一种是边走边磕: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一边念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掌心朝下,身体与地面平行下俯,膝盖先着地,然后是全身,额头轻叩地面。站起来,重新开始,接连不断,并且一直念诵六字真言。原地磕长头:面对寺庙殿堂或佛像,在身前铺一毛毯,原地不断磕长头,程序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只是不用走动。据说藏传佛教的教徒在休行中,内心虔诚的人一生至少要磕一万次长头。并且磕头时要赤脚。围绕着寺庙磕长头:按顺时针方向从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绕寺而行,或者侧向寺庙,向前磕进,也是三步一磕,口诵六字真言。(摘自《藏地牛皮书》)

以前只在网上书上或他人口中得知藏民磕长头的虔诚,他们往往是举家出动并带上全部家当从自己家乡直磕到终点拉萨,路途遥远而艰难,心中的信念坚强着他们的步伐,一个月甚至几个月。

车继续往前开,身旁即将开通的青藏铁路一直伴随着我们。湛蓝的天空,大朵的白云,巍峨的雪山,广漠的草场,高原特有的美景一直感动着我。视野中突然出现40多只黄羊,离我们大概有200米远,安静的啃着草皮。再往前走经常会看到一队队军车迎面驶来,每辆之间排列整齐并保持一定距离,我想,这也是青藏高原的特殊风景吧。

都说第一次走青藏线的人经过五道梁或多或少都会有高原反应,可我怎么没觉得?心情好到一路都在引吭高歌,只是觉得手怎么老是黑乎乎的擦不干净。仔细一看,指甲盖乃至大半个手全是紫的。老天终于没能饶过我,这就是我的高原反应吗?这时,隐隐的头疼开始了。因为火车的晚点,我们不能按预定时间抵达目的地,当晚便住在了安多县,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着我,呕吐、浑身无力、发冷、胃里翻江捣海、头疼、头晕,所有这些让我一出了车直接进被窝,途中风景也无心欣赏。


青藏线---拉萨

头一直在疼,以至向下蔓延到全身酸痛无比,治疗高原反应的药被胃一再拒绝着。早晨因为喝水又吐了两次,心里重复着和Q的谈话支撑着我继续青藏线上的前行。大地广袤无边,阳光刺目耀眼,大片的牦牛群在山坡上啃着枯黄的草。

上午9点我们到达那曲,在一家川菜馆吃的早饭,同屋还有4个藏民,老板娘是成都人。这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真正的藏民。皮肤黝黑,眼睛很大,闪烁着迷芒,听不懂汉语。一路上昏昏沉沉,闭着眼睡睡醒醒。吃过午饭我们驶向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纳木措。

纳木措,藏语意为天湖、灵湖或神湖,蒙语称之为腾格里海。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湖面海拔4718米,总面积为19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最深处约33米。东南部是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湖水是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的补给。(摘自《藏地牛皮书》)

买门票的时候遇到一群藏族小孩向坐在车里的我们强行索要,几只黑手伸进车窗喊着:阿姨、叔叔,苹果,香蕉。几乎用抢的方式。这或多或少破坏了我对藏民淳朴的印象。车继续向前开,眼前出现一汪碧蓝如洗的湖,湖的远方是连绵雪山,湖边风很大,天上的白云变幻着不同形态。顶着我头痛欲裂的头,浑身无力的走向湖边,站在那里眺望远方。四周静悄悄的,此刻的我是如此渺小,已和天地浑为一体。躺在鹅卵石上闭着眼,任灼热的阳光炙烤着脸庞,思绪不知飘到哪里。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们必须取消在纳木措过夜的计划,无限遗憾充斥在心中。下一站---拉萨。

走到堆龙德庆县,公路两边才开始出现柳树和杨树,绿油油的两行随着车速向后快速的移动着,到有些象内地的公路。进入拉萨,我的胃开始善待我,手机也有了信号。

“拉”,藏语意为神,“萨”意为土地,拉萨就是神圣之地的意思。根据藏族史书记载,1350年前,大昭寺周围是一片沼泽地,沼泽地中心有个湖泊,这一带被称为吉雪卧塘,是一片人烟稀少、野羊出没的荒僻之地。人们把卧塘称为“惹萨”。但当时的汉译把“惹萨”译成了“逻些”,从此汉文史书便把“逻些”作为拉萨的前称记录下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心中的逻些成为了神圣之地,“惹萨”渐成为“拉萨”。(摘自《藏地牛皮书》)

拉萨市区比我想象中要繁华的多,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我们住在八朗学旅馆。这是一家国内背包客云集的地方,服务员全是藏族,房间不算小,为简单的藏式装潢,室内设施比较破旧,走廊和房间里飘着淡淡的酥油味。洗过澡我们来到八角街。19:30的拉萨市繁华依然,八角街上熙熙攘攘,人们沿着转经道顺时针闲逛。道路两旁店铺林立,所有商品极具藏族特色,一栋栋藏式小楼和地面铺就的石板路保持了它固有的风貌,白墙黑窗的藏式民宅组成了迷宫一样的街道,天黑以后把初到这里的我们弄得晕头转向。晚饭在八朗学对面一家藏式餐馆,鲜牛肉酱、清炒菠菜、炸羊排、糌粑、酥油茶让我们第一次领略了什么叫正宗藏餐。牛肉酱用新鲜生牛肉加上特制酱汁制成,猛一看有点象内地的蕃茄酱,味道有些淡和辣,但没我想象中那么腥。酥油茶是我最爱喝的东西。C说味道象大白兔奶糖,F说象骨头汤,就是有点咸。而我觉得它就是酥油味,非常适合我。

拉萨

在晨曦中我们随着朝拜的藏民和游客走向布达拉宫。布宫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宏大,是建筑史上少有的珍品。它面前的台阶上有很早就来磕长头的大片藏民,乃至几十米长的台阶被磨得呈现光滑的黑色。

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修建。共有宫殿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五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1959年前,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利中心,从7世纪起,先后共有9个赞普(藏王)和10位达赖在这里居住过。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海拔3700多米,以红山山体为基奠,依山而上。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属于石木结构。(摘自《藏地牛皮书》)

阳光下的布宫红白分明,巍峨耸立在布达拉宫广场上,它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地。我震惊于眼前这个宏伟庞大的建筑群,感叹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当初修建它时的艰辛。在它的面前,任何事物都显得微不足道。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布宫广场西侧的药王山,那里有保存千年的摩崖石刻和堆积如山的玛尼石。在玛尼石堆上,还有藏民挂上去的大串的海螺壳做成的圆片。海螺极其制品在藏民们心中是神圣的物品。摩崖石刻大多雕刻于崖面上,以佛像和经文为主,色彩繁多艳丽夺目。知道这里的游人不多,不象布宫那样人流如炽,大多数都是来转山的虔诚藏民。这里还有一些以雕刻玛尼石为主的工匠,终日在铁锤和敲打声中度过。随手翻了翻,做工还算精美。

下午的目标是位于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的色拉寺。色拉寺是宗喀巴的徒弟绛青吉释迦益西在明永乐十七年(1419)所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也是拉萨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寺院。(摘自《藏地牛皮书》)

按照网上驴友们的经验,我们沿着大门左侧的寺院外墙顺时针绕行,随时找机会准备翻墙入寺,逃掉门票。头顶火辣辣的太阳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与毅力,高原反应再次侵袭着我。心脏咚咚狂跳不止,头痛欲炸,恨不得直接从山上滚下去才好,我们一直绕到寺的正后面,山上的巨石开始出现为数不多的几处摩崖石刻,有的还画着白色的梯子,真是怪异。再往高处望去,山顶有一间白色的房子。后来据寺里的喇嘛讲,那就是拉萨市内唯一的天葬台。皇天不负逃票人,我们在走过了几乎大半个寺院外墙后,终于穿过一道小门进入色拉寺,逃票成功的喜悦感把高原反应赶的无影无踪,但真是应了那句话:福无双至。我们最终无缘于寺里最有名的辩经场面,因为每周日是他们的休息日。顺着路我们走入措钦大殿,正在为辩经遗憾之时,忽闻房顶上有木棒夯土的声音,节奏简洁明快并伴有歌声。歌声时高时低,时断时续,间或有女人的嘻笑声,难道这就是拉萨的“打阿嘠”吗?顺着歌声我找到了她们,几个羞涩的藏族女人手拿木棒回头冲我笑笑,继续着她们的工作。

出了色拉寺,我们直奔北京中路的小昭寺。据说小昭寺是因文成公主思念家乡而建,所以大门朝向东方。寺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8岁等身赤金像和一些其他佛像。规模和大昭寺相比差了很多,但也不失为一处了解藏地文化的好去处。第一次的逃票成功让我们这次索性大摇大摆直驱而入,最终是否C因自己的秃脑袋而被眼尖的寺庙僧人拿下,买票进入。但我和F还是暗暗窃喜,成绩不错。

八角街的诱惑让我们再次随着转经的人流涌入其中,东挑西捡无获而归。晚饭去了网上推荐的“西藏背包客餐吧”。店面装饰很别致,墙上贴了很多旅行者所拍的照片和一些其他挂件。共分里外两间,还可以上网,但需付费。我们要了藏式牛肉饼、尼泊尔包子、牛肉炒面、牦牛酸奶和一大杯自酿青稞酒。真是顿“美味”!牛肉饼里的肉馅牙口稍差的就别准备享受了;尼泊尔包子改叫牛肉馅蒸饺我看更为贴切;牛肉炒面整个一北京街边的炒饼;牦牛酸奶有股羊粪味道;青稞酒感觉象醪糟,哎。。。。。真是无可奈何。


拉萨---林芝

  高原反应消失,但早上起床时却落枕了,挺着脑袋不能扭动。洗漱完毕后我们开往西藏的江南---林芝。林芝位于西藏的东部,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座”,该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海拔跨越了从7787米的南迦巴瓦峰到仅900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陆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带。其中首府八一镇位于尼洋河畔,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途中我们经过了黄教六大寺之首---甘丹寺。甘丹寺在拉萨东面达孜县境内,海拔3800米。由黄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亲自筹建该寺并担任了第一任赤巴。因宗喀巴圆寂于此,甘丹寺在黄教六大寺院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摘自《藏地牛皮书》)

  甘丹寺最引人注目的是宗喀巴的灵塔。塔身不高,黄金贴身,珠宝点缀,金碧辉煌,极尽奢华。在寺里我第一次给庙里的喇嘛和C拍了照。喇嘛很和气,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夹杂着藏语给我们做了关于甘丹寺的简单介绍,说完抓起一小把桌上供品里的青稞粒塞给了我,我如获至宝般装了起来。这时候喇嘛看见我手里的《藏地牛皮书》向我要去翻了翻,对书里一些西藏的图片很感兴趣,同时他也看见了里面夹着的我们一大家子的全家福,我用手指着逐一说给他听,他一边听一边轻点着头。

  山路全是碎石子,一路颠簸崎岖,蜿蜒向下。在下山途中碰到几个藏族小孩,我示意想和他们合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铅笔、橡皮放到他们手中,孩子们眼中流露出单纯的喜悦,那是一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就象西藏的蓝天和白云。几样在我们看来毫不起眼的小东西,对他们来说就是通往快乐的桥梁。那样简单,那样天真的笑容感染着我们这群身居城市中的俗人。

  沿着318国道继续东行,在翻过海拔5013。25米经幡林立的米拉山口后,周围的景色开始发生变化。两边不再是寸草不生的荒山,一些低矮的灌木丛成片的蔓延在山坡上,天空变得更加湛蓝,丝絮一样的云游走着,致使青山变幻着不同的颜色,身旁的尼洋河碧绿清澈,迂回曲折,唱着欢快的藏族民歌始终跟随着我们,不时还会出现大片的鹅卵石河滩。道路平坦通畅,两旁绿树成荫,牛羊漫步在山坡和草地上,或黑或白,或零散或成群。青山、绿水、白云、蓝天,这里是天堂吗?我迷惑了。

  八一镇就坐落在这片天堂中,海拔2900米,,不算大但很繁华。这里的人会让你感觉到象进入内地的某个小城镇,不象拉萨的藏民那样具有明显的藏族特征。我们按原计划继续往鲁朗林海开去。那里距八一镇80公里,全是柏油公路但拐弯很多,已是川藏线的一部分。随着海拔的升高和时间的推移,燥热逐渐被寒冷所替代,太阳缓缓西斜,余辉照耀着我们又开始在雪山中穿行,眼前白茫茫一片,感觉象到了地球极地,和刚才的高山丛林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惊奇之时,前方林立的经幡提示我们已到了海拔4700米的色季拉山。跳下车,顿觉寒冷刺骨。色季拉山就在离我不足百米之处,白雪皑皑,纤尘不染。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观察雪山。

  由于时间实在是太晚了,鲁朗之行只能到此为止。但我未感丝毫遗憾,一路太多的收获让我满载而归。

林芝---拉萨

  今天的目标是返回拉萨途中的红教神湖---巴松措,和墨竹工卡的直贡梯寺。巴松措位于林芝地区,是川藏东部最大的淡水堰塞湖之一,海拔3464米。湖心岛上有座错宗寺,建于唐代末年,里面供奉的是莲花生大师。寺庙不大,最有特点的是它庙门口一边一个木制的男女下体,没有任何遮挡的生殖器直对庭院,据说和佛教流派之一的密宗有关,其意义深不可测。沿着遍布经幡和风马旗的小路,我们来到了湖边。湖水在蓝天的映衬下呈现水蓝色,清澈见底,里面还可见到一群群的巴河鱼游来游去。四周连绵雪山,苍松翠柏,原始森林遍布湖周,眼前的一切,用世上任何语言形容都显得贫乏。我不知道要说什么,陶醉于这里的山水中。沿湖心岛绕行还会发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玛尼堆,数量很多,或大或小,他们常年在这里祝福着堆砌它的人们。

  车在318公路上疾行,C和司机大侃吃喝之道,F则昏昏欲睡。我看着窗外的河流、雪山,脑中一片空白。西藏,这个令我为之神往的地方,你悠久的藏地文化,丰厚的历史人文,壮美的自然景观,神秘的藏传佛教,无一不让我动容,感叹你的博大精深,所有这些不是一两次的走马观花就能了解和理解的。

  下午4点我们来到墨竹工卡县直孔区,准备去直贡梯寺。直贡梯寺是直贡噶举派的中心寺院。公路上没有任何标志,只能凭借牛皮书上的介绍和西藏地图往前走。途中问过2个老人和一个女人,他们所说的寺庙位置的公里数完全不同。无奈下我们沿着公路往东南方向继续走。路两边有很多小村落,一条小河贯穿始终。正在迷茫时,前面出现一个检查站,问过保安后我们才知道,直贡梯寺离直孔区入口处大概有100公里呢。算算时间,我们无缘于此。最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看不到位于山顶的直贡天葬场,那是世界两大天葬台之一,哪怕就是望望它的方向也好呀。遗憾,遗憾,无限遗憾,在自责自己没有安排好时间的同时再一次深深感到西藏之辽阔。

拉萨---青藏线

  为了早上去看大昭寺朝拜的藏民,我们不到7点随着人流进入了大昭寺外围转经道。此时人已很多,大多数是藏民,有的手持转经筒,有的手拿念珠口中念念有词,还有部分游客。八角街上的店铺大多还未开张,只有一些卖青稞酒、稣油和上香用的一种树枝的摊位前有些顾客。街上和巷子里有很多乞丐,穿着破烂的衣服,蓬头垢面很肮脏。他们几乎都职业化的企求人们给予布施,眼里不再有属于藏民的纯真。大昭寺广场前香火异常旺盛,人们排着队先往白塔里扔松柏枝,然后撒一把青稞面,最后倒一些青稞酒。大昭寺正门前磕长头的人比比皆是,虔诚的藏民和喇嘛每天在这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身下的青石被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磨的发亮,耳边磕头时双手和地面的摩擦声此起彼伏。

  在拉萨的两天里曾3次跑到这里来看磕长头,长久站在那里听着声音,看着他们,心中充满无限感动和震撼。这几天在川藏线和青藏线上都曾遇到过,不知为什么就是喜欢看。那是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述的情绪。8点左右大昭寺开门了。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思是经堂,是西藏现存最完整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就是说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始建于唐贞观21年(647),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是拉萨最古老的寺庙,是藏王松赞干布为宣扬佛教而兴建的第一座重要庙宇。至今也仍然是西藏乃至整个藏区地位崇高的中心寺。黄教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传召大法会。历代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在这里举行。(摘自《藏地牛皮书》)

  我们排着队随人流进入大昭寺,因早起前来朝拜的藏民实在太多,队伍以极缓慢的速度顺时针沿着这离佛祖最近的转经道移动着。大昭寺共分四层,一层大殿正中主殿内供奉的是被文成公主由小昭寺对换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佛像镶金戴玉辉煌夺目,在它的殿门外守候着大批磕长头的藏民。殿堂古朴肃穆,酥油灯在昏暗中闪烁着青沥的光。在1。2层殿堂的四周还分布着一些供奉其他佛像的小殿堂,尽管人很多但没有人加塞儿,大家按着秩序鱼贯而入,在这里看不到焦燥和不耐烦,每个朝拜的人心中只有佛祖的印迹。10点多我们结束了在西藏的旅行,踏上返回格尔木的青藏线。

  车过当雄县后天空下起了小雨,厚厚的云层低迷在半空,天地刹时混顿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伴着朦胧的雪山,好象世界的尽头。窗外开始出现极小的冰雹夹雪,小雪下下停停。车到那曲县城以后开始变成鹅毛大雪。我们被堵在县城的主干道上。原来另一侧车道在过拖拉机车队,前前后后几十辆,蔚为壮观。大风卷着变小的雪花狂扫而过,但不一会儿,可爱的蓝天再次光临。车子继续北上,快到安多县的时候,这边早已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天空灰濛濛一片飘着小雨加雪,远处的雪山只剩轮廓。就这样乌云、下雨、晴天,晴天、下雨、乌云相互交替着,我们一路向沱沱河开去。途中经过申格里贡山,海拔4880米,头二九山,海拔5170米。和来时相比,我们此时已感觉不到高原反应的痕迹,正好可以弥补以前没看到的风景。天空的云压在草原上空,触手可及。四周的雪山变得更加遥远,大地的尽头象一条海平线,牧场上间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湖。雪覆盖着大地,公路变得湿滑,让人感觉是在另一个世界中奔驰。

  晚上10点多,我们在沱沱河住下。这里海拔4500米,聚集着一些简易的饭馆和旅店。我的手又变成了轻微紫色。半夜冷的无法入睡,一个人坐在走廊里靠着炉子发呆。走廊比屋里暖和的多,屋外狂风卷着大雪呼啸而至。沱沱河这里都是自家用柴油发电,因此晚上12点以后一片漆黑。旅馆每屋发一个蜡烛,端着蜡烛在走廊里游走的身影象一个个鬼魅,秉烛夜游大致如此吧。一盏不亮的汽灯照耀着昏暗的走廊,各屋门前有一个简易煤炉,上面放着的铁筒里热着水。店主是个江苏男人,姓栾,每年3月份来此开店,9月下旬关门回老家。在他这里住的一般都是熟客。老栾很热情,早上6点天还没亮就起来给各屋烧开水,忙完后也坐在炉子边和我聊到天亮。

  早上起来雪小了很多,风也停了,路上全是冰,青藏线变得更加难走。这里的早饭一般是大米粥、咸菜、烧饼和鸡蛋,刚出锅的烧饼松软可口很好吃。

  车开的很慢,视野捕捉到的景色让我们体验着隆冬的滋味。雪,下在五月初的青藏线。车过风火山,积雪已达半尺深,道路异常艰难。我们晃晃悠悠小心沿着前车印往前走。积雪形成的厚冰剐过底盘嘎嘎做响。不时见到大卡车熄火在路上,车两旁还挂着冰柱,司机只能顶着严寒下车排除故障。青藏线,我第一次见识到你的艰难;青藏高原,我第一次领略到你恶劣的自然环境。路况差到了极点,司机说他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尽管这条线他已走了若干年。突然,路边出现的3只公黄羊让我们焦虑的心暂时小小兴奋了一下。走完100公里的冰雪路快到五道梁的时候,我们终于看见了平坦,太阳也露出了笑脸,大地开始展现它温馨的一面。

  不知因为天气的缘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天从沱沱河下来后看到N起交通事故。有掉沟里的,有撞车的,有辆桑塔纳被撞的支离破碎,完全报废。青藏线的危险果然名不虚传。下午5点多,我们抵达格尔木,没有停留多久登上了开往西宁的火车。西宁,我能再次驻留在这座我心中的城市吗?

  列车在萨克斯管的节奏中离西宁越来越近。天,还是那样高,阳光,依旧耀眼。昨日的我从晨光中醒来带着眷恋靠近西宁。过去的日子不再重现,今日的心情无法描述。灿烂归于平淡,激情回复淡然。属于我的快乐在伤害中一点一滴流逝掉。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曾经的盼望在岁月的打磨下变成了永恒。没有希望的心,在西宁的怀抱中飘向远方,不知何处才能停留。

  我们没能买到卧铺,只好坐着回北京。临走之前再次让沙力海的美食填满了禁不住诱惑的胃。高原的一切对我的吸引力为什么如此之大?

  火车上人很多,不一会儿,大家很快从陌生到熟识,天南海北大聊特聊,所有的吃喝全部拿来共产主义。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滑过指尖。

北京,我回来了。

尾声

  回北京的日子在神思恍惚中过去了好几天,这里虽不是高原,但一切却让我感到这般窒息。每个人每天在不同的场合穿梭,戴着不同的面具。每个人在生活的重压下一天天变得急躁。这,都是怎么了?

  西藏的一切变成过去,当我重又回到人间,回到了20多年赖以生存的城市,竞觉如此陌生。属于我的记忆被现实割裂成碎片,让我无法逃避。午夜梦回之时,逝去的日子才会被青藏高原的诱惑再次串联,让我倍感亲切。我,停留在那里广袤的大地上,久久不肯离去。那是我的天堂。
 

后记

1.在拉萨,凌晨5点在旅馆洗手间碰上一男士老外,只穿短裤和短袖背心。佩服

2.在八朗学遇上同坐开往格尔木的火车上的两个人,一男一女。缘分

3.拉萨旅馆二楼公共洗手间,出了女厕所几乎可以直接看到男士们方便时的背影。晕菜

4.大昭寺门口的小乞丐可以一边一个抱住你的腿不动让你布施。无奈

5.小昭寺旁的藏族当地原汁原味茶馆里的甜茶。皱眉

6.拉萨晚8:30左右天才开始黑。真好

7.八角街上一老外,德国人,在长春工作,孤身一人从长春坐飞机到北京,再坐火车过西宁,走格尔木,最后乘长途入藏。几天后再原方式原路返回。羡慕

8.拉萨旅馆女浴室窗户无玻璃直对大街,全靠一块大布遮住大部分,上面全部真空状态。凉快

9.人在西藏,被一大堆人所关心和挂念。温暖

10.5月1日0:40,忽闻外面有几个刚到拉萨操着北京口音的人在大声喊着找服务员,安静的走廊显得格外刺耳,别人出来制止也不管用。丢人

11.在开往林芝的路上有家川菜馆,全部店员就是两口子,男掌勺,女待客。问老板娘什么事,她会说:我不知道,我老公知道。。。说时一脸甜蜜。温馨

12.八一镇住在香格里拉旅馆,房间挺大非常干净设施齐全,45/间。惊讶

13.拉萨妇女很多都戴口罩,可能怕晒吧,相反大多数游客却不在乎高原的阳光,一副墨镜足已。差别

14.拉萨一家饭馆上菜极慢,从点菜到端上来将近1小时,而且要的大盘鸡就象皮筋一样嚼不动。生气

青藏线---北京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拉萨7506
西藏---阳光下的心旅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拉萨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拉萨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拉萨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拉萨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西藏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