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5

高棉历史文化的傲世杰作-吴哥窟

天数:5 天 时间:12 月 和谁:和朋友

    吴哥行第二日,上午走大圈的景点,下午看小吴哥。导游说今天行程较为轻松,可以稍晚一些出发。

    第一站是圣剑寺。圣剑寺位于通王城东北方,建于12世纪,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父亲而修建的,被称作父庙,与被称为母庙的塔布隆寺正好相对应,形制非常相似。据说当时通王城正在修建,这里就成了国王的行宫,也是他举行朝拜和读书的地方。这里曾经是高棉人最重视的寺庙之一,最重要的节日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数千人供养和维护着这座寺庙。

圣剑寺

      圣剑寺占地 56 公顷,寺庙为方形,里外共 4 层,内部呈十字型,中心是中央圣堂,四面由拱顶长廊连着东、南、西、北四座大门,直通寺庙的 4 个入口,门外则是引道。外围有长 800 米、宽700米的城墙环绕。传说阇耶跋摩二世给了他的继承人一把圣剑,放置于此寺,故名。

   圣剑寺四座门外均有极长的引道。东边是主要的入口,通向东门的引道宽敞笔直,两旁长满高大的树木,整个一条浓荫蔽日的林荫大道,还各有一列带雕刻的石柱,显得威壮观。

    寺庙外有护城河,如同出入通王城的桥栏,一个七头的蛇神那迦(Naga),高高地扬起蛇头,身体延伸成桥的护栏,多个神魔的手正拉抱着蛇的身体,表现着印度教最重要的创世纪神话故事-搅动乳海,但许多塑像的头部已经没有了,看缺口齐整的痕迹,显而易见被切割而去。

   

    法国殖民柬埔寨90年,掠走了吴哥古迹许多精美文物。巴黎的居美东方美术馆里就展示着来自吴哥的石雕:巨大完整的石桥护栏神像雕刻;女王宫玫瑰石精细的门楣装饰;还有几件阇耶跋摩七世和皇后极安静的闭目沉思石雕。

      护城河水平如镜,岸边林木茂密,水面上绽开着红色的睡莲。

     回望引道,大拨的游客纷至沓来,圣剑寺在吴哥众多遗址中属于必看的景点之一。

       3座门塔构成大门,门塔两边墙壁上各有一幅大尺寸的金翅鸟浮雕像。

     浮雕刻画的神据说叫金翅鸟,它用手抓住那迦(Naga)的尾巴,双脚踏在那迦的身上。画面讲述的是神与神之间的情仇恩怨,故事挺复杂,又是人云亦云,缺乏求证,不在此赘述。

     圣剑寺的一大看点是寺庙中的几处石雕,金翅鸟位列其中,还有圣剑勇士、优尼、林迦。

     又见骑墙而立的大树,根深叶茂,令人称奇。

     石块堆砌的塔门黢黑,衰老沧桑,极富历史气息,不过这色调着实不太上镜。

 

     进入塔门,一旁的空地上有两间木屋展室,有图片和文字介绍,文字虽不通,但图能看明白。圣剑寺内部呈十字型,中心是中央圣堂,四面由拱顶长廊连着东、南、西、北四座大门。

    图片中有圣剑寺几处标志性看点:金翅鸟浮雕、中央圣塔、拱顶长廊、二层楼的柱式建筑等。

     稍远处就是密不透风的热带树林,数百年前的灿烂文明就曾经湮灭在这茂盛的密林中,不见天日,默默无闻。

    进入塔门后须经过一小段黄土路,门口两边各有一尊巨大的手持圣剑的石雕,但头部缺失,这二座石雕即是圣剑勇士。

   通往中央圣堂的拱顶长廊,两侧用粗大的四方石柱支撑着,一些地方已经坍塌,石块散乱堆叠。

     石门边上装饰着诸神的雕像,墙壁上是众多跳舞的仙女雕像,姿态曼妙。虽然许多神像已经断了头和四肢,浮雕也残缺不全,但雕刻细腻入微、形象惟妙惟肖。

     长廊的设计结构是由外向内尺寸逐渐收缩,越往中心点,门的宽度愈宽,高度却愈低。这是阇耶跋摩七世运用建筑上的设计来表达心中对父亲的尊敬和对神的敬畏,但凡进入的人必须逐渐地弯腰低头,越靠近中心,越需要庄重,谦卑。

    往门里面看是层层递进的门框,一眼望不到头,环环相套。拱顶长廊中还可以看到“林迦”石雕,不过许多已经被盗走,只剩底座了。这种有着方形底座及中间凸起柱形的石雕是古代高棉人敬拜生殖的圣物,象征生命繁衍不息。

     走到中央圣堂,有一座螺旋形的浮屠石塔,这是圣剑寺中心位置,最早供奉着阇耶跋摩七世父亲的雕像。碑文记载中心塔的建造年代为1191年,碑文还记载了寺庙共供奉515位神灵,每年举行18次节日庆典活动。

借用一张网上照片。

     佛塔一侧的墙壁上有一个孔洞,阳光透过孔洞刚好落在塔尖,如一点燃的烛台,因而又称为“蜡烛灯塔”。

   又是一颗大树骑坐墙头,树根粗壮,树干伟岸。

      雕刻了13个飞天女神形象的门楣。

     圣剑寺还有一座标志性的两层楼的建筑,以圆形石块堆叠起来的石柱支撑,与吴哥古迹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初看会令人联想到古希腊的神殿。

龙蟠水池

   龙蟠水池,目前多被译为“涅槃宫”,Naga Pean 的真正的意思是“两条蛇的盘踞”,东方的古老神话常常“龙"和'‘蛇”不分,都叫Naga,因此也许译为“龙蟠”更为恰当。

     去往龙蟠水池要经过一处开阔平静的水面,有游记称为东池,似乎最早是个水库。当年的吴哥王朝在此修建都城时,也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建设工程。

   路边的警示牌,禁止下水,猜想是因为战争期间埋下了不计其数的地雷,有些地方清理排除了,还有很多地方并未清理,时时存在危险,以往的若干年,地雷已对当地平民造成极大的伤害。

    走过长长的木质栈道,穿过巨大的“东池”,栈道两边的田园风光十分秀美。 

   

    龙蟠的整个建筑布局由五个正方形水池构成,一大四小,中心是一个直径14米的圆形基台,浮在水池中央,像一个孤立的小岛。台基分7层,逐渐向中心点缩小。四个小水池25米见方,护卫在大水池的四方,仿佛一朵绽放的莲花,仿佛把“水”布局成宇宙的空间。

借用网上照片。

   龙蟠一片平坦,被树林环绕,这里是吴哥遗址中最没有建筑物的地方,没有赏心悦目的华丽建筑和雕刻,连拍出的照片也平淡无奇 ,眼前只是平面展开的空间布局,龙蟠的建筑设计主体是“空间”,而不是“建筑”,是“无”,而不是“有”。

    圆坛浮于水面,像一个孤岛,其实有引道通向正东方,从昂起的蛇头向东,一条引道连接水池的边缘(水位高时,引道没于水中)。引道上有一匹石雕的马踏水而来,正好与昂起的蛇头呼应。

    季节变化,水位不同,水位低时,可以看清石马的全貌。佛经中传说海上有人遇险,菩萨化身为马,把遇险者从水面驮起。这尊飞马救难石雕,历经800年岁月,有些残破,但马身前后两侧都还攀附着获救的人体,双脚弯曲腾空,从水面升起。

   除了飞马的雕像外,其余三个方向也有连接大小水池的雕刻头部,人面朝西,象征土;南面狮头,象征火;北面象头,象征水,东面马头,象征风。

    相关史料记载,这里曾是沐浴、医疗的场所,当时大水池内放满各种了草药,池中药水由大水池流入四边的小池,每个池子各有不同的疗效,至于要喝哪一个池子的水,要由当时住在龙蟠寺旁一个小塔内的巫师判定。平民们先去巫师那里“看病”,再去对应的池子里取水,跪在出口服食药水或沐浴治病。

     若无导游讲解,这里似真的缺乏看点,乏善可陈。没有啥建筑,几个不大的水池,反不如来去必经的木栈道处风景秀丽。这边水面开阔,林草丰茂,天空蔚蓝,赏心悦目。

     步行走过一条林荫小道,两旁是售卖纪念品的摊位。很多女士都会买上一条裤腿肥大,花色鲜艳的高棉裤,三五美元即可拿下。

     两位骑行者,瞧这装束,全副武装,有备而来,自行车显然是租借的。几日观察发现,更多的游客是借助突突车往返于各个景点之间。

塔逊寺

     塔逊寺建于12世纪末,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的佛教寺院。一说为纪念塔逊将军而建,所以得名。寺庙比较小,寺庙周围曾经住过很多的僧人,至今还可以看见他们居住过的痕迹。

    用大石块堆砌起的庙宇,在岁月的熏染下,变得那般苍老,满身黝黑,浑身筋骨松动、变形,石块之间的缝隙明显,整座建筑倚立歪斜,强撑着肢体,呈现出一种独特、残破的美。

   

    东塔门是整座寺庙的神来之笔,整座门被一颗大树的根系完全覆盖,寺门与树融为一体,与门塔上部的四面佛相互陪伴千年之久。若无这棵大树,这座残破不堪的塔门在吴哥众多的遗址中毫不起眼,不值一提。

      又遇见在圣剑寺见过的身背爱子的这对年轻夫妻。真心佩服这些老外,带着如此之小的婴儿周游世界,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笑得开心!笑得幸福!同伴在帮他们一家拍照,顺便定格一张一家人幸福的笑脸。

     注意,这座浮雕上落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蓝黄相间,黄色居多,远看像一枚徽章。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在热带丛林中被一只飞舞的蝴蝶吸引,在追逐蝴蝶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沉睡了四百多年的吴哥古迹。当然他之前阅读过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并且相信这是真的。(法国人雷穆沙在1819年就将周达观的书翻译成法文本。)

      塔逊寺墙壁上的很多雕刻都保存的比较完好,女神们姿态优美,表情也很丰富。正如蒋勋先生极富诗意的描述:女神无处不在,在回廊深处的列柱上,在壁角转弯的幽暗里,被青苔覆盖了脸,数百年岁月风化,斑驳了,漫漶了。而那浅浅的微笑仍在。石块和树根,女神和藤蔓,艺术和岁月,雕刻和时间,变成不可分离的共生者。

东梅奔寺

     东梅奔寺始建于公元953年,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修建的一座祭祀父母的寺庙。它位于东湖(East Baray)中央的一座小岛上,当时进庙还必须乘船上岛。据考证,现在进入东梅奔寺大门外的石台阶就是当时上岸进庙的码头。现在湖水早已经干枯,东湖也变成了农田,昔日的小岛也已变作微微隆起,几乎觉察不出的小山丘。

 

    东梅奔寺像是缩小版的比粒寺,有三层台阶,五座砖砌的宝塔竖立在顶层台阶之上。因为东池已经干涸,寺台显得特别高。庙入口的拱门两边端坐着一对石狮子,台阶四角都有大象石雕,而且保存得比较完好。塔身多有损毁,内墙周围有几间廊厅,如今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  只有石雕的门框和廊柱在勉强支撑。

   

     爬上陡峭的台阶,在第一、二层台阶的四角各有一座与真象同样大小的大象雕塑,据说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印度的一个神话-四神象托起宇宙的故事。大象身披战甲,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一层一层台阶向上,神山造型,五座寺塔,四座较小,位于四角,中央一座最高大的塔,象征须弥山。

    真是有缘,在这里又见到幸福的一家人,小家伙还戴上了墨镜。

    砖砌的塔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圆孔,猛一看像是被密集的枪弹扫射后留下的累累弹孔。一说这些圆孔可能曾镶嵌了宝石;又一说是为了固定原本覆盖在塔身表层的灰泥,因为年代久远覆盖物脱落,露出了原本的模样。

   土砖与岩石的混用十分明显,石雕的部分多集中门楣框边,技法更精细准确,背景为植物主题。

  

变身塔

     变身塔(pre rup),也称比粒寺,距东梅奔寺约1公里,修建年代也相近,但规模要大一些。导游介绍这里当年是皇家火葬场,听闻此言,加之二者形制相似,大家不想再往上攀登,仅仅拍照一张而已。据说登到顶端,视野开阔,吸引着不少游客来此观赏日落。

     变身塔的原意来自印度教信仰的“轮回”,相信这个肉体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里不断转换形式。吴哥国王信仰“神王一体”,神仙造型的变身塔,有着国王肉身与天神结合的内涵。

午餐

    今日午餐依然在景区内的餐厅,不过换了一家。根据昨天的体验,依然从简从快。

       餐厅紧邻皇家浴池,一路之隔。与想象中不同,皇家浴池并非宫殿式建筑,浴池如此之大,就像野外的一个人工湖。

     皇家浴池是一个大湖 (700X300 米) ,有一个大型平台通向池中,平台由红沙岩建成,呈十字形,周围是巨蛇栏杆和两樽石狮。浴池建于12世纪末,由阇耶跋摩七世下令建成。

     皇家浴池也是吴哥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之一。

      路旁依次排列着几家餐厅,都是为游客而设。

豆蔻寺

     豆蔻寺,又称喀拉凡寺,修建于921年,属印度教风格。在砖造建筑结构和砖雕艺术方面,都值得作为吴哥早期典型风格来欣赏。现在看到的寺庙已不完整,五座面向东方一字排开的砖塔,中央那座最为高大,相对完整,其中三座的上部已经倒塌,只剩底座。红砖的结构,因为外部灰泥全部剥落,呈现出红砖本色,以及严谨的砖砌结构。

     这几座砖塔在20世纪60年代曾进行过整修。添补进一些新砖,为了与旧砖区分,新砖上印制了“ca”两个字母。在整修中发现,吴哥的砖造建筑,并非之前认为的使用了植物粘合剂,而是在砖与砖之间,填入了砖粉和泥土做的混合剂,使得砖之间的缝隙结合紧密,突显出砖砌结构的精致细腻。

    豆蔻寺唯一保留下来的就是这五座残缺的砖塔,每座塔前都有两只石狮子,但有些已经破损。

     豆蔻寺规模较小,从外面看上去平淡无奇,中央塔和最北面塔内的墙壁上都刻有砖雕,以毗湿奴大神为题材的精美雕刻是这里最大的看点。

    毗湿奴大神的浮雕立像,八只手臂各持法器,外围一圈雕花神龛,神龛两侧围绕着六排侍者,皆双手合十敬立,护卫着大神。

   体态雍容的吉祥天女,是印度教中带来美丽与幸运的女神,它是毗湿奴神的配偶,常在毗湿奴神身旁,传入中国后被定名为吉祥女神。

    它和吴哥的绝大多数寺庙一样面向东方,正面有一块十字形的台基。

     五座宝塔正面有用砖铺成的走道,还有部分建筑残存的台基,可以大致看出寺庙原本的形状和规模。

吴哥窟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小吴哥,被视为柬埔寨的国宝,是吴哥王朝国势达到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位于大吴哥(即通王城)东南方向1·7公里的地方,有独立的护城河,有四边的城门,有外墙、内墙,所有城市应该具备的格局规矩它都有,已经远远超过一个“寺庙"的元素,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城中之城。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吴哥窟的护城河宽达190米,平均水深5米,水面上浮着莲花。它的东侧本来就有一条自然的暹粒河,用人工方法引水成河道,环城一周,在建筑空间上更突显了印度教寺庙建筑的宇宙观念。宇宙初创,须弥山是从水中的混沌中浮现,水在吴哥,与创世的神话信仰有关。

    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边门塔,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门。 

    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于是举全国之力,花了大约35年建造。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规模宏大,完美对称,浮雕精美而闻名于世,堪称高棉民族引以为傲的经典建筑。

      原有的引道正在维修,在它的南边修建了一座浮桥式的通道。

  护城河畔有两棵高大的菩提树,大约种植于宋元之际,树龄800年以上,据说是佛陀在菩提伽耶悟道的那棵菩提树引来的种子。

      从西面进入吴哥寺,你会被空间的伟大所震撼,建筑的实体还很远,一条笔直的石板大道,长度475米,宽9·5米,跨越护城河,直通巍峨耸立的寺塔,使人在每一步的行进中感觉到靠近信仰的漫长过程。

   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俯瞰一目了然:一道宽阔的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正中的建筑是印度教式信奉的须弥山金字塔。

    主建筑群宛如一个方形石城,层层回廊纵横相连,构成一个套一个的正方形。寺的主体建筑屹立在全寺正中的截顶式金字塔形三层台基上,台上有5座莲花蓓蕾形的圣塔,中央塔最高,塔顶距地面65米。五塔高耸云天,甚是雄伟。

    吴哥窟的布局完美体现了建筑学的透视法则,平面设计犹如大小四个“口”字相叠套,形成里外三层。高低、长宽比例适中,闪动着对称和谐的美感。

网上借用一张俯瞰照片。

     一般说来,印度教崇拜东方,东方是日出的方向,吴哥遗址中所有的寺庙建筑都朝东,唯独吴哥寺朝西。原因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有人认为它是陵墓,所以朝向日落方向;有人说它东边是暹粒河,没有举行广场仪式的空间。

     走过长长的引道,眼前是一座巨大的门塔,庄严华丽,带柱式回廊,门塔横向宽235米,有三个入口,正中的塔门是吴哥寺的山门。

     门塔前有几棵棕榈树,树干笔直,高耸如云。

    最大的一棵树干上栓着一堆竹筒,有的竹筒上还写有文字。导游告知这是从树上收集的棕糖水,现场售卖。

    在柬埔寨、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有一种糖棕树,它的雄花很特别,可以产糖。雄花模样像一根根细长的鞭子,采糖季节一到,当地人便在腰间挂上几个竹筒,沿着在树干上绑好的竹梯爬上树尖,把雄花割掉一点,在下面挂上一个竹筒,糖水便一滴滴地流进竹筒。把点点滴滴流下的糖液收集,然后放进锅里用火熬制,水分干后,就变成一块块棕榈糖。

      这里没有熬制块糖的环节,全然是新鲜收集的棕糖水,初次见到,倍觉新奇,当然要品尝一下。柬埔寨有一句形容它的谚语:“糖水滴滴满竹筒”。

  

   三座塔门的纵向通道特别宽,可容大象通过,又称象门。

      三座塔门之间由二重檐双排石柱画廊连通,画廊内侧是石壁,间以葫芦棂窗。

     画廊朝西的一面饰以舞女浮雕,

     站在一侧的门塔里看吴哥寺,还有好长一段距离。

    从正中的塔门向东看,是寺庙大广场,这里曾是古代城市和王宫的遗址,王宫遗址在寺北。如今古城与古王宫都荡然无存,满地被森林和草地覆盖,仅剩下一些街道的轮廓。西塔门通往寺庙的大道两边各有一座名为藏经阁的建筑。

     站在引道中间,从正面看吴哥寺,是三座高高的寺塔,但往旁边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五座寺塔,四个宝塔较小,分布四角,正中一座大宝塔。

    引道两旁,各有一个近于正方形的水池,象两块明镜,倒映出远方寺塔的身影。水池边的这个位置据说是吴哥窟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

     引道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分为三层,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其上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

     吴哥寺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

     寺庙中心的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游廊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部有飞天女神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着红色的涂料,由此可窥见数百年前吴哥王朝全盛时期的辉煌景象。

    寺庙中心点,导游用手机上的指北针测试方向。

      十字游廊顶部交叉位置。

    石柱上有飞天女神浮雕。

    台基、回廊、蹬道、宝塔构成吴哥寺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粘合剂。

     吴哥寺为三层建筑,第三层被誉为”天堂“,天堂之路陡峭无比,台阶非常陡,完全没有缓冲,若要上下必须低头躬身,手脚并用。

    步入“天堂”之门的台阶建造的如此陡峭,据说是为了让信徒攀爬过程中体会到通向天堂的艰辛。导游说曾经有一对法国夫妇攀登之后,最后只留下”老公”。老公哀痛之余,请人建造了一座木梯供游客上“天堂”观赏,期望悲剧不要再次发生。

    寺庙的第三层台基,即最内和最高层台基,称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两段叠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层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每边各三道,所有台阶都十分陡峭。仰视这台阶,不是所有人都敢攀爬。

      现在有了外加的木制台阶,进入“天堂”之路容易了许多,不过仍需格外小心。

      结束天堂漫步,下来仍需小心翼翼。

   环绕吴哥寺的殿宇有一圈回廊,廊檐高2米左右,被一列一列方方的石柱支撑,非常齐整。

   面西的两道长廊浮雕,各有约100米长雕刻有印度的两大史诗,朝南的一端是整部《摩呵婆罗多》,朝北的一端是《罗摩衍那》。正如蒋勋先生所言:这是最伟大的浮雕,是神学文化的美术绘本。在文字上阅读起来颇艰难的史诗,变成了视觉上浅白易懂的生动画面。

     仍是蒋勋先生的话:吴哥寺中的廊不只是为了通过,似乎更是邀请我们停留,巨石浮雕刻出了印度两大史诗的图像故事,优美而又充满活泼的生命力,是人类的奇迹。

  朝南的回廊浮雕在2米高的墙壁上分为二层,上层描述吴哥寺的建造者苏利耶跋摩二世和他朝中重要的大臣将军,下层则是他的妃嫔及儿女;东墙上的浮雕表现了印度教最重要的创世纪神话“搅动乳海”。整部浮雕总长800米,在数百年间,不断修建,陆续雕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品,至今还有许多部分尚未完成。

      临近黄昏,日光西斜,西墙上的浮雕在直射的阳光下被照亮,细节清晰。

      寺庙广场的北侧有一溜摊位,还有供游客休息的椅子。几位摊主在路中迎候揽客,把头的一家有新鲜采摘的椰子,走了半天,口干舌燥,清凉甘甜的椰汁极富诱惑力,当然不可放过。

      草地上有一位画师的摊位,摆放着他笔下的吴哥窟:霞光万丈,宝塔耸立,大象起舞,僧侣前行。

      太阳逐渐西斜,天空的云层增多,光线暗淡,吴哥窟也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向西看,本是观赏落日的最好时段,但云层过多,效果不佳。

      休息片刻,喝罢椰汁,起身往外运动。就在此刻,老天突然开眼,云层打开,光线一下子就亮了起来,景物顿时有了生气,连树干都披上金光。

      回头再看吴哥窟,瞬间变换了模样,像是睁开了睡眼,精神抖擞,容光焕发,金光灿灿,美不胜收。

       团友老王在我们身后拍了几张照片,金色逆光的画面如同油画一般。

     此时再向西看,云霞满天,金光迸射,简直美到极致,美到窒息,让人挪不动脚步,停不住快门。

      绚烂的晚霞将雄伟的吴哥寺妆扮得风情万种,妩媚动人,令人心醉神迷,叹为观止,真真是流连忘返,一步三回头。

     游览吴哥窟,除了观赏古迹遗址,也是欣赏美的旅行,是一种修行,是心灵的洗涤。

    最后一抹亮色消失,暮色彻底降临,暂别高棉民族的国宝-吴哥窟,明早再来此地观日出。

 

自助晚餐看演出

     司机林师傅帮我们预定了今天的晚餐,一家自助餐厅,诱人之处是就餐时可观看有当地特色的演出。餐厅面积很大,好似大食堂,一排排直贯餐厅的长条桌,食客分坐两边,相邻之间的间隔不大。餐食品种似乎不少,但瞧来看去没啥可心对路的,且看不懂菜名,只能是填饱肚子。写游记时发现,除了演出的节目,餐厅竟然未留下任何照片。

     舞台布置非常眼熟,吴哥寺庙、高棉微笑,服饰、表演当然也是浓郁的高棉特色,不通语言,没有讲解,远方的来客多为体会风情、看个热闹而已。高棉古典舞,与高棉宫廷紧密相连,已经有上千年历史。舞蹈节奏舒缓,以优雅的手势和色彩艳丽的服装而著称。

    细看这群舞者,动作颇似吴哥古迹上的浮雕女神,甚至连服饰都像,她们的手指纤细柔软,向外弯曲,彷佛没有骨节,舞姿曼妙妩媚。

     看罢演出,已将近21点,跑了一整天,颇感疲累,上午游览时稍稍崴了一下脚,白天没啥不适,这会儿倒疼了起来。出餐厅打了一辆突突车回酒店,也算体验了一把当地风情。万里迢迢来到柬埔寨,不坐一回突突车,难免留下遗憾。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高棉历史文化的傲世杰作-吴哥窟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